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苏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4:50:06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122次

苏州统计局

2001年2月19日

2000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也是“九五”时期的最后一年。面对世纪之交经济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地区间竞相发展的新态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围绕全年的目标任务,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大力加强城乡环境建设,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各项改革和发展的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一、经济发展

2000年,全市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经济总量上了新台阶,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达到1540.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7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已超过3200美元。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6.5:56.2:37.3调整为6:56.4:37.6。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58.27亿元,比上年净增48.89亿元,增长44.7%,是增量最多、增速最快的一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以压缩粮棉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生产规模为主的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7:33调整为54:46;养殖业的比重达到48.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农民运销人、经纪人队伍继续扩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优势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化经营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8.34亿元,完成土石方6539.76万立方米。太湖综合治理的环太湖大堤除险加固应急土方工程已完成115.99公里471.5万立方米复堤土方任务,望虞河、太浦河工程全面竣工,工程质量在水利部验收中达到优良。长江江堤达标和淀山湖防洪工程进展顺利。土地复垦整理继续推进,全年完成土地整理面积7128公顷(10.69万亩),其中新增耕地1379公顷(2.07万亩)。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7.0亿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9.49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713台,联合收获机5966台。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重点的新兴主导产业,努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强化企业管理,积极开拓市场,新兴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产销衔接较好,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工业用电量153.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1%。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601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3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8%和23.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98.5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379.8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11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11.4%和34.6%;轻工业产值1163亿元,重工业产值12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31.4%;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2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利税总额178.8亿元,其中利润总额9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5%和68.9%;亏损面为22.7%,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4.9亿元,比上年下降18.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9%,比上年提高19.1个百分点。乡镇工业活力增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实现销售收入1080亿元,利税总额7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3%和38.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全市建筑行业继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在城乡建设尤其是重点工程建设中作出了新贡献。全市83个二级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3707个,竣工项目2635个。施工面积925.9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39.68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2.5%。实现施工产值61.54亿元。

运输邮电业

全市机动车辆增多,社会运输能力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77.49万辆,其中汽车12.87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23.0%。全年完成客运量1.8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01.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23.7%;完成货运量7815万吨,比上年增长13.8%,货物周转量45.9亿吨公里。全市港口吞吐量8028万吨,比上年增长3.3%。邮电业改革继续推进,各项业务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发送函件5476万件、特快专递158.2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12.5%,报刊30416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4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年末市话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275.52万门,比上年增长12.0%;市话和农话用户169.98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39.6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8.6%和17.4%;移动电话用户110.3万户,比上年增长89.6%。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3.2部,比上年增加16.9部。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6.25万户,比上年增长4.6倍;ISDN用户1.76万户。

国内贸易业

全市国内贸易业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考验,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继续调整布局结构、商品结构和业态结构,大力发展错位经营、品牌经营、特色经营和连锁经营,抓住假日经济机遇,开拓市场。城乡市场供应充足,销售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幅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63.36亿元,餐饮业零售额33.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19.6%;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07.77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4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8.7%。全市贸易系统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1%,其中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用品和交通及通讯工具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6%、0.2%、5.6%和6%;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居住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0.2%、0.3%、5.8%和5.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保险业

全市金融业进一步加强监管,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在总量扩张的同时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77.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70.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83.19亿元和194.40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4054.54亿元,现金支出4140.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7%和32%。商业保险继续快速发展,年末全市保险公司承保额3570.7亿元,保费收入22.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1%和21.4%;已决赔款及给付5.59亿元,比上年增长30.8%。证券业增势强劲,全市27家证券营业部全年证券交易额1532亿元,比上年增长86.4%。

房地产业

全市房地产开发规模和商品房销售趋稳。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9.9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商品房施工面积787.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7%,竣工面积405.7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27.53万平方米,销售额55.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4.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92.16万平方米,增长0.5%。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交易比较活跃,全年私有房屋成交过户面积10.35万平方米,成交额1.34亿元。

旅游业

全市旅游业以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为目标,积极实施“人间天堂,苏州之旅”的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三古一湖”的独特优势,以举办“苏州国际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为龙头,加大旅游城市形象宣传和促销力度;以迎接优秀旅游城市复核验收、提升城市知名度为重点,完善旅游功能,改善旅游环境;以假日旅游为契机,全面优化旅游要素组合,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态势。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接待境外旅游者71.4万人,旅游外汇收入2.0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7%和16.2%。接待国内旅客1496.1万人,比上年增长14.6%。由各旅行社组织市民出游46.3万人,比上年增长9.9%。市区顺利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验收,昆山等4个县级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的验收。苏州乐园、虎丘、拙政园、周庄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景区。年内新增星级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2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67家,其中四星级以上饭店14家。

二、改革开放

2000年,全市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创出新局面。

改革

全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转制和重组,加大了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了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推动了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资本运作取得新进展,又有丝绸股份、苏福马2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发行,募集资金5.7亿元。全市私营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99万家,从业人员34.66万人,注册资金175.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8%、34.8%和57.7%;个体工商户已有14.87万户,从业人员23.21万人,注册资金32.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2.3%和6.9%。全年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金22.14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4%。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保险费实施了地税征收,养老金基本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1.5万户,参保职工76.8万人,离退休人员26万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6.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新方案顺利实施,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住房由实物分配平稳转向货币分配。

对内招商

全市继续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对内开放步伐。通过举办大型对内招商活动等多种形式,全年引进内资超过80亿元,其中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7个,超5000万元的项目23个。

对外贸易

全市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200亿美元,达到20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9%,其中出口总额104.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3%,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6%。各外贸主体出口快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82.5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额22.31亿美元,其中专业外贸公司出口额15.6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6%、40.1%和35.7%。对各大市场出口全面增长,对亚洲出口额50.82亿美元,对北美洲出口额26.65亿美元,对欧洲出口额21.5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8%、36.6%和62.6%;对非洲出口额1.07亿美元,对拉丁美洲出口额2.67亿美元,对大洋洲出口额2.0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1%、35.8%和60%。对美国、日本出口并驾齐驱,出口额分别为25.38亿美元和25.8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6%和59.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4.2%和24.6%。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继续提高,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62.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9.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

利用外资

全市利用外资上了新台阶。全年新增合同外资46.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1%和0.9%。外商独资、增资项目明显增多,新批独资项目685家,合同外资40.42亿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资总额的86.4%;有331家外商投资企业先后增资12.5亿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资总额的26.7%。乡镇引进外资大量增加,全市乡镇新增合同外资20.27亿美元。私营企业利用外资有所突破,新批私营企业利用外资项目29个,合同外资3063万美元。至年末,全市累计合同外资355.6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有77家来苏州投资兴办了172个项目,合同外资52.6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03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益良好。全年涉外税收62.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9.3%。

外经合作

全市外经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2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和7.6%。年末在外劳务人员6426人,其中当年新派劳务人员3625人。当年新办境外企业2家,累计兴办境外企业74家,其中境外加工贸易企业8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开发区建设

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5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开发区共新增合同外资40.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6%和12.6%,占全市总额的87.3%和68.3%。新批合同外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92个,比上年增长73%,合同外资22.25亿美元;新批外商增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27个,比上年增长33%,共增资7.64亿美元。至年末,累计已开发面积167.43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1.4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1.81亿美元。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了出口加工区,苏州新区被列为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开发区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苏州工业园区实现财政收入16.3亿元,进出口总额37.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5.4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3.6%、126.7%和142.8%。苏州新区实现财政收入19.33亿元、进出口总额48.4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8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68%和55.8%。昆山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0.87亿元,进出口总额18.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0.0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1%、33.1%和26.2%。这3个区的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已占全市总量的29.4%、51.6%和46.1%。

三、社会事业

2000年,全市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针,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科技事业

全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招才引智和农业科技示范三大工程,科技事业获得新发展。全市组织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项目5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9项,省级项目330项。194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江苏省奖32项。全年专利申请量2021件,专利授权量1922件,至年末,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1819件,专利授权总量8403件。中国技术创新成果展示暨交易会取得丰硕成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加强,签订了《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才科技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等290多项科技合作协议,其中80多项已经完成。加强了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扶持力度,设立了风险投资公司,重点扶持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各级创业孵化器已成为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和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基地。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园等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全面启动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已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6家,其中当年新增68家。招才引智、科普宣传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教育事业

全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9.96%和99.1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1%,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4.9%。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4.84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3.4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9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8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23万人,毕业生0.5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12万人,毕业生1.14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48万人,毕业生0.83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1万人,毕业生0.73万人。民办教育继续发展,现有民办大学3所,民办普通中小学8所,民办职业学校4所。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文化事业

全市以承办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苏州分会场、首届中国(苏州)昆剧艺术节和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为契机,精心组织文艺创作,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舞剧《干将与莫邪》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并涌现出电视文化艺术片《苏园六纪》等一批文化精品。在江苏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评比中,全市11件作品分别获“荣誉奖”和“入选作品奖”,并实现“组织工作奖”四连冠。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文化蓬勃健康发展,市图书馆新馆、苏州电视台电视制作播出中心、苏州日报社新闻大楼等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围绕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新闻宣传。文化出版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和退思园增补为世界文化遗产。年末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1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站164个,公共图书馆11个,出版社2家,公开出版报纸7种,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8座,电影放映单位221个,电影观众269.87万人。

卫生事业

全市认真实施《苏州市区域卫生规划》,坚持城乡联动,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120”与“110”并轨的急救指挥中心等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卫生防病工作,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32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48万人,其中医生1.15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95万张。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成为率先全面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的地区。

体育事业

市体育中心场馆土建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先后承办了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锦标赛中国选拔赛、2000年全国女足联赛等重大比赛,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市运动会。苏州籍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大赛上捷报频传,在第27届奥运会上,苏州籍运动员张军和队友夺得羽毛球混双冠军,实现了苏州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唐卫芳在亚洲举重锦标赛上夺得女子75公斤级冠军,陈艳青获得女子举重亚洲锦标赛挺举和总成绩第一名。在首届全国体育大会上获4枚金牌,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2金1银,在省级比赛中共获金牌65枚。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2000年,全市加快城乡建设步伐,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城镇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公用事业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

交通、水利、电力、城市建设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加快。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州段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沿江高速公路开工建设,204国道常熟复线段等一批交通工程相继竣工,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华能发电厂一期工程2台机组建成发电,一批重大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工程竣工投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6.34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33.64亿元、城乡集体投资100.96亿元、私营个体投资82.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12.1%和144.3%。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459.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670.8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9.9%和4.7%,房屋竣工率为46%,新增固定资产24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46.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镇建设和规划管理

全市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完成了市区环城绿带规划和城市出入口环境整治规划;正在抓紧进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环太湖地区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苏州西互通至新区段改造以及城区防洪综合治理的防洪驳岸和道路工程完成,观前地区整治更新二期工程基本竣工,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城市亮化、美化工程进展较快,市区主要干道及重点地区架空线入地和街景灯光建设基本完成,街坊解危安居工程、无地队改造进展顺利,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6.53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4平方米。镇、村区划调整加快实施。

公用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末市区公交营运线路42条,比上年增加8条,营运汽车1139标台,增加251标台,全年运客总量17650万人次,增长24.7%;营运出租汽车2346辆。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06.25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24371万立方米;煤气供气总量6827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总量67671吨,居民家庭燃气率达98.5%。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0年,全市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继续改善。

人口和就业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当年出生44002人,出生率为7.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8‰。年末全市总人口578.17万人,比上年增加1.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1.83万人,比上年减少37.95万人,非农业人口246.34万人,比上年增加39.89万人。市区总人口110.79万人,比上年增加1.42万人。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75.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38.8万人,集体单位11.5万人,其他经济单位2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8%。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487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和10.3%。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73元,市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2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7.4%。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民为40.0%,市区居民为42.7%,分别比上年下降0.7和0.9个百分点。储蓄存款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3.7亿元,比年初增加52.42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39万元。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和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59.73平方米和16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79%。扶贫帮困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较快。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够高,农民收入增速回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偏低,行业间发展不够协调;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困难和问题。对此,市委、市政府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注:本公报部分数据为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