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南京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3:32:04 来源:南京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515次

南京市统计局

2003年1月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在较高的平台上快速扩张,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求。

一、综合

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2.4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2.6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20亿元,增长1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908元,比上年增长11.2%。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5.1%、47.6%、47.3%,调整为4.8%、47.3%、47.9%。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个私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有所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为97.9%。其中,除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分别上升0.1%、1.0%外,其它消费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较大的有:衣着类下降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7%,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6.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9.4%。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96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为92万人,均比上年末减少2万多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为59.02万人,增加12.56万人;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为22.13万人,增加3.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3%。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够协调的地方,尤其是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依然较大,居民之间较大的收入差距影响了消费的进一步扩张,微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面积调减20千公顷,棉花面积调减0.7千公顷,蔬菜面积比上年增加14.7千公顷,牧草等青饲料面积比上年增长24.0%,全市粮经种植面积比达34:66。大宗农作物品质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覆盖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1%;特种畜禽和特种淡水养殖发展较快,特种水产养殖比重超过30.0%。

全年粮食总产量110.52万吨,比上年下降11.6%;棉花产量5078吨,比上年下降15.1%;油料总产量21.49万吨,比上年下降8.9%,其中油菜籽19.83万吨,比上年下降10.6%;茶叶产量1785吨,增长7.1%;水果产量3.73万吨,增长32.3%;预计蔬菜产量355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20.3%。

牧业、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初步统计,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9.7万吨,比上年增长3.2%左右;禽蛋总产量9.2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牛奶产量10.01万吨,比上年增长11.7%;水产品产量15.2万吨,比上年增长7%。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63.6万千瓦,与上年基本持平。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08台,比上年下降18.1%;小型拖拉机4.79万台,比上年下降4.3%;农用运输汽车6076辆,比上年增长3.3%;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0.3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建成达标防洪堤29公里,其中一、二级堤防达标23.5公里;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197.2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节水灌溉面积达43.42千公顷,新增3.4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8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5.22亿元,增长20.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9.81亿元,下降3.6%;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71亿元,增长28.1%。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实现利润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工业企业亏损面不断缩小,亏损企业亏损额降幅明显。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282.53亿元,比上年下降25.1%,新产品产值率仅为14.3%。全市工业产品出****货值达到176.4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9.2%。在全市483家有出****货值的工业企业中,超过亿元的有29家。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施工工程一次性交验合格率达70%,优良品率达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46.5亿元,比上年增长46.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09.99亿元,增长20.2%;房地产开发投资137.63亿元,增长24%。

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投资46.77亿元,比上年增长47.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8%。

初步统计,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工业的投资达240.78亿元,比上年增长54.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9.9%,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继续回升。初步统计,交通运输仓储业全年完成增加值58.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0%。

全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周转量196.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9%;完成货运周转量670.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8.1%。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年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3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0%。新增移动电话用户82.7万户,年末达190.8万户;无线寻呼用户继续减少,年末为12.4万户;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3.4万户,累计达到182.6万户;新增公用IC卡电话762部,累计达到9016部。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37万门。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67.8万户,合计上网时间达3290.7万小时。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共完成198.4万件,比上年增长7.2%。

六、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399.44亿元,增长10.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6.12亿元,增长32.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实现的零售额快速增长,分别达到92.21亿元和70.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6%和21.6%。

七、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值达100.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出口总值60.11亿美元,增长4.5%。其中,除省级外贸公司外的地方出口总值为2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

全年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数646个,合同外资项目平均规模达336万美元。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1%;外商直接投资15.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7%。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3.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0.2%。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3.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0.8%。年末在外劳务人数5731人,比上年末增长16.7%。

八、旅游业

旅游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132.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国际旅游创汇3.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

2002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115家,比上年增加14家。拥有各类旅行社278家,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26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264.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4.08亿元,比上年增长48.2%。

金融形势平稳。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005.89亿元,比年初增长2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31.01亿元,比年初增长24.3%。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49.31亿元,比年初增长23.5%。

保险市场迅速扩大。全年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达54.77亿元,比上年增长49.3%。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45.74亿元,比上年增长60.3%;非人身险保费收入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保险赔款支出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非人身险全年赔款支出达4.47亿元,占全市保险赔款支出的83.7%。

十、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加快了城市交通、道路、环境及公用设施建设的步伐,而且在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城市的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道路交通方面: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模范马路东进、龙潭港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玄武湖隧道工程顺利实现年初制定的目标,玄武湖已全面恢复并完成环湖路整修;宁杭路拓宽改造一期、水西门大街拓宽、光卡路北段、灵谷寺路、学府路大石桥段等一批重点城市道路工程竣工;村镇公路1000公里“灰色化”工程顺利完成;江宁汤山至铜井公路、栖霞区靖安至下蜀公路已基本完工;雨花西路、江北大道拓宽改造四期工程、紫竹林、水佐岗等重点道路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赛虹桥立交枢纽工程、宁淮高速公路南京段已正式开工,长江三桥正式奠基建设。

综合环境建设和整治方面:城北污水处理厂排水箱涵、曝气沉淀池及消毒接触池土建工作基本完成;东水关外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上元门水厂引水一期工程竣工;城区4吨以下燃煤改用清洁能源的工作基本完成;预计全市新增绿地面积264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1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

完成供水管网改造57.86公里;供气管网改造60公里,新增、更新公交车辆550辆。防洪排涝工程以及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方面:河西新城区、仙林大学城的首期征地拆迁工作已基本结束;河西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及配套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经济学院等三座学校已入住新生,森林学院、邮电学院等五座学校的新校区建设已全面实施。全面清理70条主干道的工作全部完成,重点整治了中山东路—汉中路和北京西路。完成全市33个小区的出新和沿街283幢房屋的整治出新,完成城市中心区及景观路两侧的180幢高层建筑的灯光亮化,拆除各类违章和影响景观的建筑102万平方米。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8人。科技活动经费继续增加,科技三项费用比上年增长10.4%。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94家。

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全市有3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5项。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422.04亿元,占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1.4%。当年认定国家级新产品20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3项。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2年35所在宁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新招收本专科生9.53万人,在校学生达31.6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39万人和6.27万人。全市在宁高校招收研究生12491人,在校研究生31186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232人和7213人。

全市拥有普通中学274所,在校学生32.38万人,比上年增加3.31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0.74万人,比上年减少0.13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35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初中入学率达100%。

全市现有小学743所,在校学生38.87万人,比上年减少3.43万人。现有幼儿园505所,在园儿童9.9万人。

2002年全市继续做好各级各类岗位技术业务培训工作。全市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始终坚持“两个文明”共同发展,大力弘扬南京市民精神,狠抓思想作风建设,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9个,博物馆11个。15个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1.34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30个。全市新华书店销售图书4317万册。

一批医疗机构门诊、急诊大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就诊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推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改革措施,在全省率先推行门诊药品清单制,规范了医疗收费行为。

进一步强化了医疗环保意识,扩大医疗废水处理的容量,对医疗固体废弃物实行集中处置,医疗垃圾全部实行日产日清和100%袋装化,杜绝了医用危险品流入社会。

加大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全市未发生霍乱疫情,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发病率分别比上年下降2.3%和18.0%,全市肺结核发病率比上年下降20.0%。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8.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农村卫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初保合格乡镇占所有镇(街)的比重达到96.2%,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78%,参保率达50.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全市共举办市级体育竞赛75项次,并先后承办了4项次省级比赛,3项次全国比赛。在江苏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以228.5枚金牌、142枚银牌、122枚铜牌、总分5134分的绝对优势,获本届省运会金牌第一、总分第一,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同时,还获得了省运会颁发的贡献奖第一和输送奖第一的荣誉,创造了参加省运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

各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到96.7%。

十三、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4个,环境监测人员291人。当年投产的建设项目同时建设防治污染设施的占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74个,总投资4.5亿元。全市建成了1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331.8平方公里;建成了13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33.8平方公里。2002年全市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下降了1.8%;全市900家主要污染企业的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9.5%。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63.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24万人。其中市区480.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43万人;二县82.9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9万人。在全市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39.35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60.25%;农业人口223.93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39.75%。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7.5%。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提高。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57.08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578.5元,比上年增长6.2%。

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427.6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5.6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1平方米。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12.89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110.6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得到实施,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70.2万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7722张,收养6489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83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1个。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220元;截止年末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3.73万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的有9365人。

注:①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和预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南京统计年鉴》为准。

②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