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通化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2:50:54 来源:通化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48次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2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增加值67.6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56.3亿元,增长10%。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979元,比上年增长11.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发展为21.6:42.8:35.6。

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1年,全市实现一般预算全口径收入155777万元,完成预算的119.1%,比上年增加35727万元,按可比口增长12.8%,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实现了经济增长与财政增收保持一致。财政支出169987万元,占计划的95.9%,比上年增加52199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4%,保持了财政收支的平衡,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税收在连续几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79908万元,增长12.6%;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72134万元,增长67.9%。

市场物价总体平稳,价格总指数止跌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5,比上年上涨了0.5%。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104.1;烟酒及用品类指数99.9;衣着类价格指数94.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指数95.9;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10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99.8;居住类价格指数102.9;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1.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3,比上年上涨了1.3%。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市、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相继展开并已基本完成。适时实施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创新工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对优化经济运行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继续贯彻落实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针,整体规划、逐步推进,推动了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全市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到66户,有限责任公司455户,市及市以下国有工业企业有76户基本完成了改组、改造。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进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和部门预算试点。此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住房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等多项改革也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转型期中的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仍需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果尚不稳固,部分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入世之后的生存压力较大;市场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内需扩张难度;收入分配差距有扩大趋势;短期内就业压力较大;外贸出口困难也很多;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农业

农业稳步增长。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中央、省、市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品种、优化结构、优化布局,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53.5亿元,比上年增长7.3%。

种植业生产克服严重干旱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粮经种植结构,旱年农业不减产。全市主要作物品种(个别除外)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01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9.6万公顷,减少0.3%。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011公顷,下降13.3%;完成幼林抚育面积92311公顷,增长2.8%。

2000年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畜牧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实现牧业产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7%,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主要畜禽产品(个别除外)产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渔业生产发展良好。水产品总产量10218.5吨,增长1.4%。其中:捕捞产量1502吨,养殖产量8716.5吨。养殖水面8317.33公顷,比上年增加833.33公顷,增长11.1%。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物质投入稳步增加,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6.38万千瓦,增长6.8%;农用拖拉机20504台,增长7.3%;农村用电量25119万千瓦小时,增长2.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企业规范改制步伐,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年生产、效益均实现了较快发展。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4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3.41%;比上年提高5.71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8.71%;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8.41%;资产负债率为54.79%;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30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88%;产品销售率为95.4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7787元/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0133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市及市以下利润71501万元,比上年增长31.2%。

工业产业结构在发展中调整,企业创新步伐加快,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医药、食品、冶金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27.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6.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资产总额达到177.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76.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实现新产品产值18.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2.6%,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截止到2001年末,全市有23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5户是工业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1.8%。

主要工业产品(个别品种除外)产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2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四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48307万元,比上年增长61.0%,全年施工单位工程1343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553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41.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0.2万平方米,增长71.9%;竣工面积144.9万平方米,增加62万平方米,增长74.8%。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重点项目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5亿元,比上年增长34.3%。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7.7亿元,增长38.7%;更新改造投资14.1亿元,增长17.3%;房地产开发投资4.8亿元,增长135.1%。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渐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7.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新开工项目增加,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基本建设施工项目16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38个,新增固定资产23.2亿元;更新改造项目14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11个,新增固定资产11.5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0项城建重点工程全部竣工。医药企业有39户54条生产线进行了GMP改造;通梅一级公路竣工通车;桃园水库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等等项目的建设为全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国内贸易

2001年,全市从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有效供给两方面入手,继续完善和实施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城乡消费品市场在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和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劳动保障措施及我市加大商业网点建设、改善购物环境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促进下,呈现出活跃旺盛态势,消费增长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1630万元,比上年增长11.3%。按城乡分,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49687万元,增长7.4%;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61943万元,增长17.1%。按营业方式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51925万元,增长12.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9906万元,增长9.4%;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9799万元,增长4.7%。

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2001年,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107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成交额14.9亿元,增长25.6%;农村成交额6.2亿元,增长14.7%。

六、对外经济

2001年,在国际有效需求不足,外贸出口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市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拓宽出口市场,对外贸易在上年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仍然实现了小幅度的增长,表现出较强的进出口增长潜力。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721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出口总额4031.4万美元,增长6.5%;进口总额3184.9万美元,下降0.6%。对外开放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590项,其中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户。实际到位资金35.4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9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继续发展,邮电通信快速增长,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9.9%。

公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2001年,全市完成公路建设项目10项,总里程439.7公里。通梅一级公路9月下旬竣工通车,完成了快大茂至岗山岭、抚民至老岭、集安至古马岭公路路面工程,修建乡村水泥路198公里。投资700万元改造了干线公路客运。飞速发展的公路建设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到达省城的时间可缩短为4小时左右。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9375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2%,公路旅客周转量7340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7%。全年完成铁路货运量984万吨,增长3.4%,铁路客运量660万人,下降7.0%。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62080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邮政业务总收入8288万元,增长16.8%;电信业务总收入28605万元,增长12.8%;移动通信业务总收入20887万元,增长22.5%。全市长途光缆总长度达到567.953皮长公里,增长0.1%;年末全市局用户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3万门,比上年末增加0.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42万户,其中,住宅电话36万户,增加6.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8万户;全市互联网拨号用户数达到8372户,比上年增加2187户,增长35.4%。全市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68.2%;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8%。

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发展步伐加快。全年用于各宾馆改造、景区(点)道路建设、修建停车场、新站广场改造、平湖工程续建等工程的投资总计2300万元人民币,有效地改善了我市的旅游环境和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3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7%,旅游总收入2.45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2%。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0.55万人次,创汇129.25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36.85万人次,收入2.295亿元人民币。

八、金融保险业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稳健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扩大贷款力度,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居民个人消费的增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1年全市金融运行总体特点是:人民币各项存款总量继续增加,增势减缓;各项贷款总量增加,投向重点突出,结构改善,质量明显提高,但增速放缓,有所回落;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

2001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4.39亿元,比年初增加4.16亿元,增长2.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53亿元,比年初减少2.2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3.23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4.03亿元,比年初增加8.8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8.26亿元,比年初增加0.8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3.38亿元,比年初增加3.25亿元。现金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货币23.5亿元,比上年少投放0.3亿元。

加大了对中小企业信贷扶持力度,全年增加中小企业贷款4.3亿元,占新增贷款的48.4%。增加居民个人消费贷款2.8亿元,占新增贷款的31.5%,主要用于购车、住房、助学等大额耐用消费支出。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95亿元,增长6.7%;人身险保费收入1.75亿元,下降0.6%。赔款支出金额0.72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0.47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0.25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持续发展。

全年,国家、省、市共投入科技经费1496万元,其中国家400万元,省投809万元,市本级287万元。有4个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有6户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3户;有5户高新技术企业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有8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有6户企业列入全省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全省11户);有2个县乡在全省科技示范园区投标中中标(全省11个)。我市的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申报成功。2001年全市新批民营科研机构23户,民营科研机构发展到103户。全市荣获吉林省第四届  技术市场金桥奖8项,科通公司等三个单位获集体奖,高佳俊等5人获个人奖。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3964人,比上年增加762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2787人,比上年增加2168人;中等专业在校生6181人,比上年减少483人;职业学校在校生6641人,比上年减少1759人;全市初中阶段在校生12.13万人,比上年增加4335人;小学在校生18.1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学生巩固率及毕业率均达10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影剧院10个,艺术表演团体7个,公共图书馆7个,图书馆藏书602千册。广播电台6座,制作广播节目5333小时;电话台6座,制作电视节目1585小时;卫星地面站475个。广播人口覆盖率88.6%,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0.67%。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200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0个,其中医院54个,卫生院102个。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119人,其中医生5042人,护师、护士3022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8059张。

体育事业喜获丰收。2001年,全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共获9个第一名,16个第二名,13个第三名;在省级比赛中共获得64个第一名。另外在二十一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还获得了两个第三名的好成绩。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成绩显著。2001年,我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步伐,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交能力继续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市本级年初确定的10项城建重点工程全部竣工,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基本完成,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供水:新增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7万立方米/日,新增供水管道长度10公里,完成佐安村供水工程,解决了1600户居民吃水问题。市区供水总量达3996万立方米。

城市供气:新铺设液化气输管道10公里,新增管道液化气用户3000户。市区燃气普及率达到52.73%。

城市供热:完成3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扩容工程,新增集中供热能力41兆瓦。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06万平方米。

公共交通:年末市区公共汽车线路24条,比上年增加5条,共有营运的公交汽车204辆,比上年增加25辆,市区共有出租汽车1622辆。

城市道路:市本级改造城市支干路24条、巷路9条。拓展公交运营里程60公里。

环境保护及其他: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稳步发展。截止2001年末,全市生态示范区发展到7个,面积达907062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9.7%。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2001年全市共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40个,投资额为472万元,全市烟尘控制区面积已达到61.9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47.1平方公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建设部授予我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称号,省政府授予我市“省级卫生城”称号。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225.25万人,增长0.33%。其中市区45.21万人,增长4.52%;五县(市)180.04万人,下降0.68%。全年新出生人口16749人,出生率7.45‰,比上年下降3.6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0519人,死亡率为4.68‰;全年净增人口62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7‰。

城乡居民收支继续增长,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1年,政府先后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在上年有较大增加的基础上继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09元,比上年增长16.4%,人均消费性支出3844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2894元,增长9.1%。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市区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商品房25万平方米,农村“新居工程”新建房屋10152户,年末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0.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2平方米。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继续提高。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22.3万人,比上年下降5.1%;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管171273万元,比上年增长2.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580元,增长9.0%。全市共有11569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38.2%。年内按时足额发放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市共有1.5万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居工程”共投资2.97亿,新建房屋10152户,切实解决了部分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难问题,被群众称之为“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