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黑龙江

鸡西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5:28:40 来源:鸡西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68次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突出“新型能源基地建设、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个重点,继续深入实施“1234510”工程,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3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9.9%,第二产业增长17.5%,第三产业增长12.1%。

一、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我市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7亿元,比上年增长9.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1.0万亩,增长17.8%;粮食作物产量又创历史新高,达34.5亿斤,增长14.8%。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绿色食品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面积290万亩,比上年增长10%。全市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达63个。全年实现绿色食品种植业产值24.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39.2%。

植树造林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造林面积2344公顷,退耕还林面积1963公顷,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肉类总产量9.1万吨,比上年增长9.3%。水产品产量3.5万吨,与上年比增长3.7%。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5.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2%。农用拖拉机4.4万台,增长5.6%。农村用电量19268万千瓦小时,增长9.0%。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企业产销两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43.5%;集体企业增加值0.6亿元,下降2.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5.5亿元,增长4.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2.8亿元,比上年增长6.3%;利税总额11.2亿元,比上年下降10.3%。其中: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8亿元,下降23.8%。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9.8,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2.7%,比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65.4%,比上年下降103.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5.6%,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3%,下降1.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2396.5元/人,下降4.2%;产品销售率为97.3%,下降1.5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实现利税6320万元,比上年增长11.3%,房屋施工面积1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9%,房屋竣工面积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在煤电产业、钢铁产业、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拉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7.0亿元,比上年增长35.2%。民间投资力度加大,实现投资10.4亿元,增长32.6%。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一产业投资4123万元,增长49.3%;第二产业投资27.2亿元,增长31.0%;第三产业投资19.4亿元,增长41.3%。

投资收益有所提高。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完成建成投产项目125个,建成投产率64.1%;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6亿元,比上年增长37.9%。

全年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原煤开采106万吨,城市自来水供应1.6万吨/日,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3.1公里,改建通乡公路217公里,中小学危房改造6.4万平方米。

四、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年货物运输总量为5357万吨,比上年减少1.1%。全年客运量3875万人,同比增长4.0%。

邮电通信业继续稳定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1亿元,比上年增长6.1%。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21.4万门,同比增长10.3%。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销售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村市场零售额4.9亿元,增长4.3%;城镇市场零售额57.6亿元,增长11.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7亿元,增长15.1%,餐饮业零售额11.6亿元,增长5.9%,其他行业零售额1.3亿元。从商品类别看,食品类零售额26.2亿元,增长13.3%,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42.0%;衣着类零售额18.1亿元,增长6.9%,所占比重为29.0%;用品类零售额16.9亿元,增长10.6%,所占比重为27.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9,上涨1.9%。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继续攀升。2006年通过实施外经贸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市对外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933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6.4%。其中:出口18271.8万美元,增长52.0%,对俄贸易16514.4万美元,增长61.9%。进口1067.0万美元,减少10.3%。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5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3%。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我市财政部门建立财政绩效机制,大力优化财源结构,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取得较好成绩。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市本级15.7亿元,增长32.3%,县级6.8亿元,增长5.1%。全市财政支出24.0亿元,比上年增长29.2%。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0.7亿元,比年初增长8.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4.7亿元,比年初增长0.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9.5亿元,比年初增长5.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7.6亿元,比年初上涨6.0%。银行货币收入953.0亿元,比上年增长8.2%。年末货币净投放971.6亿元,增长8.3%。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保费收入6.4亿元,比上年下降0.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02万元,增长13.8%;寿险保费收入5.9亿元,下降2.1%。支付各类赔款4589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217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1372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发展取得新成果。2006年累计完成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立项27项,安排市级科技项目200项。共有5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有36项科技成果被评为市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6户。预计高新技术企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26.4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35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1.1万人;普通中学147所,在校学生12.8万人,减少1.5%;小学218所,在校学生9.8万人,减少4.9%。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继续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有线电视用户17.6万户。全年出版报纸791万份。

卫生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1个,拥有床位712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278人,其中:医生3185人,护师、护士280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我市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56.5枚,银牌61.5枚,铜牌82.5枚。

十、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人口下降。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190.8万人,同比减少0.6万人(公安局统计数据),其中,非农人口120.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60‰,死亡率5.33‰,人口自然增长率2.27‰。

在岗职工人员有所增加,职工工资平稳增长。预计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数20.9万人,同比增长7.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957元,比上年增长4.9%。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80元,增长18.2%。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1.4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5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有14.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18.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有37.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两个确保”得以巩固,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21.2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单位40个,床位1983张,收养各类人员1537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