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徐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3:50:25 来源:徐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842次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90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742.13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05.88亿元,增长15.3%。人均生产总值1625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084美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加快,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速。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0∶50.7∶35.3,调整为12.7∶51.9∶35.4,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44.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见表1),涨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开展。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加大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484.60万人,比上年增加39.50万人。其中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单位从业人员60.13万人,增加0.83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46.03万人,增加6.53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4.56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3%,比上年下降0.41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劳务输出114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

各项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以骨干企业资产重组为重点,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攻坚,北方氯碱、四方铝业、煤机厂、医药股份等9家企业引进战略伙伴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末,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已完成328家、占总数的91%,安置职工达18.9万人。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启动实施,行政审批、财政、金融、投融资体制等项改革加快推进。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通过完善政策、加强扶持、优化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7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增幅高于全市GDP增幅0.1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GDP的55.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工商部门登记私营企业3.07万户,新增5189户,增长20.4%,总注册资本达322.29亿元,增长32.1%;个体户14.25万户,新增867户,注册资金31.26亿元,增长7.4%。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稳定发展。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高效农业规模化和主导产业品牌化建设成效明显,对全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产生积极影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回升,达613.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6.23千公顷;棉花、油料种植面积46.19千公顷和42.16千公顷,分别减少7.14千公顷和10.96千公顷。蔬菜面积288.2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2.73千公顷,降幅达7.3%。

粮食喜获丰收,蔬菜、水果在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的基础上单产稳步增加。全年粮食产量357.87万吨,比上年增加43.74万吨,增长13.9%(见表2)。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农业发展较快。

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林牧渔业增加值4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0%。全年造林面积7608公顷,比上年末增加158公顷,增长2.1%;畜牧水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品种结构继续优化。全年肉类总产量50.28万吨,比上年增长0.2%;奶类产量19.45万吨,增长5.8%;禽蛋产量59.06万吨,增长39.9%;水产品产量17.26万吨,增长5.1%;蚕茧产量1.42万吨,增长7.6%。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114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投入1.8亿元,40%左右基本达到市级标准;“三清三创”工程投入2.9亿元,全面完成村庄河塘整治,硬化道路662.2万平方米,净化、绿化和美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65.9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361台,小型拖拉机16.87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31.8%和7.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0.11万千瓦,与去年基本持平;日光温室面积339.04万平方米,增长9.3%。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8.09万吨,增长1.4%。农村用电量32.92亿千瓦小时,增长10.7%。

农村非农产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62个。全年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等非农产业总产值1291.6亿元,增长11.8%,占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1.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3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03.97亿元,增长21.2%。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29.33亿元,增长11.7%;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133.22亿元,增长19.8%。集体工业增加值4.64亿元,增长20.2%。私营工业增加值163.31亿元,增长38.9%。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67.82亿元,增长17.6%。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44.53亿元,增长19.3%。大中型工业增加值319.33亿元,增长11.8%。轻、重工业增加值190.75亿元、320.33亿元,分别增长20.4%和21.7%。工业产品销售率97.98%。全年用电量139.99亿千瓦时,增长16.5%;其中工业用电 109.26亿千瓦时,增长19.3%。

重点监测企业集团和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支柱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制造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重点监测的25家大企业、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624.9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3%,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16家。全市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41.57亿元,为统计的35个大类行业的第一大行业,同比增长42.6%;煤炭开采业产值143.31亿元,增长13.2%;木材加工业产值131.38亿元,增长46.9%;饮料制造业产值120.09亿元,增长5.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13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103种,下降的有27种。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减变动情况(见表3)。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保持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586.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实现利税202.56亿元,增长33.8%,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17.84亿元,增长20.4%,大中型企业145.71亿元,增长22.2%;实现利润86.50亿元,增长43.8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44.81亿元,增长33.1%,大中型企业60.57亿元,增长32.9%。全年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18亿元,比上年下降3.5%。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212.40,比上年提高25.6个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9.71亿元,增长19.0%。实现利税总额13.2亿元,增长20.1%。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7亿元,增长20.1%,竣工产值209亿元,增长20.9 %,竣工率达92.1%。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55万平方米,增长16.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50万平方米,增长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规模以上完成投资614.16亿元,增长26.6%,其中城镇投资完成513.35亿元,增长31.0%;农村投资完成100.8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投资中,民间投资535.2亿元,增长37.5%,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279.61亿元,增长62.2%。民间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87.1%。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在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6亿元,比上年增长60.4%;第二产业投资423.5亿元,增长28.3 %;第三产业投资188.03亿元,增长23.8%。工业投资402.64亿元,增长31.6%,其中原材料工业投资62.5亿元,机械电子工业投资110.0亿元,轻纺工业投资165.9亿元,分别增长14.1%、56.7%和43.1 %。第三产业投资中,批发和零售业投资66.1亿元,增长42.1%;房地产开发投资69.70亿元,增长11.2%。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情况良好。全市160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3.5亿元,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1.5%,徐州天成氯碱、芭田复合肥、福润禽业、天璐纺织、金凤凰家具、跃进正宇、美驰车桥、徐州发电厂扩建工程1号机组、徐塘发电厂扩建工程6号机组、坝山电厂、矿大南湖校区等一批重点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全年规模以上投资建成投产项目107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5.4%;新增固定资产320.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2.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8.39亿元,增长16.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71.69亿元,增长15.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93.83亿元,增长15.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3.11亿元,增长24.1%;其他行业零售额3.13亿元,增长15.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商品销售173.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64.31亿元,增长32.8%。以汽车、信息通讯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零售额增长73.0%,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4.3%,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36.1%。

各类商品市场较快发展。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25家,成交额335亿元。年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有5家,其中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有限公司,年成交额达122亿元;徐州宣武市场,年成交额达82亿元。新型流通业态以及现代经营方式较快发展。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在较高平台上保持强劲增势。全年进出口总额18.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5%。其中,出口总额12.53亿美元,增长66.6%;进口总额6.01亿美元,增长60.5%。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4.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民营企业出口较快增长,出口额为3.94亿美元,增长97.7%。

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51个;协议注册外资为6.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0.0%;实际到帐外资额达2.44亿美元,增长7.1%。

开发区建设较快发展。徐州经济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6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53亿美元,分别增长401.6%和64.8%,占全市总量的14.2%和12.2%;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0家,实际到帐注册外资额1.01亿美元,增长186.2%,占全市总量的41.4%。

“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3.9亿美元,增长24.2%;完成营业额3.68亿美元,增长23.4%;新派出人员1.10万人,增长22.0%;期末在外人数1.82万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含铁路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7742.01万人,货物运输量1.48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18.3%;完成旅客周转量56.21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463.5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8.1%和35.2%。(见表4)。全市等级公路里程明显增加,等级公路114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9公里;一级公路778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31.14万辆,本年净增2.83万辆,增长10.0%,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4.70万辆,净增2.16万辆,增长9.6%。在私人汽车保有量中,私人轿车保有量3.95万辆,净增0.97万辆,增长32.4%。

邮电业进一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3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76亿元,下降9.2%,电信业务收入28.03亿元,增长16.7%。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869.87万门。年末固定电话(含大、小灵通、移动市话)用户290.65万户,新增12.1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66.66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23.99万户。住宅电话用户253.26万户,新增88.6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19.54万户,新增63.99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54.6部/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不含上网卡)23.38万户,增加1.97万户。年末邮政线路总长度5874公里;农村投递线路长度21666公里。全年邮递计费信函1864万件;包裹46万件;邮政汇票94万件;出售集邮邮票382万枚;特快专递92万件。

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15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8 %;实现旅游总收入103.1亿元,增长26.6 %。其中,接待来徐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10.1万人次,创汇7852.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6 %和38.8 %;接待国内游客1148.5万人次,旅游收入96.9亿元,分别增长15.6%和26.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80.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03亿元,增长28.6%。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见表5)。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地方预算支出124.97亿元,增长18.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5.96亿元,增长20.1%,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3.45亿元,增长68.1%;农林水支出6.76亿元,增长21.9%;教育支出20.10亿元,增长18.3%;抚恤和社会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为 4.60亿元和7.74亿元,分别增长21.3%和71.6%;卫生支出6.13亿元,增长14.3%;行政管理费12.59亿元,增长16.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93.72亿元,比年初增加  182.82亿元,增长18.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5.06亿元,比年初增加73.90亿元,增长15.0%(见表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46.61亿元,比年初增加44.85亿元,增长14.9%;中长期贷款余额155.76亿元,比年初增加16.42亿元,增长11.8%。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拥有保险机构16个;承保额达2358.14亿元,比上年增长55.1%。全年保费收入27.53亿元,比上年下降2.8%。其中财产险收入5.57亿元,增长35.5%;寿险收入21.96亿元,下降9.3%。赔付额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0.5%。其中财产险赔付4.04亿元,增长39.3%;寿险赔付1.15亿元,增长45.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得到加强。全市共有普通高校7所,在校学生9.12万人,比上年增长6.3%;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4.84万人,增长16.6%;普通中学369  所,在校学生77.79万人,下降4.6%;职业中学25所,在校学生6.54万人,增长38.0%;小学907所,在校学生64.62万人(见表7),初中升学率90.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幼儿园在园幼儿18.89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1.05%,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全市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26个。全年完成科技成果179项,通过鉴定116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0项;填补国内空白13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86项;填补省内空白7项。全年受理国家专利申请3389项,专利申请授权量1129项,签订技术合同479项,技术合同金额1.71亿元。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32项、星火计划项目59项,总投资12.23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家。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7家;民营科技型企业890家,全年技工贸总收入32亿元,增长1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演出场次1065次,观众人数达186.5万人;公办文化馆(站)10个,举办各类文艺活动334次;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书量1542千册,图书流通达77.8万人次;博物馆类11个,文物藏品31788件(套),参观人数达36万人次;共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02.7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2万户。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24个,比上年下降2.6%,其中医院、卫生院230个,下降4.2%;妇幼卫生机构1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6个。年末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0388张,增长7.9%,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9767张,增长4.6%。卫生技术人员3.01万人,增长0.7%,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4万人,增长1.8%,注册护士0.96万人,增长 3.2%。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299人。乡镇卫生院111个,床位4774张,卫生技术人员9624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176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加快,市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覆盖人口达80%。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市全面展开,人口覆盖面达91.5%。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2006年徐州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金牌3枚;参加亚洲比赛获得金牌2枚;参加全省年度比赛,共取得金牌129.5枚、银牌102.5枚、铜牌130枚的好成绩。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全市新建万村体育健身工程571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2.0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0%。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51‰,提高0.48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99‰,提高0.3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2‰,提高0.1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34.73万人(见表8)。比上年末增加9.42万人,增长1.0%,其中非农业人口320.76万人,增加4.91万人,增长1.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5.20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86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7%和16.0%;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7元,比上年增长14.8%;人均消费性支出8621元,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96元,增长10.2%;人均消费性支出3220元,增长13.4%。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其中城市为33.96%;农村为40.99%。

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投资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40.3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3.9%。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含偶然住房)25.80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2.11平方米,增加3.1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5.17万人。其中职工参保71.39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23.78万人。农村参保人员72.03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68.40万人,比上年减少0.58万人。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8.88万人,增加12.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58.04万人,参保退休人员30.84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2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567.87万元,接受社会捐赠759万元。全市有各类收养性单位214个,床位20281张,收养各类人员11580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881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6个。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总人数23.80万人,其中城镇居民4.98万人,农村居民18.82万人。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年顺利完成68条主次干道的维修和46条小街巷的综合整治任务,新建公共绿地50公顷,新增和更新路灯2864盏。年末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708辆,运行线路网总长度3899公里,运送乘客23962万人次;出租车运营车辆3357辆,比上年增加404辆。水厂综合生产能力49.6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12146万立方米。年末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8平方米。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4760公顷,绿地率33.03%;绿化覆盖面积5466公顷,绿化覆盖率37.57%,上升1.27个百分点;公共绿地面积109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24平方米。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13个;环境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98369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15个,面积24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45平方公里。对重点排污单位进行了排污达标治理,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提高。工业废水排放总量9710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9315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93%;工业烟尘排放量0.46万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7.7%。在全年空气监测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311天,比上年增加1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