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白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3:37:48 来源:白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65次

2006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提速增效等重点工作,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多项经济指标创出历史新高,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长率创历史新高。全市人均GDP达到14746元。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7.8亿元,比上年增长6.7%;第二产业完成103.6亿元,增长24.7%;第三产业完成60.5亿元,增长13.2%。在工业和投资的强劲拉动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16.2:51.4:32.4调整到14.5:54.0:31.5。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市本级完成9.65亿元,增长22.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81亿元,比上年增长44.8%,其中市本级完成4.22亿元,增长45.5%。全市当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劳动就业取得进展。全市累计劳务输出13.37万人次,其中当年劳务输出2.4万人次,当年城镇创造就业岗位4.6万个,城镇新增就业 4.3 万人,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8万人。年末全市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口1.0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全市有1.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006 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4.2万人,比上年下降7.3%,其中在岗职工13.88万人,下降7.2%。全年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12938元/人,比上年提高22.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117元/人,提高22.7%。

市场物价小幅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比上年增长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当中的粮食价格上涨4.5%;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1 %;衣着价格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2.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4%;居住价格上涨6.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增长方式仍显粗放,投资拉动特征明显;工业结构层次较低,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较大;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消费需求滞后;就业和再就业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 业

农业经济总体平稳。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农业产值17.7亿元,增长19.7%;林业产值14.5亿元,增长1.6%;牧业产值9.2亿元,下降6.9 %;渔业产值3.2亿元,增长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亿元,增长0.8%。全市粮食产量18.7万吨,比上年增产21.9%。其中玉米产量13.57万吨,增长27.3%;大豆3.3万吨,增长17.3%;水稻0.92万吨,增长1.3%。当年牛出栏总量21.09万头,比上年增长6.9%;生猪出栏40.5万头,下降0.5%;羊出栏19.3万只,增长3.8%;家禽出栏305万只,下降5%;肉类总产量7.34万吨,增长6.6%;禽蛋产量3.61万吨,下降1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民营企业完成37.8亿元,增长35.1%。按行业类型划分:全市完成轻工业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34.7%;重工业增加值54.1亿元,增长22.2%。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省属企业完成12.2亿元,增长4.8%;市、县属企业完成52.3亿元,增长30.2%。

工业产品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原煤871万吨,比上年增长20.3%;焦碳71万吨,增长13.3%;铁矿石376万吨,增长31.5%;人造板47万立方米,增长65.3 %;水泥108万吨,增长36.1%;中成药3963吨,增长30.8%;农用薄膜4.5万吨,增长11.4%;发电52.2亿千瓦小时,增长 8.8%;饮料酒3289万升,下降11%;瓶(罐)装饮用水30.7万吨,增长13.7%;服装95.8万件,下降12.1%。

经济效益水平创出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9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润926万元,增盈5926万元;省属企业实现利润1.2亿元,减利6942万元;市县营企业实现利润4.6亿元,增盈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6.1%,比上年提高23.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9.6%,提高1.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3%,提高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6.8%,增加0.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7次,提高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2%,提高0.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4535元/人,增加28434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5.7%,下降0.0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29户,亏损面为12.2%,比上年减少5.2个百分点;亏损额为1.2亿元,比上年减亏612万元。

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1.9亿元,比上年增长 71%,5年间平均每年递增28.3%。当年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6.7%。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投资规模迅猛扩大。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74.1%。从当年投资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投资84.2亿元,增长84.2%,其中工业完成投资75亿元,增长1.1倍;第三产业投资43.4亿元,增长28%。2006年,全市实际完成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294个,累计完成投资102.4亿元,同比增长79%,占全部投资总额的78.4%。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60.2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1.2%。其中实际完成投资超过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3个,累计完成投资31.5亿元,占投资总额比重24.1%。全市投资建设规模创出历史最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果。全年引进域外到位资金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其中省外(国内)资金31.7亿元,增长1.4倍。全年实际到位国外资金24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7%。

五、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2.5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13119辆,比上年末增长11.9%。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82148辆,增长15.2%。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1681万吨;公路客运量1414万人次。截至2006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414公里,比上年增长4.1%。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29公里,比上年增长25.7%。全市县、乡公路达到2586公里,比上年增长1.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87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7亿元,增长9.9%。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44.6万门,电话机用户93.58万户,其中移动电话机5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72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趋于活跃。全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按地域划分: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5.4亿元,增长9.4%。按行业划分: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消费品零售额53.9亿元,增长14.9%;餐饮业完成消费品零售额 12.2 亿元,增长22.1%。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再上新水平。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471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出口12176万美元,增长26.8%;进口2541万美元,增长14.5%。

旅游业继续发展壮大。随着以长白山自然景观为龙头的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环山、沿江、跨国”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旅游业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18.1%。

八、金融和保险

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9 家;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  213.6亿元和135.1亿元,存款比上年增长17.62%,贷款增长33.8%。各项存款余额中,居民储蓄存款为16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3%。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总收入为517.74亿元,累计现金支出546.41亿元,全市货币净投放28.67亿元。

全市保险行业当年实现保费收入33238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7949万元,比上年增长9%;人身保险费收入25289万元,比上年增长12%。财产险赔款金额4487万元,比上年增长19.3%;人身险结付金额4128万元,比上年增长2.6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取得新成果。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6万元。 全市共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立项42项,争取无偿资金584.6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8项。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普通中学119所,在校学生  72014人,专任教师5531人;职业中学12所,在校学生5501人,专任教师523人;小学303所,在校学生67004人,专任教师7483人;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3876人,专任教师391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6座,有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有线电视用户20.97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0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1.4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1.75%。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5个,其中医院41个,卫生院6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786张。卫生技术人员690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888人,注册护士2774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卫生技术人员352人;卫生监督所6个,乡镇卫生院67个,床位750张。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共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210次,参与人数达40686人次;市体育总会下辖单项体育协会有93个,常年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占到全市人口的34%。当年我市运动员在洲际比赛中获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1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6枚,银牌1枚,铜牌3枚;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117枚,银牌70枚,铜牌80枚。

十一、环境保护

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全年废水排放量为4545万吨,比上年下降2.1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08万吨,比上年下降8.65%;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237万吨;比上年增长0.78%。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615吨,比上年提高0.94%;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2107吨,比上年提高0.54%。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38276吨,比上年提高5.4%;废气中烟尘排放量49880吨;比上年提高6.36%。工业废气中粉尘排放量3483吨,比上年下降17.34%。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全年出生人口7485人,出生率5.7‰,比上年下降0.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131人,死亡率3.9‰,比上年下降0.6个千分点;自然增加人口235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比上年下降0.3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1299771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23118人,占总人口比重32.6%;非农业人口为876653人,占比重67.4%。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消费又有改善。2006年市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774 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98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7%和7.4%。从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看,2006年农村为41.2%,城镇为33.9%,分别比上年下降1.3和1.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达到185229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达到78306人;收缴当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26919万元,发放养老金62467万元;失业参保人数为137975人,其中领取失业保险5568人,领取金额647万元;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89647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7981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月报(快报)数据,最终结果将以统计年报数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