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黑龙江

牡丹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9:32:46 来源:牡丹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09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契机,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农业受灾和重点企业滑坡等不利影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施行,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据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注1]26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34.0亿元,增长9.0%;第二产业实现112.1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实现120.8亿元,增长8.6%。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2.7∶42.0∶45.3。

财政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累计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9.1%,为近几年最高增幅;地方财政支出24.9亿元,比上年增长8.8%。各项税收进一步增长。全年共完成税收总额21.2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国家税收13.7亿元,增长8.9%;地方税收7.6亿元,增长6.8%。

农业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产量略有下降。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0%,其中,优良品种面积比重占85.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绿色作物认证面积2.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4.1%。在春旱、初夏旱和夏季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全市粮食产量92.2万吨,较上年下降4.5%。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0.7%、16.5%、13.2%,产量分别为0.6万吨、15.3万吨、44.4万吨。主要油料作物喜获丰收。全市大豆产量达24.6万吨,比上年增长了22.9%。

畜牧业发展迅猛,主要畜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按照省委关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发展规划,全市畜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2003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年末大牲畜存栏54.5万头,比上年增长13.6%;猪、牛、羊等主要牲畜存栏分别为64.3万头、49.7万头和62.8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1.2%、16.2%和19.9%。家禽存栏684.6万只,比上年增长11.0%。全市肉类总产量达9.8万吨,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猪肉、牛肉和羊肉分别达到5.9万吨、2.2万吨和0.4万吨,增幅较上年均超过两位数,分别达到11.1%、28.8%、18.9%。

农业投入不断加大,生产环境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0.8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2万千瓦。农村用电总量达到2772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0%。农用化肥施用量达到12.0万吨。

林业发展基础不断得到加强。大力推进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继续大范围开展植树造林,为林业的长远发展积蓄了能量。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0.6%;实现退耕还林面积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9.2%。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中小国有企业改制及桦林重组等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为工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年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工业总体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产品销售率达到96.5%,产销衔接进一步紧密;实现利税总额8.2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其中税金总额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从隶属关系看,全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利税总额3.7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税金总额3.9亿元,比上年增长32.9%。省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利税总额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税金总额0.3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市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8亿元,比上年增长7.6%;利税总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4%,其中税金总额4.1亿元,比上年增长0.2%。县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利税总额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税金总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从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利税总额9.0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税金总额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重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4.5亿元,比上年增长7.4%,利税总额为-0.9亿元,其中税金总额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明显。造纸、卷烟、化工等支柱行业的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增长。机制纸、卷烟、空调器、电石(折300升/千克)、树脂及共聚物等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9.5万吨、29万箱、16.1万台、8.4万吨、3.1万吨,比上年增长54.8%、28.9%、35.9%、7.4%、31.4%。

2003年,全市建筑行业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共实现增加值3.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下降9.1%;利润总额为-371万元,比上年减亏320万元;税金总额0.6亿元,比上年下降6.3%。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7亿元(其中农村投资4.0亿元),比上年增长7.0%。从城镇投资的内部构成看,其他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基本建设投资共完成25.9亿元,比上年增长0.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0亿元,比上年下降20.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6亿元,增长6.5%;其他投资共完成14.2亿元,增长59.4%。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仍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共完成投资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占全部投资总额的66.5%。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是拉动全市投资总额保持增长的主要因素。一、二、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5.3亿元、16.4亿元和3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30.2%、0.3%。

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国内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克服“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亿元,增长7.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27.6亿元,增长5.8%。

市场价格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0.3%。其中,而日常消费除食品比上年上升2.2%外,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比上年下降1.7%、4.1%、3.2%、2.2%、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等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3.8%、0.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稳中有降,比上年下降1.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货物运输综合运量提高,旅客运输总体略有下降。全年铁路运输共完成货物周转量33.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6%,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7.0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3%,民航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174.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3%。受“非典”疫情影响,全年铁路运输完成客运周转量14.9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7.5%;公路运输完成客运周转量8.7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7.6%;民航运输完成客运周转量1.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5%。

邮电通信事业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业务领域进一步扩大。截止年末,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0.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8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44.7万户,乡村固定电话用户25.6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2万户、2.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8.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4.2万户。互联网用户比上年末增加2.6万户,达到10.4万户。

金融保险业

金融存贷规模稳步扩大。截止到年末,我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65.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9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7.3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0亿元;中长期贷款4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亿元。保险业蓬勃发展。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9.3亿元,完成赔付金额1.0亿元。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改革

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加大改革力度,2003年全市对中小国有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所有制改革。至年末,全市中小型国有企业共改制802家。积极稳妥地实施破产兼并,资产重组成效显著。在进行改制的802户企业中有794户通过验收,化解债务110.6亿元,退出国有资本108.8亿元,6.04亿元民营资本进入改制企业。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规模显著扩大。虽然受“非典”疫情的影响,二季度全市对外贸易增幅一度处于低位徘徊,但从7月份开始,呈现出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势头。据海关统计,全市全年共实现进出口总额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出口总额15.0亿美元,增长71.5%;进口总额12.1亿美元,下降1.8%。

利用外资

外商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合同总投资达347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0.1%;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22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9%。

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内外有别”。受旅游黄金季节发生“非典”疫情的影响,国内旅游略有下降。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78.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0%,国内旅游收入也下降2.0%,为8.4亿元;共接待境外入境人数3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7%,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579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7%。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创新形势喜人。全市共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8万人。全年共有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认定。共进行各项专利申请225件,比上年增加17.2%;共获授权专利203件,比上年增加17.3%。

教育

高等教育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规模日趋合理。全市拥有高等院校6所,专任教师1742人,在校生2.1万人。中小学学校数量略有下降。全市包括初高中、完全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学校在内的中学数量由上年的183所下降为179所;小学数量839所,比上年减少5.9%。受适龄生源减少等因素影响,我市初中、小学等义务教育在校生数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分别由上年的12.8万人和19.3万人下降到12.1万人和17.5万人。

文化

文化设施日益健全。2003年末,我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场馆12个,公共性图书馆8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0.6万户,比上年增长15.0%。

卫生

受“企办社会”剥离的影响,医疗机构数量略有下降。截止到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0个,减少3.6%,其中医院、卫生院109个。全市拥有医疗床位数为10377张。卫生技术人员10949人,其中医生4756人,护师、护士3653人。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项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截止到年末,全市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4枚、银牌3枚;参加全国比赛获金牌23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市共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23次。

社会保障与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较上年增长9.8%,达到2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0.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320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达到1010个。

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为237天,占全年的65.0%;废水排放总量9597.2万吨,比上年下降4.9%,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228.2万吨,比上年下降20.4%,工业废水处理率、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5.5万吨,下降13.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05.65万吨,下降5.9%。

四、人民生活

人口

随着科学人口观、生育观在我市的逐步确立,加之得力的人口控制措施的综合效应,我市人口工作成效显著,生育符合政策率达98.3%。截止到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70.0万人。其中,市区年末人口77.4万人。全市男性人口数达到136.5万人,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比例为1:0.98。全市人口出生率6.4‰,死亡率4.8‰,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1.6‰,比上年下降2.5个千分点。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城镇再就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达到29万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达到7.9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全市职工工资总额26.9亿元,年人均工资额为9491元。

居民收支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双双实现新突破。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6000元,达到6068元,比上年增长8.8%;人均消费支出4742.1元,比上年增长3.5%。农业生产在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作物价格上涨的影响下,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1.5%,突破3000元大关,达到3008元。由于食品类价格上涨,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达到40.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居民储蓄

城乡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4亿元。

居住条件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4.6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注:

1、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04年开始,各级地方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称谓改为“地区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保持“GDP”不变。

2、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