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南京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3:32:40 来源:南京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824次

南京市统计局

2004年2月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有效克服了“非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大的突破,全面完成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增长,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南京市生产总值为15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804.4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706.7亿元,增长12.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7283元,比上年增长13.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1%、51%、44.9%。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实现的增加值达到529.3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上升到33.6%。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个私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9%。

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74.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86.3万吨,比上年下降21.9%;棉花产量0.52万吨,比上年增长2.2%;油料总产量20万吨,其中油菜籽18.3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6.7%、7.4%;蔬菜总产量334.34万吨,比上年下降2.3%;牧草等青饲料面积稳步发展。全市粮经种植面积比为30:70。

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0.84万吨,其中猪、牛羊肉13.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6.3%;禽蛋总产量8.84万吨,比上年下降6.3%。在生猪、家禽等传统饲养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奶牛业与特种淡水养殖发展较快,全年牛奶总产量10.77万吨,比上年增长8.24%;水产品产量16.2万吨,比上年增长6.4%;特种水产养殖面积比重超过35%。2003年养殖业产值54.7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8%。

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一批经济林果、特种蔬菜、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等基地初具规模。

农产品不断向安全、高质的方向发展。全年新增加54个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累计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178个;累计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产地总面积达77.53万亩。

全年新建成达标防洪堤35.67公里,其中,新增一、二级堤防达标5.9公里。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285.77万亩,比上年略有下降;节水灌溉面积达67.22万亩,新增加6.54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659.4亿元,按可比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8%;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5%。

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52.9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8.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2.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实现利润112.51亿元,比上年增长56.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4.0%,比上年提高17.2个百分点;完成新产品产值35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7.5%,新产品产值率为14.2%;工业产品出****货值293.77亿元,比上年增长63.6%,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1.9%,在全市429家有出****货值的工业企业中,超过亿元的有41家。

全年工业五大产业实现产值1584.96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3.2%。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880万平方米,增长9%;房屋竣工面积1350万平方米,增长10%;施工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9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954.04亿元,比上年增长58.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8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48.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房地产开发投资183.80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一产业投资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第二产业投资357.71亿元,比上年增长52.9%,其中用于工业的投资356.06亿元,比上年增长53.2%;第三产业投资592.58亿元,比上年增长61.3%。

私营、个体经济全年完成投资113.52亿元,比上年增长48.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11.9%。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平稳发展。交通运输仓储业全年完成增加值6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

全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周转量196.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7%;完成货运周转量868.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5%。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量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9.8亿元,邮政业务总量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和2%。邮电业务收入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7.9亿元,邮政业务收入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5.8%。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02.5万户,年末达312万户;无线寻呼用户继续减少,年末为2.2万户;市电信系统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2.2万户,累计达到231.1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155.4万户,新增9万户;新增公用IC卡电话877部,累计达到9893部。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64.6万门。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82.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6%,合计上网时间达2454.9万小时。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共完成228.8万件,比上年增长14.8%。

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57.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9%,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2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接待入境旅游者51.5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2%。国际旅游创汇3.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全年经批准因私出国境人数达6.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8%。

2003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115家,比上年增加2家。现有各类旅行社329家,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27家。

六、国内贸易

2003年消费品市场有效克服了“非典”的影响,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52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8.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6%。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实现的零售额快速增长,分别达到130.66亿元和82.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7%和16.1%。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6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58家,成交额541.73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转变,消费层次提升。以住房、汽车、旅游、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已初步形成。

七、对外经济

拓展外需成效明显,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进出口总值达147.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7%;出口总值76.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地方进出口总值达88.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0%;地方出口总值39.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8%。三资企业出口增长迅猛,全年三资企业出口19.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2%,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达到25.5%。三大主体市场出口全面增长,全年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出口6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8%,占全市出口额的88.4%。新兴出口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全年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分别增长82.9%和2.0%。全市已有51家企业出口额超千万美元,出口额达31.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5%,占全市出口总量的40.6%。

全年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数843个,合同外资项目平均规模达411.1万美元。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8%;外商实际直接投资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2%。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积聚效应和产出功能明显增强。全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合同利用外资2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5%;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1%。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7%;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期末在外劳务人数5814人,比上年末增长1.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335.03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1.78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1.9%。

金融信贷规模加速扩张。2003年末,全市全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821.37亿元,比年初增长27.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253.85亿元,比年初增长21.3%。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546.40亿元,比年初增长39.1%。

保险市场迅速扩大。全年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达6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58.50亿元,比上年增长28.1%;非人身险保费收入10.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保险赔款支出7.40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非人身险全年赔款支出达6.21亿元,占全市保险赔款支出的83.9%。

九、城市建设

道路交通方面:玄武湖隧道、赛虹桥立交桥主桥等重点工程竣工;火车站站前广场开工;地铁一号线一期实现土建“洞通”;长江三桥工程进展顺利。宁杭高速公路南京段一期工程27.5公里竣工。2003年全市共新建、改建道路长度近100公里,新增道路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1.5平方米。

综合环境建设和整治方面:加大了水环境的治理力度,各项河道整治及多项污水处理系统按期推进。“绿色南京”工程成效显著,完成重点项目及城市园林绿化面积22万亩,栽植各类乔灌木320万株,栽植大树7万株;全市新增绿地面积近15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9.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新改建公厕78座;新改建垃圾中转站9座;建成水阁、天井洼两个垃圾场污水处理站;建成全市灯光亮化集中控制中心。

公用及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方面:全市公交车辆总数达4240辆,比去年净增300辆。实现自来水抄表到户总数达到近50万户,比去年净增8万户。2003年建设的防洪排涝工程、管网改造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基本完成。

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方面:河西、仙林、浦口及东山“一城三区”建设顺利推进。2003年老城整治涉及城市景观的项目基本竣工。全市主干道265栋房屋立面整治、出新全面完成;城市中心区及景观路两侧亮化350幢楼宇,34处公共设施、3处景区;拆除各类违章和影响景观的建筑100万平方米。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604.98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24.7%。软件产业销售收入71亿元。科技兴农,引进农业新品种150项,完成重大农业成果转化10项,全市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9个,其中经认定的省级园区6个,市级园区8个。科技开放度有所增强,2003年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6个,合作平台项目2个,引进先进技术20项。知识产权工作取得进展,全市专利申请达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40%,申请量比上年增长37%。全市新建技术贸易机构117家,全市技术交易额28亿元。

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2003年40所在宁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新招收本专科生9.16万人,在校学生达33.01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1.62万人和1.77万人。全市在宁高校招收研究生1.57万人,在校研究生3.93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257人和8123人。

全市拥有普通中学326所,在校学生33.92万人,比上年增加1.54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21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初中入学率达100%。

全市现有小学538所,在校学生35.16万人,比上年减少3.71万人。现有幼儿园486所,在园儿童10.26万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8个,博物馆12个。档案馆14个,向社会开放档案21.06万卷。共有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31个。全市新华书店销售图书2500万册。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3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37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6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30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4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35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2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5万人;护师和护士1.15万人;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0.18万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7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37张。

加大了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全城动员、全民防疫,使“非典”疫情没有在南京地区流行,“非典”患者无一人死亡。同时,全市未发生霍乱疫情,未发生甲、乙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发病率分别比上年下降9.82%和7.99%,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8.92%。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达99.96%。

农村卫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初保合格乡镇占所有镇(街)的比重达96.2%,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95%,参保率达7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3年,南京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已形成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格局。2003年,全市先后承办了5项次省级比赛,2次全国比赛。在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南京市代表团以27枚金牌、35枚银牌、28枚铜牌,总分1837分的优势获本届城运会金牌第二、总分第一的成绩。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到96.7%,达标人数70.5万人,优秀率16.5%。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4个。当年投产的建设项目同时建设防治污染设施的占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23个,总投资3.5亿元。全市建成了1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337.08平方公里;建成了15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79.4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5.3亿吨,工业粉尘排放量3.9万吨。全市7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下降了2.5%;全市800家主要污染企业的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0%。2003年,南京市通过国家验收,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十三、价格

消费品市场价格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4%(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比上年上升1.4%。其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6.5%、3.4%外,其它消费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食品类上升3.4%;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3%;衣着类上升1.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升4.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0.6%;居住类上升3.3%。

2003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为103.7%,比上年上升3.7%。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43万人。户籍总人口为572.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95万人。在全市户籍人口中,市区489.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1万人;两县82.4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6万人。在全市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91.67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68.4%;农业人口180.56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31.6%。全年人口出生率5.21‰,比上年下降0.6个千分点;死亡率5.82‰,比上年上升0.71个千分点。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9.61%。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91.1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01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为86.2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34万人;全市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为85.89万人,比上年增加4.73万人。全年开发就业岗位20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7.5万个。为解决下岗人员就业难的问题,全年创办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2250个,帮扶就业困难人员上岗1.5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8%。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13.0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25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18.6万人;医保参保人数100.24万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9841张,收养8190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70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2个。全市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0.4万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的有0.97万人。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95.56元,比上年增长11.3%;人均消费支出7725元,比上年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923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消费支出3153.36元,比上年增长21.8%。

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540万平方米。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1.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7.08平方米。

注: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和预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南京统计年鉴》为准。

2、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