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黑龙江

伊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8-19 15:30:43 来源:伊春市统计局 作者:stevenfiao 点击:1017次

伊春市统计局

2005年2月18日

2004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开拓创新,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全方位进行招商引资,积极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国民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   合

宏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坚定实施生态立市和工业兴市战略,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和振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0920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是实施“天保”工程六年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244917万元、498489万元和348617万元,分别增长6.1%、13.2%和9.4%。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8403元,比上年增加1153元。

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42.6:34.4 调整为22.4:45.7:31.9。

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势强劲。在重点工作专题推进下,全市木材精深加工业、北药业、绿色食品业、生态旅游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实现324127万元,增长23.9%。其中,木材精深加工业增加值实现188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北药业增加值实现33480万元,增长15.8%;绿色食品业增加值实现34488万元,增长54.1%;生态旅游业增加值实现20845万元,增长71.7%;畜牧业增加值实现46664万元,增长22.5%。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项改革任务仍很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阻碍依然存在;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收支矛盾突出;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少,管理不够规范,科技含量低;经济外向度低,出口产品单一,实际利用外资数额不大;接续产业的龙头企业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林区职工收入较低,生活还比较困难;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农   业

在国家“一免两补”政策推动下,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增收信心倍增,虽然全市部分地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霜冻、虫灾和内涝等多种自然灾害,但由于各地各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仍保持了稳步增长,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创下历史新高。

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3180公顷,同比增长32.7%;蔬菜面积12140公顷,水果面积199公顷。全市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重由上年的82.0:17.1:0.9调整为84.4:14.4:1.2。绿色食品快速发展。全市已有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2个产品获得国际有机食品组织认证。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全年粮食产量43.6万吨,比上年增长51.5%。分品种看,水稻15.8万吨,增长55.0%;玉米10.4万吨,增长48.3%;小麦0.08万吨,下降8.0%;大豆16.1万吨,增长50.2%。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吨)       436411               51.5

其中:水稻     157751               55.0

小麦        755               -8.0

玉米     103666               48.3

大豆     161174               50.2

薯类      12161               69.4

蔬菜 (吨)        462302              28.1

水果(吨)        1280                5.3

林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坚持“三个决不”原则,全面停止了天然红松林采伐,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了林木生产和资源林政管理,严肃查处了毁林、盗伐等涉林案件,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全市木材产量141.8万立方米,比上年有所减少。更新造林面积19.8万亩,森林抚育面积99.9万亩。全市推行管护经营责任制的林场所192个,占林场所总数的89%,参加管护经营职工3.8万人,落实管护经营面积315.6万公顷。累计营造民有林78.66万亩,当年营造18.66万亩。实现退耕还林面积21.3万亩。

畜牧业持续增长。全年畜牧业增加值实现46664万元,同比增长22.5%,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为19%。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如下: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吨)    62728             8.8

其中:猪肉        29302             3.5

牛肉         6976             16.9

羊肉         1575             39.6

禽蛋产量(吨)      25694                9.2

牛奶产量(吨)      27391               58.3

肥猪出栏(头)     382543                5.0

家禽出栏(百只)    118530               8.6

大牲畜年末存栏(头)  102809              24.5

其中:奶牛          15285              1.2倍

猪年末存栏(头)      250687              10.0

羊年末存栏(只)      371589              41.9

渔业生产比较稳定。渔业增加值实现3050万元,同比增长10.0%。全年水产品产量3208吨。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2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775台,小型拖拉机18331台,农用排灌机械4670台,农用水泵3833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531吨。农村用电量4458万千瓦小时。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旱涝保收面积1.42万公顷。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4年,全市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强化企业管理,努力开拓市场,工业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434254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7.9%,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87911万元,增长12.3%;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实现246343万元,同比增长18.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实现100859万元,增长6.0%;集体企业增加值实现13093万元,增长22.5%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实现15782万元,增长9.1%。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46918万元,增长20.8%;重工业增加值140993万元,增长10.1%。全市重点考核的十种工业产品产量呈八增二降。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人造板(万立米)         40.1            19.6

家具(千件)             1461             8.9

水泥(万吨)             57.1            -20.8

生铁(万吨)             32.6             1.8

钢(万吨)               76.0             5.3

钢材(万吨)             76.1             21.1

发电量(万千瓦时)      48600             0.1

啤酒(千升)             20347            -3.7

混合饲料(吨)           16100            29

中成药(吨)             523              5.9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4.0,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83744万元,比上年增长26.2%;利税总额41233万元,比上年增加6049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4770万元,同比下降40.7%。

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2004年,建筑业增加值实现61784万元,增长17.7%。全市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54个,实现利润368万元,实现税金1832万元。施工房屋面积75.6万平方米。亏损企业4个,比上年减少4个,亏损面为7.4%,比上年减少了7.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积极对上争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资金,从而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2472万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地方投资完成200481万元,增长38.8%,占全部投资的94.4%。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159628万元,增长81.9%;非国有经济投资52844万元,下降32.2%。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93821万元,增长9.9%;更新改造投资71615万元,增长53.5%;房地产开发投资41822万元,增长32.5%;其他投资5214万元,增长1.5倍。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5128万元,同比下降22.3%。第二产业投资完成82988万元,同比增长65.8%。主要是续建和新开工了一批重点项目,如西钢技改一期工程、伊春热电厂收尾工程、伊春区天吉纺纱公司扩建工程、五营科力奥香菇露免疫饮品、五营远东北药和远东电子等。第三产业投资114356万元,同比增长18.9%。通乡路、五汤路、网通改造、市容市貌建设等大项目有效地拉动了三产投资。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6256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0.0%。全年竣工各类房屋面积46.6万平方米,房屋面积竣工率53.0%。全年建成投产项目104个,其中,基本建设项目82个,更新改造项目20个,其他项目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5%。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2004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全年增加值完成127490万元,增长5.8%。

公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据交通和铁路部门统计,全市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14306万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8508万人公里。全年铁路发送货物168.8万吨,运送旅客108万人次。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据邮电部门统计,全市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已达到78.1万门,当年新增交换机容量1.6万门,新增交换台1台。光缆线路长5535公里;城市电话用户402643户,增长23.8%;乡村电话用户67803户,增长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1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6.3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56267户,其中:宽带用户28212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销售增幅加快。200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376万元,比上年增长7.4%,增幅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市级消费品零售额263571万元,增长7.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9805万元,增长6.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6681万元,增长6.9%;餐饮业零售额65484万元,增长9.4%;其他行业零售额1211万元,下降6.5%。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据市城调部门调查,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4%。从分类看,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居住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如下(%):

为2003年的%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3.4

服务项目价格总指数                   101.4

消费品价格指数                       104.0

其中:食品类                     109.2

烟酒及用品类                104.2

衣着类                      93.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     98.8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        97.6

交通和通讯类                99.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101.6

居住类                     106.9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增势强劲,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政府完善了《伊春市鼓励外来投资优惠政策》和《伊春市引荐外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组织了赴南方三省一市和五省一市招商引资活动,参加了第十五届哈洽会、上海科博会和黑龙江(香港)活动周,举办了第四届中国黑龙江(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使外贸进出口成效显著,招商引资额成倍增长。据商务部门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227万美元,增长18.6%。其中:出口总额4600万美元,增长13.5%;进口总额627万美元,增长76.8%。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973万美元。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945万美元,下降14.1%;外资企业出口3024万美元,增长7.7%;私营企业出口612万美元,增长3.2倍。在进口中,国有企业进口13万美元,下降77.9%;外资企业进口587万美元,增长1.2倍;私营企业进口26万美元,下降20.3%。实际利用外资628万美元,增长2.4倍。

森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全市以森林生态旅游和休闲渡假游为总体定位,使森林观光、渡假、漂流、滑雪等旅游产品成为全市优势旅游项目。加快了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经营,借助外力求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200.7万人次,增长66.3%,实现旅游收入4.3亿元,增长59.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638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4.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715万元,增长13.8%;基金收入2923万元,增长16.2%。地方财政支出159113万元,同比增长7.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52450万元,增长6.9%;基金支出6663万元,增长16.2%。

金融形势比较稳定。据金融部门统计,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75634万元,比年初增加99127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7303万元,增加40339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17102万元,增加111505万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98193万元,减少14487万元。其中,短期贷款686562万元,减少22915万元;中长期贷款191544万元,增加13447万元。年末货币累计净投放116242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据保险部门统计,全年保费收入35599万元,增长24.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35万元,增长0.2%;寿险保费收入31364万元,增长28.2%。支付各类赔款及保证金4747万元,下降10.8%。其中,财产险赔款2063万元,下降6.5%;寿险赔款及保证金2684万元,下降13.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本专科招生496人,在校生1924人;成人高等学校2所,本专科招生667人,在校生1396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所,招生2301人,在校生6352人。高中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普通高中13所,招生6564人,在校生18508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40.77%。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05%以下。全市初中学校83所,招生11753人,在校生55892人。普通小学237所,招生11933人,在校生7692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1.78%和0.05%。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9人,在校生18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4104人。全市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31068人次。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据人事部门统计,2004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810人。其中事业单位9474人,企业单位32336人。

科技实力增强,经费投入加大。2004年全市实施科技项目47项,其中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项,经费支出60万元;省重点科技项目17项,经费支出355万元;市级重点项目29项,经费支出184万元。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2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3项。全年受理专利18件,授权专利10件。技术市场活跃。全市共签定技术合同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39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继续健康发展。据文化、广播、卫生及体育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艺术馆)18个,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44.8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机6部,中波发射机功率39.5kw。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机8部,电视发射机功率17kw ,有线电视用户11.8万户,广播覆盖率为96.66%,电视覆盖率为98.36%。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19个,其中市级2个,县区级17个,共存档案16.1万卷,3463件,已开放建国前档案1587卷,建国后档案31404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3个,床位4866张。其中医院37个,床位4402张;卫生院16个,床位337张。卫生技术人员5402人,其中医生2349人,护师、护士1868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个,卫生技术人员288人。妇幼保健机构9个,卫生技术人员146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6 个,床位337张,卫生技术人员336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4年,参加全国和省级运动会。共获得奖牌130枚,其中金牌56枚、银牌45枚、铜牌29枚。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26名。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1568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据环保部门统计,2004年,市级和一县一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03人。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31人。自然保护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6个,生态示范区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2447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2.6%。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为30533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61509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120405公顷。环境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三同时” 执行率为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个,总投资480万元。

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有96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已建成烟尘控制区79个,总面积114.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40个,总面积104.4平方公里。城市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年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天数为348天。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55.6%,城市居民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持续下降。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 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95726人,比上年同期减少7811人,下降0.6%。其中农业人口174988人,占总人口的13.5%;非农业人口1111688人,占85.8%;未落户常住人口9050人,占0.7%。男性人口653983人,占总人口的50.5%;女性人口641743人,占总人口的49.5%;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96‰,人口死亡率为4.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

单位从业人员增加,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30266人,比上年末增加4561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60702人,减少470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34746人,增加3865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34818人,增加1166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177元,比上年增加257元。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据市城调局市区百户居民调查显示,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63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和不固定工作劳动人群收入分别增长10.2%、25.7%和40.3%。2004年,由于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施“一免两补”政策等原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创历史新高,达3391元,比上年增加530元,增长18.5%。其中,种植业拉动人均收入上涨19.9个百分点,牧业拉动上涨0.6个百分点,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拉动上涨2.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3.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793人,安置就业再就业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5.4%。有257634名职工(含森工一次性安置)和89364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率为100%。有192341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市收养性福利机构34所,床位750张,收养人员700人。其中,民办敬老院30所,床位300张,收养人员300人。城镇服务设施250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1个。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13.3万名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救灾、救济和低保资金到位率100%。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815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20万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4亿元,竣工面积31.6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8.09平方米。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数据不含农场系统。

3、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三次产业结构按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