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黑龙江

大庆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8:27:30 来源:大庆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07次

大庆市统计局

2006年3月9日

2005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构建大庆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努力创建百年油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加快各项改革进程,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十五”计划全面完成。

一、综合

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比2000年增长54.7%。“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1%,比“十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0%的目标高出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比2000年增长78.9%,“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5亿元,比上年增长9.4%,比2000年增长52.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比2000年增长71.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8%,其中服务价格上涨3.5%。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8.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3万人,比预期目标多0.5万人。全年有2.8万名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比预期目标低0.5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得到不断调整优化,逐步形成了以石油经济为基础、石化产业和地方经济为支撑、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十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九五”期末的1.8:89.7:8.5调整为3.0:85.9:11.1,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非油经济迅速增长。2005年,非油经济总量比2000年增长81.0%,“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6%,增幅比油经济高4.6个百分点。油与非油经济比例由“九五”期末的77.1:22.9调整为2005年的65:35。

“十五”期间,非国有经济以年均12.1%的速度快速增长,比国有经济增幅高4.2个百分点。国有与非国有经济比例由2000年的89.3:10.7调整到2005年的83.4:16.6。

三、农业

2005年,全市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粮食获得历史性丰收,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5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增加值42.4亿元,同比增长11.0%。“十五”期间,农业比重下降了4.8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截止2005年末,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8.7万公顷,同比增长4.3%,新增播种面积2.4万公顷。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23.3万公顷,同比增长16.7%;青贮玉米等饲料饲草作物种植面积9.4万公顷;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23.8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0.5%。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63:26:11调整为61:23:16。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36.9万吨,比2000年增长1.7倍,比粮食产量最高年份1999年的223.7万吨高出13.2万吨,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通过实施“农转牧”战略,畜牧业由配角到主角,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畜牧业实现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45.4亿元、2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28.8%,占农林牧渔业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2.5%、50.1%,畜牧业产值和增加值占农业产值和增加值比重连续三年双超50%,继续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

林业生产稳定。全年实现产值1.3亿元。造林1.0万公顷,造林质量较高,森林覆盖率达到9.3%,比2000年增长1.9个百分点。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产值4.2亿元,水产品产量6.8万吨。

四、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71.4亿元,同比增长9.4%,比“九五”期末净增286.4亿元,增长51.3%,年均增长8.6%。“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864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2030.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77户,比“九五”期末净增268户,增长128.2%,年均增长22.6%。“十五”期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7%。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增加值962.6亿元,同比增长4.1%;石化行业实现增加值77.9亿元,同比下降15.8%;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32.5%;建材行业实现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长29.6%;机械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41.1%。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首次突破1000点,达到1013点,比“九五”期末提高377.2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十五”时期,全市全部工业累计实现利税4255.6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2473.7亿元,增长1.4倍。

地方工业快速增长。“十五”时期,全市地方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27.6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286亿元,年均增长28.7%,比“九五”时期年均增幅高5.1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40.7%,连续三年增速超过40%,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11.1%,比“九五”期末提高6.6个百分点,呈现逐年攀升态势。

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的企业达1520家,同比增长12.6%;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22亿元,同比增长28.0%;实现工业总产值229亿元,同比增长28.0%;实现工业增加值56.0亿元,同比增长40.0%;实现利税26.0亿元,同比增长21.0%。开发区对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拉动作用。2005年,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9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实现利税18.0亿元。

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91.8亿元,同比增长10.2%。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0万元/人,同比增长12.0%。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2.7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中省直企业完成投资208.7亿元,同比增长18.6%;地方完成投资94.0亿元,同比增长48.9%。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7亿元,同比增长14.2%;第二产业投资232.6亿元,同比增长19.0%,其中工业投资230.5亿元,同比增长22.7%;第三产业投资68.4亿元,同比增长61.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1亿元,同比增长117.6%。商品房销售面积7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4.0%;其中住宅6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2.0%。商品房销售额15.6亿元,同比增长119.2%。

“十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159.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4.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到85.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5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期初的18.6%提高到“十五”期末的21.6%。

六、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需求活跃,城乡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8亿元,同比增长7.5%。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贸易业181.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23.1亿元,其他行业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9.1%和5.6%;按构成分,吃、穿、用、烧商品零售额分别为39.6亿元、33.8亿元、100.4亿元、3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5.4%、7.5%和8.2%。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7399.9万美元,同比增长119.2%。其中,出口9775.3万美元,同比增长35.9%;进口17624.6万美元,同比增长231.9%。利用外资有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80.6万美元,同比增长28.0%。

“十五”时期,全市对外贸易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00年净增21339.9万美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35.2%。实际利用外资比2000年净增1846.6万美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1%。全市GDP对外贸易依存度由“九五”期末的0.5%,提高到2005年的1.3%,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旅游业繁荣兴旺。独特的石油文化、湿地景观、温泉等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5.2%。接待国内游客519万人次,同比增长4.8%;接待海外游客8500人次,同比增长7.6%。旅游外汇收入141.5万美元,同比增长2.5%。

七、交通和邮电业

2005年,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769万人,与上年持平,客运周转量71468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5%;全年公路货运量2011万吨,同比下降0.5%,货运周转量49121万吨/公里,同比下降1.6%;全年铁路发运货物1447.3万吨,同比增长3.6%,发送旅客829.1万人,同比下降2.8%。

邮电通信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2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5亿元,同比增长6.9%。订销报刊4194万份,同比下降9.0%;发送函件461万件,同比下降12.0%;收寄特快专递39万件,同比增长11.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0.3万户,同比增长12.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6万户,同比增长14.8%;互联网用户达到33.2万户,同比增长45.8%。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48.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1.9%。其中,增值税3.9亿元,同比增长10.0%;营业税3.9亿元,同比增长11.3%;企业所得税2.8亿元,同比增长79.8%;城市维护建设税15.6亿元,同比下降8.6%。全年地方财政支出65.9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基本建设支出4.8亿元,同比下降18.6%;教育事业费支出8.2亿元,同比增长103.7%;医疗卫生经费支出2.6亿元,同比增长27.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7.3亿元,同比增长44.6%。地税完成税收46.0亿元,与上年持平;国税完成税收350.3亿元,同比增长12.9%。

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5.3亿元,比年初增加121.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48.0亿元,储蓄存款526.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7.1亿元、59.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8.6亿元,比年初增加5.4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47.6亿元,同比增长25.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比2000年末增加2所。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6万人,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8万人,毕业生1.0万人。全年在校研究生达到1481人。本专科在校生与在校研究生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5.2万人和1240人。

年末全市有普通中等学校172所,全年招生3.7万人,在校生20.4万人,毕业生4.6万人。小学803所,招生2.8万人,在校生16.6万人,毕业生3.7万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幼儿园111所,在园幼儿3.2万人。

2005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级科技项目78项,其中攻关项目64项,产业化项目14项。申报市级科技项目239项。民营科技企业迅猛发展。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590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5家,超千万元的企业有100家。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5亿元。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已达10778人。全年投入研发经费3.4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全年共创作文化艺术作品22部(首),获省级奖励5个,国家级奖励5个。全年开展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200余次,组织文化下乡、下基层演出110余次,组织参加省级以上文艺比赛6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全年制作广播节目12298小时;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11座,全年制作电视节目2720小时。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与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9.1%。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至年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63所,编制床位10406张,卫生技术人员11253人。其中,医院17所,编制床位5256张,卫生技术人员6317人;乡镇卫生院63所,编制床位1268张,卫生技术人员1061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又上新台阶。男子速滑、女子举重、男子竞走、女子跳远等优势项目保持较好状态,摔跤项目有新突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全年共夺得世界级体育比赛金牌1枚,国家级体育比赛奖牌15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9枚),省级体育比赛奖牌225枚(金牌98枚、银牌68枚、铜牌59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达标天数为356天,部分指标达到一级标准。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4%,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6.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5%,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9.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6.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100%,全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2.1%。

十二、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264.4万人,净增人口21566人。其中,市区人口122.3万人,四县人口142.1万人。随着我市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全年出生人口20319人,出生率为7.72‰;死亡人口7964人,死亡率为3.02‰;自然增长率为4.69‰。全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7.7%,综合节育率91.5%,独生子女领证率63.4%,均比上年略有提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数45.7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8.6亿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4523元,同比增长8.4%。

据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61.9元,同比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599.9元,同比增长5.7%。“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高于“九五”时期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7%,比2000年降低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23元,同比增长10.7%。“十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3%,比2000年下降5.0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4.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17.7平方米增加到24.2平方米,年均增长6.5%;住房砖瓦化率由2000年的39.5%提高到45.2%。

年末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3.81万人、67.80万人和17.7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54万人、10.43万人和0.71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10.97万人、61.2万人。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3.9万人。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7.3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按国家统计局要求,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历史数据根据经济普查结果作了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