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南京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3:31:21 来源:南京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524次

南京市统计局

2002年2月3日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经济发展方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下,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全市工业生产继续增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有所增强,金融形势稳定,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基本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54.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75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557.61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538.08亿元,增长1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671元,比上年增长9.7%。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5.4%、48.4%、46.2%,调整为5.1%、48.3%、46.6%。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外商投资、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消费品市场价格基本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为99.9。其中,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项目等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升幅分别为1.4%、2.0%、6.5%、2.2%;其它消费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食品类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2%,衣着类、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5.4%和5.3%。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98.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7.76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为94.5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31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为46.46万人,增加8.96万人;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为18.52万人,增加2.97万人。年末在市再就业中心内的下岗职工1.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9%。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较为困难。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面积调减50.46万亩,棉花、油料、蔬菜面积分别比上年增加1.4、2.3和13万亩,牧草等青饲料面积比上年增长74.6%,全市粮经种植面积比达40:60。大宗农作物品质提高,市场滞销的品种得到控制。特种畜禽和特种淡水养殖发展较快,特种水产养殖比重已超过50%。

全年粮食总产量124.98万吨,比上年下降12.8%;棉花产量5984吨,比上年增长34.1%;油料总产量23.57万吨,其中油菜籽22.17万吨,分别增长7.1%、8.6%;茶叶产量1666吨,下降2.5%;水果产量2.82万吨,增长19.4%;预计蔬菜产量246万吨,比上年增长8%。

牧业、渔业生产持续增长。主要畜产品中,预计肉类总产量19万吨,比上年增长5.6%;禽蛋总产量6.8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牛奶产量8.96万吨,比上年增长33.6%;全年水产品产量14.2万吨,比上年增长9.7%。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62.31万千瓦,比上年下降2.5%;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460台,比上年增长34.9%;小型拖拉机5万台,比上年下降2.4%;农用运输汽车5884辆,比上年增长12.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3.9万千瓦,与上年基本持平。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建成达标防洪堤42.5公里;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197.3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节水灌溉面积40.01千公顷,新增7.55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国内外市场强大冲击下继续保持了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3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股份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1.56亿元,增长8.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4.20亿元,增长14.5%;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3.50亿元,增长18.4%。

产销衔接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产值175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年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21%,为199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工业企业新产品和出口产品继续增加。全市完成工业新产品产值3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8.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1.2%。全市工业产品出****货值达到16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9.3%;在全市395家有出****货值的工业企业中,超过亿元的有27家。

我市石化、汽车、摩托车等主要支柱行业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强大冲击,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困难,致使全市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在上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出现回落,实现利润有所下降。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56.4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利润51.82亿元,比上年下降13.1%。

2001年在全市石化、电子、车辆三大工业行业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工业企业(集团公司)有:

中国石化集团金陵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金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医药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工厂

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

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

南京夏普电子有限公司

南京华东电子集团公司

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

跃进汽车集团公司

金城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浦镇车辆厂

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

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9106元/人,比上年增长14%。施工工程交验合格率98%,优良品率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6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6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91.50亿元,增长22.7%;房地产开发投资111.00亿元,增长11.7%。按经济类型划分,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84.36亿元,增长13.0%;集体经济投资44.87亿元,下降17.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5.9亿元,下降5.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97亿元,比上年下降1.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1.0亿元,增长3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09.94亿元,增长5.1%。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平稳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完成增加值52.20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全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周转量187.7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4%;完成货运周转量539.7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33.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4.51万户,年末达136.84万户;无线寻呼用户继续减少,年末为25.48万户;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7.40万户,累计达到159.30万户;新增公用IC卡电话492部,累计达到8254部。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19.90万门。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88.3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0%,合计上网时间达4044.71万小时,是上年的2.0倍。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共完成185.10万件,比上年增长9.1%。

六、国内贸易

2001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上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城乡市场销售基本同步增长。市区零售额40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市区零售额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6.1%,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占13.9%。

餐饮业总量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现零售额42.31亿元,增长14.0%。

七、对外经济

开放型经济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全年进出口总值达95.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出口总值57.51亿美元,增长7.1%,其中,除省级外贸公司外的出口总值为2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11.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9%。

外商直接投资9.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新签外商投资合同数410个,合同外资项目平均规模达260.4万美元。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1.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期末在外劳务人数4910人,比上年末增长6.9%。

八、旅游业

旅游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8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776.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国际旅游创汇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

2001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101家,比上年增加17家。现有各类旅行社258家,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24家,旅游定点单位50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204.7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金融形势平稳。200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293.02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16.13亿元,比年初增长20%。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62.27亿元,比年初增长15.0%。

我市保险市场迅速扩大。全年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达34.84亿元,比上年增长42.5%。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54.2%;非人身险保费收入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保险赔款支出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非人身险全年赔款支出达3.58亿元,占全市保险赔款支出的85.0%。

十、城市建设

2001年,我市进一步加快城市交通、道路、环境及公用设施建设,城市的整体形象又有新的改善。

道路交通方面:南京长江二桥已建成通车,宁杭高速公路南京段等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新庄立交二期、模范马路拓宽、惠民大道三期、后宰门街、解放路北段、光卡路二期改造等已建成通车。市区新增道路长度约80公里,新增道路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9平方米左右。

综合环境建设和整治方面:为迎接华商大会,全市围绕基础设施十大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八项任务,相继完成了188个较大规模的建设与整治项目。拆除违章建筑5.5万平方米,拆迁工企单位365家。内秦淮河三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城北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幕府山植被恢复三期工程、武定门公园、东水关公园、五台山生态广场、狮子山公园、二桥公园、朝天宫南广场、机场连接线绿化带等景点项目已全部建成,成为特色鲜明的城市新景观。全市新增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55万平方米,栽植大树4万棵。园林绿化建成区覆盖面积可达8617.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可达9.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达42%。

公用及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方面:已完成供水管网改造约72公里,供气管网改造47公里,新增公交车辆497辆,马群公交停车场、龙江公交首末站已建成投入使用。2001年建设的防洪排涝项目大部分完成。分别建设防洪墙和标准堤3.2公里和1.3公里,清理整治河道约3公里,累计完成清淤25万立方米,对全市9处2.6公里的排水管网进行了改造,新改建里圩、市机站两座排涝泵站,净增排涝能力11个流量。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年末政府部门所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有114个。全市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科技活动经费继续增加,科技三项费用比上年增长15%。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79家。

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全市有15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106项。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446.15亿元,占全市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5%。当年认定国家级新产品21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74项。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2001年,31所在宁普通高等学校(不含部队院校)新招收本专科生9.15万人,在校学生达25.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23万人和6.53万人。全市普通高校高考录取率达75.2%。全市在宁高校招收研究生10098人,在校研究生23583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679人和5783人。全年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0.85万人,在校学生2.01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0.11万人和0.47万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2.54万人,比上年减少1.18万人。

全市拥有普通中学284所,在校学生29.07万人,比上年增加3.6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0.87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23万人,比上年减少0.22万人。初中入学率达100%。

全市现有小学933所,在校学生42.3万人,比上年减少3.1万人。现有幼儿园545所,在园儿童10.1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共组织干部、工人、农民参加各级各类岗位技术业务培训达80万人次。全市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5%。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开展了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活动,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涌现出周光裕等一批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顺利承办、首届南京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全国第八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全市有8部作品获奖,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全国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我市越剧《李清照》获13个单项奖。我市创作的小品《女大学生宿舍的钟点工》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群星奖”金奖。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9个,博物馆11个。档案馆17个,向社会开放档案7.85万卷。共有广播电台7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24个。全年出版报纸62种,出版量达17.13亿份,比上年增长8.79%;杂志301种,杂志出版量达9850万册,比上年减少7.21%;图书出版51755万册。全市新华书店销售图书4129.84万册。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1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25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4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43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35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1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46万人,其中医生1.49万人;拥有中西医师1.37万人,护师和护士1.16万人;拥有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0.23万人,妇幼卫生人员0.05万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3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8张。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的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9.17%。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9.2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已形成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格局。2001年,全市共举办市级体育竞赛116项次,并先后承办了11项次省级比赛,2项次全国比赛和2项次国际体育交流,成功举办第十七届市运会。全市有2人获1项世界冠军,有14人28次破23项省记录,有36人380次破139项市记录。在第九届全运会比赛中,我市有23人次在10个项目中获金牌、23人次在9个项目中获银牌、22人次在11个项目中获铜牌,总分为658分。获冠军数占全省冠军总数的44.9%,总分占44.7%。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到96%。

十三、环境保护

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6个,环境监测人员305人。当年投产的建设项目同时建设防治污染设施的占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26个,总投资3.5亿元。全市建成了11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286.87平方公里;建成了13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212.82平方公里。全市12项主要污染物2001年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了40%。2001年,全市3284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5%实现了达标排放。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53.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15万人。其中市区371.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30万人;四县181.1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5万人。在全市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23.86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58.6%;农业人口229.18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41.4%。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7%。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提高。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48.2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消费性支出7325.65元,比上年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311.3元,比上年增长6.1%。

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378.68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09.45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91.5万人;35万名离退休人员当期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正式启动实施,职工医保参保人数34.7万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0.79万张,收养0.65万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252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4个。除江宁区外,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220元;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03万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的有1.13万人。

注:①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和预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南京统计年鉴》为准。

②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