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上海

上海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20:01:34 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833次

上海市统计局

2001年2月5日

2000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把握国际经济环境比较有利和国内经济出现重要转机的新机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的各项任务。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5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增幅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65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2186.9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2282.6亿元,增长13%。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达到50.2%,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6万元,比上年提高10.2%。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上海财政收入114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增值税和消费税达443.7亿元,增长12.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4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完成年度预算的105.8%。

固定资产投资

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加强项目资金综合协调管理,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61.17亿元,比上年增长0.2%,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投资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703.81亿元,比上年下降0.5%;更新改造投资401.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房地产开发投资551.86亿元,增长7.2%。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二产业投资617.89亿元,增长0.2%;第三产业投资1234.32亿元,增长0.2%。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891.79亿元,比上年下降9.6%;非国有经济投资969.38亿元,增长11.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6.9%上升到52.1%,其中,私营和外商投资408.4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8.8%上升到21.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综合功能。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1.3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6.7%。其中,交通运输通信投资146.31亿元,公用事业投资109.22亿元,市政建设投资128.95亿元。

价格

价格总水平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9%;衣着类下降5.1%;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3.4%;交通和通信工具类下降6.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7.9%;医疗保健类下降0.1%;居住类上升3.3%;服务项目类上升30.4%。

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升7.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5%。

农业

大力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种植业89.49亿元,增长6%;牧业86.74亿元,下降1.2%;渔业37.9亿元,增长1.3%。

积极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和出口创汇农业。郊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6∶4调整为5∶5,产值比例由上年的1∶2调整为1∶3。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达96.4%,油料、蔬菜、瓜果、花卉、畜禽和淡水鱼等向良种化和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由于大幅度调减低品质夏粮的种植面积,全年粮食总产量174万吨,比上年减少16.4%。蔬菜、肉类、家禽、牛奶、水产品等上市量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产品出口增长加快。全年农业出口产品收购额8.0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直接出口6.42亿元,增长32.1%。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推进。首批4个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一批蔬菜、花卉、食用菌生产及农产品加工项目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至年末,全市已建成大中型或外商投资农业企业300多家,建成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234个。

工业

工业新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生产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回升,企业竞争力逐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增幅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8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重工业增加值1206.59亿元,增长10.6%。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915.36亿元,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74.87亿元,增长13.3%。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开发新产品2万项,实现新产品产值937.86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3.6%。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6.34,比上年提高14.32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0.85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8.9亿元,增长26.3%,占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54.9%;缴纳税金224.7亿元,增长5.3%,占全市工业税金总额的71.3%。

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工业进一步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142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6%,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工业六大支柱行业完成总产值329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3.6%。工业六大支柱行业新增产值占全市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71.1%。激光视盘机、移动电话机、微波炉、照相机等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成倍增长。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平稳。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95.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本市的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588.94亿元,比上年增长2.8%;施工面积4466.5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4%;竣工面积1796.64万平方米,下降7.9%。建筑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工程施工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4万元/人,比上年提高4.6%。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69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金融业务不断扩大。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771.5亿元,当年新增770.97亿元;贷款余额5959.51亿元,新增545.17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946.79亿元,现金支出8041.05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94.26亿元。金融电子化和金融信息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3300余家。金融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扩大。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已达66家,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25家。有21家在沪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主报告行。

金融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全年上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4.9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其中股票成交额3.14万亿元,增长84.9%。至年末,上市证券数已达657只,当年新上市101只。其中,股票614只,新上市89只。全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交额42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银行间人民币拆借市场累计交易量2.31万亿元,增长2.2倍。

保险收入稳定增加。全年保费收入12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5.09亿元,增长4%;人身险保费收入92.14亿元,增长13%。

国内商业

商业企业通过布局调整和业态扩展,以橱窗透亮、网络商业等工程为抓手,努力促进市场销售。全年国内商业增加值3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连锁商业蓬勃发展,连锁业态已扩大到45种,年末全市连锁网点达4460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1750家。全年连锁商业销售额410亿元,比上年增长51.9%。电子商务和网络销售发展迅速。

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27亿元,比上年增长8.3%。各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吃的商品零售额701.42亿元,比上年增长7.1%;穿的商品零售额230.9亿元,增长9.1%;用的商品零售额776.65亿元,增长9%。移动电话、传真机、组合音响、家用电脑、建筑装潢材料、化妆品等商品销售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至年末,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1049个,全年成交额1008亿元。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20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服务质量提高。全年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增加值30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3.54亿元,比上年增长32.3%。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提高。全年发送信函4.61亿件,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国际特快专递52.1万件,增长12.8%。电信业务发展迅速。全年长途电话通话量9.36亿次,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国际及港澳长途电话5813.4万次,增长11.4%。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644公里,比上年末增加64公里。全年新增电话交换机43.6万门,总容量达到688.6万门。年末电话用户548万户,其中,住宅电话403.7万户,全市住宅电话普及率达到8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61.6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57.7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88.24万户。

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运总量49087.9万吨,比上年增长7.8%。其中,铁路运输3262.6万吨,增长8.6%;公路运输28368.9万吨,增长4.4%;水路运输17365.9万吨,增长3.7%;民用航空运输90.5万吨,增长19.1%。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670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6%。其中,铁路2980.8万人次,增长2.6%;公路2291万人次,增长5.2%;水路539.3万人次,下降7.2%;民用航空892.6万人次,增长20.5%。

上海港全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2亿吨,达到2.04亿吨,比上年增长9.7%,继续保持世界第三大港的地位。全年集装箱吞吐量561.2万国际标准箱,比上年净增139.6万国际标准箱,增长33.1%。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房地产开发规模适度,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5211.74万平方米,增长2.5%;竣工面积1532.24万平方米,增长4.3%。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住宅消费增长加快。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97.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326.64万平方米,增长6.7%。个人购房比例迅速提高,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房的比重已达93%。

存量房产交易保持活跃。全年成交过户面积778.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7.68万平方米,增长52.4%。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成为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年信息产业增加值35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7%。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208亿元,增长42.6%;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12.59亿元,增长9.8%;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29.77亿元,增长13.4%。

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高带宽、高速率、功能比较完善的信息港主体工程已经建成。集约化信息管线、宽带IP城域网、联通数据网、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宽带信息交互中心等信息化重大项目全部竣工。国际出口带宽增加到1500兆;本地交互网带宽达到100兆以上;市区家庭宽带覆盖率达到95%。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已经开通运行。银行IC卡、城市公共交通卡、社会保障卡等"一卡通"工程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电子商务初步构成了电子证书、密钥管理和网上支付等环节的运行框架。同时还建成了用户超过300万的城域有线电视网,完成100多万用户的双向接入网改造。

旅游产业

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新机制加快推进,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重要国际会展活动,积极推动都市型旅游发展。全年旅游产业增加值23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24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3家。全年新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10个,年末旅游交通专线达29条。全年接待来自174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18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5%。其中,外国人139.14万人次,增长8.1%;港、澳、台同胞37.5万人次,增长16.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84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6433.2万人次,增长3.5%。国内旅游收入775亿元,比上年增长7.7%。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368.02亿元,比上年增长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5.2%下降到74%;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83.13亿元,增长1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4.8%上升到26%。

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同发展。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7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79.57亿元,增长15.3%;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4.68亿元,增长4%;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469.41亿元,增长21.9%。

各种所有制商业企业零售额全面增长。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零售额108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股份制和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零售额264.69亿元,增长44.5%;个体和私营商业企业零售额178.89亿元,增长8.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资金向优势产品集中,国有资本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共吸纳社会资本近1200亿元。全年有600家左右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至年末,在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骨干企业中,有60%左右的企业已按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形式完成改制,已改制企业的资产占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骨干企业资产的比重达到85%以上。全年有37家含国有股的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资产置换、国有股回购等方式进行了资产重组,涉及资金总额约80亿元;有11家企业通过发行上市、增发新股、增资配股等方式,累计募集资金约66亿元。破产兼并突出重点,全年实施破产的国有企业64家,核销银行呆坏帐45亿元,减少债务80亿元。产权交易又有新发展,全年共成交各类产权3400多宗,交易金额700多亿元。其中,企业产权2794宗,交易金额48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倍和1.7倍。企业优胜劣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工能进能出、经营者择优录用竞争上岗、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机制基本形成。国有企业扭亏脱困工作取得新的突破,较好地实现了扭亏脱困三年目标。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面由上年末的20.5%下降至14.4%,亏损额比上年下降32.1%。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已有7.28万个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以及个体工商户共441.0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全市234.23万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已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5%,单位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2%。全年有100.11万人次享受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至年末,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已达91%。

年内制定并试行《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努力推进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的联动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确保医保改革方案平稳出台。

国内合作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进一步实施对内双向互动式开放,积极服务并参与西部大开发,提高上海服务全国的水平。各部门、各区县努力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和《上海市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创国内经济合作新局面。年内全国各地来沪企业新增3502家(包括自然人),注册资金总额202亿元。至年末,各地在沪企业已达1.5万家(包括自然人),注册资金总额602亿元。上海在全国各地投资的企业已达4200家,上海方投资超过180亿元。全年上海与西部省市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529个,总金额402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项目186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转让、人才培训等领域。

上海对云南、西藏日喀则地区、新疆阿克苏地区等对口帮扶与协作力度继续加大;年内顺利完成了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的安置试点工作。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出口总额创历史新纪录。全年本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4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7%。其中,进口总额293.56亿美元,增长48.1%;出口总额253.54亿美元,增长35%。在外贸出口总额中,国有外贸企业出口106.78亿美元,增长29.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42.61亿美元,增长37.8%。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机电产品出口121.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7.9%。电子通信设备、集装箱和家用电器等产品的出口增幅均在70%以上。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对亚洲出口12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对欧洲出口45.62亿美元,增长37.6%;对北美洲出口60.42亿美元,增长31.2%;对拉丁美洲出口7.4亿美元,增长16.3%;对大洋洲出口5.37亿美元,增长28.3%;对非洲出口5.63亿美元,增长45.6%。

上海口岸贸易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上海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1093.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5%。其中,进口总额477.39亿美元,增长49.8%;出口总额615.72亿美元,增长39%。

吸收外资

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着力抓好跨国公司和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814项,比上年增长23.2%;吸收外资合同金额63.9亿美元,增长55.7%;吸收外资实际到位金额31.6亿美元,增长3.7%。吸收外资大项目多、增资项目多、工业项目多。全年批准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8项,吸收合同外资43.25亿美元,其中包括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宏力半导体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特大型项目。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增资22.97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35.9%。全年批准外商投资工业项目938项,比上年增长12.5%;合同外资48.42亿美元,增长1.4倍。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91个。

引进技术、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和适用技术,推动上海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全年共成交技术设备引进合同1609项,成交金额10.34亿美元。

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开拓海外市场,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全年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076项,比上年增长0.7%;合同金额9.81亿美元,增长3.3%;实际完成营业额8.38亿美元,增长38.8%;派出劳务人员1.06万人次,增长24.2%。至年末,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5个。

浦东开发开放

浦东新区继续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和扩大开放方面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全年浦东新区实现增加值920.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693项,比上年增长47.4%;吸收外资合同金额28.84亿美元,增长1.7倍,占全市的45.1%。至年末,已有108家中外经营性金融机构集聚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在"聚焦张江"的政策效应下,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具有孵化器功能的技术创新区和软件园建设加快,创业创新氛围日益形成。全区已有16家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和70多家创新企业落户。外高桥保税区贸易、仓储、分拨等物流功能进一步拓展。全年销售额达到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外高桥港口货物吞吐量1462万吨,集装箱运输量184万国际标准箱,分别比上年增长79.4%和87.4%。金桥出口加工区已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5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65%,新产品产值占33%。全年出口交货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社会事业

科技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全年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62%。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02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4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462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1318件,比上年增长1.5倍;专利授权量4048件,增长10.5%。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至年末,全市已累计建成2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8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共有853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认定,其中72%的项目已实施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146亿元。全年共实施"火炬、星火、成果推广"三大产业化项目264项,总投资30.57亿元,新增产值147.04亿元。全年上海技术交易市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1万项,比上年增长6.4%;合同金额73.9亿元,增长1倍。

教育

坚持三个面向,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成现代化教育体系。至年末,普通高等院校调整为32所;成人高校调整为3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67所,其中,10所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建成。随着城市布局的调整,一批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了撤并或调整。

高等教育改革继续深化,首次实施了春季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全年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招收本科、专科、高职学生8.13万人,比上年增长28.6%;在校学生22.68万人,增长21.7%。全年招收研究生1.27万人,增长35.1%;毕业研究生0.59万人,增长5.4%。年内完成了10所在沪部属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重点学科建设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新进展。

全面启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至年末,全市共有小学1021所,在校学生78.86万人,比上年下降9.5%。普通中学861所,在校学生79.54万人,比上年增长3.7%,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3.94万人,增长2.8%。中等专业学校84所,在校学生11.89万人,下降9%。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升学率97%,高校录取率67.4%。

成人教育发展良好。全年成人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4.23万人,比上年增长15.3%;在校学生11.49万人,增长17%。

文化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年内成功地举办了第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0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第8届上海电视节、2000年上海双年展、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上海展)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本市主要新闻媒体联合建成开通了大型综合性网站"东方网"。在全国或国际性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84项。至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48个,公共图书馆31个,档案馆50个,博物馆11个。各类行业博物馆、家庭博物馆开始兴起。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29个。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10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6套(其中对台广播1套),平均每天播音88小时;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4套,平均每天播音75小时;上海电视台节目2套,平均每周播出268小时;上海东方电视台节目2套,平均每周播放262小时;上海有线电视台自办有线电视节目6套,平均每周播放750小时,用户已达303万户;上海教育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22.5小时;上海卫星电视节目1套,平均每周播放165小时,在全国落地点达1236家,覆盖观众2亿多人。中央电视台4套原加密频道在上海解密播放,全国有10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上海电视网播放。新闻出版事业继续发展。年内组建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全年共出版报纸16.77亿份、各类杂志1.85亿册、图书2.54亿册(张)。

卫生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互配套、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00所。其中,医院459所,门诊部(所)3769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8所。至年末,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71万人,其中,医生4.99万人,护师、护士3.68万人。年末全市拥有医院病床7.31万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有新发展。年内建成20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所城区地段医院全部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体育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年内成功地承办了ATP喜力网球赛等19项国际和36项国内重要体育赛事。在第27届奥运会上,上海运动员获得1.5枚金牌和1.5枚银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全国最高级比赛中,上海运动员共获34.5项冠军。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市新增42个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建成1271个居委会健身点、20所校园健身点和21个体育场馆健身点。

社会福利与救助

全面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实现了社会救助帮困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年内新增养老床位4217张。至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37家,床位2.84万张。其中社会投资办养老机构95家,床位0.73万张。有18.7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2.9万人享受实物帮困。年内新办福利企业106家,新安置1418名残疾人就业。

四、人民生活

就业

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68.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5万人。其中,职工386.6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8.74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67.4万人,增加14.19万人;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人员12万人,增加4.89万人;自由职业者及其他劳动服务从业人员22万人,增加9.8万人。建立完善创造就业岗位的政府责任体系,强化市场化就业机制。年内完成了净增10万就业岗位的实事项目。

至年末,全市尚有下岗人员7.1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7.5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20.08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5%。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5439元,比上年增长9.1%。

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718元,比上年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5565元,比上年增长2.1%。

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增幅减缓。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24.05亿元,当年新增5.61亿元。

居住

住宅建设和旧区改造持续发展。全年完成住宅建设投资4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竣工住宅面积1476.86万平方米,下降3.7%。建成为住宅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面积168.4万平方米,相当于全市住宅竣工面积的11.4%。建成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和完整街坊95个。完成市区多层旧住宅平顶改坡顶1000幢。全年拆除旧的住宅建筑面积288.35万平方米,其中,列入"365"危棚简屋改造计划的为26.51万平方米。至年末,原定市区"365"危棚简屋改造任务已全面完成。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7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城市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年内建成或基本建成了信息港主体工程、地铁二号线一期、明珠线一期、黄浦江人行隧道、宝钢三期、浦东天然气转换等15项重大工程。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苏州河治理、上海科技馆、国际新闻中心、沪青平高速公路入城段、外环线浦西北段等一批项目的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上?quot;申"字型高架道路、"十字"加"半环"的轨道交通网框架和"三纵三横"城市交通干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公用事业

城市交通综合协调能力不断提高。年内新辟、延伸公交线路57条。年末市内公交线路达978条,公交运营车辆1.79万辆,运营出租车4.29万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26.49亿人次。明珠线一期和地铁二号线延伸段投入试运营,全年轨道交通客运量1.36亿人次,增长24.1%。

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提高质量。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1048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售水量19.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4%,其中,生活用水11.91亿立方米,增长4%。全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3.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2%。年末人工煤气及液化气家庭用户495.19万户,比上年增长1.7%。人工煤气供应总量21.28亿立方米,增长2.1%。浦东新区天然气转换工作全面完成。年末全市天然气家庭用户已达38.1万户。天然气售气量2.16亿立方米,增长1.2倍。

六、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强环境保护长效管理,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年内实现了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的阶段性目标,黄浦江水质总体有所好转。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下降,总悬浮颗粒浓度比上年下降7.1%,氮氧化物浓度下降8.1%。完成2个基本无燃煤区、6个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区、37个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街道和38个噪声达标街道的创建工作。年内整治河道8266条(段),总长度5397公里。城市污水日外排处理量为276万吨。年内关停并转污染企业610家,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495个,提前完成国家规定的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任务。

年内完成市中心区9个重点易积水点的治理工作,内环线内的21个占路菜场全部入室经营。

城市绿化

大力加强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市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828公顷,新增3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景观绿地30块。世纪公园、虹桥中心公园等7座公园对市民开放。全年新建居住区绿地350公顷;结合拆除违章建筑新建绿地28.88公顷;完成延安中路大型公共绿地一期7.4公顷;种植大树4.9万株。年末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8平方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面对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上还不相适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尚有大量工作要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任务依然较重;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需继续努力。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上海财政收入包括实施分税制后的地方财政收入和上划中央的消费税、增值税及证交印花税等税收。不包括原属中央的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增值税、关税等各项税收以及中央在沪企业直接上缴中央的税收收入。

4.国内商业统计范围包括国内贸易、物资供销和饮食业。

5.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的制造、销售和信息服务等活动。旅游产业包括与旅游有关的交通、邮电、旅馆、餐饮、贸易及文化娱乐等活动。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是依据若干行业的有关资料进行跨行业核算的,不能将其与国内生产总值中其他行业的增加值进行简单加总,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6."申"字型高架道路:由内环高架路、南北高架路和延安路高架组成的高架线路。

"十字"加"半环"轨道交通网:

"十字"由地铁一号线和地铁二号线组成;

"半环"指轨道交通明珠线一期组成的半环形线路。

"三纵三横"城市交通干道:

"三横"南线:陆家浜路外马路-徐家汇路-肇嘉浜路-徐镇路-虹桥路-中山西路;

"三横"中线:延安东路外滩-延安中路-中山西路;

"三横"北线:周家嘴路黄兴路-海宁路-长寿路-长宁路-中山西路;

"三纵"东线:中山南路陆家浜路-中山东二路-中山东一路-吴淞路-嘉兴路溧阳路-四平路-中山北二路;

"三纵"中线:中山南路鲁班路-重庆南路-重庆中路-成都北路-共和新路-中山北路;

"三纵"西线:漕溪北路漕溪路-华山路-江苏路-江苏北路-曹扬路-中山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