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徐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3:47:17 来源:徐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91次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和新情况,围绕富民强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改革,努力扩大开放,全市国民经济在上年较高平台上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成绩显著,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在较高平台上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统计(下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9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801元,按现行汇率折算首次突破1000美元,跃上新的台阶。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46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67.09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294.32亿元,增长12.0%。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凸现,投资、消费需求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第二、第三产业增长加快,所占份额继续增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7.6:45.8:36.6调整为16.8:46.2:37.0。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再创新高,呈现快速增长。全年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两项资金占用102亿元,增长12.6%;实现利税59.08亿元,增长28.0%,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8.70亿元,增长28.7%,大中型企业47.2亿元,增长27.1%;实现利润19.4亿元,增长31.0%,其中国有控股企业8.79亿元,增长34.1%,大中型企业14.8亿元,增长31.5%。全年亏损企业亏损总额3.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8.3%,大中型企业增长23.5%。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8,比上年提高15个点。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企业改制工作全面推进。2002年末,县(市)、区属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5%;市属工业企业改制面67.1%;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改制面71.7%;市属商粮物供直属企业改制面80%。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各项配套措施基本落实到位,农民减负率达37.2%。市县镇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顺利。财政改革步伐加快,市级部门预算开始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挂牌成立,经营城市迈出了新步伐。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教育体制、医疗保险制度等改革稳步推进。外向型经济全方位扩大开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物价总水平略有下降。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下降1.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0.8%,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0%,衣着类下降4.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1.3%,交通和通讯类下降4.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6%,居住下降3.8%。食品价格中粮食下降1.7%,油脂下降0.6%,肉禽及其制品上涨0.8%,蛋类上涨10.2%,水产品下降8.1%,菜上涨5.0%,干鲜瓜果上涨17.8%。

私营个体经济持续发展。年末城乡私营个体工商户达到18.91万户,从业人员54.36万人。其中私营企业1.5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9%;从业人员18.90万人,下降9.2%;注册资金90.87亿元,增长48.7%。。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94.38万人,其中城镇以上在岗职工64.60万人,减少3.04万人。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1.51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2.11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比较突出,经济运行的内生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微观主体活力不强,社会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经济开放度偏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镇财政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和部分农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棉、油种植面积调减,蔬菜、瓜果种植面积扩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调减24.61千公顷,棉花、油料面积分别调减7.21千公顷和2.09千公顷;蔬菜面积增加18.07千公顷。粮经比例为59.3:40.7,多种经营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77.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优质、特色种植和养殖农产品比重上升,蔬菜、林果、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步伐加快,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231家,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成绩显著。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棉花、油料生产受播种面积调减的影响,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产量297.55万吨,比上年下降3.8%。其中夏粮产量117.57万吨,下降7.9%;秋粮产量179.98万吨,下降1.0%。全年棉花产量6.34万吨,比上年下降6.6%,油料产量22.23万吨,下降3.8%。蔬菜、林果在品种结构调整优化中继续呈现较快增长。蔬菜总产量达912.79万吨,增长6.7%。水果产量92.93万吨,增长2.3%。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4%。年末造林面积10665公顷,比上年增加781公顷。畜牧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年肉类总产量40.51万吨,比上年增长2.3%;奶类产量15.72万吨,增长89.3%;禽蛋产量39.64万吨,增长8.4%;水产品产量14.57万吨,增长2.8%;蚕茧产量1.66万吨,下降1.2%。

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02.1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1%。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019台,下降8.6%;小型拖拉机15.36万台,增长2.4%。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9.37万千瓦,增长4.8%,日光温室面积284.90万平方米,增长2.3%。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9.23万吨,增长2.0%。农村用电量17亿千瓦小时,增长6.0%,有效灌溉面积467.32千公顷,增长0.7%。

农村非农产业持续发展。全年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邮电业、商业和饮食业等非农产业总产值增长17.9%,占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1.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30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1.64亿元,增长15.1%。国有和集体工业较快增长。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91.93亿元,增长14.3%,集体工业增加值6.41亿元,增长12.2%。混合型、私有工业增势强劲。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08.87亿元,增长20.7%;私营为主体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15.42亿元,增长18.2%。“三资”工业稳定发展。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1.80亿元,增长6.5%。农村工业、大中型工业较快发展。农村工业完成增加值45.93亿元,增长16.6%;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123.73亿元,增长14.4%。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轻工业增加值75.38亿元,增长9.2%;重工业增加值106.25亿元,增长19.7%。产销衔接状况较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工程机械、食品、汽车电子等比较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作用增强,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徐工集团、维维集团、徐州卷烟厂、大屯煤电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与上年相比,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纱增长20.6%、布增长12.0%、卷烟增长3.6%、酒精增长11.4%、豆奶粉系列产品增长19.9%、合成洗涤剂下降36.5%、轻革下降14.3%、原煤增长6.4%、发电量增长11.3%、生铁增长12.1%、铝增长2.5%、烧碱下降5.7%、化肥增长16.9%、水泥增长16.9%、汽车起重机增长94.4%、装载机增长52.6%、压路机增长34.7%、车放机增长13.5%。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6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全市建工系统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9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32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4.80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2.08亿元,增长10.7%;更新改造投资39.80亿元,增长10.7%;房地产投资25.01亿元,下降20.2%;城镇集体投资6.86亿元,下降8.7%;农村集体投资11.54亿元,下降16.1%;城镇私营和个体投资32.52亿元,增长25.5%;农村私营和个体投资44.99亿元,增长83.6%。建成一批项目,新增一批生产能力,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年内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竣工项目625个,新增固定资产163.57亿元,增长52.8%。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建设成绩显著,连徐高速公路徐州段全线建成通车,徐宿高速公路徐州段、京福高速公路徐州段一期工程按期完成。工业改造升级建设项目进展加快,徐塘发电有限公司两台发电机组、西区热电厂一台发电机组、徐工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升级换代压路机等技改工程竣工投产;大屯煤电公司煤电铝运一体化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徐州移动公司G网六期扩容、网通及铁通宽带城域网建设、联通公司GSM八期扩容和CDMA二期扩容等信息工程建设全部建成竣工。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65.08亿元,比上年增长8.5%。铁路客运量756.7万人,下降4.5%;货运量1547.3万吨,下降4.0%。全社会公路客运量6775万人,增长2.5%;货运量5004万吨,增长2.0%;水运货运量611万吨,增长1.0%;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1582万吨,增长7.6%。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3.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180万门,比上年末增加33.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136.3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11.02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2.1万户和23.61万户。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每百人15.1部,比上年增加3.5部。移动电话91.85万户,新增31.35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6.23万户,增加0.65万户。

旅游业发展迅速。黄金周假日效应进一步显现,国内外旅游快速增长。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12.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6%;旅游总收入38.59亿元,增长25.4%。其中,接待来徐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2.51万人次,创汇1788.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5%和21.9%;接待国内游客509.55万人次,旅游收入37.11亿元,分别增长23.6%和25.6%。全年商品创汇516.99万美元,增长17.0%。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个体经济消费品零售额77.05亿元,增长13.9%。农村市场持续活跃,城市市场稳定增长。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37.03亿元,增长8.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6.91亿元,增长14.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7.45亿元,增长10.6%,餐饮业零售额25.90亿元,增长15.7%,其他行业零售额40.58亿元,增长9.0%。

市场建设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市场538个,其中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57个。全年市场成交额56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8%。

七、对外经济

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积极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4.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出口总额2.38亿美元,增长33.9%。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19个,合同外资金额4.41亿美元,增长226.3%;实际利用外资2.50亿美元,增长123.7%。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持续发展。全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营业额1.12亿美元,增长31.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6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68亿元,增长34.9%;上划中央收入31.87亿元,增长13.4%。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51.15亿元,增长27.6%。支出结构继续改善,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抚恤和社会救济费、社会保障支出以及政策性补贴支出加快。其支出额分别为2.01亿元、0.48亿元、0.77亿元、1.53亿元、1.83亿元和0.13亿元,分别增长307.2%、45.7%、98.0%、15.1%、141.9%和152.8%。

金融运行平稳。各项存款较快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18.02亿元,比年初增加89.00亿元,增长16.8%。其中企业存款157.7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6.79亿元,分别增长16.0%和16.5%。各项贷款稳定增长。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98.25亿元,比年初增加22.22亿元,增长5.9%。其中短期贷款286.48亿元,中长期贷款98.60亿元,分别增长5.2%和8.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额达900.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8%。全年保费收入17.77亿元,比上年增长80.3%。其中产险保费收入2.83亿元,增长12.5%;寿险保费收入14.94亿元,增长103.6%。全年赔付3.30亿元,增长103.2%。其中财产险赔付1.75亿元,增长39.6%;寿险赔付1.55亿元,增长3.2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科技队伍壮大。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1%。全市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0个。科研经费继续增加。全年科学事业费1289万元,增长21.0%。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全年完成科技成果199项,通过鉴定144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35项,填补国内空白21项。受理国家专利申请710项,授权485项。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250项,技术合同金额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0%。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年新上省级及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62项,总投资5.75亿元;新上火炬计划项目15项,总投资2.24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民营科技型企业172家。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5家,民营科技型企业644家。全年技工贸总收入97亿元,增长22.8%。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步伐加快,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全面推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面不断提高,社会办学继续发展,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6.79万人,比上年增长15.6%;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3.16万人,增长6.7%;普通中学476所,在校学生71.86万人;职业中学35所,在校学生2.12万人;小学2333所,在校学生109.4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38%。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较快发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稳定。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文化系统拥有公办文化馆(站)86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61万册。拥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8.66%。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08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0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5个,妇幼保健机构14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7万张。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万人,其中医生1.2万人。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各级体委举行运动会113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12万人。成功举办了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等大型比赛。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徐州籍运动员获金牌4枚。共参加23个项目的省级比赛,获金牌85枚,总分居全省第三;向省输送21名优秀运动员。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有98%的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中山路拓宽改造工程、环湖路以及“六场三路”绿化和公园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的全面完成,使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增园林绿地面积300公顷,新增和更新路灯3258盏。年末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287辆,运行线路网总长度700公里,新增公共汽车线路8条,年末公共汽车线路80条。全年运送乘客2.01亿人次。出租车运营车辆2900辆。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7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年供水总量1.1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供应量0.62亿立方米。煤气供气总量4100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42万吨,气化率达92.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新增道路面积33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34平方米,增加0.3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9平方米,增加0.3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7.9%,上升3.4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启动实施“蓝天白云”工程,故黄河和奎河综合治理取得成果,三八河和荆马河污水处理厂建设顺利进行。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11个,建成烟尘控制区13个,面积250.1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44.1%;环境噪声达标区13个,面积188.7平方公里,增长31.2%。对重点排污单位和机动车进行了排污达标治理。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90个,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继续提高。全年人口出生率7.74‰,死亡率3.74‰,人口自然增长率4‰,下降0.48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04.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0.31万人,增加9.6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4.94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86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13.0%;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7元,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增长5.2%。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集体以上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57.75万平方米。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5.6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4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25平方米,增加0.78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全市有47.24万名职工和20.05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70.88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继续推进,有52.51万名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95.5万人,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100%。全市有2.81万名城镇居民和1.11万名农村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年末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8566张,收养7461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36万人次。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000万元,筹集社会公益资金500万元。

注: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按当年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