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四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2:41:55 来源:四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48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工业立市、农业增效、财政翻身”的三项主要任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使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继续扩大。据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4亿元,增长10.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1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5.5亿元,增长14.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41.1:25.7:33.2变为2002年的41.5:26.2:32.4。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238元,比上年增长13.3%。

市场物价比较稳定,商品价格有升有降,升降幅度较小。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0%,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1%,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98.7%;衣着类价格指数为97.0%;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指数为99.8%;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指数99.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指数为104.2%;居住类价格指数102.8%;服务项目类价格指数103.5%。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农村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据统计,200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2.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5%。其中玉米面积33.0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1.6%;大豆面积10.3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3.8%;水稻面积4.35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2.3%;小麦面积9077公顷,比上年下降39.2%。在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农业依然获得大丰收。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粮食总产量达443.5万吨,比上年增产18.5万吨,增长4.3%。其中玉米产量364.2万吨,比上年增长4.0%;水稻产量35.0万吨,比上年下降19.2%;大豆产量25.7万吨,比上年增长96.2%;油料产量2.3万吨,比上年增长24.5%;蔬菜产量142.6万吨,比上年增长39.4%;水果产量9.1万吨,是上年的3.3倍。

畜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拉动全市农业增长的重要产业。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5.6%。猪肉产量达38.8万吨,比上年下降3.2%;牛肉产量达13.4万吨,比上年增长6.7%;羊肉产量达1.1万吨,比上年增长3.6%;禽蛋产量达35.7万吨,比上年增长7.4%;牛奶产量达6.6万吨,比上年增长3.3%;水产品产量达2818吨,比上年下降12.9%。

林业发展较稳定。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5590万元,比上年下降37.2%。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480公顷,比上年增长31.5%。完成幼林抚育面积33744公顷,比上年下降9.1%。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江河整治和水库加固、灌区配套等工程建设进度加快,农业综合防灾能力得到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5%;农用拖拉机50021万台,比上年增长1.5%;农用载重汽车662台,比上年增长0.2%;农村用电量3.6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5.5%;化肥施用量45.6万吨,比上年增长0.4%。

三、工业

工业立市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其中,重工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14.4%;轻工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16.5%。国有企业增加值9.9亿元,增长1.4%;集体企业增加值4.1亿元,下降13.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0.3亿元,下降26.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加值3.9亿元,比上年下降5.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28.3%。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较好,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工业产品销售率97.4%,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69.7%,比上年上升8.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1亿元,减亏2355万元。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润10252万元,比上年增盈10142万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水泥106.45万吨,下降2.32%;钢材41.0万吨,增长1081.76%;化学纤维5589吨,下降38.91%;卷烟9万箱,下降18.18%;纱7385吨,下降2.93%;硫酸1.9万吨,增长2.47%;原煤45.2万吨,增长15.53%。

企业改革改制取得显著成效。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8户,比上年减少21户。其中亏损企业102户,比上年减少36户。亏损面为33.1%,比上年下降8.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55946万元,比上年增长3.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全面的增长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8.5亿元,比上年增长46.9%。基本建设投资19.0亿元,比上年增长60.6%;更新改造投资11.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房地产投资6.8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7.4亿元,比上年增长7.0%。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31.2%。

投资增长较快的行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教育、文化业、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的关键是资金到位情况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到位资金38.7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比上年同期增长67.3%;自筹资金比上年增长88.8%。

全年新增年生产能力有:水泥45万吨;化学农药原药2000吨;钢绞线2万吨;合成橡胶3000吨;合成纤维1500吨;加工大豆30万吨;输液1000万瓶;程控交换机10万线;酒2万吨;新建公路54公里,其中:一级5公里,二级49公里;改建公路119.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0.4公里,二级公路89公里。

重点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全市新开工建设和续建的重点工业项目达104个,其中投资超亿元的23个。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共完成投资5.8亿元,超过了“九五”期间的投资总和。四白一级路、西辽河大桥、梨树污水处理厂等12个项目相继竣工,东西辽河治理、二龙山水库除险加固等34个项目进展顺利。

五、交通邮电业

交通邮电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年旅客发送量2482万人,比上年增长5.0%;货物发送量2443万吨,比上年增长4.4%;公路货物周转量9261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9%;旅客周转量9240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0%。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371.1公里,比上年增长4.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业呈高速发展态势,现代化通信能力迅速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0460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80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5%;电信业务总量32364万元,比上年下降3.0%。全市程控电话机容量达48.8万门,比上年增加9.1万门,增长22.9%。固定电话用户达46.2万户,增加7.9万户,增长20.6%。其中住宅电话40.7万户,增加9.1万户,增长28.8%。移动通信继续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6.1万户,比上年增加12.4万部,增长52.3%。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8.8万户,比上年增加3.1万户,增长54.4%。

六、国内外贸易

全市继续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消费品市场供销畅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4.5%。分城乡看,城市好于农村。城市零售额39.6亿元,增长16.6%;县的零售额22.8亿元,增长16.6%;县及县以下零售额8.3亿元,增长4.0%。分行业看,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8亿元,增长28.2%;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1.6亿元,增长10.8%。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为消费品市场增加了活力。2002年末,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339个,比上年增加了14个。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2.9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城市成交额11.9亿元,下降4.0%;农村成交额?31.0亿元,增长2.6%。

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达24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出口总额21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2%;进口总额25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7.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四平,陆续投产。全年招商引资项目612个,到位资金33.63亿元。浙江纳爱斯、福建耀华、通钢集团、吉林油田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进入和扩大投资,为四平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深化财政改革,财政收入保持了平稳增长,全市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5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市区收入64869万元,增长22.3%。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保证了重点支出,有力地支持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全口径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金融业继续发挥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贷款规模和业务不断扩大。2002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65.3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1.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4.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5.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35.0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1.3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7.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为200.5亿元,比年初增加15.6亿元;中长期贷款为49.5亿元,比年初增加2亿元;工业贷款为26.0亿元,比年初增加了7946万元。

由于四平经济明显好转,使经济税源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年税收收入为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国税收入8.3亿元,比上年增长9.6%;地方税收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年各类保险企业保费收入3.16亿元,全年承保金额195.3亿元,已决赔款5083万元。

九、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

我市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高标准智能化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如海银绿苑、阳光新城、海丰世纪园等。城市道路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扩建英雄桥、南迎宾桥、北迎宾桥等6座桥梁,改造打通了南北迎宾街、青年街等15条主次干路,完成了中央东路延伸工程,市区新增公共汽车线路3条。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供水、供热、供电、燃气等公用服务功能不断加强。

市区建设成绩斐然,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市共建社区75个,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投资400万元,选聘工作人员230人,配备了微机、电视、电话等现代办公设备,75%以上的社区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和文体活动场所。

市区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市容市貌日见整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52.6%,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年均值为29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1%。城区植树达16万株,庭院绿化三年达标任务基本完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师德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流失现象得到控制。全市共有本科院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生9133人,比上年减少516人;普通中学204所,在校生179291人,比上年增加7882人;小学1214所,在校生249965人,比上年减少29124人。小学入学率达100%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引进推广重点科技成果16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8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各级星火计划项目10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21项,申报国家级、省级新产品1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评选出四平市科技进步奖49项。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亿元,为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保证了安全优质播出。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艺术馆站42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单位5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

卫生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明显加强。2002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6个,卫生技术人员18635人,医院、卫生院床位8719张。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1.1‰,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36.2/10万。

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十分活跃,体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全国先进水平。2002年,全市体育人口达130万人,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1.6%;职工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20万人,社区晨晚练人数突破20万人。社区体育成果显著,市体育局筹措近200万元资金为全市54个社区配备了健身器材,在吉林省率先实现城区体育先进社区“满堂红”。竞技体育取得了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夏季项目第二名的好成绩,共获金牌57枚,银牌60枚,铜牌55枚。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002年全年总人口为326.1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市区人口50.9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9‰;全年死亡人口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人们生活条件继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2.85元,比上年增长27.6%;人均消费支出3849.21元,比上年增长22.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30元,增长13.9%。城乡居民住宅条件显著改善,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为13.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8%;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19.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

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加。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为26万人,比上年下降11.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8.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7241元,比上年增长21.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保障工作逐步完善,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新开发就业岗位3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15万人。新增城镇“低保”对象42347人。全年共有55998人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累计发放保障金额3537万元。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推进,全市有各类福利事业单位91个,床位4056张,收养4056人。各类福利企业129个,安置993名残疾人就业。全年累计下拨救灾款835万元。

说明: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快报数。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