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苏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4:50:36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701次

苏州统计局

2002年1月28日

世纪初年,国际国内极不平凡。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苏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克服困难,战胜风险,化解种种外在变数,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初始年的预期目标。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之林保持“一枝独秀”之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值得庆贺,值得回味。

一、经济运行

全市经济在高平台、低波动、较高速度的轨道上运行,经济总量刷新纪录,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已超过3600美元。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9:56.5:37.6调整为5.3:56.7:38。全年实现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08.95亿元,比上年净增50.68亿元,增长32.0%,首次位居全省第一。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1.57亿元,增长35.0%。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6年持续上升,2001年为11.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求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3%。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及回避加入WTO所带来的风险,全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以压缩粮棉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生产规模为主的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54:46调整为49:51;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共调减了84.4多万亩,用于发展水产、蔬菜、饲料牧草等附加值较高的多种经营,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扣除农民家庭兼营工业)的比重超过50%。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步伐加快,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区域经济特色初步形成。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圩区治理为重点取得成效。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97亿元,完成土石方4373万立方米。建设挡墙护坡72公里,完成防渗渠道100公里,修复水毁工程46处,疏浚河道2299公里。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6.38亿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1.09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095台,联合收获机5490台。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克服了国际市场突变、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严重困难,在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中快速增长,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稳定提高。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113.69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794.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0%和15.6%。全年工业用电量186.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5%。全市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重点的新兴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88.39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335.53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1411.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15.8%和15.1%;轻工业产值1291.51亿元,重工业产值1503.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18.1%;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2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利税总额218.7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26.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0%和25.8%;亏损面为22.5%,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9.24亿元,比上年上升5.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2.8%,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农村工业活力增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实现销售收入1160亿元,利税总额8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和25.5%。

全市建筑行业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为城乡建设尤其是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新贡献,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1.3万个,竣工项目1.06万个。施工面积21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0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6.8%。实现总产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运输邮电

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全市机动车辆增多,社会运输能力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88.95万辆,其中汽车15.57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6.2%和23.7%。全年完成客运量1.9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06.40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5.0%;完成货运量7988万吨,比上年增长2.2%,货物周转量46.40亿吨公里,增长1.1%。全市港口吞吐量8064万吨,比上年增长0.4%。邮政在改革中发展,邮政业务收入达到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年发送函件4992万件、特快专递175.9万件,报刊26176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电信产业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各项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提升了苏州市的信息化水平。年末市话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317.8万门,比上年增长15.3%;市话和农话用户200.5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58.7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8.0%和13.7%;移动电话用户197.16万户,比上年增长78.8%。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97.9部,比上年增加24.7部。年末电信局计算机互联网用户93.45万户,比上年增长1.6倍;ISDN用户2.67万户,DDN用户8699户,以ADSL为代表的宽带网正在迅速接入家庭和单位,电信局ADSL宽带用户数达7380户。

国内贸易

全市国内贸易业面对消费品市场需求相对不足、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抓住市场和品牌拓展,调整结构,提高销售和效益。新的业态加速发展,大卖场、连锁店、直销店、主题商场争相推进,原有业态精心策划,抓住一切有利商机,实现了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稳中显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6.01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9.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45.0%,餐饮业大幅增长,成为消费的一大亮点。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73.04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18.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12.2%。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5,价格总水平下降0.5%,部分消费品价格稳中有降,百姓得到很多实惠。与上年相比,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和交通及通讯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2.9%、2.5%、2.8%和4.0%;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1.9%、0.2%、5.1%和3.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业

金融业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在总量扩张的同时保持了健康发展,苏州被评为全省唯一的金融安全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31.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59.8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54.77亿元和88.34亿元,存款余额增加幅度大于贷款余额增加幅度。全年银行现金收入4965.75亿元,现金支出5085.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22.8%。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全市证券营业部发展到27家。苏州证券和苏州信托增资扩股,组建东吴证券,向综合性证券公司发展,本地证券企业实力增强。在股市不振的情况下,全市证券交易额达到1250亿元。

保险业继续快速发展,2001年又有大众、新华、泰康三家保险机构进驻苏州开始筹建,全市保险机构达到9家,全年保险业务收入2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已决赔款及给付7.05亿元。在保险业务收入中,人寿保险份额加速提高,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从34.1:65.9调整为31.8:68.2。

房地产业

全市房地产销售大幅上升,住宅价格上扬,同时房地产开发总量合理调控,空置房消化成效明显。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6.77亿元,比上年增长9.1%,商品房施工面积839.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2%,竣工面积422.90万平方米,下降4.9%,商品房销售面积433.07万平方米,销售额79.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19.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90.71万平方米,增长18.3%。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价格上涨交易活跃,市区旧住宅成交过户面积达67.27万平方米,成交额6.88亿元。

旅游业

《苏州市旅游总体规划》已经出台,以重点支柱产业为目标培育旅游产业。加大了实施“人间天堂,苏州之旅”品牌战略的力度。以“三古一湖”旅游产品为中心,加快新品开发,以旅游节庆为龙头,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1.4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国际旅游克服了近几年前所未有的困难,取得一定增长,接待境外旅游者77.82万人,旅游外汇收入2.3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16.3%。接待国内游客1672万人,比上年增长11.8%。由各旅行社组织市民出游52.16万人,比上年增长12.6%。全市新增星级饭店21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87家,其中四星级以上饭店15家。星级饭店总床位数达2万张,增长30%。全市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继拙政园、虎丘、苏州乐园、周庄成为全国首批4A级景区后,又新增加了甪直古镇、同里古镇、虞山-尚湖景区。苏州、常熟、昆山、吴江、吴中已经通过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旅游企业改制步伐加快,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城市的接待水平经受APEC财长会议等一系列国际高层会议的考验。

二、改革开放

全市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对外开放创出新绩。

体制改革

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市级机关审批总事项减少42.8%,其中审批、核准事项减少49.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在顺利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建立创业投资机制的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组建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进一步推动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和优质资产向国有投资主体集中,通过整体改制、局部改制、建新租旧、破产兼并等多种形式的改制,加大了企业改制的力度,规范完善企业改制。市属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93%,非工业企业改制面为65%,全市乡镇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通过市场进行资本运作取得新进展,牡丹汽车在香港上市,江苏吴中、苏州高新、保税科技配股募集资金9.2亿元。全市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有16家,其中6家结束了辅导。

对外贸易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达到236.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出口总额123.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比较大、困难比较多,对出口的影响逐步显现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各外贸主体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全市对外贸易取得不俗的成绩。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97.11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额25.96亿美元,其中外贸公司出口额18.17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0.7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7%,16.4%,14.5%和226.8%。对各大市场出口均有增长,对亚洲出口额63.89亿美元,增长25.7%,对北美洲出口额27.99亿美元,增长5.1%,对欧洲出口额24.52亿美元,增长13.5%,对大洋洲出口额2.46亿美元,增长22.0%,对拉丁美洲出口额2.89亿美元,增长8.3%,对非洲出口额1.32亿美元,增长23.8%。对日本、美国出口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6.3%和21.6%,出口额分别为32.35亿美元和26.61亿美元,对日出口增长迅速,达25.3%,对美出口受911事件影响,速度放缓,增长4.8%。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继续提高,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2.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7.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8.4%。

利用外资

在我国加入WTO和世界产业分工的大背景下,苏州以优越的投资环境迎来了新一轮外商投资热。全年新增合同外资72.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2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6%和4.8%,新增合同外资在全国名列前茅。外商投资中大项目、独资、增资项目明显增多。新批合同外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239项,增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31项,二项合计合同外资5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1%,占全市总额的79.1%;新批独资项目1059家,合同外资64.29亿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资总额的88.9%;有317家(次)外商投资企业先后增资12.84亿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资总额的17.8%。乡镇引进外资大量增加,全市乡镇新增合同外资34.59亿美元。私营企业利用外资有所突破,新批私营企业利用外资项目35个,合同外资3493万美元。至年末,全市累计合同外资415.77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累计有81家先后来苏州投资兴办了188个项目,合同外资59.3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33.43亿美元。大批外商投资企业投产达产,经营效益良好,对全市的财政收入贡献逐年加大,全年涉外税收80.64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8.6%。

外经合作

全市外经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1.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8%和11.8%。年末在外劳务人员6421人,其中当年新派劳务人员3787人。当年新办境外企业5家,累计兴办境外企业79家,其中新开业53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7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私营个体经济

全市私营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45万家,个体工商户1.9万户,私营企业已发展到4.26万家,从业人员48.74万人,注册资金296.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4%、40.7%和69.2%;个体工商户已有16.89万户,从业人员26.96万人,注册资金39.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6%、16.1%和21.2%。个私经济贡献份额继续加大,全年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金34.2亿元,增长54.5%,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6.4%。

开发区建设

以园区、新区、昆山开发区为龙头的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吸引外资总量再创新高,共新增合同外资53.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5%和8.4%,占全市总额的73.7%和70.7%。开发区成为台商投资集中区,台资约占开发区引进外资总量的40%。至年末,累计开发面积163.04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3.4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0.49亿美元。开发区经济规模迅速成长,批准进区三资企业已达3210个,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苏州工业园区实现财政收入24.39亿元,进出口总额39.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6.7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7%、5.5%和8.8%。苏州新区实现财政收入20.73亿元,进出口总额58.7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9.7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21.2%和30.2%。昆山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7.72亿元,进出口总额29.0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4.5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0%,59.9%和43.9%。这三个开发区的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已占全市总量的30.1%、53.6%和49.6%。

三、社会事业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改革力度,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果,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科技事业

全市以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为主线,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招才引智三大工程,科技事业获得新发展。全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项目50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7项,省级项目291项,市级项目140项。153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江苏省奖26项。全年专利申请量2345件,专利授权量1609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左右。至年末,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42万件,专利授权总量1万件。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各类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继昆山周庄传感器园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传感器产业基地以后,又申报了苏州新区国家环保产业园和吴中医药产业基地。全市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40个,累计已达800个,已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当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4家,实有总数达到410家。企业与100多所高校、科研所共建2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新签合作协议81项。科技合作从国内合作开始走向国际,成功承办第四届APEC技术展示暨交易会,26个APEC成员体的近1000个参展机构参加了本届技交会,成交项目513个。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7.6%,列全省第一,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省科技厅、省统计局组织实施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得分为94.67,全省并列第二。苏州市和张家港、昆山被省推荐为国家科技进步城市。

教育事业

全市继续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9.92%和99.1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09%,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4.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2.91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5.8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6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46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23万人,毕业生0.5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36万人,毕业生1.27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5.87万人,毕业生0.9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24万人,毕业生0.68万人。民办教育继续发展,现有民办大学3所,民办普通中小学20所,民办职业学校4所。全市绝大多数乡镇通过省、市实施教育基本现代化工程示范和先进乡镇验收,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工程成效明显。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大学通过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复查验收。

文化事业

全市文艺工作者精心组织了第八届APEC财长会文艺演出,成功组织苏州旅游节和国际丝绸节文艺活动、《红的畅想》大型文艺晚会以及新年音乐周、民间民俗文化周、少儿艺术活动周、群众文化周等文化活动。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在国内外组织了一系列庆祝演出活动,大力弘扬了苏州传统文化。苏州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发放图书卡近十万张,接待读者近百万人次,苏州日报社新闻大楼等文化设施建设顺利竣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组建成立,苏州电视台制作播出中心工程进入装修等后期工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围绕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新闻宣传。文化出版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文化、广电等企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为文化市场增添了活力。年末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1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站15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出版社2家,公开出版报纸11种,杂志27种,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电影放映单位217个,电影观众151.47万人次。

卫生事业

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推进城乡联动的社区卫生服务,健全了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体系,完成了“120”与“110”并轨的急救指挥中心、市中心血站等工程建设。加强卫生防病工作,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成绩显著,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5%以上。加强无偿献血工作,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78%。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25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其中医生1.15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80万张。

体育事业

苏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如期竣工,体育场装饰等后期工作顺利进行。全市新建6个国家级10个省级全民健身工程和一批全民健身点。深入贯彻《全民健身纲要》,组织“全民健身周”活动,举办各类比赛活动59项次。苏州籍体育健儿屡创佳绩,获得世界大赛4金1银,九运会4金。销售电脑体育彩票超过2亿元,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超过3000万元,占全省三分之一。成立了苏州市体育实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体育事业向产业化发展,积极拓展体育市场消费,台湾新浪狮俱乐部篮球队落户苏州,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2001年,全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城乡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形态开始向“五区组团”转变,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公用事业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64.33亿元,比上年增长9.3%,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19.14亿元,增长7.0%,城镇集体投资4.3亿元,下降53.5%,私营个体投资140.96亿元,增长70.9%,城乡个人投资完成额20.21亿元,下降20.8%。私营个体完成的投资额较上年净增58.47亿元,成为投资的主要增长源。从各类投资看,基本建设完成86.17亿元,增长8.7%,更新改造完成35.97亿元,下降1.7%,其他投资完成110.7亿元,下降14.1%,房地产开发完成66.77亿元,增长9.1%。全市50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46.2亿元,35项实事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2.2亿元。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410.22万平方米,下降2%,竣工房屋面积771.11万平方米,增长1.5%,房屋竣工率为54.7%,新增固定资产319.8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105.3%。新增生产能力和效益主要有:热轧钢材50万吨/年,高档羽绒服200万件/年,空调器40万台/年,改扩建公路446公里等。

建设和规划管理

新设立的吴中区、相城区发展态势良好,城市形态开始向“五区组团”转变。全市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力度加大,27个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苏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5.85亿元的城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金鸡湖环境治理等工程继续推进,城乡河道清淤加快。严格环保执法,认真执行苏锡常地区限期禁采地下水的决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完成了苏州公园等园林规划建设项目。市区新增绿地20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3.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继张家港、昆山和苏州市区之后,太仓、常熟又进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苏州被建设部授予最佳人居环境奖。

公用事业

为改进城市生活环境和承办APEC财长会议,城市公用事业加快发展,主要市政道路桥梁等设施得到整治。市区道路罩铺沥青20多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6万多平方米,维修桥梁20多座,同时还对雨水管、污水管、城市路灯等市政设施进行了维护。年末市区公交营运线路49条,营运车辆728辆,线路总长度793公里,全年运客总量2.06亿人次,营运出租汽车2367辆。煤气供气总量7067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总量95454吨。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1年,全市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人口和就业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36694人,出生率为6.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80.53万人,比上年增加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4.77万人,比上年减少17.06万人,非农业人口265.76万人,比上年增加19.42万人。市区总人口209.45万人,比上年增加2.26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73.12万人,其中国有单位34.3万人,集体单位8.38万人,其他经济单位30.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5%。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5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7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5.5%。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270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2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1.3%。市区居民人均非消费性支出3329元,增长40.8%,主要用于购建房等。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民为43.5%,市区居民为42.0%。储蓄存款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7亿元,比年初增加133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61万元。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7.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81%。完成住房解危10万平方米和房屋屋顶“平改坡”试点工作。

社会保障

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工作取得突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7.4%,基本养老保险费收缴率为96.8%,居全省首位,实现了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20308户,参保职工87.22万人,增长13.6%,离退休人员27.5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参保单位16378户,参保人数达到102.04万人,净增52.7万人,增幅超过一倍。全市商业人寿保险保费收入达20.16亿元,增幅达38.6%,成为社会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苏州市率先在全省出台了《苏州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全市共有12243户32675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4761户12300人,农村7482户20375人,各级发放低保资金2486.86万元。全市各项社会福利保障发展迅速。

展望来年,中国加入WTO给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不能低估面临的挑战。目前苏州也还存在城市信息功能、流通功能、消费功能落后于生产功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度、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支撑作用有待加强等问题。对此,市委、市政府正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解决,相信在苏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世纪的苏州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总体放缓的趋势中“逆风飞扬”。

注:本公报统计数据为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