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苏州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4:48:23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30次

1997年,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和党的一五大胜利召开这两件大事的鼓舞和推动下,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大跨度调整经济结构,扎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不断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步伐。全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乡面貌有新变化,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经济发展

1997年,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实现稳中有进,运行质量趋好。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3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和17.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4.5%提高到3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76.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和21.8%。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农业

全市各级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有所增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89.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农业增产新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良种覆盖面继续扩大,丰产示范领导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粮棉油生产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获得较好收成,多种经营稳步发展,“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已建成的一批高标准蔬菜园艺场对保障和丰富市场供应,稳定蔬菜副食品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功能不断增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特色种养业、创汇农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培育发展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市场和贸工农一体化企业。

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新成绩,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投入4亿多元用于水利建设,其中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58亿元,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48l4.6万立方米。望虞河、太浦河和环太湖大堤三大治太骨干工程基本完成,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骨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入运行,为根本解决太湖水患提供了有力保障。长江江堤的高标准整治已全线启动。高速公路沿线等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较快。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1.73万干瓦,比上年增长2.4%;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073台、联合收割机5756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25.5%。全年施用化肥21.6万吨,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13.64亿干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3.6%。

工业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面对重重困难,全市工业企业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加速转换经营机制、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竞争能力,工业生产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2357亿元,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6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7%和10.3%。在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971亿元、重工业总产值696亿元,分别增长8.9%和12.4%,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59:41调整为58.2:41.8。

新兴工程、振兴工程和双加技改工程继续推进,扶优扶强力度不断加大,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新兴支柱产业快速成长。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运行质量有所提高,整体素质正在逐步改善。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548亿元,比上年增长5.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6%。实现利税总额82.26亿元,比上年增长7.1%,资产负债率为60.1%,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按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3.7万元,比上年提高9.6%。

建筑业

全市建筑行业以专项治理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行业管理,广泛开展了安全施工、文明工地、优质工程活动,在城乡建设特别是苏州新区、工业园区等各级各类开发区和重点工程建设中作出了新的贡献。全市493个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10546个,竣工项目7964个,施工面积1292.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27.41万平方米,实现施工产值85.7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91万元。苏州建筑队伍走向全国和世界,国内国际建筑市场进一步拓展。

运输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向高等级、立体化、开放式方向发展。年末全市实有公路1778公里,其中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816公里,占总里程45.9%。苏州至6个县级市及周边省市公路已基本达到二级以上。实有航道2899公里。苏南运河苏州段整治全面竣工,航道等级由原来的五、六级提高到四级,通航能力显著增强。常熟港、太仓港建设取得新进展,张家港港已建成生产用码头泊位16个,其中13个为万吨级泊位;浮筒泊位1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0个。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42.77万辆,其中民用汽车8.6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10.8%。全年完成客运量1.57亿人次,客运周转量58.12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3.5%;货运量7237万吨,货运周转量44.96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12.8%和11.5%。铁路旅客发送量800.61万人次,旅客到达量157.91万人次,货物到达量661.83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4171万吨,比上年增长40.7%;张家港港口吞吐量1129万吨,比上年增长4.4%。

邮电通信业继续加快通信网扩容等基础建设,一个完整、统一、先进的公用通信网正在形成,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年未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83.61万门,比上年增长39%,住宅电话81.03万户,公用电话3.03万部,移动电话18.3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40.1%、40.3%和91.9%;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0.94部,比上年增加9部。邮电无线寻呼用户55.47万户,比上年增长51.1%。全年实现邮电计费业务总量(1990年不变价)2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发送邮政快件223万件、特快专递143万件、报刊29548万份。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等邮电新业务数字网也开始启动。

国内贸易业

经济发展使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大体平衡,大多数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处在较为宽松的供求环境中。全年批发零售企业商品购进总额757亿元,销售总额936亿元。

消费品市场商品丰富,供应充足。居民消费心理稳定,储蓄和其他投资倾向有所增强,购买力分流进一步扩大,消费品零售市场稳中偏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市区零售额75.21亿元,6个县级市零售额211.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8.7%,国有经济零售额71.74亿元,集体经济零售额107.8亿元,私营和个体经济零售额61.91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物资系统加快转制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盘活资产存量,资本营运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物资控股(集团)公司全年实现销售额3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9%以上。供销系统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在农资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全年实现农资供应额8.62亿元,农副产品收购额4.89亿元。

市场物价

“短缺经济”现象基本消除,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物价由稳趋降,物价指数低位运行。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8.4%,分别比上年回落10.4和7.8个百分点,均为1985年恢复物价统计调查制度以来的最低点。各大类价格指数如下:

金融保险业

金融部门继续贯彻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深化改革,加强调控,强化监管,改制组建了苏州城市合作银行,浦东发展银行苏州分行和日本住友银行苏州分行相继设立。金融秩序良好,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11.56亿元,贷款余额610.9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82.55亿元和82.95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828.29亿元,现金支出1844.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7%和22.5%。

证券业健康发展。市证券公司完成了重组增资工作。全市年末拥有证券机构21家,资金帐开户数26.26万户;全年代理债券34.4亿元,代理股票795.7亿元。

商业保险快速发展。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额2115.32亿元,保费收入12.18亿元,已决赔款3.34亿元,赔付率为27.4%。

二、改革开放

1997年,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以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正在逐步形成。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并重,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企业和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抓大放小”战略,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快实施股份制改造。市级以上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已有40家,其中省级试点企业21家,已批准试点方案的24家,正式挂牌运行的11家,已设立股份有限公司39家,有限责任公司5040多家,有5家企业股票上市。吴江丝绸集团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企业行列。坚持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小企业,已有90%以上的乡镇企业进行了转制,涉及产权改革的企业占40%以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

按照“搞活企业、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方针,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市区已组建22家控股公司,制定了资产监管、营运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由资产经营管理决策机构、资本经营主体和自主经营企业组成的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框架,被列为全国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统一管理、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已全部推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全市已有69.06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3.5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

住房制度改革进展较快,至年末,市区已出售公房6.68万套,占可售公房的63.4%。累计已向8929户职工发放公积金住房低息贷款2.9亿元。对国家安居工程、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街坊改造的住房公积金投放力度加大,累计投资总额已达4.55亿元,共建成国家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住房40多万平方米。年末住房公积金余额为6.16亿元。

市场建设

全市商品市场比较发达,要素市场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市场体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逐步增强。商品市场全年成交额达610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4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10.5%。生产要素市场全年成交额31亿元。

外贸和外资

全市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全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84.46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50.4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4%和30.8%。三资企业出口34.4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3%。加工贸易出口、代理进出口业务发展较快,贸易方式趋向多元化。据海关统计,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增长34.9%,占全市对外贸易总值的67.2%;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已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49.2%。利用外资在外经贸政策调整、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招商难度增加的情况下,难中求进。全年新批三资企业648家,新增合同外资44.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利用外资呈现大型项目多、外商独资多、增资项目多、新兴产业多的特点,质量档次提高,投资结构趋好。全年新批外商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23个,合同外资36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81.6%,外商独资项目42O个,合同外资近30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68%。新批生产性外商投资项目548个,合同外资40多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90%以上。农业、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外商投资于新兴支柱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三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涉外“两税”收入已超过10亿元。

外经和国际旅游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拓宽,规模扩大,保持较快发展。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金额10025万美元,完成对外劳务承包营业额926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3%和14.4%。年末外派劳务人员3935人,比上年增长24%。正在实施的82个承包工程项目和272个劳务合作项目分布在52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在2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兴办了海外项目61个。

国际旅游的接待能力增强,服务质量和创汇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41.58万人,其中在苏过夜旅游者27.5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7.6%和9.8%。平均每个境外旅游者在苏逗留时间提高到2.16天。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到1.05亿美元。年未拥有接待外宾的定点饭店宾馆53家,其中星级饭店宾馆34家。

开发区建设

各级各类开发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外商投资势头强劲,产出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功能和政策优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利用外资的主要载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地,基本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至年末,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开发面积156.8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3.39亿美元。全年新增合同外资26.52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8.5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60.1%和7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苏州工业园区全年新增合同外资1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元,实现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96.4%。至年末,累计合同外资总额36.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多亿元,供电、供热、供气、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工程全部建成投入运行,首期8平方公里的开发基本完成,已全面实现了3年发展的目标。

苏州新区开发建设进展快,成效大,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产出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至年末,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亿元以上,批准进区三资企业292家,合同外资总额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ll.6亿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4亿元,比上年增长80.2%。先后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全国唯一的ISO14000环保质量体系试点城区和社会综合发展试验区。

张家港保税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进区的生产性项目数量增加,规模增大。区内自来水厂、热电厂和3座万吨级码头已投入使用,形成了商贸集结区、生产加工区、码头作业区等功能区。全年进出口贸易额3.5亿美元,保税仓储货物总值1.7亿美元,实现税收1.8亿元。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兴办三资企业42O家,合同外资总额26.5亿美元,已有243家开业投产,聚集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加快旅游度假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将太湖山水、桥岛风光。田园情趣和古吴文化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以宾馆、酒店、度假村为主,以主题公园、游乐园为辅的休闲度假区。10个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小区开发建设也取得新进展。

三、社会事业

1997年,全市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教文化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55项,又有134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24项。全年专利申请量891件,专利授权量58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4.1%。组建培育了一批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和产学研联合体,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实施火炬计划31项,星火计划19项;巳有高新技术企业164家。技术贸易更加活跃,科技咨询、民营科技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发展较快。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段教育加快普及,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规模扩大。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上年的99.12%提高到99.1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上年的81.34%提高到83.35%。小学在校学生48.49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6.8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47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3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万人,毕业生0.6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在校学生5.31万人,毕业生1.2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04万人,毕业生0.43万人。其他各类教育也得到加强。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文艺创作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涌现出一批贴近生活、弘扬“主旋律、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荣获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城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健康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站195个。公共图书馆10个,出版社2家,公开出版报纸7种。广播电台7座,电影放映单位241个,电视台8座。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4个古典园林已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卫生体育

卫生事业获得新发展。城乡卫生创建力度继续加大,继张家港、昆山、吴江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后,苏州市区的创建工作又通过了国家级调研;常熟、太仓、吴县市的创建工作加速推进。全市已建成42个省级卫生镇和171个省级卫生村。城乡医疗网络有新发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成效显著,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防病治病和人们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2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1万人,其中医生1.19万人,护师、护士747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97万张。

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苏州籍运动员在第十一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上获金牌、银牌各3枚,打破4项世界纪录;在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获金牌3枚、银牌2枚。我市运动员在省赛中获金牌48枚、银牌45枚。成功地承办了省青少年女子篮球比赛、少年摔跤比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在青少年、中学生中开展了田径、游泳等15个项目的比赛。张家港市南沙镇、塘桥镇被命名为省十大体育乡镇,又有19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体育场馆建设有所加强,体育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投资建设

1997年,全市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建设、重大生产性项目建设、街坊改造和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城镇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经济发展后劲和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增强,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和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

建设规模有所扩大,投资平稳增长,结构调整,效果较好。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18亿元,比上年增长6.5%。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9.11亿元,增长19.8%;更新改造投资35.65亿元,增长16.6%;房地产开发投资51.23亿元,增长2.2%;城镇集体单位投资10.59亿元,下降30.4%;其他投资108.85亿元,增长21.9%。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0.1:44.6:55.3调整为0.3:52.5:47.2;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由上年的20.6%降至18.6%。全年竣工房屋面积650.9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为52.9%,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205.2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4.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新增了一批生产能力和效益。

城镇建设和管理

城镇建设以完善功能、提高水平为重点,加速推进。市区实事工程基本完成,古城区街坊保护性改造、无地队和低洼区改造进程加快,安居工程、路桥、供水、供气、供电、污水处理等市政重点项目建设有较大成绩。市区绿化东、中、西联动,道路绿化、广场绿化、新村绿化和单位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区新增绿地7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64平方米,荣获省级绿化先进城市称号。中心城镇建设也取得较大成就。城镇管理和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强。大气质量基本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和大部分湖泊水质稳定在国家地面水质量Ⅱ一Ⅲ类标准;城镇道路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也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功能区标准。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公用事业

城镇公用事业有新发展。市区公交营运线路26条,营运汽车715标台,全年运客总量1.ll亿人次;营运出租汽车2354辆。日供水能力62万立方米,全年供水量22608万立方米;全年煤气供气总量5020万立方米,液化气供气总量58071吨,居民家庭气化率达到95.13%;全年用电量27.31亿千瓦时。污水日处理能力23万立方米。

五、人民生活

1997年,全市计划生育、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人口

全市年末总人口574.9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6.1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87万人和10.18万人。市区总人口107.07万人,比上年增加0.63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发展。年末城镇职工人数93.69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53.19万人,集体单位职工29.12万人,其他经济单位职工11.38万人。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2.57万人,其中市区安置0.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其中市区为2.5%。通过各种渠道分流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2.3万人,其中市区分流安置1.1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924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844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和9.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9元,比上年增长13.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33.78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56.9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3.9平方米。社会救济,扶贫帮困。送温暖工作继续加强。

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也比较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低度化问题仍比较突出,名牌产品和龙头大企业较少;部分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亏损增加,有的停产半停产,商贸企业经营中困难较多;职工下岗。失业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城乡居民收入下降,生活比较困难;农业比较效益有所下降,产业化程度不高。对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化解矛盾、克服困难,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大局,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苏州基本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