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黑龙江

齐齐哈尔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5:21:20 来源:齐齐哈尔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52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鹤城,以建设“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为目标,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物价水平稳的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资源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端。

一、综合

国民经济在较高平台上运行。经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22.0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141.9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220.2亿元,增长9.1%。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9.1%、45.4%和3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54元,增长9.4%。

市场物价平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成效的显现,全市市场物价走势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6,比上年上涨1.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3.1,比上年上涨3.1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取得进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66.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91.4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74.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8万人。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0.5,提高18.9点。实现利税总额30.44亿元,增长33.1%。

二、农业

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林牧渔业生产形势良好。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四个换位”战略推动我市向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良好形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19.7亿元,比上年增长7.9%。 粮豆薯总产量647.7万吨,比上年增长10.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粮豆薯总产量均创出历史新高。

畜牧业形势发展平稳。全年畜牧业总产值76.5亿元,同比增长7.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8%,年末大牲畜存栏134.0万头,其中:黄牛及肉牛存栏89.5万头;奶牛存栏34.7万头。全年肉类总产量47.9万吨。

全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223.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3%,全市11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准认证。围绕建设“生态市园林城”,推进林业机制创新,全年完成人工造林 14.07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年初以来,我市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步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使全市工业资产得到有效激活,生产潜能得到释放,工业领域呈现多点支撑的新局面,生产和效益实现同步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7.01亿元,增长23.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9.91亿元,增长16.40%。两大工业基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全年装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7.5%;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0%,两大工业基地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0%;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较大。

建筑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7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62763元/人,比上年增长5.0%。

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步伐加快。截止2006年末,哈大齐工业走廊3个项目区的启动面积为7.9平方公里,占项目区规划面积的12.7%。已开工项目19个,项目总投资额39.29亿元,已投产企业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36亿元,销售收入17.69亿元,利税2.34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增速加快。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8%。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商品房销售平稳。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3亿元,下降17.1%,商品房销售面积151.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24.2亿元。

我市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优势产业建设步伐加快。中国华电齐齐哈尔热电联产、富裕风电场一期工程、G111国道、泰来油气资源开发、第一中学扩建工程、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扩建工程、新玛特购物广场、沃尔马超市、第一医院急诊楼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建设,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积蓄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中见旺,需求结构发生改变。随着消费领域的持续升温,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逐步增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7亿元,增长12.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5%。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活跃,热点商品和季节性商品增长较快,批零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64.8亿元,增长12.6%;餐饮业消费持续走高,实现零售额12.9亿元,增长13.6%;其他行业零售额2.0亿元,下降5.1%。分城乡看,城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1.1亿元,增长12.4%,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呈现升温势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8.6亿元,增长12.6%,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从结构看: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全市吃的商品零售额88.6亿元,增长13.2%,占全部零售额比重49.3%;穿的商品零售额41.1亿元,增长12.0%,占全部零售额比重22.9%;用的商品零售额32.1亿元,增长17.2%,占全部零售额比重17.9%。城乡集贸市场349个。

七、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拓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到位资金总额41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3%。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项,总投资额10968万美元,合同外资2424万美元。进出口总额继续攀升。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4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0%。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铁路、公路、民航综合运输能力增强,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7489.6万吨。其中,铁路1925.6万吨;公路5564.0万吨;航空0.02万吨。客运量4469.3万人。其中,铁路1497.4万人;公路3169.0万人;航空2.9万人。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32亿元。全年发送函件691万件,特快专递43.7万件。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40.0万门,与上年持平。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26.0万户,增长5.9%。移动电话用户171万户,增长33.6%。互联网用户达16.1万户,与上年持平。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00%。

旅游业继续保持增长。2006年,我市大力推进完美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强市场整治,推进区域合作,旅游业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全年接待国内游客8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2亿元,增长20.6%。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8264人次,增长23.4%。其中,外国人6332人次,增长24.2%;旅游外汇收入352.6万美元,增长23.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7亿元,增长15.3%。其中,市本级完成16.7亿元,增长16.3%;县级完成5.0亿元,增长12.6%。全市地方财政支出55.9亿元,增长12.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0.5亿元,增长14.0%。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3.6亿元,比年初(下同)增长13.2%。其中,企业存款84.1亿元,增长2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51.5亿元,增长8.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9.2亿元,增长2.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3.6亿元,下降3.9%。从短期贷款结构看,农业、商业贷款增势较强,工业、建筑业贷款相对乏力。农业贷款32.6亿元,增长1.9%;商业贷款72.8亿元,增长0.1%;工业贷款43.7亿元,下降8.5%;建筑业贷款2.1亿元,下降5.7%。中长期贷款余额115.0亿元,增长0.6%。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28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8项;完成新产品试制项目7项;全年认定技术合同220项。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9465人,比上年增长5.2%;在校学生34911人,与上年基本持平。普通高中招收学生26456人,增长2.1%;在校学生77910人,增长5.8%。初中招收学生53534人,增长16.9%,在校学生193220人,下降10.9%,初中入学率达99.1%。小学招收学生40932人,下降7.3%;在校学生290047人,下降4.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6年,我市加快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的发展,挖掘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53.2万户,增长4.7%。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卫生资源,推动市级重点医院向多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8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9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卫生机构床位1.3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5万人,其中,医生6656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取得新成就。全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全国比赛获得金牌26枚,银牌28枚,铜牌19枚;在省比赛获得金牌220枚,银牌131枚,铜牌19枚。群众性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器材配置逐步完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城镇为96.5%,农村为88.0%。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收效显著,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95.83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900平方公里。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预计可达7.70亿元。截至年末市区空气质量好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为326天。交通噪声为68.1分贝,区域环境噪声为51.7分贝。

“三废”污染治理逐步完善。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1.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1%,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10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为0.087毫克/立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02‰,比上年下降1.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3.58‰,比上年下降1.3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4‰,比上年提高0.2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563.2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农业人口361.3万人,增长 1.9%,非农业人口201.9万人,下降0.2%。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5元,增长10.6%,人均消费支出5934.2元,增长7.4%。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790元,增长12.5%。市区居民人均建筑面积21.8平方米。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95.6元,增长5.7%;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5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42.3万人,增长7.4%;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46.9万人,增长2.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85.0万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