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徐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3:49:53 来源:徐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353次

徐州市统计局

2006年3月

2005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高举加快发展大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突出工业经济“第一方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达121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再创1997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16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612.0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431.95亿元,增长17.9%。人均GDP1369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4.8%。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5.4∶49.6∶35.0,调整为13.9∶50.5∶35.6,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4.1%,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取得重大进展,徐工、徐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取得实质性突破,2005年末,市属318家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改革改制任务,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87.8%,17.1万名职工实现身份置换,县(市)区属工业企业改制面接近100%。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社会公益类和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启动实施,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

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66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总量占全市GDP的55.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市GDP增幅2.4个百分点。年末私营企业2.55万户,新增4732户,增长22.8%,总注册资本达244.03亿元,增长32.7%;个体户14.16万户,新增2.27万户,增长19.1%,注册资金29.11亿元,增长27.2%。

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自2月份以后,全市价格总水平涨幅明显回落,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见表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4%。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强化。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45.10万人,比上年增加10.37万人,其中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企业在岗职工55.84万人,比上年减少0.48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7.74万人,增加9.01万人。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2.73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3.1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4%,比上年下降0.59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物价上涨压力增加,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产品成本的传导滞后影响将逐渐显现,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三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四是R&D/GDP水平仍显不足,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竞争压力加大;五是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部分生产要素紧张,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等。

二、农业

粮棉油产量均比去年有所减产,棉花减产幅度较大。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实施以"一免三补"为重点的扶农政策措施,全面推行水稻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业在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取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76.9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7.7千公顷;棉花、油料种植面积53.33千公顷和53.12千公顷,分别减少16.84千公顷和3.52千公顷。蔬菜面积310.97千公顷,比上年扩大8.98千公顷,增长3%。

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减产,蔬菜、水果在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的基础上较快增长。全年粮食产量314.13万吨,比上年减产4.89万吨,下降1.5%(见表2)。

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9%。全年造林面积7450公顷,比上年末减少1122公顷,下降13.1%;畜牧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品种结构继续优化。全年肉类总产量50.16万吨,比上年增长10.3%;奶类产量18.39万吨,增长3.1%;禽蛋产量42.20万吨,增长10.7%;水产品产量16.43万吨,增长5.5%;蚕茧产量13212吨,下降10.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全年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9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完成7.05亿元。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37.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101台,小型拖拉机15.64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1.8%;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0.15万千瓦,与上年基本持平;日光温室面积310.22万平方米,增长0.3%。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7.13万吨,增长2.0%。农村用电量29.74亿千瓦小时,增长24.4%。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350家,比上年增加38家;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663个。农村非农产业持续发展。全年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邮电业、商业和饮食业等非农产业总产值增长7.9%,占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2%,比重与去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5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97.36亿元,增长21.8%。工业产品销售率98.10%。全年用电量120.18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91.61亿千瓦时,增长25.6%。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传统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支柱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全市重点监测的25家大企业、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554.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2%,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16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工业新产品产值60.40亿元,比上年增长9.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13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107种,下降的有28种(见表3)。品牌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名牌产品55个;徐工集团、维维集团和徐州卷烟厂荣获“中国制造·行业内最具成长力的自主品牌企业”称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199.48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实现利税150.68亿元,增长29.7%,其中国有控股企业97.97亿元,增长21.2%,大中型企业121.69亿元,增长21.2%;实现利润59.75亿元,增长38.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2.32亿元,增长33.5%,大中型企业47.24亿元,增长29.4%。全年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53亿元,比上年下降52.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下降69.9%,大中型企业下降74.4%。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7.17,比上年提高21.2个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建筑业增加值9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25万平方米,增长12.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29万平方米,增长22.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增幅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完成投资530.32亿元,增长35.8%,其中城镇投资完成435.23亿元,增长36.5%;农村投资完成89.30亿元,增长25.9%。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12.07亿元,增长35.6%;民间投资406.73亿元,增长84.1%,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73.83亿元,增长118.8%。民间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76.7%。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在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60亿元,比上年下降7.8%;第二产业投资329.90亿元,增长53.5%;第三产业投资198.70亿元,增长14.3%。工业投资305.89亿元,增长49.1%,其中原材料工业投资59.84亿元,机械电子工业投资70.21亿元,轻纺工业投资115.98亿元,分别增长41.2%、121.2%和95.7%。第三产业投资中,批发和零售业投资46.49亿元,增长23.5%;房地产开发投资46.81亿元,增长51.4%。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情况良好。全市80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3.9亿元,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5.4%,徐州天成氯碱公司离子膜烧碱、红星家具博览中心、新城区建设工程等53项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徐州发电厂扩建工程1号机组并网发电、徐塘发电厂扩建工程6号机组并网发电,贾汪阚山发电厂、矿大南湖校区等一批重点工程陆续竣工投入使用。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全年规模以上投资建成投产项目128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0.5%;新增固定资产327.3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7.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增幅比预期计划目标提高2.7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47.27亿元,增长16.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48.77亿元,增长15.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2.42亿元,增长14.3%;餐饮业零售额47.11亿元,增长15.7%;其他行业零售额2.72亿元,增长197.8%。居民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以住房、汽车、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持续升温。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3.99亿元,比上年增长74.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6.5%,通讯器材类增长121.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7.1%,家具类增长54.1%。

各类商品市场发展较快。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45家,实现成交额60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有25家,成交额345.30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100亿元的特大型市场有2家,成交额221.94亿元。超市、便民连锁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以及邮购、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以及现代经营方式较快发展。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26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口额75196万美元,增长37.1%;进口额37428万美元,增长3.7%。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73个;新批协议注册外资金额79955万美元,增长9.0%;实际到账注册外资额26056万美元,增长4.1%。

对外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持续活跃。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0%;完成营业额3.00亿美元,增长47.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仓储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增加值12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各种运输方式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547.2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1%;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231万吨。旅客周转量91.01亿人公里,增长7.9%(见表4)。

年末全市拥有公路里程10906公里,其中新增公路里程113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99公里。私人车辆增长较快。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1.55万辆,其中私人汽车7.33万辆,增长26.6%;载客汽车7.97万辆;小型汽车9.16万辆,增长15.3%。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固定电话号码成功升为八位。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26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2.58亿元,邮政业务总量3.68亿元,分别增长38.6%和19.4%。邮电业务收入2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4.01亿元,增长11.2%;邮政业务收入3.04亿元,增长14.1%。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649.08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278.53万户,新增55.3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65.65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12.88万户。移动市话(小灵通)用户77.82万户。住宅电话用户164.57万户,新增19.6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154.97万户,新增12.3万户。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每百人30.1部,比上年增加5.8部。国际互联网用户(不含上网卡)21.41万户,增加10.86万户。年末邮政线路总长度5900公里,新增321公里;农村投递线路长度21710公里,新增44公里。全年邮递计费信函2040万件;包裹48.5万件;邮政汇票71万件;出售集邮邮票533.06万枚;特快专递79.52万件。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达1000.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1%;旅游总收入实现同步高速增长,达81.44亿元,增长30.3%。其中,接待来徐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7.3万人次,创汇5657.94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3%和59.6%;接待国内游客993.59万人次,旅游收入76.81亿元,分别增长24.0%和28.9%。全年商品创汇1290万美元,增长20.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5.22亿元,增长32.3%。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见表5)。财政总收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2.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年地方预算支出104.99亿元,增长48.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88.35亿元,增长33.3%,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2.32亿元,增长29.8%;农林水支出5.24亿元,增长21.2%;教育、科技三项费用为17.12亿元、0.97亿元,分别增长21.7%和49.9%;抚恤和社会救济费、社会保障支出为3.74亿元和4.69亿元,分别增长71.6%和25.0%;卫生支出5.24亿元,增长15.0%;企业挖潜改造资金0.80亿元,行政管理费10.63亿元,分别增长18.9%和25.2%。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金融机构存款三季度起超过千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10.89亿元,比年初增加160.34亿元,增长18.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91.18亿元,比年初增加55.64亿元,增长12.8%(见表6)。贷款结构继续改善。短期贷款余额300.66亿元,比年初增加12.84亿元,增长4.5%。其中,私营企业与个体贷款比年初增加0.73亿元,增长90.8%;中长期贷款余额140.44亿元,比年初增加17.63亿元,增长14.4%。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保险机构15个;承保额达2125.94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9.3%。全年保费收入28.53亿元,比上年下降11.9%。其中产险保费收入4.45亿元,下降51.3%;寿险保费收入24.08亿元,增长3.6%。全年赔付4.19亿元,增长34.3%。其中财产险赔付2.75亿元,增长20.1%;寿险赔付1.44亿元,增长72.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校7所,在校学生8.58万人,比上年下降1.2%;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4.15万人,增长1.1%;普通中学367所,在校学生81.51万人,下降2.0%;职业中学21所,在校学生4.74万人,增长75.5%;小学902所,在校学生72.24万人(见表7),初中升学率84.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特殊教育在校生0.9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4.95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突破。全市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25个。全年完成科技成果156项,通过鉴定131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2项,填补国内空白96项。受理国家专利申请2205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198项,技术合同金额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9项、星火计划项目60项,总投资8.42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1家,民营科技型企业896家。全年技工贸总收入188亿元,增长25.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演出场次1229次,观众人数达93万人;公办文化馆(站)12个,举办各类文艺活动316次;公共图书馆7个,图书流通达81.2万人次;总藏书量1447千册,博物馆类11个,文物藏品30576件(套),参观人数达18.8万人次;共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80.7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4.72万户。

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60个,比上年增长1.2%,其中医院、卫生院240个,增长3.4%;妇幼卫生机构1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年末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8900张,增长0.6%,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8360张,增长0.6%。卫生技术人员2.99万人,增长5.6%,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2万人,增长6.9%,注册护士0.93万人,增长9.7%。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300人。乡镇卫生院300个,床位4350张,卫生技术人员9860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620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10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加快,市区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4所。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全市全面展开,人口覆盖面达82.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运动成绩斐然。2005年徐州籍运动员,在参加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在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获得8枚金牌、8枚银牌和10枚铜牌的好成绩;在全省年度比赛中,参加省级比赛项目28个取得金牌129.5枚,总分居全省第二。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铁人三项和男子排球比赛。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蔚然成风。新建全民健身工程2个和全民健身点17处。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25.31万人(见表8)。比上年末增加8.46万人,增长0.9%,其中非农业人口315.85万人,增加13.31万人,增长4.4%。2005年1%人口调查显示: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03‰;死亡率为6.66‰;自然增长率为3.3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7.26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84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9%和19.2%;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11185.30元,比上年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43元,增长11.0%。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35.29%,农村为41.12%。

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投资竣工住宅建筑面积210.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6.7%。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3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29.36平方米,增加1.54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8.28万人。其中职工参保65.49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22.79万人,农村参保人员72.04万人,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100%。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68.98万人,增加3万人。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76.78万人,增加8.3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51.95万人,参保退休人员24.83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7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单位230个,床位12331张,收养各类人员8856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872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0个。城乡定期社会救济总人数23.90万人,其中有4.94万名城镇居民和12.27万名农村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

十二、城市建设、资源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城市建设投资50亿元,顺利完成37条主次干道的维修和29条小街巷的综合整治任务,新建公共绿地163公顷,新增和更新路灯3063盏。年末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452辆,运行线路网总长度650公里,运送乘客25750万人次,比上年减少44万人次;出租车运营车辆2953辆,比上年减少120辆。水厂综合生产能力55.35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13469万立方米。年末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91平方米。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823.20公顷,绿地率32.4%;绿化覆盖面积4283.40公顷,绿化覆盖率36.3%,上升2.9个百分点;公共绿地面积1046.2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96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耕地面积稳中略减。全年建设占用耕地1.61千公顷,灾毁耕地0.20千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0.06千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08千公顷。全年净减少耕地0.41千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99.64千公顷。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8个;环境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74669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1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86.36平方公里。对重点排污单位进行了排污达标治理。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2万吨,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2.31万吨,烟尘排放量5.49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6.22万吨。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提高。在全年空气监测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310天,比上年增加90天。

注: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