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黑龙江

伊春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9:00:56 来源:伊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51次

2005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市委九届十四次和十五次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生态建设、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经济转型和林权制度改革等项重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了资金紧张,煤油涨价,洪涝灾害等方面困难,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高,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15891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88979万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443640万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426295万元,增长6.8%。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8971元,比上年增加568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35.7:39调整为24.9:38.3:36.8。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实现83.7亿元,同比增长13.1%,占GDP比重为72.2%。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2%调整为24.2%,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相当的调整。

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市木材精深加工业、北药业、绿色食品业、生态旅游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实现280992万元,同比增长25.8%,其中,木材精深加工业增加值实现116320万元,同比增长18.8%;北药业增加值实现36866万元,同比增长25%;绿色食品增加值实现43485万元,同比增长57.9%;旅游业增加值实现30932万元,同比增长48.4%;畜牧业增加值实现53388万元,同比增长17.4%。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低,出口产品单一,实际利用外资数额不大;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

二、农业

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7号文件精神,以促农增收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主线,战胜了严重的洪灾、内涝、稻瘟病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全市农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业增加值实现28.9亿元,同比增长7.5%。

种植结构得到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9474公顷,同比增长19.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128公顷,与去年持平;饲料作物播种面积1600公顷,同比下降14.6%。粮、经、饲种植结构由上年的86:12.7:1.3调整为88:11:1。绿色食品快速发展。全市已有33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粮食产量略有增长。全年粮食产量43.7万吨,同比增长0.2%。分品种看,水稻11.0万吨,下降30%;玉米11万吨,增长5.7%;小麦300吨,下降58.9%;大豆20.6万吨,增长28%。

林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2005年,坚持严管资源,特别是认真贯彻“三个决不”原则,全面停止天然红松林采伐,突出抓好采伐限额管理,严格“三总量”控制。全市木材产量134.6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7.2万立方米。更新造林面积17.4万亩,成林抚育面积131.2万亩,幼林抚育面积112万亩。丰富完善森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全市推行管护经营责任制的林场所192个,占林场所总数的88%。参加管护经营职工3.3万人,落实管护经营面积313.6万公顷。累计营造民有林79.46万亩,当年营造0.8万亩。

畜牧业获得长足发展。在积极稳步发展常规养殖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特色养殖,明确主导品种,扩大了养殖规模。全年畜牧业增加值实现53388万元,同比增长17.4%。全年出栏肥猪42.2万头,牛5.8万头,羊12.9万只,家禽153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0.2%、24.1%、25.7%和29.1%;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增加,全年肉产量7.4万吨,同比增长17.5%;牛奶3.3万吨,同比增长20.8%;禽蛋产量2.9万吨,同比增长12.1%。

渔业生产比较稳定。渔业增加值实现5530万元,同比增长43%。全年水产品产量8949吨,同比增长2.7倍。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820台,小型拖拉机17958台,农用排灌机械3922台,农用水泵4139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340吨。农村用电量4565万千瓦小时。

促农增收工作取得实效。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根据我市“两补实施方案”,全市共发放直补资金1980万元,发放良种补贴资金492.4万元,筹措农业生产资金3.2亿元,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350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2.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216275万元,增长14.2%;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实现133948万元,同比增长24.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实现104448万元,增长5.4%;集体企业增加值实现10324万元,下降7.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实现138998,增长11.4%。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实现57279万元,增长9%;重工业增加值158996万元,增长13.4%。全市重点考核的十种工业产品产量呈八增二降。

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3%;实现销售收入518014万元,比上年增长6.4%;实现利税总额41587万元,同比增加407万元。其中全市119户地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8.1%,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1280万元,增长60.7%,创历史新高。

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2005年,建筑业增加值实现88416万元,增长21.7%。全市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56个,实现利润377万元,实现税金1571万元。施工房屋面积65.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我市全面实施“百项工程”,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4923万元,比上年增长38.5%。其中:地方投资完成285438万元,增长42%,占全部投资的96.8%。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138149万元,下降13.5%,占全部投资的66.9%;非国有经济投资156774万元,增长196.2%,占全部投资的53.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7525万元,同比增长81.9%;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25747万元,同比增长51.5%;其中,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24122万元,同比增长49.6%。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41651万元,同比增长23.4%。三次产业投资的比重为9.3:42.7:48。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33456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9.2%。全年竣工各类房屋面积624973万平方米,房屋面积竣工率63.8%。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1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4.1%。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05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全年增加值完成136829万元,增长10%。

公路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据交通部门统计,全市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完成15063万吨公里,旅客运输周转量完成19022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向科技、时尚、方便方向发展。邮电业务总量56770万元,增长52.5%。全市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已达到92万门,当年新增交换机容量3.3万门,光缆线路长14416公里;城市电话用户39.7万户,下降1.5%;乡村电话用户6.6万户,下降2.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5.2万户,增长20%。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5.9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61856户,增长9.9%,其中:宽带用户37561户,增长33.1%。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6.3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8亿元,同比增长6.9%;餐饮业零售额6.2亿元,同比增长9.5%;其他行业零售额0.4亿元,同比增长9.5%。从地区看,市的零售额24.2亿元,同比增长7.5%;县的零售额1.3亿元,同比增长8.7%;县以下零售额0.8亿元,同比增长6.1%。

市场物价小幅攀升。据市城调部门调查,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从分类看,调查的八大类价格中,呈现五升三降态势。其中食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上涨,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7908万美元,同比增长51.3%;实际利用外资686万美元,同比增长9.2%;国内引资18.4亿元,同比增长34.3%。

森林生态旅游快速健康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225万人次,增长12.3%;实现旅游收入6.4亿元,增长48.4%。开工建设55个旅游项目,投资完成13053万元,首次超过亿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增长加速。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9026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7.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6363万元,增长21.4%;基金收入2663万元,下降8.9%。地方财政支出157855万元,同比增长15.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50645万元,增长15.8%;基金支出7210万元,下降8.9%。

金融平稳运行。据金融部门统计,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98737万元,比年初增加106096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93603万元,增加446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11094万元,增加93992万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24114万元,比年初增加6207万元。其中,短期贷款458195万元,增加5140万元;中长期贷款146513万元,减少9764万元。年末货币累计净投放118947万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据保险部门统计,全年保费收入37509万元,增长5.4%。其中,财险保费收入4300万元,增长1.5%;寿险保费收入33209万元,增长5.9%。支付各类赔款3613万元,下降23.9%。其中,财险赔款2775万元,增长34.5%;寿险赔款843万元,增长0.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招生1280人,在校生3352人;成人高等学校2所,本专科招生237人,在校生976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所,招生1900人,在校生5580人。高中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普通高中13所,招生6632人,在校生19067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41.4%。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05%以下。全市初中学校75所,招生14499人,在校生50309人。普通小学244所,招生9755人,在校生7054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2.85%和0.73%。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6人,在校生17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271人。全市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36000人次。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2005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239人。其中事业单位10203人,企业单位26036人。实施科技项目47项,其中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项,经费支出55万元;省重点科技项目19项,经费支出323万元;市级重点项目27项,经费支出151.8万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2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市级科技成果2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7项。全年受理专利20件,授权专利12件。技术市场比较活跃。全市共签定技术合同2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191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健康发展。据文化、广播、卫生及体育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艺术馆)18个,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45.3万册,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机4部,中波发射机功率28.5kw。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机31部,电视发射机功率20.58kw。有线电视用户13.6万户,广播覆盖率为96.84%,电视覆盖率为98.79%。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19个,其中市级2个,县区级17个,共存档案16.3万卷,77051件,已开放建国前档案1595卷,建国后档案98128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据卫生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8个,床位4795张。其中医院35个,床位4382张;卫生院16个,床位332张。卫生技术人员5336人,其中医生2326人,护师、护士1810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个,卫生技术人员272人。妇幼保健机构9个,卫生技术人员170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个,床位329张,卫生技术人员321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据体育部门统计,2005年,参加全国和省级运动会共获得奖牌125枚,其中金牌32枚、银牌39枚、铜牌54枚。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4名。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2.8亿元。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据环保部门统计,2005年,市级和县级(一县一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30人。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44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7个,生态示范区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50849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7.2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为30533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308252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212064公顷。环境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建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为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个,总投资370.2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有86家排放污染的工业企业,已建成烟尘控制区81个,总面积118.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40个,总面积104.4平方公里。城市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年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天数为345天。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27.78%,城市居民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持续下降。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87905人,比上年同期减少7821人,下降0.6%。其中农业人口175711人,占总人口的13.6%;非农业人口1103604人,占85.7%;未落户常住人口8590人,占0.7%。男性人口649614人,占总人口的50.4%;女性人口638291人,占总人口的49.6%。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48‰,人口死亡率为5.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

单位从业人员减少,职工平均工资增加。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22565人,比上年末减少7701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58620人,减少2082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6757人,减少7989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37188人,增加2370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390元,比上年增加213元。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据市城调局对伊春区百户居民调查显示,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94元,比上年增长8.2%。工薪收入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达到4660元,比上年增长1.6%,占家庭总收入的64.7%。经营性收入和不固定工作劳动人群收入分别增长23.3%和60.9%。2005年,由于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施“一免两补”政策等原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创历史新高,达3791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11.8%。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6.3万人,收缴养老保险费30919万元,全年支出养老金57283万元;企业100957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率为100%;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34人;实现就业再就业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5%;现有23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收缴医疗保险费4646万元,支出4404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壮大。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市收养性福利机构37所,床位706张,收养人员700人。其中,民办敬老院32所,床位360张,收养人员420人。城镇服务设施250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1个。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13.8万名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救灾、救济和低保资金到位率100%。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79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972万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市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1.27亿元,竣工面积23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9.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1.07平方米。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数据除全市生产总值(GDP)外,均不含农场系统。

3、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