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黑龙江

齐齐哈尔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5:20:07 来源:齐齐哈尔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22次

2003年,是齐齐哈尔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奋斗、迎难而上,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契机,深入贯彻实施“全党抓企业,全民搞招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在遭遇“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多种不利情况下,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50.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6亿元,下降14.1%;第二产业增加值125.9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147.0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为22.1:35.9:42.0。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360.3元,增长7.1%。

市场价格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市区,下同)。从内部结构看,医疗保健、食品、消费品、服务价格分别上涨8.0%、3.7%、2.0%和0.9%;家庭设备用品和衣着价格分别下降1%和2.9%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主辅换位”步伐,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突出发展畜牧业。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64.2,同比提高3.6个点;实现利税9.6亿元,增长18.2%。

就业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42.4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8%。其中,城镇从业人员71.5万人,下降4.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全市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主辅换位”步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但由于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涝、早霜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业和农村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10.2亿元,比上年下降30.8%。

受灾害影响,粮食产量下降。全市粮豆薯总产量为186.8万吨,比上年下降62.9%。

全市农作物绿色食品监控面积125.9万亩,比上年增长0.96%。落实种植业绿色食品基地86个。截至2003年底,全市共开发绿色食品6大类45小类400多个品种。

林业生产稳定。全市完成造林面积5.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4.8%。幼林抚育面积7.8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2.3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畜牧业产值为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年末大牲畜存栏116.5万头,增长15.9%。全年肉类总产量35.8万吨,增长11.5%。

乡镇企业继续稳步发展。据市中小企业局统计,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缴税金3亿元,增长15.4%;净利润9.6亿元,增长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市工业经济呈现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2.6亿元,增长5.9%;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1亿元,下降8.2%;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3亿元,增长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2.3亿元,增长54.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3.3亿元,增长12.6%;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6.7亿元,增长17.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7.2亿元,增长11%。实现利润-0.4亿元,减亏56.4%。

地方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8.7,比上年提高5.9个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利润1.7亿元,增长139.5%;实现利税8.6亿元,增长18.3%。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5.9万平方米,增长10.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0.1万平方米,下降15.6%;全员劳动生产率43951元/人,增长0.4%。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较快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9.9亿元,增长13.5%;更新改造投资13.2亿元,增长0.5%;房地产开发投资18亿元,增长37.3%;其他投资4.0亿元,增长2.2%。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农林牧渔业投资比上年下降4%;工业投资增长1%。其中,能源工业投资增长28.9%;运输邮电通讯业投资下降51.2%。

全市安排的重点工程中,市党政办公中心、市综合体育馆、景南花园小区、齐化集团高档环氧树脂生产线技改项目、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液态奶生产线等一大批工程相继竣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2003年,虽然“非典”对我市消费品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未改变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的总体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4亿元,比上年增长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0.2亿元,增长8.3%;餐饮业零售额9亿元,增长8.5%;其他行业零售额2.2亿元,下降7.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6.9亿元,增长8.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4.5亿元,增长6.7%。从结构看,“吃、穿、用、烧”的零售额分别为63.4亿元、26.5亿元、27.6亿元、13.9亿元,分别增长12.8%、13.2%和下降1.4%、1.4%。

城乡集市贸易市场186个,比上年下降18.4%;集市贸易成交额48.2亿元,下降2.6%。

六、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规模显著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9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项;项目总投资1.3亿元。

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6517.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出口总额3468.77万美元,增长10.7%;进口总额3048.97万美元,增长24.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03.3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5%。其中,铁路190.5亿吨公里,增长3.4%;公路12.8亿吨公里,增长4.9%;航空0.04亿吨公里,与上年持平。旅客周转量完成54.64亿人公里,下降4.5%。其中,铁路41.9亿人公里,下降8.9%;公路12.4亿人公里,增长14.8%;航空0.34亿人公里,下降1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1万门,增长9%。年末本地电话用户85.5万户,增长27.8%。移动电话用户95.1万户,增长59%。互联网用户达12.3万户,增长59.7%。电话普及率为15.8%,提高3.4个百分点。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100%。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8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8%;国内旅游收入19.2亿元,增长13.6%。全年境外入境人数5450人次,增长10.3%。其中,外国人4008人次,增长12.5%;华侨港澳台同胞1442人次,增长4.6%。全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19.2万美元,增长13%。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9%,剔除农业受灾因素,可比口径增长15.6%。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4亿元,增长1.4%,剔除农业受灾因素,可比口径增长22.6%。其中,市本级完成9.8亿元,增长23.9%;县级完成5.6亿元,下降23.6%,剔除农业受灾因素,可比口径增长11.7%。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32.6亿元,增长10.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9.9亿元,增长6.8%。

证券业在规范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4家上市公司,累计筹资13亿元。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8.9亿元,比年初增长11.3%。其中,企业存款63.7亿元,增长6.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80.9亿元,增长12.3%。各项贷款余额358.6亿元,比年初增长8.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2.7亿元,下降5.6%。从短期贷款结构看,农业、工业、商业贷款分别增长4.6%、2.9%和下降15.8%。中长期贷款余额116.8亿元,增长48.6%。

社会保险业继续发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全年承担各类保险金额1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8%。保费收入7.1亿元,增长24.1%。其中,财产险0.46亿元,下降19.8%;寿险4.95亿元,增长24.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0.27亿元,增长0.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国有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万人;全年完成科技攻关项目6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1项;完成新产品开发12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36项,合同金额3000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7159人,比上年增长8.6%;在校学生25111人,增长24.5%。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2822人,增长0.9%;在校学生8707人,下降17%。普通高中招收学生24085人,增长14.4%;在校学生64053人,增长11.2%。初中招收学生61822人,下降29.2%;在校学生305932人,下降8.4%;初中入学率达98.9%,提高1.4个百分点。小学招收学生53038人,下降5.7%;在校学生300311人,下降2.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与上年持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23.01万户,增长14%。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种卫生机构66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9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9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7万人,其中,医生6907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国内比赛中获得金牌54枚,银牌39枚,铜牌31枚。在省内比赛中获得金牌157枚,银牌105枚,铜牌86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城镇为96%,农村为87%。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959平方公里。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截至年末,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9个,总面积达103平方公里。交通噪声为68.7分贝,区域环境噪声为52.7分贝。

“三废”污染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48%,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127.74%,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为0.14毫克/立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下降。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74‰,比上年降低0.1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4.53‰,与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1‰,比上年降低0.18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541.1万人,比上年下降3.6%。

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74.4元,比上年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93.7元,下降4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80.9亿元,增长12.3%。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022元,增长8.7%。城市居民人均建筑面积19.5平方米,增长8.2%。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0.57平方米,增长3.4%。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强,实施再就业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34.1万人,比上年增长4.9%;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49.5万人,增长7.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46.1万人,增长13.3%。全市共有各级职业介绍所211个,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再就业人员13.7万人次。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