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苏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4:52:17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216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全面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努力克服了煤电油运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市面貌整治一新,城乡居民得到实惠。

一、经济运行

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由上年的47693元增加到5799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7亿元,下降0.5%;第二产业仍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2268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2%、65.7%和32.1%。我市入围2004CCTV“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并获年度大奖。

财政增收较快,全市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9.57亿元,增长28.8%,剔除出口退税等因素后增长45.9%,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48.2%、65.0%和54.9%。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3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科教文卫支出增长18.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72.2%。

农林牧渔业

全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14亿元,比上年增长3.1%。农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1.5:48.5调整为52.7:47.3,全市构建粮食供应安全保障“三大体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超过700只。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14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增长30.8%和25.7%。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市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6.79亿元,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2740万立方米。全市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230公顷。以“清洁家园、清洁河道、清洁村庄”为重点的“三清工作”持续推进,新开、疏浚河道1537公里,结合河道疏浚,加高加固圩堤308公里,增砌护岸工程232公里。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林牧渔业用电量4.46亿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4.33万千瓦,农机化资金总投入9191万元。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克服能源运输等瓶颈制约,实现速度与效益快速协调发展。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560.13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达7307.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4%和37.1%。全市工业用电量386.8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2%。外资企业主力作用增强,私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32.41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75.38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4689.05亿元,私营工业总产值1286.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0%、19.5%、41.4%和26.6%。重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4909.97亿元,轻工业产值2397.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1%和29.7%,重工业化水平达到67.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百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64.60亿元,比上年增长51.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5%。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5.5%,产销率为98.3%;实现利税430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利润300亿元,比上年增长37.5%。

建筑业稳步增长。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面积54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0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8.6%和20.6%。实现施工产值4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

运输邮电业

社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快速成长。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27.76万辆,其中汽车35.53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24.2%。全社会完成客运量2.53亿人次,客运周转量179.23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8.1%;完成货运量8833万吨,比上年增长20.1%,货物周转量52.2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9%。苏州港港口吞吐量9060万吨,比上年增长44.2%。

邮政电信业务较快增长。全市邮政业务收入6.85亿元;发送函件1.08亿件,特快专递321.85万件,报刊2.32亿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0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近77亿元,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322.5万门;全市电话机拥有量958.65万部(不含小灵通),小灵通用户超过百万户,达12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8.4万户,比上年增长29.9%。每百人拥有电话机160.08部(不含小灵通),比上年增加16.13部。

国内贸易

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贸易业态进一步升级,节日消费和餐饮消费成为亮点。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516.17亿元,餐饮业零售额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06.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和25.3%;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46.10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9%和16.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额183.40亿元,增长21.6%;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35.93亿元,增长23.9%;穿的商品零售额25.80亿元,增长19.4%;用的商品零售额121.67亿元,增长21.4%;吃、穿、用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9.6%、14.1%和66.3%。首次引进ShoppingMall(大型购物消费中心)新型商业业态。

金融、证券、保险业

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业务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814.53亿元和2915.74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21.1%和24.0%,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5.74亿美元和37.02亿美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2.9%和12.1%。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0142亿元,现金支出10424.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27.5%。

全年股市行情总体持续低迷,全市证券开户数53万户,与上年持平,全市股票和基金成交金额为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全市证券营业部新增3家,总数达到35家。

保险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市新增保险机构6家,保险机构总数达18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为25.9:74.1,已决赔款及给付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开发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供求矛盾得到缓解,价格走势趋稳。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34.32亿元,比上年增长87.9%,商品房施工面积3843.9万平方米,增长44.4%,竣工面积1129.1万平方米,增长50.6%。全市商品房销售额226.46亿元,增长43.1%,其中住宅销售额198.17亿元,增长43%;商品房销售面积707.13万平方米,增长1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33.79万平方米,增长19.5%。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交易活跃,市区旧住宅成交过户面积达271.7万平方米。全市拍卖、招标和挂牌交易经营性用地373宗(工业项目用地除外),共计1561万平方米。

旅游业

旅游业增势强劲,一扫上年SARS影响的阴霾。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35.91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全市接待境外游客130.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9.6%;旅游外汇收入4.86亿美元,增长66.9%。接待国内游客31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0%。精心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城市旅游新形象,整合旅游资源,优化行业结构,改善服务功能,创新促销理念,培育旅游新品,围绕苏州城市旅游“四沿”格局,完成了《环古城河水上旅游规划》和《沿江旅游规划》编制,启动编制《阳澄湖旅游规划》。全市新增星级饭店4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99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25家。

二、体制改革与双向开放

体制改革

打造服务型政府成效显著,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以《行政许可法》作为指导原则和根本依据,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强化后续监管,市级机关行政审批总事项再次削减37.4%。废止或修改地方性法规22件、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84件,确认并公布具备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和授权组织59个,政府特许经营制度开始推行。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成效,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调查综合满意率达到97.2%。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和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社会事业领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改革全面展开。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继续深化,全市用地有偿供地率超过85%。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朗力福”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骏马化纤”在新加坡S股上市。全市又有5家企业进入辅导期,目前正在进行上市辅导的企业13家,2家拟上市企业已通过发审会审核。

民营经济

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成效显著,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加快。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8万家,个体工商户6.29万户。年末私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发展到8.21万家,注册资金1292.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22.8%;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户数达到22.22万户,注册资金85.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20.1%。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7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5.4%;全年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08.47亿元,增长31.6%,户均产值超过8000万元。全年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金134.14亿元,比上年增长50.2%,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到27.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9%,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全市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158.48万人,增长16.3%。

对外贸易

全市对外贸易承接2003年的高速发展态势,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32.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2%,其中出口总额507.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6%。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451.92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额55.78亿美元,外贸公司出口额31.19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11.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5%、24.8%、12.2%和88.3%。对亚洲、北美、欧洲三大洲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96%,其中对亚洲出口额224.57亿美元,增长50.4%;对北美洲出口额132.32亿美元,增长61.3%;对欧洲出口额130.68亿美元,增长60.1%。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02.53亿美元,增长60.4%,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9.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1.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90.25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出口336.13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80.5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0.3%、56.3%和73.6%。

利用外资

对外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水平全面提升。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6%,其中有验资报告的约50亿美元。外资项目规模扩大。新批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34.3%,注册外资金额占全市注册外资的81.8%,其中13个新批项目超亿美元。1159家外商投资企业先后增资,三次产业注册外资之比为0.3:91.0:8.7。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94家落户苏州。全年涉外税收207.6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42.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外经合作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发展。全市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4.0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8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6%和70.9%。年末在外劳务人员7761人,其中当年新派出劳务人员3236人。当年新办境外企业32家,其中新开业13家,总投资6.2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4515万美元。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功能优势不断增强。全市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全年共新增注册外资104.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0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7%和33.9%,占全市的74%和62%,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42亿元,批准进区三资企业1291个。

引进内资

全市继续实施“内外并举、双向驱动”的发展战略,引进内资快速增长。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4141个,比上年增长28.1%。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189.22亿元,其中外地注册资本1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投资项目清理工作取得成效,投资结构得以优化,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状况得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呈高开低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增长较快,完成投资449.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三资企业投资446.40亿元,增长4.0%;国有经济投资326.24亿元,比上年下降6.8%。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79.46亿元,增长20.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72.30亿元,增长3.4%,其中工业投资869.32亿元,增长3.4%。全市123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9.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施工房屋面积831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2%,竣工房屋面积3512.2万平方米,增长22.4%,房屋竣工率为42.2%,新增固定资产1235.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9.4%。全市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高速公路135公里,发电机组能力96.5万千瓦,变电设备350万千伏安,化学药品250万吨/年等。

基础设施建设

绕城高速西南段,沿江高速公路,苏虞张一级公路,东环、南环、西环以及友新高架建成通车,市区“三纵四横四段”道路改造工程顺利完成。绕城西北段、苏沪、苏昆太等在建高速公路进展顺利,年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98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新建改建公路1092公里。苏州港建设加快推进。

建设与规划管理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展开,初步完成总体规划修编方案构思和四沿战略规划,平江、沧浪、金阊的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吴中越溪城市副中心规划,以及一系列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重点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古城及部分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以规划为龙头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完善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以公共绿地、路桥绿化为重点,市区新增绿地48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公用事业

市区通过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验收,127条城市主干道建成了无障碍道路,盲道总长388公里。市区新建、改建、整治道路路面506.7万平方米,城区新建改建高标准公共厕所32座,雨、污水实现分流,敷设污水、雨水管道232公里,同时还对城市路灯等市政设施进行了维护,城区安装与古城风貌一致的宫灯式路灯3176套。公交优先、出租车扩容成效显著。共建71座园林式公交候车亭,其中57座实施港湾式改造。市区新增公交营运线路13条,新增更新公交车308辆,全年运客总量2.93亿人次;新增出租车800辆,提高了出租车的档次和整体服务水平,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3203辆。市区符合改造条件的居民住宅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工作全面完成,累计改造户表20.5万户。市区家庭燃气基本普及,煤气供气总量7102万立方米。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宽带城域网基本建成,光缆总长度达到5.1万千米,宽带核心交换能力达到640G,城市出口带宽达到21G,提升了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继续扩大,新闻浏览、视频点播、信息查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网络游戏等被广泛使用。全市31个部门的105项审批项目实现了网上受理。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到31.6万户;互联网专线用户达到7078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7.3万户,新增15.9万户。以校校通、校园通和远程教育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医保联网不断扩大,医保定点医院达36家,定点药店90家,定点门诊部、社区卫生院和企业卫生所共174家。全市15家银行累计发行银行卡超过1300万张,全年POS交易金额31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苏州通”卡进一步普及。

古城保护

古城、古镇、古村落和文物古建筑保护力度加大,平江历史街区平江路风貌保护与整治工程、环古城风貌保护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保护试验段正式开街。完成古城区范围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古构筑物和5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紫线划定工作完成。成功承办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环境保护与治理

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工作,完成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常熟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又有昆山市周庄镇、常熟市大义镇和吴中区甪直镇等8个乡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扎实展开。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体系认证,250家企业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扎实做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完成太湖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31项,占工程总数的43.7%,阳澄湖各项治理工作按计划推进。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苏州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市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覆盖面积由原来的7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平方公里,市区城市环境空气优良以上天数比例为83.7%,空气质量总体达到II级标准。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全面启动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十大工程,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50.02%和58.50%。全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项目5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9项,省级项目175项。154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省奖20项。出台《苏州市专利促进条例》,全年专利申请量4467件,比上年增长18.2%,专利授权量2750件,比上年增长6.1%。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建设继续推进,新建、扩建了11个科技创业园,增加创业孵化面积14.8万平方米,累计科技创业孵化器21个,苏州软件园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826.8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7%,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2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93个,累计已达1443个。当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6家,实有总数达到622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2200家,比上年增长34.7%。人才环境得到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5万人,引进留学人员238名。

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新阶段,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加快,地方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的国际融合取得新突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6.4%,高考录取率为91.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14%,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3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36.5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3.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2.2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2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2.48万人,毕业生0.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7.08万人,毕业生1.18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9.5万人,毕业生1.88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1万人,毕业生1.2万人。全市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达到90所。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国际教育园建设完成首期目标任务,入驻师生超过3万人。全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18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得到加强,苏州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苏州弹词《大脚皇后》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作奖”和“文华集体表演奖”、入选江苏省首届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四大精品剧目,昆剧《长生殿》获中国台湾文艺最高奖项“金钟奖”。已建成7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3个省级“特色文化之乡”。年末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城乡文化站总面积超过53万平方米。公开出版报纸13种,期刊28种。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35万户,农村广电网建设取得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净增用户8.7万户。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健康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疾病预防控制规划、传染病救治体系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应急救援和指挥通信系统、医疗急救体系进一步完善。成功申办2006年第二届WHO健康城市联盟大会,启动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全市无偿献血者达12.48万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105.9%,建成骨髓配型实验室。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5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0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3万人,其中医生1.29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2.04万张。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全市新建市级以上全民健身工程6个、全民健身点125个。5名苏州籍体育健儿参加第28届奥运会,陈艳青夺得女子举重金牌、张军蝉联羽毛球混双冠军,蔡赟和队友合作,勇夺国际羽联汤姆斯杯冠军,苏州籍运动员10人获世界冠军。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市运动会。苏州市速度轮滑队晋升为省队,在全国速度轮滑(含公路)锦标赛上以25枚金牌荣获金牌总数第一名。承办了世界杯滑水赛、亚洲青年女子足球锦标赛和全国男子手球锦标赛等23项重要赛事。全年销售电脑体育彩票2.08亿元,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3784万元。

社会保障

全市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均超过120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37747户,参保职工145.26万人,增长16.9%;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36101户,参保人数207.43万人,增长18.7%。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收缴率分别达到98.8%和99.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重大突破,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的意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口覆盖率超过95%。全市有142.7万农村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占农村劳动力的78.1%,56.9万农民领到基本养老金或养老补贴。

继续加大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动态管理力度,进一步巩固“应保尽保”成果。提高了全市农村低保指导标准,由原来的月人均120元提高到130元以上。全市共有29006户62171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10145户20813人,农村18861户41358人,各级发放低保资金6296万元。城镇低保家庭人均住房保障标准提高到10平方米。年末全市养老服务机构175家,总床位达9525张,市社会福利院老年人护理康复指导中心和市残疾人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全年福利彩票销售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就业

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率先以市、区为单位建立计划生育公益金。2004年全市出生47501人,出生率为7.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8.85万人,比上年增加7.88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220.75万人,比上年增加3.88万人。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实现了下岗保障与失业保障的并轨,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建立再就业援助基地等各项优惠措施,扩大了特困人员的再就业。再就业免费技能培训2.1万人,全市新增劳动就业岗位29.4万个,其中面向本市城镇劳动就业岗位14.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9%,比上年下降0.24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与小康进程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1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6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10.5%。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712.2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2.86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城乡居民外币储蓄存款余额9亿美元。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达22.29万辆,比上年增长40.7%,其中私人客车拥有量达19.69万辆,增长50.7%。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市区改造危旧房20万平方米。

全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两个率先”进展顺利,在《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中,已有15项指标提前达到目标值要求,提前达标率为60%。

市场物价

全年价格水平总体持续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分类指数6升2降,食品类价格涨幅较高。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及通讯、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11.6%、1.1%、2.5%、2.8%、0.3%和6.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4.3%和1.3%。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加重,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就业再就业问题仍较突出。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继续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能够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按期全面实现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注:1、本公报统计数据为预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