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黑龙江

佳木斯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9:15:05 来源:佳木斯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21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会议精神,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踏实苦干,进一步加大了“十大实效工程”和“五年再造一个佳木斯”的宏伟目标的推进力度,取得了改革、稳定、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好形势,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增幅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8亿元,增长13.0%;第二产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67.2亿元,增长13.8%。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6:29.0:47.4调整为24.0:28.0:48.0。

国有企业改革改组稳步推进。企业战略性调整重组取得新进展,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改制面达81%,扭亏增盈工作成效显著,地方工业结束了连续9年亏损的局面,实现了整体扭亏的目标。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工业经济的运行基础仍然比较脆弱,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保障任务繁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增加;地方财政仍较困难,财政紧张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二、农业

2001年,我市坚持走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优质品种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优良品种推广率为95%。农业生产在多灾之年仍获较好收成,实现了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粮豆薯总产量达50.1亿斤,比上年增长17.9%,分品种看,四大粮食作物呈“三增一减”趋势,水稻增长12.9%,玉米增长17.2%,大豆增长36%,小麦下降13.2%。经济作物中,甜菜和蔬菜产量分别增长23.4%、15.5%,油料、烤烟产量分别下降10.2%、5.5%。

绿色食品产业加速发展。全市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增长47.1%,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37个,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4.5万户,占全市乡村总户数的15.4%。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绿化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6400公顷,比上年下降1.2%,育苗面积896公顷,比上年增长17.7%,抚育采伐面积4513公顷,比上年下降4.1%,出材8.8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1%,森林覆盖率达到16.4%,比上年提高0.3百分点。

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所占比重提高,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19.4%,实现畜牧业增加值5.6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年肉类总产量9.2万吨,比上年增长15.7%。水产品产量4.03万吨,增长0.8%。

乡镇企业在调整中发展。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市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营业收入120.2亿元,增长10.3%;实缴税金1.9亿元,增长11.8%;净利润6.6亿元,增长11.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8%,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439台,增长1.9%,拥有小型拖拉机66412台,增长11.1%。拥有农用排灌机械8429台,增长0.7%,化肥施用量(折纯)66621吨,增长9.7%;农药施用量2186吨,增长1.3%;农村用电量23063万千瓦时,增长15.9%。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年完成土石方2884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52.7万亩,打井899眼,年末全市排灌机械保有量达到15.77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3.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7.6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领域继续贯彻“抓大放小”方针,以市场为主体,深化国企改革,加快结构调整,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使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地方工业实现整体扭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4.3亿元,增长2.7%,重工业完成产值28.4亿元,增长8.6%,中省属工业完成产值15.9亿元,下降1.2%,地方工业完成产值36.8亿元,增长8.0%。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产值15.2亿元,下降12.5%,集体工业完成产值7.1亿元,下降6.3%。大中型工业完成产值31.3亿元,增长2.4%。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0.8亿元,增长2.8%。实现产品销售率96.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52.5,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1796万元,比上年减亏5790万元,减亏32.9%,其中,中省属工业实现利润-12094万元,增亏3%,地方工业实现利润299万元,由上年-5845万元转赢,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扭亏工作目标,结束了地方工业自1992年起连续9年的赢亏相抵净亏损局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28405万元,比上年增长8.4%,全部亏损企业亏损额18466万元,比上年减亏19.4%,应收帐款净额195202万元,比上年下降2.1%,产成品库存66580万元,比上年下降6.2%,实现工业增加值1017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3%。

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影响,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税金669万元,增长66.4%,实现利润1157万元,增长124.7%,竣工产值12.2亿元,增长6.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2万平方米,增长31.1%,竣工面积119万平方米,增长2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我市加大了争取国家投资和调动地方、企业投资积极性力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保持稳定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高,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建设领域各方面争取和筹集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文化和教育等项目的投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2.5亿元,增长18.4%。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0.6亿元,增长19.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亿元,下降23.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1亿元,增长35.8%,住宅投资完成8.8亿元,增长30.2%,其他投资完成0.7亿元,下降27.6%。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投资所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64.6%、14.8%、16.8%和3.8%调整为67.8%、9.9%、20%和2.3%。投资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和其他投资等新增固定资产27.3亿元,增长12.3%,本年度在建项目310个,比上年增加1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28个,比上年增加9个。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改建公路150公里,粮食仓储46717平方米,存储量33080万公斤,城市道路扩建17.58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19.63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15.83公里,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万吨,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4.8公里,各类学校新增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学生席位8.7万个,其他乳制品7200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2001年,随着全市宏观经济增长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者信心有所增强,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2亿元,比上年增长7.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1.3亿元,增长8.7%,县的零售额8亿元,增长6.7%,县以下零售额7.9亿元增长3.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51.6亿元,增长7.1%,餐饮业零售额实现7.2亿元,增长22.0%。从商品类别看,吃的商品零售额24.6亿元,增长10.9%,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6.2%,穿的商品零售额14.0亿元,增长6.9%,所占比重为20.8%,用的商品零售额24.0亿元,增长6.7%,所占比重为35.6%。

集贸市场稳定发展,商品交易额平稳增长。由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交易管理、规划经营等措施,全市集市贸易商品交易额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其中主要商品粮食和蔬菜成交额分别达到2.3亿元和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2.9%。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7%。从分类看,食品、衣着、居住及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及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有所下降。

六、对外经济

2001年,全市进一步强化外贸工作,大力发展旅游贸易和边境贸易,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以及上年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全市对外贸易仍保持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1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进口总额7480万美元,下降5.7%,出口总额4669万美元,增长141.5%。在进出口总额中,边境贸易进出口完成860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加工贸易进出口完成137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他贸易进出口完成1382.5万美元,增长357.9%。我市克服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景气的负面影响,积极扩大对俄贸易。全年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987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81.3%。其中出口3619.2万美元,增长391.3%,进口6259.1万美元,下降11.7%。

招商引资向纵深发展。全市引进项目资金3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签定经济技术合作项目91项,实际到位资金6.3亿元。

旅游事业稳定发展。全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8万人,比上年增长21.2%,旅游外汇收入774万美元,增长14.5%;接待国内游客80万人,比上年增长2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人民币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30.2亿吨公里,其中,铁路14.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5%,公路10.3亿吨公里,增长11.9%,水运5.9亿吨公里,增长51.2%。完成旅客周转量17.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其中,铁路10.8亿人公里,与上年持平,公路6.8亿人公里,下降1.4%,水运685.3万人公里,增长178.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43.2万门,比上年增长1.9%,住宅电话用户40.7万户,比上年下降6.7%,其中城市28.5万户,下降17.6%,农村12.2万户,增长35.6%。移动电话用户39.4万户,比上年增长62.8%,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4.2万户,比上年增长147%,IP国内长途电话通话长达1533万分钟,增长31倍,新增IP电话国际通信业务,通话时间长达6.1万分钟。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亿元,增长12.3%。财政支出18.1亿元,增长30.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7.6亿元,增长30.9%。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存、贷款总额稳定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5.3亿元,比年初增长13.4%,其中,企业存款25.8亿元,增长21.3%,城乡居民蓄存款150.8亿元,增长11.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4.3亿元,比年初增长4.7%,其中,短期贷款175.5亿元,增长6.9%,中长期贷款31.9亿元,下降4.6%,年末货币累计净投放6.3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63亿元,增长18.9%,寿险保费收入1.63亿元,增长11.6%。支付各类赔款0.56亿元,比上年下降64.3%。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0.38亿元,增长46.2%,寿险赔付金额0.18亿元,下降86.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由于高等学校继续扩大招生,2001年招生5480人,比上年增长17.8%,在校学生达16112人,比上年增长19.8%,毕业生2574人,比上年增长7.2%,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7105人,比上年增长136.2%,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2740人,比上年增长2.4%,普通中学195所,在校生135605人,其中,初级中学148所,在校生113675人,普通高中12所,在校生21930人,小学1068所,在校生20398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55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5906人,职业中学在校生5922人,其中,职业初中856人,职业高中5066人。

科技队伍稳定增加。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251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3032人。

科技经费投入加大,科技实力增强。全年科技三费支出1179万元,增长10.6%,科技事业费支出434万元,增长19.2%。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89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3项,市级科技成果86项,年内共签约技术合同120份,成交额540万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400户,从业人员1.2万人,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

十、文化、卫生和教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7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4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87%,有线电视用户17.45万户。市图书馆购书1.2万册,馆内藏书达62.8万册,全年共接待读者61.1万人次。

卫生事业规范运行。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97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7869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059人,其中医生5592人,护师、护士3768人。妇幼保健卫生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397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61个,床位584张,卫生技术人员110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健儿年内共获奖牌169枚。其中全国比赛获1金1银4铜,全省比赛获52金58银53铜,全年向国家输送运动员6人次,向省队输送19人,向省体校输送32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数达93万,占人口总数的39.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得到重视。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301人,各级环境监测站8个,环境监测人员107人。自然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全市有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市级16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01.31平方公里。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7个,总面积达44.46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4个,达标区面积39.44平方公里。工业污染防治得到切实加强。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达93.5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85.2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8.76%。

十二、人口

人口低速增长。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9.07‰,死亡率3.37‰,人口自然增长率5.7‰。年末全市总人口2406767人,其中,城镇人口1016318人,占总人口比重42.2%,乡村人口1390449人,所占比重为57.8%。男性人口1223812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0.8%,女性人口1182955人,所占比重为49.2%。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在岗职工总量减少,职工平均工资增加。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57853人,比上年下降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542元,比上年增长13.9%。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由于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上政策性调资、离退休金足额到位等因素拉动,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33元,比上年增长8.5%。

由于全市粮食增产,尤其是绿色、特色种植业的快速发展;牧业生产形势好、价格上扬;农民家庭二、三产业进一步发展;财产性收入有较快增长,致使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907元,比上年增长11.6%。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费收缴率为86%,年末实际参加养老保险职工15.4万人,参保率达96.5%,离退休职工参保人数达5.9万人,参保率达100%。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5.2万人,占应参保职工的99%。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60819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