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辽源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2:48:08 来源:辽源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07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富民强市为目标,克服了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经济发展

综合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的新突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042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比上年增幅高3.2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6949万元,比上年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59979万元,比上年增长28.9%,第三产业增加值353501万元,比上年增长9.5%。全市经济结构在调整中得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5.31:28.72:45.97调整为2003年的23.36:32.48:44.16。经济总量跃上了新台阶。

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47627万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31670万元,比上年增长27.5%;财政收入的增速为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支出结构得到优化,全年财政支出68450万元,比上年增长45.3%。农业支出、教育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增幅分别为45.3%:3.7%:-30.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达43.1%。

市场价格总水平有所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4.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升0.1%;衣着类价格上升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升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0.5%;居住类价格上升3.6%。此外,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1.7%;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8%。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1.1%。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89%。

劳动就业状况。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0.88万人,比上年减少7.1%,其中:在岗职工10.76万人,比上年减少7.7%。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95346万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4771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全年开发城镇就业岗位3.08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4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3万人。年末全市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国企改革中的体制、机制制约使经济缺乏活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很大;经济发展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全民创业氛围不浓等。

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3679万元,比上年增长7.6%。优质高效农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稳定了粮食生产,提高了效益。全年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29964公顷,比上年下降1.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679公顷,比上年下降15.9%。全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为91.8:8.2。市场取向的订单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当年落实大豆等作物订单面积6.46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6%,比上年增加9.2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7.84万吨,比上年增长0.5%。

畜牧业生产实现新的突破。全年牧业产值163579万元,比上年增长17.6%,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3.9%。金昌集团、银浪鹅业等一批企业拉动了牧业生产的积极性。猪牛羊肉类总产量11.22万吨,比上年增长12.4%;禽蛋类产量4.64万吨,比上年增长3.7%,绵羊毛产量18.81万公斤,比上年增长6.3%。

全年渔业产值1080万元,比上年增长52.8%,水产品产量1711吨,比上年下降7.5%。

全年林业总产值5651万元,比上年增长250.1%,完成造林面积1.2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1.6%。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2533公顷,占年初耕地面积的8.1%。

特色农业生产优势增强。以蔬菜为主的棚室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食用菌、盆栽观赏植物、药材等种植业生产。年末蔬菜大棚6949个,总面积920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以大项目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行业为龙头,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15759万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0.4%,提高11.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6.31%,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124万元,比上年增长5.4%。

工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支柱及优势产业对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181个,其中亏损企业37户,比上年减少11户。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发展较快。私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8055万元,比上年增长62.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3.5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418万元,比上年增长35.8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8个百分点。县区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68388万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7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主要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全年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67.9%。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8300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全市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12545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全年施工单位施工面积101.04万平方米,增长52.0%,竣工面积55.59万平方米,增长15.5%。

固定资产投资

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项目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1706万元,比上年增长43.0%,增幅比上年提高22.4%,是我市发展史上增幅较大的一年。

投资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52759万元,比上年增长66.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4%;更新改造投资48031万元,比上年增长29.9%,占18.4%;房地产开发投资53453万元,增长14.5%,占20.4%;全民其它投资5835万元,下降8.2%,占2.2%。

新开工项目增加,投资规模增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1个,新增固定资产112746万元。

全年全市开工建设了得亨公司5000吨差别化氨纶、金昌集团20万头肉牛深加工等11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改善消费环境,布局结构的调整,商业企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821万元,比上年增长6.0%,受非典疫情影响,比上年增幅下降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零售额157109万元,比上年增长8.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18712万元,增长3.0%。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为245955万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额完成25189万元,比上年下降16.9%;限额以下及个体户220766万元,增长10.9%;饮食业零售额2446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他各种零售额完成5398万元,比上年下降37.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受非典疫情等因素影响,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到12月末累计,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37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6.5%。出口总额88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6.4%;其中加工贸易额2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0.2%。进口总额49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0.0%,其中一般贸易进口额3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0%;加工贸易进口额1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倍。外商直接投资2578万美元。

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运营能力增强。全市公路路线年底到达数1658.01公里,比上年增长5.7%,其中一级公路182.08公里,比上年增长13.6%,占11.0%。“村村通”工程使乡级公路年底到达数为989.49公里,比上年增长6.7%。完成乡村水泥路502公里,42公里城市外环路建成通车,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受非典疫情干扰,客运量受到严重影响。全年完成货运量1692万吨,比上年增长5.0%;客运量1631万人,比上年下降3.9%。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5166万元,比上年下降1.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978万元,增长14.3%;电信业务总量23188万元,下降2.3%;电话年末到达数22.8万户,其中城市1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到达21.9万部。

金融和保险

金融业和保险业在创新中发展,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长。200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6248万元,比年初增加72742万元,增长8.9%。其中,企业存款121064万元,减少23694万元;机关团体存款为26168万元,增加587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649835万元,增加50428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1183092万元,比年初增加109823万元,增长10.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0355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04145万元。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5667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31万元,寿险保费收入10253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662万元。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赔付4384万元,比上年增长137.7%。其中财产险赔款737万元;寿险业务给付1106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467万元。

二、社会事业发展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46所,在校学生171345人。其中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1229人;成人大专在校生974人;普通中专在校生1382人;普通中学在校生65418人;普通小学在校生86977人。幼儿园在园人数12967人。

全市教职工15798人,其中专任教师12636人,比上年增加224人。全市被普通高校录取2908人,其中文史类876人,理工类2032人,升学率72.9%。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市共争取省级以上项目16项,自行安排70项;争取国家创新基金65万元。为企业进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66项,技术交易额1500万元;新发展认定民营企业30户。全年受理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30件。开展“三下乡”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万余份。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艺术馆(站)36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6.94万户,入户率17.97%。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0%;文艺团体演出515场次;文物藏品321件;公共图书馆藏书33.1万册(件)。

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卫生监督防保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能力得到提高。在抗击“非典”中实现了三无目标。全市全社会卫生机构230个,实有床位4549张。卫生系统卫生机构87个,拥有医院和卫生院71个,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27个。卫生系统卫生技术人员5499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2人,注册护士1638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卫生技术人员232人。卫生监督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69人。

全民健身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方广场健身路径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健康广场。参加全国全省各项比赛共获奖牌138枚,其中,金牌64枚。

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城市建设总投资1580万元。年内建成或在建东方广场、道路改造、东辽河斜拉桥等重点工程。

城市交通体系逐步改善,交通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公共汽车运营车辆453辆,新增大巴汽车25辆。运营线路网长度295公里,比上年增加5公里。全年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307万人次。

公用事业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全市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191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居民家庭用水390万立方米。全年供热面积4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7%,其中,居民住宅供热面积210万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较快。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39.4公顷,比上年增长11.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围绕实现总量控制阶段性目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新实施政府(2003-2007)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建设项目等各项环境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稳定在98%以上。与上年相比,全市12个监测断面(采样点)中水质好转的占50%,下降的占33%,不变的占17%。

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45mg/m3,二氧化氮年平均值为0.039mg/m3,总悬浮颗粒物平均值为0.237mg/m3,均明显好于上年。

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安静工程”、“绿色工程”、“朝阳工程”,突出解决环境保护热点和难点问题。全市治理燃煤锅炉205台,治理投资1510万元。治理餐饮业油烟污染274户,治理投资90万元。对38家袜厂印染废水进行了彻底治理,治理投资380万元。全市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方案已编制完成。加强了放射源安全管理,开展了放射源申报登记,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放射源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全市已建成十一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为27.7平方公里。全市创建噪声达标区12个,总面积为14.46平方公里。环保产业发展迅速,环保企业30家,从业人员3000人,产值1.75亿元,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2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33万人,农业人口66.8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由上年的46.1%上升为46.2%,其中:市区人口44.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693人,死亡人口6216人,出生率为6.81‰;自然增长率为2.1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596元,比上年增长12.9%。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93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21元,比上年增长20%。

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据抽样调查,到2003年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9台;影碟机59台;家用电脑16台;钢琴3架;移动电话97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92.4台,电冰箱8台,洗衣机47台。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3.8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到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0个,床位3211张,收养各类人员2673人。各种社区服务中心14个。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征缴率不断提高,“两个确保”得到落实。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1.02万人,离退休人员4.23万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3.0万人,失业保险金足额发放率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16万人。全市城乡居民有9.93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及发展速度均为可比价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当年价格。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抽样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