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四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2:42:19 来源:四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46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时机,围绕“工业立市、农业增效、财政翻身”这一主线,积极开展工作,全市的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好成绩,科技、教育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0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65.2亿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70.8亿元,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7047元,比上年增长14.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2年的42.0:25.7:32.3调整到40.9:28.3:30.8。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6.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299万元,比上年增长23.3%。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0%。

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原材料、燃料、电力购进价格上涨4.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矛盾还很突出;中小企业活力不强,发展不够快,需求不足;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很重;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3.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95万公顷。其中,玉米面积3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7万公顷;水稻面积3.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1万公顷;小麦面积7058公顷,比上年下降2013公顷。粮食生产在遭受干旱的情况下,仍夺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99.2万吨,比上年增长12.6%。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

畜牧业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88.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7%。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38.8万吨、14.0万吨、1.4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0.2%、增长5.1%、增长28.9%。禽蛋产量38.2万吨,增长7.1%;牛奶产量7.9万吨,增长18.5%;水产品产量2953吨,增长4.8%。

林业继续发展。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9835万元,比上年增长37.9%。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633公顷,比上年增长115.9%。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历史性突破,改变了十年来连续亏损的局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2%。

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5.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477万元,比上年增加利润35875万元。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润25151万元,比上年增加13545万元。

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化工、医药等支柱和优势产业产值已占整个工业产值的65%以上。

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0户,其中,亏损企业87户,企业亏损面为32.2%,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4063万元,比上年减少19023万元。双停企业陆续启动生产,一批资不抵债企业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五小”企业通过关闭破产,退出了市场。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四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0.2亿元,全年施工单位工程331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40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42.3%。建筑施工面积9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万平方米,增长2.9%;竣工面积6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2万平方米,增长13.4%。

固定资产投资

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7亿元,比上年增长6.8%。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7.9亿元,比上年下降14.6%;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9.3%。

国内外贸易

全市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9%。分城乡看,城市好于农村。城市零售额44.2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县的零售额9亿元,增长8.4%;县以下零售额24.7亿元,增长8.1%。分行业看,餐饮业零售额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8.1亿元,增长10.5%。

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30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进口总额8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8.4%;出口总额22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截止2003年末,共引进招商项目2362个。2003年实际到位资金4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6%。纳爱斯、巨能、飞龙、通钢、福耀玻璃、吉林油田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来平投资建厂。

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91.6亿元,比年初增加26.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3.7亿元,比年初下降7568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56.7亿元,比年初增加21.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59.9亿元,比年初增加8.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89.3亿元,比年初增加8.2亿元;中长期贷款66.2亿元,比年初增加16.3亿元。

保险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各类保险企业保费收入2.1亿元,承保金额162.5亿元,赔付金额为1.1亿元。

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全年旅客发送量2402万人,比上年下降3.2%;货物发送量2449万吨,比上年增长0.2%;公路货物周转量9277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2%;旅客周转量89575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3.1%。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4291万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8652万元,增长6.9%;电信业务总量35639万元,增长10.1%。全市程控电话机容量达55.7万门,比上年增加6.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达51.7万户,比上年增加5.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44.4万户,增加3.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36.2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9.7万户,比上年增加0.9万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住宅开发和基本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末,累计新建、改建城市主干路10条,次干路88条,新建、扩建桥梁12座,建设街头广场8处,改造土路、断头路167条,修建巷路65万平方米。建成的10万平方米的英雄广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健身的理想场所。筹集5200万元,对站前广场区域进行了彻底改造。南河碧水绿带生态工程基建部分全部竣工。

市容市貌日见整洁,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56.4%,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工业废水处理率达76.5%。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均值为0.24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8.2%。

市区绿化美化成效显著。城区累计植树70余万株,栽花1200万株,种草73万平方米,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共有大学2所,招生5598人,在校生17436人,毕业生3270人;共有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生4219人,招生1494人,毕业生2427人;普通中学216所,在校生182127人,招生68140人,毕业生49697人;小学1194所,在校生222104人,招生29829人;盲童聋哑学校4所,在校生173人,招生22人;幼儿园219所,在园幼儿20885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建改建校舍21.9万平方米。普通中学、小学都设有普通教室、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职业中学还配备了多媒体室。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发展,社会力量举办的小学5所,中学22所。

科技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8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各类各级星火计划项目10项,省级攻关项目1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9项,申报国家级、省级新产品1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5次,评选出四平市科技进步奖49项。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工贸总收入1.8亿元。

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电影、电视剧本《老陈头的尊严》由长影买断;电视剧《郭母的心病》由吉林电视台拍摄;小品《童心》在南京市小品汇演中获一等奖;大型公益文化活动“英雄广场之夏电影晚会”放映70余部影片,历时3个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青睐。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进一步繁荣,全市75个社区组建文化活动组织288个,文艺表演团队295个。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15000人,图书室75个,藏书20万册。开发广场文化活动点148个,活动室120个。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

卫生改革成效显著,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全省率先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医疗服务质量有较大提高。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6个,卫生技术人员14496人。医院、卫生院床位8822张。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到9.54‰;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32.91/10万人。

体育工作成效显著,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在2003年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女子团体射箭比赛获团体第二名,女篮获全省青少年篮球比赛第一名,摔跤队获全省青少年比赛团体第一名。2003年共获金牌70枚。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26.7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市区人口51.1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2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9‰。全年死亡人口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3‰。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07.45元,比上年增长23.6%;人均消费支出4565.18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食品支出1649.43元,比上年增长12.7%。居民用于交通与通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6.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88元,比上年增长16.0%。城乡居民住宅条件显著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4.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19.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

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加。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为24.7万人,比上年减少1.3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7893元,比上年增长9%。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保障工作全面推进。2003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0.6万人,比上年增长2.9%。医疗保险参保面达65%。新开发就业岗位5.5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3万人。年末全市登记失业率为4.5%。全市城镇低保对象达9.6万人,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940万元。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有各类福利企业149个,安置1443名残疾人就业。全年累计下拨救灾款760万元。

说明:1、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为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由有关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