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黑龙江

牡丹江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9:29:46 来源:牡丹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88次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步伐,加大调整力度,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1.3亿元,比上年增长8.4%;第二产业98.1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99.2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14.0:42.8:43.2调整为13.7:42.9:43.4。

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取得新突破。4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91.3%;15户企业通过了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171户国有中小企业基本完成改制;牡丹江市连续四年获省扭亏增盈先进市称号。

二、农业

2001年,我市农业战线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步伐,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市粮食作物优质品种播种面积比重达到63.6%。粮食总产量达133.9万吨,比上年增长10.7%,是我市历史上的第二个丰收年。四大粮食作物中除小麦外,水稻、玉米、大豆单产均比上年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达到28.9%、2.3%和15.8%。

林业生产保持稳定。我市以退耕还林和小流域治理作为重点,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为农村的生态环境根本改善奠定了基础。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8万公顷,新育苗面积达180公顷。

畜牧业、水产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大牲畜存栏45.5万头,猪存栏57.4万头,羊存栏46.6万头;肉类总产量7.3万吨,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4万吨、1.5万吨和0.3万吨,比上年增长8.4%、6.9%和26.8%。水产品产量15841吨,增长4.3%。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8.7万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54676台,比上年增长0.8%。农村用电量25846万千瓦时,增长14.1%。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4760吨,比上年增长4.0%。全市机耕率为89.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现有配套农机具58595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经济效益型工业快速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加大企业改革力度,积极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开拓市场,克服了资金紧缺、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年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1.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5.6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实现利税11.8亿元,增长21.4%,其中利润总额为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4%。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全年工程施工个数为694个,投标承包面40.9%。单位工程竣工426个,其中优良工程率为23.0%。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3.4万平方米,实现利税总额5184.1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在紧抓大项目投资的推动下,200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1亿元,比上年增长52.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7亿元,下降0.3%。一年中,抓紧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桦林50万套子午胎工程、恒丰纸业集团年产6000吨高档卷烟纸技术改造工程、鹤大公路林口至牡丹江段、移动通讯建设工程等,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成效显著。铁路、公路和民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运输能力继续加强。全年完成铁路货物运输5309.3万吨,货运周转量184.7亿吨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6.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2%;民航货运周转量为45.0万吨公里。在各种客运周转量中,铁路为24.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0.8%;公路9.2亿人公里,增长0.1%;民航达到1.3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加速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新的贡献。到2001年末,全市共有邮电局(所)206处,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6.8亿元,比上年增长44.8%,年末本地电话用户50.8万户,比上年增长14.9%。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8.1万户,比上年增长13.6%,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到10868户,比上年增长13.8%。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国内市场繁荣兴旺。2001年,全市消费品市场商品充足,品种齐全,居民消费行为趋向成熟,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8.8%。城乡集市贸易活跃,全年成交额为53.7亿元,比上年增长6.5%。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从分类来看,食品类、饮料烟酒类、中西药品类、书报杂志类、燃料类、建筑装潢材料类价格上涨,服装鞋帽类、纺织品类、化妆品类、日用品类以及家用电器类价格有所下降。

七、对外经济

进出口不断扩大。2001年,全市外贸部门和企业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抓住国际市场需求趋旺、市场价格回升,出口货源供应充足,档次、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利时机,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出口总额6.8亿美元,增长38.0%。全市边境贸易总额为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7%。

利用外资稳定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8%;引进域外资金到位32.5亿元。

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外旅游者29.1万人,比上年增长8.9%。接待国内旅游者253.6万人,比上年增长11.4%。旅游业总收入17.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132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9%。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雪堡,雪城建设初具雏形。

八、财政、税收和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发展。2001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17.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4.5%。地方财政收入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地方财政支出20.1亿元,比上年增长4.5%。

税收入库情况较好。全年国家税收10.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地方税收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金融业稳健运行,存、贷款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截止12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76.0亿元,比年初增加19.3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1.5亿元,比年初增加4.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7.3亿元,比年初增加14.2亿元;银行现金支出大于收入,货币净投放14.2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欣欣向荣。2001年,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万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2.4万人。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35项,授权专利123件。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1年,我市继续优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点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市拥有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11744人;普通中学191所,在校学生16.0万人,专任教师9868人;小学922所,在校学生20.7万人,专任教师15791人。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有文艺表演团体7个。文化工作荣获省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获“梅花奖”等国家级奖励2项。图书馆8个,藏书量达67.9万册。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共有电台6座,电视台7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8%和97.8%,均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8所;医院、卫生院设有床位914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776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我市获得“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成功地举办了“澳洲风暴”男子篮球赛;国家级体育比赛中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在全国九运会上获得2块金牌。竞技体育在省以上比赛中荣获36枚金牌。全市共举办竞赛26次,参加人数近万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到93.3%,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十、劳动就业和人民生活

再就业工程全面推进。2001年,我市各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广开就业门路,把促进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市为1万余名下岗职工、7000余名失业人员、1.2万名劳动预备制人员组织了22个工种的就业培训,安置下岗职工2.7万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再就业率达到了4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71元,消费性支出4741元,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2%和13.6%。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达到3073元,比上年增长6.9%。城乡人均储蓄余额达到8411元,比上年增长6.0%。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3.2平方米,农村住宅砖瓦化率达到90.7%,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十一、人口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新成绩。到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271.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81.5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147.3万人,占总人口的54.3%。随着我市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人口“三率”即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51‰,死亡率为3.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0‰。计划生育率达到98.3%,成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十佳红旗市之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基础尚显薄弱;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障碍仍比较突出;企业外向度较低,在政策、体制、机制和观念上对入世准备不足;就业与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2002年是我国入世后第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市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研究WTO规则,趋利避害,开拓创新,定能走出一条具有牡丹江特色的发展之路。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快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