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辽源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2:48:36 来源:辽源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91次

辽源市统计局

2005年3月5日

2004年,是辽源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富民强市战略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奋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实现了辽源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的新突破。

综 合

经济总量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全年实现辽源生产总值(原GDP)1034821万元,比上年增长26.8%;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2.5%,成为我市发展史上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755万元,比上年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1714万元,比上年增长42.6%;第三产业增加值429352万元,比上年增长16.1%。经济结构在调整中得到了优化,由上年的23.6:33.1:43.3优化为20.7:37.9;41.4。

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55372万元,比上年增长28.8%;按原口径计算,加上免征农业税和国家改变出口产品退税办法因素,完成60993万元,增长28.1%。全市财政支出176479万元,比上年增长47.2%。市本级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40240万元,比上年增长27.6%;按原口径计算完成41296万元,增长30.4%,其中,国税收入17130万元,增长31.7%,地税收入15588万元,增长25.4%。市本级财政支出111542万元,比上年增长63.0%。其中,基本建设支出34650万元,比上年增长1.6倍;企业挖潜改造资金5055万元,比上年增长2.2倍;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4648万元,比上年增长1.3倍。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升。受上年粮油等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1%。穿、用等消费价格相对平稳,居住类消费价格上涨。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经济运行质量、投资规模及增长水平与振兴辽源经济的要求还不相似应;产业发展新增长点还有待于培育;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仍然较低,扩大出口能力有待提高;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较大;经济发展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等。

农业

我市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和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一免三补”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年全市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3351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农业产值152310万元,增长16.7%;林业产值5379万元,减少4.8%;牧业产值201011万元,增长22.9%;渔业产值1372万元,增长27.0%;农林牧渔服务产值3279万元,增长14.1%。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41853公顷,比上年增长9.1%;油料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743公顷,比上年下降42.3%。全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91.8:8.2变化为95.5:4.5。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17.54万吨,比上年增长20.1%,实现我市历史上突破100万吨的又一个高产丰收年(见表1)。

全年全市猪牛羊肉类总产量12.03万吨,比上年增长7.2%;禽蛋类产量4.95万吨,增长6.7%;奶类产量0.81万吨,增长61.5%;绵羊毛产量20.19万公斤,增长7.3%;鹿茸产量2.73万公斤,增长94.3%;柞蚕茧产量2.24万公斤,增长4.2%。大牲畜年末存栏头数52.44万头,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牛存栏头数49.96万头,增长16.7%。猪年末存栏头数42.63万头,增长7.2%;羊年末存栏只数8.9万只,增长4.8%。

特色农业生产优势增强。以蔬菜为主的棚室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食用菌、盆栽观赏植物、药材等种植业的发展。

工业和建筑业

项目建设初见成效,促进工业经济走势良好,以大项目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行业为龙头,运行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355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45%,增加6.7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10988万元,比上年增长32.4%。

工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支柱及优势产业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工业效益水平明显提高。到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个,其中亏损企业33户,比上年减亏4181万元。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4970万元,比上年增长51.0%,创下我市近年来的新高。其中,县及县以下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2232万元,增长69.9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60559万元,增长57.01%,占工业总产值的8.5%,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88204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6.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5.87%,比上年减少0.5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结构性调整,特别是实施打造新材料主导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战略及项目建设开工达产,促进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提高(见表2)。

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4914万元,比上年增长43.0%。全市四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86294万元,比上年减少23.3%;全市施工单位施工面积106.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竣工面积51.61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7.2%。

固定资产投资

我市实施项目建设,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亿元大关。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3项,当年新增120项。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5624万元,比上年增长55.0%,其中地方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62973万元,比上年增长44.7%。全市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完成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54751万元,比上年增长66.8%;更新改造投资97552万元,增长1倍;全民其他投资2572万元,减少55.9%;房地产开发投资48101万元,减少10.0%。项目建设投资力度的增强,为辽源经济积蓄了后劲。

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商业布局和经营业态的调整,市场销售扩大。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9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0%,增加6个百分点,创下我市首次两位数增长。其中市级消费品零售额178609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加5.34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0311万元,增长9.8%,增加6.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274248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增加4.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额32135万元,比上年增长27.6%;限额以下及个体户242113万元,增长9.7%。饮食业零售额30324万元,增长23.9%;其他零售额4348万元,减少19.5%。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连锁店、精品店、便民店、仓储商场等商业业态的兴起,形成了多元化的商贸流通格局。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培育了出口新增长点。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7%。其中,出口总额1025万美元,增长16.5%,其中一般贸易出口额794万美元,增长17.4%;加工贸易出口额231万美元,增长13.4%。进口总额11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2倍,其中一般贸易进口额7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4.9%;加工贸易进口额98万美元,减少2.7%;其他贸易进口额278万美元。全市引进域外资金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实际利用外资44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

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运营能力增强。全市公路路线年底到达数1865.11公里,比上年增长12.5%,其中一级公路183.5公里,占9.8%。实现“村村通”车,乡级公路年底到达数为1196.58公里,比上年增长20.9%。完成乡村水泥路728.86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1644万吨,比上年增长12.4%;货运周转量32264万吨公里,增长12.5%。完成客运量1737万人,比上年增长6.5%;客运周转量46323万人公里,增长9.7%。

邮政电信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4423.8万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345.8万元,增长1.2倍;电信业务总量30078万元,增长29.7%;电话年末到达户数19.8万户,其中城市14.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到达31.2万部。

金融和保险

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金融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长。到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12690万元,比年初增加122819万元。其中,储蓄存款831939万元,比年初增加78481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1235480万元,比年初增加103539万元。其中,居民用于住房、汽车消费的个人短期消费贷款17755万元,比年初增加1261万元。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9108.1万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80万元,寿险保费收入7135.3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8492.8万元。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3887.4万元,比上年减少11.3%。其中财产险赔款1672.7万元;寿险业务给付1437.7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777万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53所,新增7所;在校学生167286人,其中,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151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74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5668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80780人;幼儿园在园人数13511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340人(见表3)。

全市被普通高校录取人数3576人,比上年增加660人,其中文科1197人,理科2379人,总录取率81.9%。

科技事业取得进步。全年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1项,已有26个项目被省和国家列入计划;收集和筛选市级科技项目62项,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32项。新发展、认定民营科技企业40户,实现技术合同75项,实现技术交易额1687万元。为下岗在就业职工提供就业项目228个。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国内演出443场;文化、艺术馆(站)42个;公共图书馆3个,馆藏图书28.38万册(件、套),流通人次17.97万人。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网络中心一个,有线电视用户8.9万户,入户率22.66%。辽源人民广播电台全年两频道播出时间5840小时,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5%;辽源电视台两频道播出时间3411小时,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0%。

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卫生机构83个,实有床位4191张。拥有县级以上医院22个。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459人,其中,执业医师2140人,执业助理医师359人,注册护士1598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卫生技术人员236人。卫生监督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64人。

全民健身活动活跃。全市共获7个省级先进社区、2个省级先进体育乡镇、2个先进全民健身广场。共有6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我市运动健儿参加全国比赛荣获铜牌2枚;参加全省比赛荣获金牌44枚,银牌29枚,铜牌37枚。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荣获1枚铜牌,2个第4名,为我市争得了殊荣。

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城市基础建设投资4525万元。完成了改建扩建站前广场工程、辽河大桥及东辽河城防工程暨城区绿化景观带建设;拓宽和改造东吉大路、龙山东街等14条城市道路18公里工程项目等基础性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公交体系逐步改善,交通服务效率和运营能力增强。公共汽车运营车辆289辆(标准台)。运营线路网长度295公里。全年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273万人次。

城市公用事业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市区日供水能力5.59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204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5%,其中居民家庭用水160万立方米。全年城市供热面积4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居民住宅供热面积2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1%。粪便处理率77.27%,其中水冲厕所率3.26%。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58公顷,比上年增长2.2%,人均公共绿地5平方米。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果。围绕实现总量控制阶段性目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新实施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建设项目等各项环境管理,取得新成绩。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东辽河河清断面化学耗氧量下降25%;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三类水体标准。

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33mg/m3,二氧化氮年平均值为0.040mg/m3,总悬浮颗粒物平均值为0.301mg/m3,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上年。

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安静工程”、“绿色工程”、“朝阳工程”,重点解决环境保护热点和难点问题。全市治理燃煤锅炉66台,治理投资1142万元。治理餐饮业油烟污染120户,治理投资30万元。袜业企业污染治理有了明显突破,全市小袜厂全部取消了染整工序,实现了“分散织造、集中染整、集中治理”的目标。全市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方案通过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论证,于2004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筹集资金470万元,解决了污水厂运行资金不足问题,保证了设备正常运行。加强了放射源安全管理,开展了放射源申报登记,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放射源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对77家放射源单位进行了清理整顿。全市已建成11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为27.7平方公里。全市创建噪声达标区12个,总面积为14.46平方公里。环保产业发展迅速,环保企业30家,年创产值1.8亿元,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23.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69万人,农业人口67.29万人。女性人口比重为50.8%;非农业人口比重为45.7%。市区人口44.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693人,出生率为7.3‰;死亡人口7412人,死亡率5.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4‰。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760元,比上年增长13.5%。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00.3元,比上年增长1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27元,比上年增长20.0%。城乡居民家庭居住条件和环境继续改善。

全民创业氛围初步形成,多渠道就业形式不断拓展。到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0.77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拥有职业介绍机构65个,开发城镇就业岗位3.75万个,新增就业人数3.09万人。全年登记失业率为4.0%。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39个,床位3228张,收养各类人员2733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两个确保”得到落实。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0.96万人,离退休人员4.61万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2.61万人,失业保险金足额发放率100%;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为98.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5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0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4万人。全市城乡居民有10.6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辽源生产总值、增加值为现价,发展速度均为可比价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当年价格。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抽样调查数据;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农业部门数据.

4、本公报部分数据由部门(行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