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个年头,面对机遇与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发展为目标,坚持实施民营立市、招商强市、科教兴市、文明建市“四大战略”,攻坚克难、积极进取,使我市国民经济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一、综合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0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9.1%,与上年增幅相比高出0.1个百分点。实现了年初制定的保9争10突破100个亿的预定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6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8.7亿元,同比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33.2亿元,同比增长10.3%。三次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协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8.5:38.5:3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81元,与上年相比增加531元,增长9.0%。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我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压缩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加快发展饲草作物种植。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4.5万公顷,同比增长0.1%,粮豆薯实播面积18.2万公顷,同比减少1.2万公顷,减少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由上年的5万公顷增加到5.4万公顷,同比增加0.4万公顷,增长8.4%。青饲料作物由上年的0.09万公顷猛增到0.6万公顷,同比增加0.5万公顷,增长5.8倍。全市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由上年的70.2:29.5:0.3调整到今年的66.2:31.1:2.7。全市农作物优良品种面积已发展到19.6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80%,同比增加10个百分点。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据实割实测,粮豆薯总产量57.1万吨,同比下降7.8%,其中:谷物37.9万吨,同比下降6.9%。水稻13.8万吨,同比下降29.6%;小麦1.5万吨,同比增长1倍多;玉米21.8万吨,同比增长10.4%。大豆12.9万吨,同比下降11.5%。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主要原因是今年自然条件不平衡,旱、水、雹、霜冻灾害不均,分地区看,饶河和宝清灾情较重,粮食产量分别下降41.3%和7.3%;市辖区和集贤县粮食产量略有增加,分别增长2.2%和3.4%。
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我市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并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市绿色食品种植认证个数为23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71.6万亩,同比增加36.6万亩,增长1倍多,占总播种面积的19.5%。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8家,同比增加8家企业,增长80%,其中已有15家企业24种产品得到绿色认证。全市已形成“东北王”牌矿泉水;“乐万家”、“集紫花”牌油豆角;“绿利”、“大顶子山”牌大米;“古龙春”牌系列白酒;“渴康”牌系列饮料;“黑蜂”牌系列蜂蜜;“宝清红”等知名品牌。全市已订单15万吨,同比增加13.8万吨,增长11.2倍。
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我市以加快畜牧业发展为重点,依托我市粮食资源,围绕区域经济增加饲养量,发展规模生产。全市已建成牧业小区29个,专业乡镇19个,专业村108个,养殖专业户4526户。全市大牲畜存栏8.3万头,生猪存栏21.8万头,羊22.2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1.3%、8.9%、33.3%。生猪出栏21.2万头,牛出栏2.1万头,家禽出栏276.7万只,羊7.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5.8%、12.0%、8.9%、29.2%。
林业。全市当年造林面积6097公顷,本年育苗面积80公顷。
渔业。全市水产养殖收获面积3206公顷,同比增长4.3%,水产品产量8620吨,同比增长1.4%。
非农业和乡镇企业。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1.1亿元,同比增长8.9%;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8.2%;营业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9.1%;净利润7638万元,同比增长13.3%;实缴税金2156万元,同比增长33.1%。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2002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9916万元,同比增长16.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4650万元,同比增长20.9%。实现利税22751万元,同比增长76.3%,其中:实现利润-247万元,同比减亏5802万元,实现税金22998万元,同比增长21.3%,实现亏损额5408万元,同比下降45.4%。
从隶属关系上看:中央工业企业总量增长,但效益下滑。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0782万元,同比增长18.4%;实现利润-1089万元,同比减盈增亏1216万元;实现税金5343万元,同比下降2.8%。省属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实现增加值41021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同比减亏增盈9018万元,实现税金10477万元,同比增长39.6%。其中:双鸭山矿业集团实现增加值39953万元,同比下降6.5%;实现利润300万元,同比减亏增盈9141万元;实现税金10409万元,同比增长39.5%。地方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38113万元,同比增长53.9%,实现利润837万元,同比下降70.5%,实现税金7178万元,同比增长20.5%。
全市工业继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双鸭山矿务局受小煤井关闭影响,生产、销售、效益全面发展。二是,部分招商引资企业相继投产达效,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如:安通煤气、吉双铁合金、龙海煤矿等。三是,部分骨干企业生产效益较好。如:昌达油脂、乌苏里江制药、大理石总厂、黑龙双锅、东方工业公司、新时代水泥、银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建筑企业效益欠佳。我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223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7.5%。实现利润23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亏104万元。施工单位施工个数282个。其中: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70个,占全部施工单位个数的24.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5.4%,房屋竣工面积38万平方米,下降51.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呈下降趋势。2002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501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0.5%。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20153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8.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9703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4%;其他投资完成2353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0107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5.2%。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基本建设投资下降。今年基本建设投资小于上年,主要是大项目少,并且投资规模没有上年大。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大幅下降。我市房地产开发多为兼营,上年工程基本竣工,导致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度下降。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与上年同期相比虽然都有所增长,但其所占总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大,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不明显。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2年,新建成的一批大项目有:(一)、宝清县龙头桥水库工程,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7466万元;(二)、双福路改扩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900万元;(三)、双鸭山国家粮食储备库,累计完成投资1417万元;(四)、双鸭山第一发电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538万元。除此之外,今年又落成了一批住宅小区。
五、交通和邮电业:
2002年,我市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城市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2年末,我市境内公路总里程2205公里,其中:新增二级路面92公里。铁路里程215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517万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1.4%。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79462门,增长9.7%。本地电话用户32万户,与上年相比增加4.26万户,增长13.3%。移动电话用户19万户,增长30.6%。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2.9万户,与上年相比增加9694户,增长45.6%。
六、国内贸易、外经和物价
我市商业市场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8884万元,同比增长5.4%。其中:市的零售额实现148847万元,同比增长5.9%;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实现100037万元,同比增长4.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89347万元,同比增长6.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674万元,同比增长8.6%;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43863万元,同比增长0.7%。
外贸进出口总值提高。2002年,实现3403万美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出口总值实现3304万美元,同比增长9.6%;进口总值实现99万美元,同比增长8.7倍。
在全市的出口贸易中,以我市的地方产品居多,粮油食品中、五金矿产、针纺织品、轻工产品等四类十一种产品。主要出口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但出口商品的结构还处于初级产品为主的低层次阶段。
市场物价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与上年基本持平。从分类看,交通和通讯、居住、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分别为99.8%、100.1%、96.2%、102%,衣着价格指数为97.5%,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分别为101.1%、98.2%、101.2%。
旅游业发展较快。具不完全统计,我市2002年,全年旅游收入4500万元,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2万人,其中:出入境人数2.4万人。旅游创汇收入200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12078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208万元,增长3.7%;全市地方财政总支出完成110130万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6632万元,增长18.8%。
金融机构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80793万元,比年初增长6.3%;各项贷款余额1313205万元,比年初增长2.3%。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22071万元,比上年增长93.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55万元,增长8.5%;人寿险保费收入18816万元,增长123.0%。支付各类赔款2562万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763万元,增长6.2%;人寿险赔付金额799万元,增长39.0%。
八、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5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8.6万户。全年报纸发行数量1626.8万份。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135所,在校生94224人,全市普通初中入学率达97.2%。小学388所,在校生11250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5%。
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规范。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8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5249张。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5898人,其中执业医师1958人,执业助理医师478人,注册护士1996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个、专科防治所7个,妇幼保健站15个。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加强。2002年,全市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然保护区已发展为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低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达标面积39平方公里。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工业污染达标率达到98.7%。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150.9万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非农业人口80.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3.3%;农业人口70.5万人,占46.7%。全市人口出生率9.16‰,人口自然增长率5.14‰。
全市在岗职工有所减少、工资总额略有提高。全市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为14.2万人,同比下降2.3%;全年共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5亿元,同比增长9.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782元,比上年增加950元,增长12.1%。
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4.39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8.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9.7%。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3428.77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2.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