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
2010年3月30日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强力推进“五大建设”,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21.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9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41.48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409.30亿元,增长15.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万元,比上年增长14.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6.1:47.6:36.3调整为15.2:48.3:36.5。
物价总水平稳中略降。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9%。食品类价格上涨2.9%,其中粮食上涨10.4%、油脂类下降22.0%、水产品下降8.4%、鲜菜上涨37.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2%;衣着类价格下降5.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2.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2.1%;居住类价格下降4.2%。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3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3%。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32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7.25万人。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 440.70万吨,比上年增加15.96万吨,增长3.8 %。其中夏粮170.76万吨,增长3.8 %;秋粮269.94万吨,增长3.7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66.86万亩,比上年增加15.61万亩;棉花面积为0.75万亩,减少0.21万亩;油料面积60.22万亩,增加0.1万亩;蔬菜面积119.61万亩,增加5.82万亩。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58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12.37万亩,比上年增长4.3%。全年肉类总产量28.10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8.62万吨,增长5.4 %;禽肉产量8.62万吨,增长5.7 %。禽蛋总产量12.01万吨,下降0.5 %。牛奶总产量4.38万吨,下降2.2%。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4.71万吨,下降5.1%。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6.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69万亩。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71.9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9 %。
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58亿元。南水北调淮阴三站、里运河清淤等水利工程顺利完成。疏浚县乡河道313条,整治392个村的1829个村庄河塘,实施渠南5期等6个灌区项目,兴建防渗渠道174公里,新建及改造机电泵站163座。开工建设西郊泵站、运河泵站改造以及越河泵站拆建等工程。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59.10亿元,增长4.9%;集体工业增加值9.84亿元,增长17.9%;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33.23亿元,增长18.0%;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61.17亿元,增长19.0%。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6.28亿元,增长7.4%。全年工业用电71.2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1%。
企业效益逐步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8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实现利税171.97亿元,增长25.6%,其中利润74.42亿元,增长27.4%。企业亏损面9.2%,比上年下降8.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72亿元,下降79.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5.27,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产值47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建筑工程产值455.64亿元,增长23.4%;安装工程产值17.21亿元,增长8.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531.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21.69万平方米,下降9.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745.58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城镇投资682.95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82.15亿元,增长31.6%;农村投资62.64亿元,增长39.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4.19亿元,增长37.8%;第二产业投资366.22亿元,增长30.1%,其中工业投资360.12亿元,增长33.1%;第三产业投资365.18亿元,增长34.6%。
商品房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31.3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73.51万平方米,增长99.8%。商品房销售额15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7%;其中住宅销售额132.93亿元,增长120.8%。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5亿元,公、铁、水、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建成涟水机场主体工程和城南汽车客运站,盐河航道整治工程提前开工建设;205国道、325省道等干线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宿淮铁路完成前期拆迁并开工建设,淮扬镇铁路、淮连铁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五、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城建投资261亿元,实施了七大类515个项目,已竣工或工程主体基本完成项目328个。建成了天津路大运河桥、越河路、枚皋中路、人防051工程、市法院大楼、鼎立大酒店、国信大酒店、中鑫商务广场、淮州中学新校区等项目,快速推进万达广场、新亚国际购物广场等项目,加快建设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以及清河新区、楚州新区、清浦城南新区、市经济开发区新区等功能片区,集聚效应日益增强,城市功能逐步提升。
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创新物业管理体制,不断构建和谐社区,我市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项目被国家住建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探索建立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模式,解决了一批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提升淮安美誉度和知名度,亿力未来城、康居花园保障性住房两个项目被纳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我市与厦门、杭州、大连等一起被台湾居民评为“中国大陆最想居住的十大城市之一”。
特色城市化进程加快。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以“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为抓手,全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的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城市化水平43.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10平方公里,新增公共绿地240万平方米。人口突破110万。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9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4.35亿元,增长19.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45.54亿元,增长19.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38.86亿元,增长18.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55.89亿元,增长22.4%;其他行业零售额5.14亿元,增长23.4%。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汽车类零售额6.45亿元,比上年增长82.7%;粮油类、肉禽蛋类零售额分别增长46.8%、58.5%。
全市有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16家,实现成交额88.07亿元。
七、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积极开展系列招商活动,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暨第四届台商论坛。新批外资项目164个,总投资20.8亿美元,协议注册外资13.1亿美元。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帐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注册台资实际到帐3.55亿美元,增长83.9%。进出口总额2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海关直接进出口14.46亿美元,下降18.8%;8家省级开发区业务总收入1610.3亿元,新增基础设施投入53.1亿元。
特色园区发展较快。创建江苏楚州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园、江苏金湖汽摩配产业园、江苏涟水高档服饰产业园、江苏淮安盐碱科技产业园等4家省级特色产业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获批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淮安工业园区和盐化工新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海关“区港联动”便捷通关模式正式启动。江苏省石油机械产品出口基地正式获批,成为苏北首家、全省唯一的省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
境外投资迈出新步伐。全年外经营业额2.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3%。继金湖石油机械成功收购美国WDI公司股份之后,落户市开发区的世洋锌科技出资200万美元收购韩国清云能源科技20%股份,成为我市第二家运用跨国并购方式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
服务外包工作成效突出。签约引进阿里巴巴、搜狐、微软等一批知名外包企业,促成市开发区创建成为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8210万人次、公路货运量4842万吨、水路货运量2821万吨,同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7.51%、7.98%和6.61%;客运周转量52.43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23.76亿吨公里,同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8.03%和7.54%;港口货物吞吐量3850万吨,增长2.8%。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11231公里,比上年增加16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80公里。全市年末拥有民用汽车12.3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8.04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5.0%。加快发展物流市场,引进佳吉快运、华通行物流等龙头物流企业,宝洁公司、青岛海尔、双汇集团、格力电器等大型企业在淮设立分公司或仓储中心。进一步深化与连云港港、江阴港、扬州港、太仓港的合作机制,淮安港内河集装箱运输吞吐量达到3.4万标箱。成立淮安市水上搜救中心,组建全省首支专业化水上交通应急救援队,加快推进市公路养护应急处置中心及2个基地建设。
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9.2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7.25亿元,增长3.7%;邮政业务收入2.01亿元,增长12.1%。全市年末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142.01万户,比上年增长6.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70.12万户,比上年增长27.9%;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28.56万户,增长36.2%,其中宽带网接入用户27.83万户,增长37.6%。
旅游业稳定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12.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国内接待1010万人次,增长18.2%;入境游客26264人,下降0.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90万美元,增长0.6%。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2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上划中央收入85.7亿元,增长13.4%;一般预算收入96.45亿元,增长35.2%;社保基金收入27.30亿元,增长44.5%。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全年财政总支出178.30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47.71亿元,增长29.6%;社保基金支出25.43亿元,增长37.4%。在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72亿元,增长25%;公共安全支出9.42亿元,增长17.8%;教育支出26.78亿元,增长16.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48亿元,增长27.6%;医疗卫生支出9.02亿元,增长42.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7.8亿元,增长49.3%;农林水事务支出19.54亿元,增长39.2%。
金融业稳定运行。全市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942.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0.73亿元,增长34.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6.86亿元,增加84.57亿元,增长21.0%。本外币贷款余额673.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9.05亿元,增长45.0%。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4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现金支出2359.62亿元,增长11.3%。
保险业稳步发展。2009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54亿元,增长34.6%;寿险收入16.85亿元,增长7.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49亿元,增长3.4 %。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 7.9亿元,其中财产险3.79亿元,寿险3.48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0.63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不断凸显。成功举办2009淮安科技洽谈会活动,签约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48项。新获批建设省级重大研发机构1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新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得国家级创新中心认定。组织实施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项、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9项,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4项。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5.83亿元,比上年增长74.8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新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2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产品69个(其中省级23个)。全年完成专利申请3449件,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22件,增长27.9%;完成专利授权1011件,增长127.2%。金湖石油机械产业正式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86所,在校生97.4万人,教职工6万人。其中,各类成规模幼儿园271所,在园幼儿15.2万人;小学455所,在校生30.6万人;初中160所,在校生20.7万人;普通高中44所,在校生11.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3所,在校生11.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0.2万人;普通本科院校2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所,在校生共计7.9万人。初步形成了从低到高、相互衔接、门类齐全、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4.1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2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发展。成功承办了“梅香淮安”——“江苏省优秀新剧目评比展演”和“第四届江苏省戏剧奖?红梅奖”决赛。小戏《回娘家》、淮海戏《老县长的第二春》、淮剧《韩信》分别荣获全国、全省优秀剧目一等奖,30集电视剧《大将军韩信》拍摄完成;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中国淮扬菜博物馆等建成开放;基本完成主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市博物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成功申报国家4A、3A级景区。实现了乡镇文化站全达标、农家书屋全覆盖、有线电视“村村通”;完成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年末全市共有剧场(影剧院)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0个、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7座、转播发射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总户数达到79万户,比上年增长28.8%。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市一院成功创成“三甲医院”。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 60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卫生监督机构9个,综合医院31个,专科医院8个,中医院7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卫生院137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12071张,其中医院8406张、卫生院3406张;卫生技术人员(含村医生)2.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817人,注册护士5649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15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 192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26人。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开创性地实施了大学生村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工程。组织全民健身日活动,举办了400多项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和比赛,有200多万人次参加。淮安籍运动员参加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获得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枚,总分260分。组队参加省青少年比赛,获得金牌39.5枚。举办了国际比赛2次、全国比赛6次、省级比赛6次、市级比赛近30次。启动新体育中心建设,完成游泳馆扩建工程。体育彩票实现销售2.38亿元。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9.9%;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3天,优良率91.2%;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优良率81.6%,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值为54.4分贝,属良好等级;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96%以上,主要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在9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2002吨和4251吨。全年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案件1384起,调处率和结案率达到98%。审批环评文件1300多件,对997家企业环境行为进行等级评定。全年帮助企业向上争取各类环境专项资金达1.09亿元,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有所下降。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34.16万人,比上年减少2.75万人,下降0.5%;全年出生6.58万人,死亡5.44万人。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6元,比上年增长11.7%;人均消费性支出10642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6308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92元,增长13.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175元,增长17.4%。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8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85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49.83万人,比上年增加4.01万人。其中,乡镇企业职工参保4.39万人,农民工参保4.61万人,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参保20.87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59.56万人、32.33万人、26.66万人、45.28万人,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3.76万人、3.31万人、2.88万人、2.17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1.88万人。全市共支付12.93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6.39亿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全市共有12.78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社区管理率达99.8%。全市累计接收企业退休人员档案12.74万份,档案接收率为99.6%。全市为纳入社区管理退休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免费体检率为100%。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已按第二次经济普查口径调整,其中,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根据经普基础数据,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992.2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5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72.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60.35亿元,三次产业增加比例为16.1:47.6:36.3。
2、根据国家统一方法制度,居民消费价格中居住类不包括住房销售价格,包括房屋出租价格、房屋贷款利率、水电和液化石油气价格等
3、公报中部分指标值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淮安统计年鉴-2009》公布数字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