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江苏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3:02:23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603次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积极扩大需求,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基本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调控目标。

一、综  合

全省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5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8.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439.0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3117.7亿元,增长1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700元,比上年增长9.0%。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400美元。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教育、信息等增长较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3.0∶50.9∶36.1调整为12.0:51.7:36.3。

扩大内需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千方百计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同时努力增加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回升,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全省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0%、46.7%和9.3%。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银行贷款明显增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市场物价下降局面得到初步扭转。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年末全省城镇在岗职工67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1.7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77.8万人,增加27.4万人;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38.3万人,减少9.5万人。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4.4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4.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按时足额发放,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失业保险、城镇各类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6%和93.2%,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启动实施。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

值得强调的是,过去的五年,是建国以来全省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五年,也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1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9年比1980年翻三番。财政总收入年递增19.8%。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进出口总额比“八五”时期增长1.8倍。城市化水平达4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实际增长分别达6.09%和5.97%,全省总体上达到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业升级步伐还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就业压力较大;国有和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整体素质,仍需作出艰苦的努力;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受自然灾害和面积调减的影响,粮食生产总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3106.6万吨,比上年下降12.7%。棉花总产量31.5万吨,比上年增长27.8%;油料总产量226.3万吨,其中油菜籽143.0万吨、花生80.4万吨,分别增长23.0%、21.3%和27.1%;蚕茧总产量8.8万吨,增长6.2%;茶叶总产量1.25万吨;水果总产量172万吨,增长5.5%。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持续增长。造林面积继续增加。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320万吨,其中猪牛羊肉22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4.9%;禽蛋总产量171.6万吨,增长2.0%。全年水产品产量308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淡水产品214万吨,海水产品94万吨,分别增长3.6%和4.1%。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一批水利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93.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2%。节水灌溉面积1169.1千公顷,新增129.3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925.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7%。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面积缩减,棉花、油菜、蔬菜和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粮食面积调减524.2千公顷,棉花、油料、蔬菜面积分别增加33.3千公顷、180.2千公顷和136.5千公顷。大宗农作物品质提高,市场滞销的品种得到控制。特种畜禽和特种淡水养殖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涌现出一批与农民利益联系较为紧密、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列入省考核的140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6.4亿元,利税2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21.2%。

乡镇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私营个体企业和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全省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85.8%提高到8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8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7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国有工业388.7亿元,增长9.6%;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498.6亿元,增长8.1%。非公有制工业增长较快,成为工业提速增效的重要力量。股份制工业企业增加值648.3亿元,增长18.0%;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694.2亿元,增长23.5%;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增加值117.7亿元,增长11.7%。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53.9亿元,增长12.4%。重工业增速有所加快。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1109.3亿元,增长12.1%;重工业增加值1449.8亿元,增长17.0%。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四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继续提高,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较大幅度增长,工业产品整体竞争能力有所增强。在列入统计考核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60种,下降的有15种。与上年相比,纱增长18.6%、布增长6.1%、卷烟增长5.2%、机制纸增长1.5倍、原盐下降1.1%、家用洗衣机增长25.5%、家用电冰箱增长17.0%、彩色电视机下降27.5%、原煤增长8.4%、发电量增长15.1%、原油加工量增长17.3%、乙烯增长9.7%、成品钢材增长22.7%、水泥增长9.0%、硫酸增长15.3%、金属切削机床增长31.6%、平板玻璃增长12.3%、纯碱增长10.5%、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2.6倍、汽车下降1.7%、组合音响增长68.2%、集成电路增长69.1%、程控交换机增长53.1%、载波通讯设备增长10.7%、光通讯设备增长28.9%、移动通讯设备增长66.8%、化肥下降5.8%、农药下降2.3%、房间空调器增长43.9%、化学纤维增长12.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顺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两项任务。按照整体改制、分块改制、重组改制和破产、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80.2%,实现改制目标。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100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全省国有小企业改制面达90%以上。建立扭亏脱困工作责任制,对重点脱困企业按照扭亏增盈、改制为非国有、破产淘汰和解体销号四种类型进行操作,重点行业和企业扭亏脱困效果明显。列入国家跟踪监测的372户重点亏损企业有323户实现脱困,脱困面为86.8%。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改善。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993.0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产品销售率为97.1%,提高0.5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库存积压增幅较低。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687.9亿元,增长9.9%。亏损减少。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70.2亿元,比上年下降16.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5.8亿元,下降12.7%,大中型企业28.5亿元,下降5.7%;年末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0.2%,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0.3%,下降3.9个百分点。盈利水平有所提高。全省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国有企业增长21.4%,大中型企业增长17.8%。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7.5,比上年上升9.1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92.3亿元,增长7.0%。实现利税总额52.3亿元,增长6.3%,其中利润13.0亿元,增长7.4%。全员劳动生产率6.5万元/人,增长8.3%。全年建筑业企业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19868.6万平方米,增长6.6%;房屋竣工面积11232.8万平方米,增长7.5%。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全省累计160多家建筑业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的认证,施工工程交验合格率100%,优良品率48%,有7个项目获全国“鲁班”奖。建筑业改革步伐加快,企业改制面达49.7%,已组建省级建筑业企业集团12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积极扩大投资需求,加大国债项目实施力度,努力增加社会投资,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95.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144.4亿元,增长2.6%;集体经济投资469.9亿元,增长4.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21.0亿元,增长7.2%;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960.2亿元,增长22.4%。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785.6亿元,增长4.9%;更新改造投资339.4亿元,增长13.9%;房地产开发投资357.1亿元,增长8.0%。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省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94.7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85.4亿元,增长5.9%。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能源工业投资224.3亿元,增长24.1%;原材料工业投资74.1亿元,下降3.9%;机电工业投资47.1亿元,增长6.7%;轻纺工业投资79.5亿元,增长15.8%;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12.3亿元,增长11.8%;文教卫科体投资98.4亿元,增长16.4%。

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沂淮江、宿靳、雍六高速公路和宁连公路淮连段、宁通公路泰通段高速化完善工程全部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南京长江二桥、汾灌、宁宿徐、宁靖盐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京地铁等项目如期开工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华能电厂一期2台机组30万千瓦机组工程、500千伏山西阳城至淮阴输变电一期工程等建成投产。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苏州、徐州城网建设与改造工程、36个县(市)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顺利完成,部分县实施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490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5.6%;新增固定资产757.39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7.3%。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375.4亿元,比上年增长5.8%。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74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7%。其中,铁路360亿吨公里,增长5.2%;公路341亿吨公里,增长6.6%;水运994亿吨公里,增长4.9%;航空0.3亿吨公里,增长92.9%;管道47亿吨公里,增长38.2%。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77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0%。其中,铁路166亿人公里,增长5.3%;公路594亿人公里,增长7.3%;水运1.5亿人公里,增长3.4%;航空14.6亿人公里,增长21.8%。港口货物吞吐量39200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380万吨。

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165.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3亿元,增长39.0%;业务收入237亿元,增长18.8%。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邮政新型业务迅速发展。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1720万门,净增350万门。其中市话交换机容量1192万门。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6988波长公里,增长9.1%。城乡电话用户达1134万户,新增232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23.9部,比上年增加2.9部。其中城市每百人42.9部,增加1.3部;农村每百人17.5部,增加3.4部。年末移动电话新增用户330万户,达到619.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14倍;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83.3万户,增长5倍。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通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增加信贷消费等措施,促进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8.8%,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3%。其中,城市(包括县城)1785.1亿元,比上年增长9.7%;农村819.0亿元,增长6.7%。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05.3亿元,增长12.4%;餐饮业241.4亿元,增长17.4%;其他行业475.5亿元,下降7.2%。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6268个,交易额4066.7亿元。

全省百家重点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全年销售收入净额比上年增长1.6%,费用率上升0.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仍不理想,全年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4.7%;销售利润率下降0.1个百分点。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0.1%,其中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与上年持平和上升0.1%。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2.2%,其中粮食下降12.3%、油脂下降15.8%、肉禽及其制品下降0.4%、蛋类下降14.5%、水产品下降2%、鲜菜上涨9.8%,衣着类下降0.9%,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1.6%,医疗保健上涨0.5%,交通和通讯工具下降4.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下降2.5%,居住类上涨3.6%,服务项目上涨9%。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1%,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7.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1%。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1.4%,其中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下降1.5%和1.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对外经济

抓住国际市场好转和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机遇,努力扩大出口,对外贸易持续较大幅度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45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进口198.7亿美元,增长53.4%;出口257.7亿美元,增长40.7%。传统市场得到巩固,新兴市场得到拓展。对日本、美国、欧盟出口分别增长41.7%、31.4%和40.9%;对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出口分别增长45%、46.3%和46.6%。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逐步优化。初级产品出口额比重由上年的4.1%下降为3.3%,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19.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6.3%,增长55.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3.5亿美元,占20.8%,增长64.4%。一般贸易出口121.1亿美元,增长43.5%;加工贸易出口136.5亿美元,增长38.5%。各经营主体出口全面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44.5亿美元,增长46.6%,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6.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出口状况好转,全年增长30%,比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保持一定规模。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10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645个,比上年增加720个,其中新批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291个,超亿美元的项目(含增资)12个。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6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4.2亿美元,增长0.4%。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新批企业平均每家合同外资401.2万美元,增长10.7%。开发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80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22个,合同外资69.9亿美元,分别增长40.8%和62.6%;外商直接投资37.1亿美元,增长7.3%。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作项目1066个,比上年增长32.4%;合同额9.8亿美元,增长20.2%;完成营业额8.0亿美元,增长30.7%;年末在外从业人员4.3万人,增长32.8%。

国际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16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外国人98.1万人次,增长15.7%;港澳同胞27.1万人次,增长27.7%;台湾同胞35.7万人次,增长25.7%。旅游外汇收入7.2亿美元,增长16.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8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1.3亿元,增长30.3%。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农牧业税和其他各项税收分别为108.6亿元、95.9亿元、88.6亿元、30.0亿元和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19.5%、63.4%、33.7%和16.4%。基金收入53.0亿元,比上年增长28.0%,上划中央收入36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全年财政支出6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事业费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分别为6.5亿元、14.2亿元和15.8亿元,比上年下降12.5%、增长4.9%和13.9%;文体广播、教育、科学以及卫生事业费分别为16.9亿元、117.2亿元、4.6亿元和32.3亿元,增长3.2%、14.4%、3.9%和4.1%;行政管理费和政策性补贴分别为55.1亿元和12.2亿元,增长17.3%和下降9.9%。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8400.8亿元,贷款余额5967.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921.1亿元和825.9亿元。企业存款余额3207.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56.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33.8亿元和324.0亿元。短期贷款余额4558.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07.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603.7亿元和212.3亿元。货币流通量(M0)增长15.8%,狭义货币(M1)增长17.0%,广义货币(M2)增长13.0%。

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全省共有上市公司62家,发行股票62家,累计募集社会资金373.5亿元,其中当年发行股票14家,募集社会资金103.5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31.9亿元,增长12.5%。其中财产险40.5亿元、寿险79.7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1.8亿元,分别增长10.2%、8.6%和64.9%。赔付总额34.3亿元,增长3.3%。其中财产险20.4亿元,增长11.0%;寿险11.2亿元,下降10.6%;健康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7亿元,增长17.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173个,其中,政府部门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90个,高等院校属科研机构374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140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8.2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8.5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5人。科技活动经费继续增加,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5.1亿元,增长7.6%,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56.7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6%。

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全省有324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77项、三等奖234项。技术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86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4.95亿元,增长7.8%。专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申请专利8346件,授权专利642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4.6%。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省高技术产业产值1775.5亿元,占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7%。组织实施了18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50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223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832项,国家级新产品322项。建成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1个,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9个。

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较快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面不断提高,高校网上远程教育开始启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省普通高校扩招3.25万人,高考录取率达68.9%;普通高校共招收本专科生17.25万人,在校学生45.1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21万人和9.26万人。全省招收研究生9802人,在校研究生23287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648人和5061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3.62万人,比上年减少3.97万人。全省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73.64万人,比上年增加32.7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718.55万人,比上年减少22.64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6.71万人,比上年减少2.96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9.12万人,比上年减少1.8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初中入学率达95.4%。全年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8.63万人,在校学生21.7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5万人和2.19万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9.85万人,比上年减少4.30万人。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继续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和第11届全国书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07个,公共图书馆101个,博物馆86个,档案馆170个,向社会开放档案123万卷;共有广播电台1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电视台14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61%和99.48%;全年共制作故事片2部;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3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004个;全年报纸出版23.3亿份,比上年增长4%;杂志出版11073万册,增长7.95%;图书出版34915万册。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281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11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260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1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7.3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16.2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4万人,其中医生11.4万人;拥有中西医师9.2万人,护师和护士7.4万人;拥有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0.9万人,妇幼卫生人员0.2万人。

体育事业生机勃勃。在悉尼奥运会上,我省运动员有6人次获金牌、3人次获银牌、1人次获铜牌,创造了江苏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全省运动员共有142.5人次获奖牌。其中,在世界最高水平比赛中,有20人次获得世界冠军,有3人4次打破或超过2项世界纪录;在亚洲比赛中,有23人次获亚洲冠军;在全国最高水平比赛中,我省运动员获金牌21.5枚、银牌20枚、铜牌28枚,总分1377分,金牌数和总分均列全国第六位。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6.6%。

十一、环境保护

年末全省共有环境保护系统人员7433人,其中科技人员4648人;乡以上环境监理人员1714人。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22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9.6万公顷。全省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411项,完成总投资13.1亿元;建成烟尘控制区138个,面积达1481.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43个,面积为1002.8平方公里。苏州市、江阴市荣获“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全省有19个市、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太湖、淮河治污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实现国家要求的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13个省辖市全部达到省政府下达的2000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南京、连云港、苏州、南通四个全国重点环保城市实现地面水、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其中苏州市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验收。基本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太湖、淮河水体变清”阶段性任务,湖体水质由前几年的重富营养状态降为中富营养状态。完成蔷薇河送清水二期工程,解决了上下游污水的出路。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0%;人均消费性支出5323.2元,增长6.2%。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00.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223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95.1元,比上年增长2.9%,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37.5元,增长1.9%。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2654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6279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2.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3.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职工764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16.22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64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247.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75.8万人。年末全省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8.94万张,收养6.89万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340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22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5.26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2.77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19亿元,筹集福利资金1.34亿元。

注:1.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有关数据参阅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另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