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松原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3:39:27 来源:松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478次

松原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全市经济发展这个大局,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民生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松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完成607.3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同比下降1.7%;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9.49亿元,同比增长2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7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2007年,随着GDP总量的上升,我市人均GDP达到了21710元,突破2万元大关,同比净增4103元,增长23.3%。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8:56.5:20.7调整为18:58:24。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GDP的第二主力。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5.2%,涨幅高与上年2.8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五升三降"。其中,食品上涨1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1.0%;居住上涨5.9%;衣着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1%;交通和通讯下降0.4%;烟酒及用品下降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6.5%。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大关,达到了65.1亿元,同比增长43.1%;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亿元,同比增长23.1%。财政支出完成55.2亿元,同比增长19%。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分别增长58.8%、66.6%和209.1%。

税收创历史新高。国税组织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44.9%,国税收入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地税组织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42.3%。地税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

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全年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2.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397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7.4万人。2007年末,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9%,完成劳务输出44.8万人。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09.1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65.2亿元;林业增加值1.38亿元;牧业增加值38.9亿元;渔业增加值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51亿元。

农业发展稳中有降。粮食播种面积 66.8万公顷,受干旱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429.6 万吨,同比下降33 %。其中玉米产量309.3万吨,下降35.7%;水稻产量79.5万吨,增长5.2%。

林业建设成效显著。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62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0%。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猪出栏数量达到235万头,同比增长6.3%;牛出栏数量达到53.4万头,同比增长12.8%;羊出栏数量达到155.4万只,同比增长13.1%;家禽出栏数量达到7566万只,同比增长52.0%。肉类总产量42.7万吨,同比增长13.3%;奶类产量6.7万吨,同比增长55.8%。

渔业规模继续扩大。水产品产量3.1万吨,同比增长3.3   %。其中,养殖业产量2.5万吨,增长27.8%;捕捞产量5836万吨,下降43.5%。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已达到700个,新农村试点村镇97个,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70532万元。已建成“种、养、加”为主的专业村14个,专业屯27个。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试点村镇新上基础设施项目86个,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03亿元。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进展快。试点村镇新上社会公益事业项目97个,总投资2037万元。农作物布局向优质、高产、特色方向发展。全市出现了高产粮食作物增加,特色品种增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的良好态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数达到195个。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29.1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机械45.2万千瓦。拖拉机17.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1.5万台;小型拖拉机16.2万台,其中,小四轮15.2万台。全市农村用电量36922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9.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工业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实现544.2亿元,同比增长31.2%;实现工业增加值295.8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8.7%,向上拉动全市经济近10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第三位;全年实现利润110亿元,增长2%,跃居全省第二位。

主导产业作用突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石油开采、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加工、木材加工和化学原料加工五大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比重达90%以上。全市支柱行业石油开采业实现增加值243.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2.2%,同比增长11.1%;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79.4%;木材加工等行业实现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127.5%;生化制药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12万元,同比增长135.4%;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长108.2%。

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部分产品增幅较大。

建筑业增长较快。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 ,同比增长121.8 %。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量大速度快。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5.47亿元,同比增长48.4%,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增速居全省第四。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5.21亿元,同比增长29.3%;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105.06亿元,同比增长154.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17亿元,同比增长56.2%;农户投资完成12.03亿元,同比下降4.0%。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为268.3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69.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42.07亿元,同比增长63.8%。

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工业项目投资为243.44亿元,同比增长52.4%,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65.2%,是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力军。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在假日消费带动下,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实现快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65.8亿元,同比增长26.9%,高出全省平均增速7.6个百分点,同比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排全省第一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

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6984万美元,下降58.6%,其中出口6123万美元,下降61.68%;进口861万美元,下降3.4%。出口主要是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

利用外资实现重大突破,全市直接利用外资5002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外商投资领域主要是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以及农业资源开发等。投资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截止到2007末,已向国外派出劳务人员达6780人,增加收入3亿元人民币。海外工程承包实现营业额12296万美元,对外工程承包涉及钻井、固井、修井、录井、试油等18个项目,涉及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苏丹、印尼、缅甸和伊拉克等六个国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加快。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为22.9亿元,同比增长35.3%。

客货运输较快增长。全年货物周转量为10226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40.6%。其中,公路96810万吨公里,增长36.4%;水运5452万吨公里,增长206.9%;货运量2013万吨,同比增长37.9%。其中,公路1897万吨,增长31%;水运116万吨,增长9.5倍。旅客周转量14542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7.9%。其中,公路145155万人公里,增长34.2%;水运267万人公里,增长70.6%。客运量3094万人,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公路3060万人,增长29.9%;水运34万人,增长120.6 %。

公路建设发展加快。截至2007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296公里,增加211公里。其中,县级公路1214公里;乡级公路2884公里;村级公路5966公里。等级公路达到6004公里,增加887公里;晴雨通车里程6003公里,晴雨通车率为55.3%。

邮政通信业迅速发展。全市邮政业务收入0.79亿元,同比增长23.9%。发送函件134万件,特快专递14万件;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9.74亿元,同比增长26.5%;固定电话用户44万户,增加4.1万户,增长10.2%;移动电话用户171万户,增加23.2万户,增长15.7%。国际互联网用户5.03万户,增加0.62万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7年旅游总收入实现10.65亿元,同比增长66.9%,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14.26万人次,同比增长20.7%,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1万人次,同比增长40.8%,接待国内旅游者113.26万人次,同比增长20.6%。

八、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74.8亿元,比年初增加29.4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企事业机关团体存款余额53.4亿元,增长26.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6.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存款余额的64.4%。年末贷款余额207.4亿元,比年初增加21.1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短期贷款161亿元,增长12.5% ;中长期贷款43.6亿元,增长7.1%。

全年保费收入3.99亿元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亿元,增长142.9%;人身险保费收入2.3亿元,下降25.8%;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0.5亿元,下降37.5%;其中财产险赔款0.35亿元,寿险业务赔款给付0.17亿元。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近几年,我们围绕全市发展战略,加大了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力度。目前,全市实施的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省级项目26项,共获得资金支持1500多万元。专利拥有量已突破1000件。有4人获得了吉林省专利发明人称号,已建立省级专利试点企业两户,市级专利试点企业六户,农业机械示范基地两个。科技企业达到91户,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06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已有154所中学办学水平基本达到标准,占中心校以上学校总数的52.2%。幼儿园在园幼儿2.27万人;小学在校生17.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5.7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59万人;初中在校生10.2万人。截止到2007年全市共改造危房281575平方米,改造后新建面积328123平方米,总投资22968万元。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7所。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36.2万册,博物馆2个。全市有各类文物遗址707处。基层文化蓬勃发展。全市有农民秧歌队300多个,农民演出队80多个,电影放映队90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88个。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6.94%,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5%。扩大节目覆盖,积极发展用户,拓展增值业务。市本级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顺利完成,可向用户传送65套电视节目。全市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1403个自然村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

医疗卫生水平普遍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104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84张;卫生技术人员8534人,医生3873人,每千人拥有医生1.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全面起步。全市共确定新农村合作定点医疗机构128家,定点村卫生所969个。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四县一区188.8万农业人口,参合农民达到150.1万人,参合率达79.5%。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2%,农村改水普及率达到97.8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全民健身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市已连续四年开展了全民健身“宣传周”和“活动月”活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群众性晨晚练活动十分活跃,晨晚练站点已达到100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近120万人。截止到2007年,省市共配建8个健身广场、7条健身路径、7个体育特色乡镇、4个社区、新农村建设4个乡镇11个村,共配建体育器材599件套,价值332万元。2007年4月26日,我市荣幸地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城市。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81.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47.1万人。出生率为7.8%。;死亡率为4.07%。;自然增长率为3.7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2973元,增长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1元,同比增长23.7%;人均消费性支出8978元,同比增长16.3%。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23元,下降0.6%。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8.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3.58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7万人,同比增长7.39%。其中参保职工为18.4万人,增长5.75%;离退休人员为6.3万人,增长10.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1.5万人,同比增长61.9%。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26.2万人,离退休人员为3.2万人,城镇居民为25.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5万人,同比增长4.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2万人,同比增长24.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4万人,同比增长11.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最低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城市低保户数为3.1万户,低保人数6万人;农村低保户数4.5万户,低保人数10.6万人;人均保障标准达到240元。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床位数9544张,入住人数2423人。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江北有效监测天数272天,达标263天,江南有效监测天数340天,达标327天,市区大气全年空气污染指数(API)达到国家二级标准96.4%,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减排量和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减排量均完成省核定的目标。强化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管理,完成了全市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并通过了专家论证。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江北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已开工建设,均已完成总体工程的50%以上。全市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阶段性控制,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稳定。治理和取缔超标锅炉32家。继续开展了全市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执法环境和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几年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000余次,检查企业1000多家次,提供数据1500多个,查处违法企业100多家。

安全意识得到增强。2007年全市工矿商贸、道路交通、消防火灾三类事故共发生837起,同比减少1265起,下降60.1%;死亡139人,同比减少死亡57人,下降29.1%;直接财产损失535万元,同比减少231万元,下降30.1%。其中,全市工矿商贸企业发生伤亡事故8起,同比增加1起,上升14.3%;死亡9人,同比增加5人,上升55.6%;直接经济损失282万元,同比增加128.6万元,上升83.8%。全市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71起,同比减少108起,下降38.7%;死亡129人,同比减少62人,下降32.5%;直接财产损失76万元,同比减少28万元,下降26.9%。全市发生火灾事故659起,同比减少1157起,下降63.7%;直接财产损失177万元,同比减少74.1万元,下降29.5%。

过去的一年,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松原发展的主要矛盾。城市各项功能有待完善,居民收入期待进一步提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说明: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