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白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3:41:30 来源:白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94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三大需求同向拉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刺激国民经济增速加快,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白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十五”计划。

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33.5%;第二产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23.1%;第三产业增加值54.8亿元,增长13.9%。全市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6:36.4:33.0:调整到32.8:31.2:36.0。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4%,第二产业贡献率为30.8%,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3.8%。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改善。200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每万元增加值的综合能耗为1.59吨标准煤,比2000年减少4.34吨标准煤;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27吨标准煤,比2000年减少0.49吨标准煤;万元GDP电力消费量为0.023万千瓦小时,比2000年下降0.012千瓦小时。

财政收支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3.9亿元,比上年增长4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增长24.8%。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68.1%、11.2%、57.8%。

市场物价变动相对平稳。全市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为102.7%,涨幅比上年上涨2.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1.1%,烟酒及用品价格上升0.6%,衣着类价格上升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3.5%,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2.3%。全年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8%。

就业再就业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82.3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53.9万人,第二产业5.96万人,第三产业22.51万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6万个,比上年增长22.0%,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2万人,比上年增长15%。年末全市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1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0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民增收基础不够牢固;工业缺少新的增长点,项目带动作用不强;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农业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农村经济取得可喜成绩。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4亿元,比上年增长43.2%。其中:农业产值47.4亿元;畜牧业产值32.7亿元;渔业产值1.1亿元;林业产值5.5亿元。

粮食总产量增加,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8.3万吨,比上年增长57.4%,其中:玉米产量146.0万吨,水稻产量43.7万吨。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3.9万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8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4.2万公顷。

畜牧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肉类总产量22万吨,与上年持平;禽蛋产量8.8万吨,增长10.0%;牛奶产量12万吨,增长46.3%。

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农业化产业龙头企业已达795个,其中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个,带动农产品种植基地579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2.0%,建成肉牛、奶牛、羊、鸡、鹅等基地170个,畜禽饲养总量4200万头(只),带动农户14.9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4.8%,农业产业化实现收入42亿元,利税4.1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35.0%。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市全口径工业完成增加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3亿元,增长16.5%。

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汽车配套、纺织服装、医药、农副产品、建材、能源等六大重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0%。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1%,其中重工业为96.8%,轻工业为97.4%;国有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和股份制企业分别为95.2%、97.3%和97.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3.16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02亿元,实现税金2.14亿元。

投资规模扩张拉动建筑业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3.8%。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3.14万平方米,全年竣工房屋面积40.85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04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城镇投资完成67.03亿元,增长57.5%;房地产投资完成3.01亿元,增长22.3%;农村投资完成8.0亿元.

新开工项目增加,投资规模扩大。在建项目450个。城镇在建项目41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58个,新增固定资产39.48亿元;农村在建项目3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8个,新增固定资产1.21亿元;房地产在建项目29个,新增固定资产1.79亿元。

国内贸易

2005年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1.6亿元,增长16.9%;餐饮业零售额5.6亿元,增长4.4%。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市零售额43.1亿元,增长17.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4.2亿元,增长13.3%。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45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7.9%。其中进口400万美元,下降0.8%;出口4137万美元,增长105.7%。出口额比去年同期成倍增长,首次突破4000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605项,实际到位域外资金69亿元,同比增长53.3%。全年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2155万美元,实际到位613万美元。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邮电业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10.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5年,全市公路改善大中修线路里程210.3公里,其中洮北区辖区内完成43.1公里,大安市境内完成20.17公里,通榆县境内完成45.0公里,洮南市境内完成65.9公里,镇赉县境内完成36.1公里。

“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7公里。其中,洮北区418公里,洮南市134公里,大安市297公里,通榆县284公里,镇赉县393公里。

公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566万吨,货运周转量32618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644万人,客运周转量34803万人公里。

年末全市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7381公里,增长5.0%。程控、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7.7万门。全市公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1.5万户。公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5.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5.8万户,短信业务总量达到1.28亿条(不含联通)。全年邮政业务总量5730万元,比上年下降8.23%,发送函件267万件,特快专递12万件。

加大了生态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力度。围绕“湿地风光、鹤乡白城”主题,突出“草原风光、湿地风景、民族风情、风电景观”特点,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白城向海自然保护区特种邮票首发式暨鹤乡湿地文化旅游节”。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5家,旅行社8家,AAAA级景区2家,AAA级景区1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9万人次,同比增长9.0%,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7.0%。

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8.28亿元,比年初增加19.5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54亿元,比年初下降0.5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3.4亿元,增加13.81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6.12亿元,比年初增加4.5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2.5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2.69元。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32.11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保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21989万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56万元,比上年增长8.4%;人身险保费收入21433万元,下降10.3%。财产险赔款金额3083万元,增长15.0%;人身险给付金额8045万元,下降17.3%。

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研究开发成果喜人。全年共规划实施了211项科技项目。争取到国家、省各类项目113项。其中,工业科技开发项目82项,农业科技开发项目117项,社会发展项目12项。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41项。

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工作取得新突破。2005年底,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户,认定科技型企业41户。其中:省级认定科技型企业21户,市级认定科技型企业20户。全年共建设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科技大院18个,其中:新建4个科技专家大院,新建科技示范园区14个。

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5所,当年招生1445人,年末共有在校学生2982人,毕业680人;中等职业学校当年招生3454人,在校学生7490人。

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普通初中招生20952人,在校初中学生72852人,毕业26267人;普通高中当年招生11546人,在校高中学生31888人,毕业生8149人;小学当年招生19902人,在校学生132166人,毕业生2321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913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升学率98.6%。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档案事业成绩斐然。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6个。全市现有广播节目5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9.68%;全市电视节目5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7%,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68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13个,其中医院42个,卫生防疫机构10个,妇幼保健站(所)6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490张,比上年下降1.1%,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6013张,下降1.2%。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419人,每万人拥有医生20.8人,拥有医院床位30.1张。

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丰富多彩。年内,对市体育运动中心原有的体育设施进行了改建、改造和进一步完善。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已达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5%。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奋勇拼搏,共获得45枚金牌、30枚银牌和47枚铜牌。年内,全市6所业余体校,共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1人。

环境保护和治理

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均值为0.153毫克/标立方米,好于去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级声级为51.6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级声级为66.9分贝,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56.5平方公里。水环境治理状况良好,辖区内地表水水质达到了国家三类水体功能区的要求。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重要进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活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280人次,检查企业446户,列入市、县级挂牌督办的20户,分别进行限期整改、关停、搬迁和取缔;蓝天工程取得新进展,对市区二环路以里及其外延500米的六个主要道路出入口的31户烟尘污染源进行整治。年内,已有27户完成了烟尘治理任务,占总数的87.1%。取缔污染严重的旧锅炉3台,拆掉大小烟囱2个,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8万平方米,减少烟尘排放量22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90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部控制在省政府规定的限额以内,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全市现有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1.87万公顷,占辖区面积比重达到12.36%,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框架体系进一步巩固。

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公用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4.5%。全市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8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9平方米。年内完成了阳光嘉园等11处小区环境建设,面积5.5万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线14.7公里,新建和改造给水管线14公里,铺设雨水管线2万延长米,安装路灯825基杆,27条街路栽植各种树木2.5万株;全市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15.6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4318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1368万立方米。家庭燃气用户7.9万户,年末城市居民家庭燃气气化率69.71%。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9.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交通更加便捷。新建庆学路、淮海街、辽河路等14条道路,铺装面积35.6万平方米;完成中兴西路、强大路、麻纺路等12条人行步道铺装,面积2.8万平方米;至年末,全市公交运营线路达到18条,公共汽车运营车辆216辆。运营出租车1817辆。全年公交客运达900万人次。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年末全市总人口20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4.6万人,乡村人口5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由上年的67.41%上升为71.73%。全年出生人口16891人,出生率为8.4‰;死亡人口11483人,死亡率为5.7‰;全年净增人口5408人,自然增长率为2.7‰,比上年下降0.5个千分点,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871元,比上年增长14.2%。居民储蓄增量高于上年,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168元,比上年末增加698元。

据抽样调查,2005年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47元,比上年增长14.2%。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6%,比上年降低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8平方米。2005年全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17元,比上年增长19.7%。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2%,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1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2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08平方米。

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年末参保缴费企业职工人数达到14.2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为1.8亿元,增加0.4万元。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达到553元,比上年增长2.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6.5万人。

医疗保险进一步拓宽深化,积极扩大医疗覆盖面,强化基金保险制度的实施。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其中:职工14.4万人、退休人员3.8万,分别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和0.23万人。按企事业划分: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3万人,机关和事业单位为7.9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0.3万人和1.2万人。

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7.05万人,下降42.3%;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4676人,比上年末减少3224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低保对象139331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78164人。各种福利院床位4845张,收养3824人。全市有救助站5个,全年救助3404人次。全市社区服务设施401处,社区服务中心24个。农村敬老养老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说明:1.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白城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