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苏州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4:49:35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76次

199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这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全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集中精力狠抓关键措施的落实,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克服了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面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经济发展

1999年,全市经济呈现快速协调增长态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8.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06.22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6.8%提高到37.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6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已超过2800美元。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9.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8%。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8.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2%。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调整为67:33,居民“菜篮子”更加丰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经营领域不断拓宽,骨干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一体化、专业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在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粮、油作物仍获得较好收成。

水利建设力度加大,紧紧围绕“高筑堤、深挖河、广设防”的目标,坚持“防洪保安为主、洪涝旱渍兼治”的方针,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2亿元,完成土石方5891.84万立方米。太湖综合治理、长江堤防达标等重大水利工程在抵御特大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整理和综合开发取得成效,土地整理复垦复耕成绩显著,被列为全国首批土地整理示范区;张家港、常熟、吴县和昆山市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4.6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274台,联合收割机6322台,比上年增长3.7%;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11.44亿千瓦时,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战线围绕“提速增效”,大力推进改革,加快调整,培育名牌,开发新品,扩大配套协作,开拓国内外市场,强化企业管理,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效益逐步改善。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6.28亿元,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926.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18.5%。国有、集体工业生产明显回升,三资工业继续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85.16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373.34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844.87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72%,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75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利税总额117.74亿元,其中利润总额53.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5%和76.1%;亏损企业亏损额22.56亿元,比上年下降1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7.74%,比上年提高13.65个百分点。列入国家重点脱困计划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全部实现脱困目标;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快速成长,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已接近40%。全市实现轻工业产值1015.62亿元,重工业产值910.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23.7%,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60.2:39.8调整为52.7:47.3。实施名牌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波司登”、“好孩子”进入全国驰名商标行列。

全市建筑行业在规范市场、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工程质量、文明安全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全市496个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9114个,竣工项目6930个,施工面积1449.9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87.83万平方米,实现施工产值94.42亿元,比上年增长3.2%。苏州新城花园酒店工程荣获“鲁班奖”,这是我市首次获得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

运输邮电业

全市机动车辆增加较多,综合运输能力继续扩大。年末拥有机动车67.42万辆,比上年增长31.4%,其中汽车10.76万辆,二轮、三轮摩托车44.93万辆,分别增长16.5%和30.1%。全年完成客运量1.67亿人次,旅客周转量78.2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8.6%;完成货运量6333.4万吨,货物周转量43.53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12.7%。铁路旅客发送量883.25万人次,货物发送量154.9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15.1%,货物到达量561.21万吨。张家港港口吞吐量1576.43万吨,地方港口吞吐量776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62.3%。

邮电业改革继续深入,邮政、电信、移动通信和无线寻呼实行分营后,各项业务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2.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3%。邮政系统全年发送函件5119万件,特快专递140.6万件。发送报刊30761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40.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5%和12.1%。年末市话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45.92万门,比上年增长6.2%;市话和农话用户143.3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18.92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3.7%和12.9%,移动电话用户58.18万户,增长1倍。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6.3部。年末无线寻呼用户71.0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6.4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34.1%和4.1倍。

国内贸易业

全市国内贸易业继续调整布局结构,引进新的流通业态,开发商机,改善服务,努力增销。城乡市场商品供应充足,销售稳中趋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6.0%,考虑价格水平下降因素,实际增长9.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234.02亿元,餐饮企业零售额28.28亿元,分别增长7.9%和12.4%;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6.51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29.13亿元,分别增长7.3%和4.1%。

各类市场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商品交易市场842个,其中消费品市场723个,生产资料市场119个。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673.29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49.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83个,其中超10亿元的市场有11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下降,价格总指数保持低位运行。与上年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3.6%。14个大类商品中有11个大类的零售价格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食品类、饮料烟酒类、中西药品类、家用电器类和建筑装璜材料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体系中,居住类、服务项目类价格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继续加大监管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支持经济发展,全市金融形势稳定。存贷规模稳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93.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11.6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94.05亿元和103.61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3079.55亿元,现金支出3137.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23.3%。

证券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证券营业部25家,全年证券交易额821.75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额71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商业保险业务进一步拓展,年末全市保险公司承保额2924.08亿元,保费收入18.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5%和22.6%,已决赔款及给付4.28亿元,比上年增长5.7%。

房地产业

全市房地产开发规模和商品房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0.11亿元,比上年增长2.7%,商品房施工面积724.6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25.73万平方米,增长5.6%。商品房销售面积326.91万平方米,销售额53.06亿元,分别增长10.0%和17.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90.67万平方米,增长10.7%,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8.9%。

随着房屋二级市场的开放和房改房上市办法的实施,房屋置换交易日趋活跃,全年私人房屋成交过户面积5.23万平方米,成交额3.89亿元。

旅游业

围绕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颁布施行了《苏州市旅游管理条例》,按照“大旅游”的战略思想,在依法强化对旅游服务、旅游项目、旅游设施和旅游定点单位规范化管理,优化旅游软硬环境的同时,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宣传促销,以“生态旅游年”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苏州国际旅游节、金秋旅游月、水乡情玫瑰婚典、听钟声迎千禧年等大型活动,全市旅游业呈现国际国内旅游同步增长、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旅游总收入121.71亿元,比上年增长33.1%。接待境外旅游者60.69万人,旅游外汇收入1.7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9%和28.4%;接待国内游客1305.97万人,比上年增长14.4%。

二、改革开放

1999年,全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深化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重组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经济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对内招商也取得新进展。

企业改革

全市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国有集体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放开搞活小企业。列入省考核的14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体改制面达63.5%,国有集体大中型企业整体和局部改制面为82.2%。沙钢与苏钢联合组建了华东钢铁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苏物贸重组平稳实施,江苏吴中股票成功上市,永鼎光缆配股方案获得批准。6家企业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520家企业行列。国有集体资产监管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完善了监事会组织,任命了首批稽察特派员和稽察特派员助理,稽察工作正式展开。

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年末个体工商户14.47万户,从业人员23.76万人,注册资金30.30亿元;私营企业2.17万家,从业人员25.72万人,注册资金111.06亿元,已有4家私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埠员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意见》、《关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的通知》和《苏州市市区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重点,扩大覆盖面、加大征缴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促进企业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1.11万户,参保职工70.57万人,离退休人员24.63万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5.6%,保证了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继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向全国统一制度过渡并轨稳步推进。

住房制度改革

全市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城镇住房由实物分配转向货币分配。市政府制定了《苏州市市区房改房上市交易试行办法》。市区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13.61亿元,出售公有住房11.47万套,701.45万平方米,约占可售公有住房的90%。

城区改革

苏州市区按照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继续深化城区改革。累计从下岗职工中招聘了734名居委会干部,使居委会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改善。通过推行管理与作业分开、保洁权内部招标等改革,环卫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建设,金阊区被列入全省“社区服务业建设示范区”。

对内招商

全市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市政府制定了吸引内资的优惠政策,强化了驻外地办事机构的招商职能,成功地在上海等地举办了招商洽谈会,对内招商引资取得成效。新签合作项目250项,引进资金70亿元。

对外贸易

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环境,全市外贸部门和出口企业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25.5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69.2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1%和33%。各外贸主体出口全面增长,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9.1%,出口自营权企业出口增长20.9%,专业外贸公司出口增长13.7%。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其中对亚洲出口增长25.2%,对欧洲出口增长40.5%,对北美洲出口增长41.1%,美国超过日本成为我市第一大出口市场。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额达38.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9%。

利用外资

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亲商意识,改进招商方式,加大对外引资力度,全市利用外资保持较大规模。全年新增合同外资35.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56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72家落户苏州,其中年内新增8家。至年末,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4.40亿美元,实有外商投资企业6881家,其中开业投产4479家,多数已进入获利回报期。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外经合作

全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新发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0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1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0.1%,新增外派劳务人员2545人。新开拓了柬埔寨、蒙古、马达加斯加和埃及等劳务市场。境外加工贸易有了良好开端,7家企业被外经贸部确认为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产出增势强劲,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全年新增合同外资24.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4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68.3%和61.2%。至年末,已开发面积149.35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8.2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2.31亿美元。

苏州工业园区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开发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全年新增合同外资8.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至年末累计合同外资66.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57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已超过60亿元.中新合作区内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174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36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3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6.3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3%和115.8%;实现财政收入6.69亿元,增长66.3%。首期开发区工业用地已基本摆满项目,按照总体规划,积极实施滚动开发,启动二期工业用地。华能电厂1号机组已并网发电,自来水厂、燃气厂、集中供热厂、污水处理厂运转正常。中新合作区内已建设商用住房和公益设施超过90万平方米。结合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共编制了45项管理办法和规定,尤其是《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的圆满召开,增加了外商对园区的投资信心,为园区新一轮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州新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合同外资4.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3%,至年末,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36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39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84亿美元,其中出口14.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3%和69.4%;实现财政收入12.72亿元,增长99.5%。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累计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46家。一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也相继落户新区。一批基础设施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相继竣工,整体环境水平明显提高。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投资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10个省级开发区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三、社会事业

1999年,全市继续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科技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又有177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4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全年专利申请量2196件,专利授权量205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200%。至年末,全市专利申请总量为9819件,专利授权总量为6481件。与中国科学院、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得到加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苏州科技成果交易会,一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已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研发机构1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8家,其中当年新增67家,作为技术创新基地的各类科技园区开始启动。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育种攻关取得突破,“苏太猪”通过国家审定,一批粮棉油优良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科普宣传广泛开展,全社会科普意识有所提高。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上年的88.26%提高到93.84%,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达到94%。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办学快速发展。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7.0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9.0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30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54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43万人,毕业生0.4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32万人,毕业生1.07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93万人,毕业生0.79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53万人,毕业生0.63万人。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和扶贫帮困助学等行动计划加快实施。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获得新发展。围绕“三庆一迎”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又有一批优秀戏曲、文学、美术、舞蹈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较好地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年末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1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站184个,公共图书馆11个,出版社2家,公开出版报纸7种;广播电台7座,每日播音时间149小时,电视台8座,无线电视每周播出时间623小时,电影放映单位232个,电影观众450.15万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70%的村已开通有线电视,开工建设图书馆新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和退思园等正在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形成新局面。按照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要求,制定了《苏州市区域卫生规划》,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在特大洪涝灾害后,实现了大灾无大疫。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在省内率先达标,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医疗机构146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6万人,其中医生1.21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93万张。城乡卫生创建有新进展,又有常熟市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城市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创出新水平。陈艳青、唐卫芳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亚洲举重锦标赛、世界举重锦标赛中夺得13枚金牌,13次打破世界纪录;张军与队员合作夺得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男子团体冠军;沈国华在世界技巧锦标赛上获男子四人组冠军,至年末,苏州籍世界冠军已达10人。苏州运动员在省赛中获45枚金牌。成功承办了省击剑赛、全国乒乓球俱乐部甲级联赛等9项省级以上比赛。一批优秀体育新苗脱颖而出,有1人达到运动健将、11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以全民健身为代表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场馆建设步伐加快,市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1999年,全市投资规模有所扩大,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城镇规划管理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固定资产投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以水利、电力、交通、城市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果。沪浮璜一级公路改造、312国道官渎里过境段改造全面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华能电厂一期工程、牡丹集团高档面包车项目、精细化工集团硫磺制酸项目等顺利实施,苏嘉杭高速公路江苏南段开工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75.1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0.15亿元,增长9.1%,更新改造投资29.88亿元;国有单位投资122.08亿元,增长4.6%,城镇集体投资6.61亿元,与上年持平。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219.92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642.38万平方米,增长4.5%,房屋竣工率为52.7%;新增固定资产256.3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7.7%。主要新增生产能力有:炼钢35万吨/年,热轧钢材95万吨/年,薄钢板11万吨/年,火力发电45.13万千瓦,水泥8万吨/年,硫酸10万吨/年,纯碱4万吨/年,客车制造2000辆/年,电冰箱10万台/年,燃气用具40万台/年。

城镇建设和规划管理

全市以安居工程、老城街坊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1.85平方公里,市政府在市区兴办的观前地区整治更新一期、盘门景区整治、南浩街综合改造以及东大街、凤凰街、临顿路北段、永津桥卡口等路桥拓宽改造等22项实事工程全面完成。第二批街坊改造竣工面积2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美化和主干道、重要街景亮化工程加快实施,建成了中央公园、凤凰广场、三香广场和石路广场。新增园林绿地面积22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9.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4.93平方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绿地系统规划、观前地区整治二期工程修建性详规编制完成。小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大义、周庄、黎里3个镇被建设部列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16个镇通过省级新型示范小城镇考核。镇、村区划调整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实施。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太湖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颁布实施了《苏州市禁止开山采石条例》,苏州市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并被列为全国首批ISO14000试点城市。

公用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加快改革,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与上海巴士投资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苏州巴士公共交通公司,全面调整了公交线路。年末市区公交营运线路34条,营运汽车888标台,全年运客总量1.4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2%;营运出租汽车2005辆。结合道路拓宽和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了供水低压区小口径调管工程,自来水日供水能力89.52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25698万立方米;建成了南环路、北环路两座液化气汽车加气站,煤气供气总量6262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总量88069吨,居民家庭燃气率达到98.08%。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1999年,全市继续强化计划生育、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人口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年末全市总人口576.23万人,比上年增加0.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9.78万人,减少12.69万人,非农业人口206.45万人,增加13.57万人。市区总人口109.37万人,增加1.62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

全市年末城镇从业人员79.05万人,其中国有单位42.02万人,集体单位16.22万人,其他经济单位20.82万人。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分流安置下岗职工4.25万人,分流再就业率为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

人民生活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48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6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8.5%。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生活消费支出中物质消费比重下降,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方面消费比重明显上升。储蓄存款继续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1.28亿元,比年初增加102.24亿元,人均储蓄存款1.3万元。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58.73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继续提高。扶贫帮困、社会救助得到重视,下岗职工生活费、失业人员救济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3条保障线标准全面提高。

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中困难较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困难等。对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正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