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无锡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3:43:57 来源:无锡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683次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 “一当好,三争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要求,积极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速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构筑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亿元,比上年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9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1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770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739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2%,消费品价格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6%。

就业和再就业扎实推进。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7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53万人,净增就业9.23万人,各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6.61万人,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2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8%,比上年末下降了0.09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稳步壮大。全市民营经济延续上年的良好发展态势,总量继续扩张,规模继续壮大,效益提升,活力增强。全市民营企业8.94万家,比上年净增7000家,从业人员141.77万人,注册资金184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0%。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5.2%,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523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上缴税金2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入75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认真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上有利的气候条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持良好势头。全年粮食总产量77.83万吨,比上年增长3.8%。油料总产量2.92万吨,其中油菜籽2.81万吨,分别下降15.1%和16.8%;蚕茧总产量394吨,比上年下降11.3%;茶叶总产量5929吨,比上年增长23.5%;水果总产量106762吨,比上年增长29.8%。

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19.0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94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为17.1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62千公顷。蔬菜面积34.1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18千公顷。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42981吨,比上年下降2.4%,其中猪牛羊肉93351吨,比上年下降1.1%;禽蛋总产量24646吨,比上年下降7.9%。奶牛存栏2.59万头,比上年增长2.8%。全年水产品产量13.13万吨,比上年增长8.6%。

经济强镇培育再见成效。列入培育对象的58个经济强镇实现工商两业销售收入75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63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商业企业销售收入19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43.3%。澄江、华士两镇工商两业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周庄镇超过500亿元,官林镇接近400亿元,新桥镇、夏港镇、洛社镇、钱桥镇、申港镇、玉祁镇等6个镇实现超两百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的推进。科学制定现代农村规划。加快实施农村“三个集中”,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自然村721个。加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建成“四有”示范合作经济组织206个。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和产业化发展,全市累计建成有规模、有特色、有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或观光园区10个。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纯农民参加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达到87.7%。着力造就现代新型农民,全市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比例达到76.4%。大力推进农村造林绿化,全市完成乡村道路建成林荫道比例达64.2%。大力帮扶农村困难家庭。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达到78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6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5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70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20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4.3%;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增加值5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7%;三资企业实现增加值59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7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9.7%;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187.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2006年全市统计的249只主要工业产品中,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78只,占全市统计产品数的71.5%,产量增幅超过15%的有102只,占41.0%。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62.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8%;产品销售率98.0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15.67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利润351.10亿元,比上年增长38.4%;亏损企业亏损面12.4%,下降1.3个百分点;亏损额24.56亿元,比上年下降16.5%。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00.68%,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提高17.0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8.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实现利润8.6亿元,税金总额11.3亿元。施工房屋建筑面积2866.7万平方米,比上年略有增长。1个建设工程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18个建设工程项目获江苏省优质工程“扬子杯奖”,79个建设工程项目获无锡市优质工程“太湖杯奖”。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速平稳结构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7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41.94亿元,比上年下降0.5%。从项目构成看:建筑工程投资和设备工器具购置投入较多,分别为705.68亿元和489.16亿元。分产业投向:第一产业投资1.23亿元,第二产业投资813.40亿元,第三产业投资660.31亿元。分注册类型:国有经济投资215.73亿元,三资经济投资333.27亿元,其他经济投资925.94亿元。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1604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6.2%;新增固定资产617.1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1.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持续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6.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商品房施工面积为2322.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7%,竣工面积657.6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7%。房地产业发展健康,全年商品房实际销售额24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0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5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他行业零售额16.54亿元,比上年增长36.3%。以住房、汽车、信息通讯、旅游等为代表的热点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1.4%,通讯器材类增长29.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4.1%,日用品类增长15.9%,家具类增长175.9%,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0.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7.8%,化妆品类增长52.3%,金银珠宝类增长31.7%。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年末拥有各类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8个,市场摊位总量33680个,实现成交额168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综合市场17个,专业市场33个,其他市场8个。专业市场实现成交额1433.37亿元,比上年增长37.4%。新型流通业态以及现代经营方式均有较快发展。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强劲增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1.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进口总额177.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0%;出口总额214.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9%。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累计已达4517家,其中超亿美元企业30家,比上年增加9家,共出口117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54.6%。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高速增长。全市生产企业出口43.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4%,占全市出口额的20.2%。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155.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4%,占全市出口额的72.5%。外贸公司出口下降4.9%。民营企业出口势头迅猛,全年共完成出口36.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9%,占全市比重的17.2%。

利用外资持续大幅增长。全年新批外资项目759个,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32.80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27.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全市完成注册资本超3000万美元重大外资项目24个,比上年增加4个。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发展,到位注册外资4.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占全市的比重的15.4%。日本瑞穗实业银行和东京三菱银行顺利入驻,成为金融业利用外资的新突破。

对外经济合作稳步上升。全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实际完成营业额2.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期末在外劳务人数1288人,比上年增长13.1%。年末全市外经获权企业数已达到23家,其中,对外劳务合作企业5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社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市年末全社会拥有车辆105.69万辆,比上年增长8.6%。其中汽车35.73万辆,比上年增长23.1%。私人汽车又有大的发展,年末达到19.72万辆,比上年增加4.51万辆。

全社会客货运量全面增长。全年完成客运量224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6%;完成货运量10330万吨,比上年增长22.5%。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增长23.3%和29.9%。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1616万吨,比上年增长130.2%。无锡机场正式通航以来,机场已开通广州、深圳、北京等多条航线,全年空港旅客吞吐量92.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4%。

邮电通讯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 67亿元,比上年增长7.2%。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邮政函件9384.3万件。邮政特快专递364.1万件,比上年增长15.7%。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406.6万门,增加18.6万门。城乡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296.4万户,其中移动市话10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40万户,增加7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49.7万户。

国内国际旅游业稳定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76.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接待国内旅游者3032.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0%。旅游总收入达37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5%。全市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31个,国家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7家,2A级景区10家。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66家,其中五星级宾馆4家,四星级宾馆18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17.35亿元,同口径增长22.7%。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0.89亿元,同口径增长21.6%,基金收入69.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上划中央四税226.81亿元,比上年增长24.2%。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一般预算支出213.40亿元,可比增长16.7%;基金预算支出6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达390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2733.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140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8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贷款中,短期贷款162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中长期贷款755.86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全年银行现金收入9501.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现金支出9643.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全年现金净投放142.05亿元。

保险业发展明显回升。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财产险收入1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6%;人寿险收入4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保险赔款支出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1%。保险给付支出9.41亿元,比上年增长36.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力量增强。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56万人。全市共有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国家、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9家,市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0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3%,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市累计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8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9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创新成绩显著。全市专利申请量达8623件,比上年增长5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160件,比上年增长60.4%。授权量达到2922件,比上年增长39.5%。获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到位经费1.29亿元,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数、国家工程中心到位经费数、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数、国家火炬计划贷款贴息经费数、省工业高技术研究项目数及经费数、省工业科技攻关经费数等6项科技指标列全省第一。

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80所,在校学生82.51万人,增加0.23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13万人,增加1.16万人。小学和初中的普及率均达100%,巩固率分别为100%和99.29%;盲聋弱智儿童入学率为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28%;高考万人本科进线人数21.8人/万,高考录取率达84.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23万人,比上年增长2%;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4.7万人,比上年增长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无锡)吴文化节”、“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等文化活动,年内举办“激情周末”等广场文艺演出72场。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制技艺、梁祝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艺表演团体和文化设施建设平稳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艺术)馆9个,文化站83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13个。全市人民广播电台节目8套,平均每天播出165小时;电视台节目9套,平均每周播出1209小时;无锡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128万户。市区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10万户。电视人口总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组建了凤凰出版社无锡分社,填补了出版业的空白。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176个,其中综合医院35家,专科医院19家,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95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86家,疗养院5家。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6万人,其中医生1万人;拥有医疗床位2.1万张,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床位2万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9.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8.7%。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全年完成诊疗总次数24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8%。医疗科研取得新成果,获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4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5项。完成科研鉴定52项,其中省级鉴定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9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纷呈活跃。市体育中心建成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成功组织了长三角全面健身大联动、纪念奥林匹克健身长跑等群众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十六届省运会周期,无锡向上输送人才171人,列全省第一。在十六届省运会上,获得金牌155.5枚,总分3767.5分。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全市体育场馆年内先后承接各种大型体育赛事230多场次,成功举办了“国际女子桥牌精英赛”、“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全国体操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和活动。体育彩票销售总额突破4.5亿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57.80万人,人口出生率6.70‰,人口死亡率6.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84.17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658元,比上年增长15.8%。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9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8880元,比上年增长10.9%。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372元,比上年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508元,比上年增长11.6%。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8.2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养老、医疗两大保险参保人数双双超过百万。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0.23万人,比上年增加22.23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68.30万人,比上年增加17.48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04.28万人,比上年增加13.5万人。年末在领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84万人(期末数)。全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07.26万人和98.88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14693万张,供养、代养9438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512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0500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756.54万元。全市各类优抚对象19万人。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4.92亿元。

十二 、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达到88.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7%以上。全市建成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554.2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9个,面积494.58平方公里。

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2%。江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4.1%。宜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4.0%。

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重视。全年发生各类事故5414起,死亡746人,比上年事故起数下降16.4%,死亡人数下降9.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3人,比上年下降23.3%。

注:

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