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四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2:43:34 来源:四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00次

四平市统计局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落实工业立市的战略方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的良好开局。

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38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8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119.7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21.5亿元,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达11461元,比上年增长14.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38.2:29.7:32.1调整为36.5:31.5:32.0。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2%;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1.1%;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1.7%。

表1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万元

指标 产值 比上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其他服务业 3800388

1387744

1197395

963408

233987

1215249

166865

215935

33695

64840

154620

579294

13.8

10.0

18.8

19.0

18.0

13.5

14.3

14.9

14.9

9.9

4.6

15.7

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22.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2%。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4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农业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支出分别为27365万元、69653万元、1166万元,增幅分别为41.3%、13.5%、84.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为28053万元,比上年增长37.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4510万元,比上年增长3.4%。

市场物价总体水平保持小幅上涨,上涨幅度不大,有的明显低于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62,涨幅比上年回落1.48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82,涨幅比上年上升0.2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26,涨幅比上年上升0.02个百分点。

表2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指标 比上年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0.62

食品 1.81

烟酒及用品 0.35

衣着 -3.70

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2.00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 1.06

交通和通讯类 -3.7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2.25

居住 4.01

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0.5万人,比上年下降2.4%。全年城镇创造就业岗位5.77万个。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年末全市尚有城镇失业人数21973人,登记失业率为4.1%。培训农民80万人。全市有4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

农业

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全市农业取得良好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得到巩固,支农投入不断增加,惠农政策继续完善。农业取得较好发展,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在连续几年增产的基础上又上新台阶,达到622万吨,比上年增长2.8%,实现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第7个增产年。其中玉米产量529.9万吨,比上年增长0.64%;水稻产量60.5万吨,增长30.2%;油料作物产量10.4万吨,增长14.4%。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农业产值100.8亿元,增长6.5%;林业产值1.5亿元,下降20.7%;牧业产值135.3亿元,增长13.1%;渔业产值0.2亿元,下降10.1%。

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1万公顷,增长7.1%。其中,玉米面积5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4万公顷,增长9.6%;水稻面积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万公顷,增长25.6%;小麦面积1291公顷,比上年减少973公顷,下降43%;大豆面积3.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6.1%。

表3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农产品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622.1 2.8

# 水稻 60.5 30.2

小麦 0.8 57.9

玉米 529.9 0.6

大豆 13.4 -14.3

油料 10.4 14.4

# 花生 9.4 13.9

芝麻 0.1 -27.0

葵花籽 0.8 76.4

蔬菜 95.0 -22.1

#叶菜类 56.6 -31.7

水果 2.4 0.6

# 苹果 0.6 -5.4

葡萄 0.5 -8.4

畜牧业生产较稳定,畜禽出栏呈下降态势。全年猪出栏总量达到548.9万头,比上年增长2.2%;牛出栏总量达134.4万头,比上年下降7.6%;羊出栏98.5万只,比上年下降10.2%。家禽出栏9531.8万只,比上年下降4.6%。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全年肉类总产量达99.2万吨,比上年增长4.6%。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52.3万吨、20.1万吨、1.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3%、6.9%、5.5%。禽蛋产量44.6万吨,与上年持平;牛奶产量12万吨,比上年增长2.9%;水产品产量3708吨,比上年增长25.4%。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5.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1%。拖拉机保有量69217台,比上年增长7.8%。农用运输车7687台,比上年增长4.8%。机电井11968眼,比上年增长13.4%。农用水泵72589台,比上年增长3.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256.7万亩和190.9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3%。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工业立市”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工业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增幅居全省前列,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表4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指标 增加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 85.0 20.8

# 重工业 50.6 27.7

轻工业 34.4 11.8

在合计中:国有企业 13.6 11.6

集体企业 8.1 33.2

股份制企业 51.1 22.2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6.9 1.7

其他企业 5.2 66.0

全市十大产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年创增加值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机械加工制造配套业,年创增加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食品业年创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3.8%,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利税总额163959万元,比上年增加32217万元,增长24.5%。实现利润52294万元,比上年增加17938万元,增长52.2%。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润41074万元,比上年增加13134万元,增长47%。

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取得显著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2户,其中亏损企业71户,企业亏损面为25.2%,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2687万元,比去年减亏6019万元。

工业十大产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饮料制造业获利能力增强,成为今年实现利润的主要支撑力量。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实现利润9258万元,是上年的5.8倍,对全市工业利润的贡献率达42.7%;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8237万元,比上年增长69.8%,对全市工业利润的贡献率达18.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表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工业产品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 吨 283469 -44.8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888525 1.5

食用植物油 吨 107623 47.2

饮料酒 千升 261539 2.9

纱 吨 9112 5.4

布 万米 1339 7.1

化学纤维 吨 6580 -40.0

卷烟 亿支 55

机制纸板 吨 51458 20.9

硫酸 吨 10384 -9.8

烧碱 吨 62245 27.9

油漆 吨 969 -5.2

中成药 吨 2096 -14.9

合成洗涤剂 吨 118735 30.2

服装 万件 63.6 4.4

水泥 万吨 309 57.7

平板玻璃 重量箱 6337199 64.1

钢 吨 708954 113.5

成品钢材 吨 821319 59.1

风机 台 1518 -2.9

轴承 万套 1267 4.8

改装汽车 辆 6567 2.2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产值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全年施工单位工程35个。建筑施工面积56.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8%,竣工面积3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8.6%。

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大力实施投资拉动经济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65.1%。其中城镇投资112.8万元,增长70.4%;农村投资31.5万元,增长48.5%。

表6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44.3 65.1

# 国有经济投资 39.5 78.7

其他经济投资 104.8 60.0

房地产投资 9.7 129.0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31.5 48.5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112.8 70.4

# 第一产业 5.6 64.7

第二产业 76.5 44.6

第三产业 62.2 100.0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5.8万平方米,商品房空置面积5.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3.6亿元。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14亿元,比上年增长94%。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9%,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带动作用显著。全市共开发建设项目612个,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项目26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7个,完成投资额26亿元,同比增长80%。昊华离子膜烧碱、天成玉米深加工、通钢冷轧板、双辽福耀玻璃、伊通金圆水泥等重点项目相继投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一、二批5个国债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5.1亿元。

国内外贸易

全市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5.5%。分城乡看,城市好于农村。城市零售额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县的零售额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县以下零售额35.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行业看,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在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7.4亿元,比上年增长43.2%;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85.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853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5.5%。其中进口总额1686万美元,出口总额68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8.6%。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参加第二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共引进50万元以上项目829个,到位资金100.3亿元.新加坡新达集团、中粮集团、香港立国等大企业先后到四平投资,扩大了四平的知名度。

金融和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64840万元,比上年增长9.9%。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11.1亿元,比年初增加42.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2.2亿元,比年初增加3.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9.3亿元,比年初增加26.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81.7亿元,比年初增加38.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91.9亿元,比年初增加28.9亿元;中长期贷款68.0亿元,比年初增加2.2亿元。

保险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8家。全年保费收入46564.2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602.2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4962万元。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6303.1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5295.5万元;人身险赔款1007.6万元。

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值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全年公路旅客发送量2930万人,比上年增长5.2%;公路货物发送量2796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公路货物周转量10566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2%;旅客周转量10364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0%。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辆达到191458辆,,其中载客汽车达到39781辆,载货汽车达到29071辆。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1660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170万元,增长18.9%;电信业务总量49490万元,增长0.4%。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包括小灵通用户)达71.4万户,比上年下降49.1%,其中小灵通用户9.7万户,与上年持平,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48.9万户,比上年增长71.5%。

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60.64万人,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257人,比上年增长24%。接待国内旅游者60.51万人,比上年增长9.8%。旅游总收入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6%,旅游人民币收入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区修建了六孔桥路、北邮电街、幸福路等9条主次干路,改造巷路23条.热网北干线延伸工程全面竣工。城市集中供热能力达到870万平方米。实施市区24小时供水改造工程,3万户居民收益。城市出口建设实现突破,四叶一级路、102线四平连接线竣工。环城公路基本完工,通车里程46.5公里。京哈铁路四梨路公铁立交桥实现简易通车。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0亿元,竣工里程661公里。北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建成滨河公园绿地28万平方米,园林广场8处。铁东公园、宏泰公园、热电广场及周边绿化工程全部竣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开局顺利,年内新增绿地63.5万平方米。市区8个广场、23条街路、107个楼体实现了亮化,巩固了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市容市貌日见整洁,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均值为21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1.8%。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全市有大学1所,招生5283人,在校生18298人,毕业生5077人;共有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生11735人,招生4572人,毕业生3123人;普通中学209所,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59571人,招生20304人,毕业生15340人;全市普通初中在校生111631人,招生36417人,毕业生42078人;全市普通小学1101所,在校生183847人,招生29282人,毕业生37294人;盲童聋哑学校4所,在校生319人,招生26人;幼儿园243所,在园幼儿22498人。

走科教兴市之路,加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组织申报了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及产业化项目38项,现已被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批准立项35项。被批准立项的项目总投资2.6亿元,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9.2亿元/年,可实现利税24816万元/年。已经获国家、省科技经费无偿帮助1314万元。年末,全市共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5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9.8%。全市省级科技企业35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4.5%。为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全年共发布预警信号15次.人工增雨飞机作业15架次,地面发射增雨火箭57枚,发射高炮弹1779枚。减少因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7500万元。

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大了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力度,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5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8%。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4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9个,妇幼保健院9个。卫生机构床位901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8119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397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555人,注册护士3946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服务站66个,覆盖人口100%。

体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竞技体育不断取得新突破。2006年,我市运动员在多哈亚运会上共获得4金1银的好成绩。在十五届省运会中共获金牌93枚、银牌82枚、铜牌76枚。金牌、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列夏季项目全省第二名。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市组织开展了象棋、游泳、跆拳道、体育舞蹈、钓鱼、百事球王争霸赛等系列比赛,参加人数超20万人次。并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社区体育稳步发展,2006年组织举办了“四平市首届中小学生青少年冰雪夏令营活动、”“中小学生速滑比赛”和“全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低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31.3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市区人口60.3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全年出生人口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全年死亡人口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3.2‰。

表7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年末总人口(万人) 比重(%)

全市总人口 331.3 100.0

# 农业人口 204.5 61.7

非农业人口 126.8 38.3

# 男性 168.1 50.7

女性 163.2 49.3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99.97元,比上年增长14.5%;人均消费支出7245.99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食品支出2173.25元,比上年增长0.9%。居民用于交通与通讯、医疗保健支出下降;交通与通讯支出为627.19元,比上年下降0.5%;医疗保健支出为681.35元,比上年下降3.8%;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944.66元,比上年增长15.2%。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0.0%,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79.40元,比上年增长12.6%。城乡居民住宅条件显著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建筑面积为24.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4%;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

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加。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为20.3万人,比上年减少0.4万人,减少1.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4.8亿元,比上年增加3.1亿元,增长14.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346元/人,比上年增加2126元,增长20.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保障工作全面推进。全市共拨付养老金、失业救济金6.5亿元,确保了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城镇低保人数达到11.5万人,发放低保金9226万元。建成62个农村福利中心。“五保户”供养条件有所改善。积极开展城市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已参保2.9万人。

说明:1、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为快报初步统计数。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由有关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