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通化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3:34:08 来源:通化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70次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6亿元,比上年增加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1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8.4亿元,增长27.7%;第三产业增加值86.1亿元,增长11.1%。“十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2.1%,超出“十五”计划目标1.1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平均增长6.8%、13.8%和13.0%。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1.9:42.1:36.0调整到2005年的16.7:46.4:36.9。2005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0%。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价格水平处于可调控范围内,上涨幅度明显低于上年。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9%,涨幅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5.3%,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2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2亿元,增长16.2%。完成财政支出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十五”期间,全市一般预算内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累计达到94.8亿元、40.5亿元和117.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9%、11.7%和22.9%。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88.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7%。全年城镇创造就业岗位6.8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85万人。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6万人。年末全市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0.9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8%,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外向度和市场化水平不高;工业结构调整任务重,产业规模不够大,产业链条不完整;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要素平台的支撑能力不足,开放招商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农民增收相对缓慢;城市文化品位和服务功能仍需提高,社会事业欠帐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一些群众的生活还有许多实际困难等等。

二、农业

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市农业平稳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2.1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3%。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为6.9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1.3%;玉米播种面积为11.6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9%。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获得丰收。2005年,我市特用玉米和优质水稻面积分别达到60.22和126.1万亩,分别占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的40.3%和97.9%。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8.33万吨,比上年增长2.8%。其中,水稻增产11.7%;玉米增产1.8%。

林业生产保持稳定。2005年,全市完成林业总产值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年完成造林面积和幼林抚育作业面积分别为0.76万公顷和5.13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平稳。2005年,全市完成畜牧业总产值31.95亿元,比上年下降0.1%。畜类出栏全面增长。牛出栏总量达到63.91万头,比上年增长16.9%;生猪出栏总量172.39万头,比上年增长12.5%;羊出栏总量17.10万头,比上年增长2.7%。由于禽流感疫情影响,禽类出栏总量下降。全年家禽出栏总量为7235万只,比上年下降5.2%。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肉类总产量35.23万吨,比上年增长5.2%;奶类产量0.65万吨,与上年持平;禽蛋产量5.97万吨,比上年增长11.6%。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5.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2%。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农用拖拉机4.7万台,比上年增长38.6%。农村用电总量达到25639万千瓦时,与上年基本持平。

“十五”期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累计实现175.3亿元,年均增长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精心组织生产,全市工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9%;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税金1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3%。受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及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等方面因素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1.1亿元,比上年下降31.9%。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3%。

支柱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主导作用继续增强。2005年,全市医药、食品、冶金三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3.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2.6%。其中:冶金工业完成产值103.8亿元;医药工业完成产值70.8亿元;食品工业完成产值18.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4.4%、30.3%、7.9%。三大支柱行业实现利润9.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的86.0%;三大支柱行业资产达到247.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82.0%。

“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98.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86倍,年均增长13.4%;累计实现利润59.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6.1%。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生产钢材1091.8万吨,年均增长15.8%;生产水泥469.5万吨,年均增长13.4%;生产中成药3.9万吨,年均增长22.7%。

建筑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全年实现利税总额0.19亿元,比上年下降69.8%;建筑施工面积25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4%,竣工面积130.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2%。“十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推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1%。增幅比上年提高了83.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104.1%;农村投资增长90.9%。在城镇固定资产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0亿元,比上年增长96.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8.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6亿元,比上年增长65.8%。商品房销售面积30.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商品房空置面积5.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7.7%。商品房销售额4.7亿元,比上年增长4.8%。

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带动作用显著。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310个,比上年增加151个,完成投资额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5%;投资亿元以上的施工项目44个,完成投资额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4%,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达到56.5%。全市在建项目增长1.2倍,新建项目增长2.1倍。热轧项目投产,冷轧项目开工,通沈高速公路开始建设,热电、人胰岛素,市区绕越线公路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十五”期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93.8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2倍,年均增长30.4%,比“九五”时期提高14.1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在住房、汽车、通讯、旅游等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和假日经济的带动下,全市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按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按地域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71.7亿元,年平均增长10.6%,比“九五”时期提高2.1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保持平稳。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完成进口总额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完成出口总额0.9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

“十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值累计达到8.04亿美元,年均增长30.7%,比“九五”期间提高12.2个百分点。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702项引进资金90.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35万美元。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0.3亿元,比上年增长9.6%。

截至200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216公里,比上年增长6.6%。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09公里,比上年增长6.6%。全市县、乡级公路达到4429公里,比上年增长7.9%。通梅、通五一级公路和王女峰隧道建成通车。“十五”期间,修建农村水泥路5758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2005年,全市完成货物运输总量4655万吨,比上年增长5.9%。其中,铁路运输完成货物发运量1218万吨,比上年增长6.4%;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发运量3437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全市共完成旅客运输量2898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铁路运输完成456万人,比上年下降13.6%;公路运输完成2442万人,比上年增长6.1%。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货物运输总量20679万吨,年均增长5.6%。其中,铁路运输累计完成货物发运量5416万吨,年均增长5.1%;公路运输累计完成货物发运量15263万吨,年均增长5.7%。

2005年,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5.48万辆,比上年增长37.1%。其中,载客汽车达到2.95万辆,比上年增长13.7%;载货汽车达到1.4万辆,比上年增长2.6%。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邮政业务实现收入1.1亿元,比上年增长6.6%;电信业务实现收入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2.0万户,比上年增长11.9%。其中,住宅电话用户达到63.2万部,比上年增长8.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2.3万户,比上年增长9.6%。全市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1.8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27.5部。

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全年旅游总收入1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5.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6万人次,外汇收入493万美元。

八、金融、保险业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69.6亿元,比年初增加32.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40.2亿元,与年初基本持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6.6亿元,比年初增加28.3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5.4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3.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1.7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9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17亿元。全年各类保险赔款与给付支出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财产险赔款0.45亿元;人身险赔款与给付0.74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9374人,比上年增加947人,比2000年增加6038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9934人,比上年增加683人。其中,普通中专在校学生4842人,比上年增加221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4822人,比上年增加496人;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7865人,比上年增加2472人,比2000年增加17246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91250人,比上年减少8630人,比2000年减少25673人;全市小学在校学生129137人,比上年减少1052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科技研究开发成果喜人。全年有24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国家9项,省15项。24个项目中,有17项获得经费支持375万元。10个项目已被批准列入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其中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户。代理专利申请74件。其中发明专利14件,实用型专利38件,外观设计专利22件。

“十五”期间,全市共安排各类科技项目214项,支持经费项目132项,国家和省、市共投入科学研究与开发经费4993万元。成功申报建立了我市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有9户企业被批准为“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有39户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4户。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馆藏书733千册。共有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电台1座。制作电视节目2546小时;制作广播节目13624小时。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5%和97.6%,比2000年末分别提高8.5和8.6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1个,其中,医院52个、卫生院94个、妇幼保健院8个。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584人。其中,医生4569人,护师、护士2847人。全市共有医院床位7606张。

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2005年,我市运动员在国家级及省级运动会上共获金牌118枚。其中,在全国比赛中获得8枚金牌,在省级比赛中获得110枚金牌。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市区供水总量达4424万吨,比2000年增加607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3%,比2000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市区煤气用户数达到34750户,煤气气化率31%。市区内公共交通四通八达,共有公汽交通线路42条,营运线路总里程425.1公里,比2000年增加290.1公里。年末全市出租车拥有量1363台。

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阶段性遏制。“蓝天工程”全面完成,重点污染源得到治理,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283天,比上年增加21天。饮用水源和重点流域水资源得到保护和治理。全年共对哈泥河饮用水源流域检查4次,取缔非法营建度假村1户,报废金矿1个,停产炼硅厂2个,停建污染企业3个,规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4个,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共建成3个生态示范区,示范区总面积达88.4万公顷。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226.3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758人。比2000年末增加17880人。其中,男性人口115.4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01%;女性人口110.88万人,占总人口的48.99%。全年出生人口18896人,出生率为8.35‰;死亡人口10106人,死亡率为4.46‰;自然增长率为3.88‰。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2000年下降2.77、1.84和0.8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07.5元,比上年增加952.8元,增长12.1%,比2000年增加4416.5元。“十五”期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9%,高于“九五”时期7.6个百分点。全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6%,比2000年低1.1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2.6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2%。

惠农政策成效明显,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26元,比上年增加240元,增长7.8%,比2000年增加673元。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5万人,比年初增加342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4万人,增加12016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4.7万户,10.4万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2.1万户、4.8万人。累计支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7770.3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94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