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苏州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4:48:59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64次

苏州市统计局

1999年3月

1998年,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从苏州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国家增加投资、扩大内需、鼓励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努力化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克服国内需求制约等各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改革和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人民生活又有所改善。

经济发展

1998年,全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宏观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提高到36.8%。实现财政收入87.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和15.7%。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全市各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增加投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在夏熟因灾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落实秋熟增产措施,调整优化种养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种养殖业,以秋补夏、以副补农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形成了一批骨干产品和龙头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41亿元,比上年增长0.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63亿元,完成土石方6011万立方米。长江堤防达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太湖治理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加快实施,完成土地整理和复垦复耕6400公顷,新建高标准农田6700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2.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324台,联合收割机6098台,分别增长4.1%和5.9%。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13.27亿千瓦时,化肥施用量21.79万吨。

工业

在国内需求不足,出口难度加大,市场约束增强,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年初工业生产增速回落的严峻形势下,全市工业战线迎难而上,积极调整结构,精心组织生产,加强营销促销,鼓励配套协作,大力开拓市场,全面落实各项提速增效措施,使工业增速逐步回升,为实现全市经济增长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16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26亿元,增长8.1%。工业企业间生产发展不平衡性加大,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实现总产值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集体工业实现总产值420亿元,下降7.3%,股份制工业实现总产值131亿元,增长41.5%,三资工业实现总产值612亿元,增长26%。全市实现轻工业总产值1574亿元,重工业总产值1042亿元,分别增长7.5%和8.8%,轻重工业产值之比由上年的60.4:39.6调整为60.2:39.8。

工业产销衔接有所改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仍不理想。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83.22亿元,比上年下降8.9%,亏损额为27.27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4.6%,下降4.8个百分点。

新兴主导产业快速成长,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市继续围绕产业升级、提高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工业整体素质,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着力扶优扶强,积极调整现有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精密机械和环保产品等高技术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实施以纺织压锭、丝绸重组、易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重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一批新兴工程、双加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开发新产品1000多个,新产品产值率和新兴主导产业比重有所提高,纺织压锭10万锭的任务如期完成。

建筑业

全市建筑行业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努力拓展国内国际建筑市场,建筑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市500个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8703个,竣工项目6468个,施工面积1467.6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79.16万平方米,实现施工产值91.46亿元,比上年增长6.6%。

运输邮电业

全市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继续增强。年末实有公路1815公里,航道2899公里;拥有机动车51.32万辆,比上年增长20%,其中汽车9.24万辆,二轮、三轮机动车34.53万辆。全年完成客运量1.4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6.0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6%;完成货运量6201万吨,货物周转量38.61亿吨公里。铁路旅客发送量792.30万人次,货物到达量608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4787万吨,张家港港口吞吐量1397.8万吨,分别增长14.8%和23.8%。

邮电业发展迅速,现代化通信手段广泛应用,邮政新业务加快拓展,邮政电信分营顺利实施。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31.47万门,增长26.1%,住宅电话105.34万户、公用电话3.71万部、移动电话28.98万户,分别增长30%、22.4%和58.1%,城乡电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41.63部,比上年增加10.69部,太仓、昆山、常熟、吴江和张家港相继进入“电话市”行列。邮电寻呼用户52.97万户。全年发送函件1.2亿件、邮政快件105.6万件、特快专递133.9万件、报刊3.1亿份。邮政储蓄、集邮业务稳步发展。

国内贸易业

在多数商品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国内贸易行业加大改革力度,调整网点布局,改进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千方百计促销扩销。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销售总额875.42亿元。

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居民储蓄倾向增强,购买力分流扩大,即期消费需求不旺,消费品零售市场偏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9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70.47亿元,集体经济零售额103.67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8%和3.8%,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75.3亿元,增长21.6%;批零贸易企业零售额216.82亿元,餐饮企业零售额25.16亿元,分别增长5.6%和13.8%。

各类商品市场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成交额68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33.77亿元,增长7.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有降,物价指数继续低位运行。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7%,分别比上年回落1.6和1.4个百分点。

金融保险业

金融部门围绕支持经济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内控机制,改进金融服务,全市金融秩序比较稳定,各项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12.44亿元,贷款余额724.2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65.7亿元和97.46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2514.35亿元,现金支出2544.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5%和37.9%。金融机构向多元化发展,新设立了光大银行苏州分行。

商业保险业务迅速拓展,全市保险机构全年承保额2399.11亿元,保费收入15.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29.8%。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规模继续扩大,商品房销售升温。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商品房施工面积750.2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3.23万平方米,分别增长0.7%和13.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97.26万平方米,销售额45.17亿元,分别增长23.1%和31.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62.47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88.3%。

旅游业

旅游业在加快景点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古典园林、苏州古城、水乡古镇的知名度,成功地举办了虎丘庙会、天平山红枫节、周庄国际艺术节、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甪直水乡服饰文化旅游节和太湖西山梅花节等大规模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全年接待境外旅游者44.02万人,旅游外汇收入1.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22.9%;接待国内游客1141.5万人,增长7.1%。虎丘风景区被列为全国十佳文明旅游风景区示范点,苏州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改革开放

1998年,全市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认真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企业改革

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抓大放小并举。全年发起设立股份公司10家,累计已有45家;设立有限责任公司4036家,累计已有1147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已完成改制的有56家;国有和城镇集体中小企业改制面达51%;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年末实有个体工商户13.52万户,私营企业1.6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1.65%和52.26%。

资本营运体制改革

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以搞活企业、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值增值为目标,加快构建国有资本营运新体制,新组建了市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初步建立了城区国有(集体)资产管理体系。资本运作力度加大,吴江丝绸集团公司成功地发行了2亿元可转换债券,苏州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配股募集资金1.9亿元。

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初步建立“五大”基本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了与全国统一方案并轨,年末参保企业1.17万户,参保职工67.62万人,离退休人员23.14万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通过调整完善,实行了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分开运作,分别管理的办法,实现了以收定支,收支基本平衡。

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市区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8.7亿元,全年出售公有住房3.1万套,累计已出售公有住房近10万套,占可售公有住房总量的90%以上。

进出口贸易

进出口贸易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积极调整营销策略、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稳定原有市场,开辟新兴市场,保持了稳步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进口额44.42亿美元,出口额52.07亿美元,分别增长11.4%和12.1%;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62.51亿美元,增长7.7%,占进出口总额的64.8%,机电产品出口总值25亿美元,增长25.6%,占出口总额的48%。

利用外资

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形势,全市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改进招商方法,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商来苏州投资发展。全年新增合同外资40.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42亿美元,增长16.1%。在新批利用外资项目中,外商投资超过1千万美元的项目有78个,合同外资20.99亿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资总额的51.4%。世界前500强的跨国大公司中已有64家在苏州投资。至年末,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6亿美元。一大批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产出获利期,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各项税收已超过20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外经合作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金额0.96亿美元,实现对外劳务承包营业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1.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对外交往活跃,苏州又与埃及的伊斯梅利亚市、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市结为友好城市,全市已结友好城市21对。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加速推进,投资环境更加完善,产出规模迅速扩大,聚集和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创出了新的发展局面,成为全市经济的主要增长源。省级以上开发区全年新增合同外资3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35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4.9%和89.2%;至年末,已开发面积145.94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2.8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6.3亿美元。

苏州工业园区在中新两国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近5年的开发建设,首期开发区内已实现“九通一平”。结合中国国情借鉴新加坡在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经验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合同外资14.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6%和76.4%;实现财政收入4.02亿元,增长79.4%。

苏州新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综合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财政收入6.38亿元,比上年增长45.5%;新增合同外资4.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46亿美元,分别增长1.3%和139.9%。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及省级开发区,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和招商策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开发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取得了新进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事业

1998年,全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两个文明一起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事业

科技事业有新进步。全市又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31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364件,专利授权量67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16.5%,至年末,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为7623件和4425件。新建省级技术中心5家,市级技术中心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有231家。成功地举办了高新技术及产业交易洽谈会,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国内著名高等学校合作,在建设科研基地、引进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新技术孵化器功能进一步发挥,中国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了一批学成归来的科技人才。科普工作广泛开展,民营科技发展较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全市继续巩固和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进行了初、高中分设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试点,扶贫帮困助学、改造薄弱学校、培养名教师名校长、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等5项教育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上年的83.35%提高到88.26%,苏州成为全省素质教育实验区。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8.8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5.8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18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3.03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24万人,毕业生0.6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33万人,毕业生1.11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64万人,毕业生0.49万人。成人教育等其他各类教育和社会办学又有新发展,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3万人,毕业生0.42万人。又有6.4万人通过了市民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有新成果。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涌现出许多受欢迎的好作品,又有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和全省评比中获奖。年末全市拥有文艺表演团体1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站19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出版社2家,公开出版报纸7种、杂志6种;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8座,电影放映单位234个。扫黄打非工作等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取得新成绩,修复并开放了五峰园。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有新面貌。城乡卫生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继张家港、昆山、吴江和苏州市区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后,常熟市也通过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国家级调研,吴县、太仓市的创建工作也有新的进展。区域卫生规划实施取得成效,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加强,城乡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4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2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2万人,其中医生1.19万人,护师、护士0.77万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95万张。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有新成绩。在第十三届亚运会上,苏州藉运动员获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并两破世界纪录,表演项目获亚军。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苏州运动员获金牌总数第2名,团体总分第3名。先后成功承办了“大维杯”国际乒乓球邀请赛、98年全国乒乓球俱乐部甲级联赛(苏州主场)、全国跆拳道冠军赛、十三届亚运会体育舞蹈选拔赛、省运会摔跤赛等大型赛事。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城乡建设和管理

1998年,全市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镇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

固定资产投资

按照扩大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全市以基础设施、开发区、街坊改造、安居工程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3.48亿元,增长6.3%,更新改造投资36.78亿元,增长3.2%;三资企业投资226.43亿元,增长26.2%,国有单位投资116.72元,增长24.7%,城镇集体单位投资6.62亿元,农村集体投资86.24亿元,分别下降37.5%和15.9%。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254.9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72.3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和3.3%,房屋竣工率为53.58%,比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275.96亿元,增长34.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1.6%,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和效益有:热轧钢材70万吨,薄钢板22万吨,炼钢16万吨,钾肥4万吨,化学农药570吨,火力发电25万千瓦,显示器50万台,轴承2000万套。

城镇建设和管理

全市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实施了供水、供电、道路桥梁、公共环境卫生等一大批建设改造项目。市区实事工程基本完成,北环路贯通,齐门大桥建成通车,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152公顷,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7.2%,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4.74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近400家单位限期实现了达标排放。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饮用水水源水质进一步改善。继张家港市之后,昆山市也进入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17个镇成为省级新型示范小城镇。

公用事业

城镇公用事业加快发展,功能日趋完善。年末市区道路面积875万平方米,公交营运线路30条,比上年增加4条,营运汽车847标台,增加132台,全年运客总量1.3亿人次,增长17.1%;营运出租汽车2332辆。日供水能力75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22819万立方米;煤气供气总量5184万立方米,液化气供气总量72061吨,居民家庭燃气率已达97.04%。污水日处理能力23万立方米。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1998年,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

人口

全市年末总人口575.35万人,比上年增加0.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2.47万人,非农业人口192.88万人,增加6.70万人。市区总人口107.75万人,增加0.68万人。全市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

就业和再就业

全市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80.6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45.69万人,集体单位20.12万人,其他经济单位14.83万人。

再就业工程扎实推进,已建再就业服务中心1000多个,5万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分流安置下岗职工5.08万人,分流再就业率为52.2%。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下,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的发放。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和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89元,比上年增长3.4%;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2元,增长4.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649.04亿元,比年初增加115.26亿元,人均储蓄额11284元。各地全面实施特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加大了扶贫帮困、社会救济和送温暖工作的力度。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9.4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4.6平方米,住房成套率提高到7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需求拉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够理想;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和引资难度增大;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基础仍比较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慢,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较困难等。

注:本公报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