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黑龙江

绥化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9:46:51 来源:绥化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54次

2003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抢抓机遇,着力调整结构,加快开放,优化环境,扎实开展“规模推进年”活动,战胜了非典、严重干旱和洪涝等多种灾害,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49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90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158亿元,增长1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299元,增长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6:25.0:43.4变化为28.9:25.6:45.3,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市场物价不断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居住价格上涨0.7%。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各级劳动部门共培训失业下岗人员1.8万人次。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再就业人数达到7.7万人,再就业率达到4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社会投资尚未有效启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部分群众生活还较困难,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依托区域优势,突出绿色特色经济,强化畜牧产业,实现大灾多灾之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粮经饲种植比例为74.5:23.6:1.9。

种植业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减收。全年粮食总产量399.5万吨,比上年减少23.6%;从品种来看,四大粮食作物呈“一增三减”的趋势,大豆增长35.5%,玉米下降7.1%,水稻下降18.2%,小麦下降61.4%。

绿色产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03年我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庆安绿色食品节,绿色食品作物面积达到10.6万公顷,同比增长55.9%,绿色食品产量达36.9万吨。经国家认证的A级绿色食品品牌达53个,比上年增加19个。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6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3577公顷,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实施,森林覆盖率达到19%。

畜牧业总量和规模双向扩张。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4.3亿元,同比增长13.4%,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30.8%提升到35.1%。全年肉类总产量42.5万吨,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35.8万吨,增长12.5%;禽蛋产量17.9万吨,增长10.6%;牛奶产量45.5万吨,增长10.8%;水产品产量10.4万吨,与上年持平。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9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8.8万台和2.3万辆。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24.4亿元,增长15.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1.1%;集体企业增加值2.5亿元,下降13.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5.2亿元,增长25.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4.8%。200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7亿元,占总量的31.4%,增长27.3%,增幅比轻工业高16.2个百分点。市本级规模以上工业22家,实现增加值2.4亿元,同比增长15.7%,利税实现1.3亿元,同比增长20.4%。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迈出新步伐,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等3大行业累计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20.5个百分点,其中配混合饲料、乳产品、纱等主要产品增速均在30%以上。企业积极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新产品产值达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03.6,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64.7亿元,增长18.9%;利润总额1.8亿元,增长46.6%,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1.9亿元,增长35.9%。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15亿元,比上年下降3.7%;实现税金0.54亿元,增长56.8%。施工房屋面积160.8万平方米,下降1.2%;房屋竣工面积144.7万平方米,增长1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亿元,比上年增长5.5%。从隶属关系看,中、省属项目完成投资2.7亿元,比上年下降42.1%;占完成投资的比重由上年15.3%下降到8.4%;地方项目完成投资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占完成投资的比重由上年84.7%上升到91.6%。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0.6亿元,比上年下降11.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9.8亿元,比上年增长94.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亿元,比上年下降5.8%,其中农业投资0.9亿元,比上年下降25.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4亿元,比上年增长58.1%,其中纺织业投资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投资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

2003年全市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30.5亿元,比上年下降0.6%。施工项目个数313个,比上年同期减少41个,下降11.6%。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60个,比上年减少40个,下降13.3%。

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水泥11万吨/年;肉加工品5760吨/年;改建公路394.03公里;二级公路133.53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671延长米;造林面积53.08万亩;水库容量2.0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3.5万亩;水产冷藏库2万吨;粮食仓库2801万公斤;化学农药原药1400吨/年;中成药200吨/年;胶囊剂8300万粒/年;酒5.73万吨/年;片剂8亿片/年。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分城乡看,市消费品零售额50.5亿元,增长9.4%;县消费品零售额23.5亿元,增长5.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1亿元,增长2.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7.9亿元,增长6.6%;餐饮业零售额8.7亿元,增长2.5%;其他行业零售额5.6亿元,增长8.1%。从商品类别来看,吃的商品零售额49亿元,增长6.1%,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48%;穿的商品零售额21.6亿元,增长8.6%,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21.2%;用的商品零售额25.4亿元,增长7.2%,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24.9%;烧的商品零售额6.1亿元,下降3%,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6.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拥有城乡固定集贸市场93个,集市贸易成交额21.4亿元,比上年下降22%。

对外贸易增幅较大。全年进出口总额279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4.5%。其中,出口总额2467.1万美元,增长308.2%。

利用外资形势较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52万美元,增长155%。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由于受非典的影响,公路运输出现下滑趋势。公路货物周转量7.3亿吨公里,下降2.8%;旅客周转量8.2亿人公里,下降2.1%。铁路货运量298.4万吨,同比增长36.6%;客运量711万人,同比增长54.2%。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9亿元。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2.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5万户,比上年增加1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0.8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4.2万户;移动电话新增用户15.7万户,年末用户达到51.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1.7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4.9万户,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4.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正常。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17.0亿元,比上年增长9.9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9.8亿元,增长14.5%。一般预算支出合计30.5亿元,增长10.2%。

金融况状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8.9亿元,比年初增加27.6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2.2亿元,增长1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9亿元,增长13.8%。各项贷款余额272.5亿元,比年初减少15.3亿元,下降5.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5.1亿元,下降11.6%;中长期贷款余额44.8亿元,增长32.9%。贷款结构继续改善。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7.4亿元,增长19%。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7.8亿元,增长89.4%。

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年保费收入5.9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全年赔付额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普通中学312所,其中:完全中学16所,高级中学19所,初级中学264所。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4.9万人,其中:中等职业高中在校学生5333人。初中在校生24.9万人,全市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7%。全市小学在校学生34.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年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46.8万人次。

科技事业稳定发展。2003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8万人。全市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78个,共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项,市级42项。申请专利109件,授权专利58件。全年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58份,成交金额7453.9万元。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45个,其中市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2个。全市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寻呼系统1个,气象公益服务站4个,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服务系统8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4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35台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9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4.7%,有线电视用户19.8万户。

卫生事业规范运行。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0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8个。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316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3100人,注册护士2599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机构14个,卫生技术人员1114人。妇幼卫生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865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87个,床位2022张,卫生技术人员3540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达100%,平均每村拥有医生2.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在省及省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59枚,银牌53枚,铜牌62枚,创6项青少年比赛记录,较上年都有很大进步。成功举办了县级以上运动会18次,参加动员2000人次。全民健身运动取得好成绩,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56.6万人。

十、人口、环境保护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4.8万人,出生率8.7‰;死亡人口1.5万人,死亡率2.7‰;全年净增人口3.3万人,自然增长率6.0‰。年末全市总人口555.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0.1万人,占27%;农业人口405.4万人,占7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0.9%,老年人口达到60.4万人。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发展。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200人左右。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36个,总投资903.8万元。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在全市城市中建成了1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25.9平方公里;9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9.6平方公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5%,区域噪声平均值54.8分贝,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1.4%。

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22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73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3.6%。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27.2万人,比上年减少3.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35元,增长3.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9元,比上年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25元,比上年增长5%;城镇恩格尔系数为4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9.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增长7.2%;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7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7平方米,增长1.5%。但一些收入较低的城乡居民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5万人;22.2万职工和6.2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为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为100%;企业养老基金征缴率为90%。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0.63亿元,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11.2万人。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群众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率为100%;应拨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及时到位率100%;拨付救灾、救济资金及时到位率100%。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600张,收养587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978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6个。

注: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