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四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2:41:25 来源:四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25次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工业立市、农业增效、财政翻身”三项主要任务,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十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市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8亿元,增长19.1%;第二产业增加值46.2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59.4亿元,增长8.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0.3:25.6:34.1变为2001年的41.1:25.7:33.2。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51元,比上年增长13.4%。

市场价格在低位运行,价格总水平降幅趋缓,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3%,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98.8%;衣着类价格指数99%;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指数97.6%;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指数98.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指数101.6%;居住类价格指数103.4%;服务项目类价格指数103.7%。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抗旱保苗取得了重大胜利。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3.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其中玉米面积37.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0%;大豆面积5.9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5%;水稻面积4.9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5.3%;小麦面积1.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4.4%。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1%。粮食总产量达425万吨,比上年增产161万吨,增长61.0%。其中玉米产量350万吨,比上年增长66%,水稻产量43万吨,比上年增长21.3%;大豆产量13.1万吨,比上年增长102.0%;油料产量1.85万吨,比上年增长147.9%;蔬菜产量102.3万吨,比上年下降29.0%;水果产量29万吨,比上年下降42.6%。

订单农业规模扩大,订单面积达到18.1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

畜牧业发展较快,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1%。猪牛羊肉产量达到53.7万吨,比上年增长8.2%;禽蛋产量33.3万吨,比上年增长7.8%;牛奶产量6.4万吨,比上年增长13.3%。水产品产量3234吨,比上年下降52.5%。

林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8043万元,比上年增长65.4%。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970公顷,比上年增长20.9%,完成幼林抚育面积37107公顷,比上年下降32.0%。

产业化经营取得成效,粮畜产品深加工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龙型经营模式和产业化格局已见雏型,黄龙玉米深加工,华正120万头猪等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江河整治和水库加固、灌区配套等工程建设进度加快。农业综合防灾能力得到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3.5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4.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0.7%;农用拖拉机4.9万台,比上年下降3.7%;农用载重汽车661台,比上年增长10.9%;农村用电量3.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化肥施用量45.4万吨,比上年增长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在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思想指引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大力开拓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增长质量的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其中,重工业增加值17.4亿元,增长10.9%;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1.2%,国有企业增加值10亿元,下降0.2%;集体企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15.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1.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加值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51.3%。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较好,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工业产品销售率96.7%,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61.2%,比上年下降7.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3亿元,增亏1.7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水泥109万吨,增长10.5%;钢材3.5万吨,下降22.4%;化学纤维9149吨,下降4.9%;卷烟11万箱,增长15.8%;纱7608吨,增长1%;硫酸1.8万吨,增长27.8%;原煤39.1万吨,下降9.1%。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9户,亏损企业138户,亏损面为41.9%,比上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5.4亿元,上升43.3%。

地方工业企业扭转了多年的亏损局面,盈亏相抵后,盈利110万元。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实现利税3780万元。全年施工单位工程550个,建筑施工面积9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5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下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亿元,比上年下降31.2%。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9.3亿元,下降24.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5.2亿元,下降53.9%。基本建设投资10.3亿元,下降57.4%;更新改造投资8.7亿元,增长29.2%;房地产开发势头较旺,全年完成投资4.6亿元,增长6.1%。商品房销售强劲,个人购房踊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8%。

新开工项目减少。全年新开工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122个,比上年减少21个。全年新增生产能力有:改建公路23.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9.6公里;高等院校学生席位4100个,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中等专业学校席位4027个,建筑面积14714平方米;其他学校学生席位3200个,建筑面积10277平方米。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四平──白山一级公路,四平、公主岭、梨树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四平电信枢纽大楼、四平供热网工程,粮食仓储设施和城网、农网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

四、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8.8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年旅客发送量2363万人,比上年增长3%;货物发送量2340万吨,比上年下降1%;公路货物周转量8917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旅客周转量8639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355.7公里,营运线路667条,比上年增加49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现代化通信能力迅速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329万元,比上年增长81.1%;电信业务总量3.3亿元,增长13.2%。

年末全市程控电话机容量达39.7万门,比上年增加8.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达38.3万户,比上年增加7.8万户,其中住宅电话31.6万户,增加4.4万户。移动通信继续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3.7万部,比上年增加13.1万部,增长123.2%。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5.7万户,比上年增加4.5万户,增长3.9倍。

五、国内外贸易

全市努力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使全市消费需求有所升温,实现了消费的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1亿元,比上年增长7.2%。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8.4%。分城乡看,农村好于城市。城市零售额34亿元,增长6.4%;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9.1亿元,增长8.1%。分行业看,全年餐饮业完成营业额6.9亿元,增长8.8%;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营业额55.6亿元,增长14.8%。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快,为消费市场增加了活力。2001年,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325个,比上年增加11个,增长3.5%,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2.6亿元,比上年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5%。其中:城市成交额12.4亿元,下降15.9%;农村成交额30.2亿元,增长19.1%。

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28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出口总额22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进口总额5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3.1%。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共实现招商项目698个,总投资48.98亿元。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深化财政改革,财政收入保持了平稳增长。全市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市区收入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保证了重点支出,有力地支持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全口径一般预算支出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1%。

金融业继续发挥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贷款规模和业务不断扩大。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1.4亿元,比年初增加32.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0.3亿元,比年初增加2.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8.4亿元,比年初增加7.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2.5亿元,比年初增加11.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为190.8亿元,比年初增加8.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7.6亿元,比年初增加5.5亿元。工业贷款为30.8亿元,比年初增加3.7亿元。

税收形势较好。全年税收收入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国税收入7.6亿元,比上年增长6.8%;地税收入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类保险企业保费收入2.2亿元,全年承保金额138.6亿元,已决赔款5766万元。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小学在校生27.9万人,比上年减少3万人。普通初中招生52557人,在校生14.1万人,毕业生数38319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招生36人,在校生  21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5297人。

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全年高中段招生70899人,比上年增加1636人。在校生18.92万人,比上年增加0.3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11741人,比上年增加1440人,在校生30264人,比上年增加2808人。

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427人,比上年增加425人,在校生9649人,比上年减少1364人。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成果显著。2001年,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新产品5项,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项,省级技术创新基金4项,国家级火炬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5个,创产值3.9亿元,实现利税0.5亿元,为我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八、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加强。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艺术馆(站)42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单位5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8%,与上年持平。电视人口覆盖率94%,与上年持平。2001年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庆祝建党80周年文艺演出活动,二人转《喜莲》荣获全国部分小戏剧汇演一等奖。新闻出版健康发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发展迅速,大大丰富我市文化市场。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2001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84个,卫生技术人员15411人,医院、卫生院143个,医院、卫生院床位8289张。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3.27‰。完成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农村三级医疗保健体系继续完善,乡村联办、一体化管理开展面达100%。

体育工作继续保持全国、全省先进水平,群众体育事业不断增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2001年,全市体育人口达130万人,中小学体育达标率为90.1%;职工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20余万人;社区参加晨晚练人数突破20万人。我市已连续十二年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称号。竞技体育成绩优异。2001年,我市运动员共参加吉林省8个夏季项目的比赛,获金牌54枚、银牌53枚、钢牌39枚,金牌、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列全省第二名。

九、环境保护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加大。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工程,市容市貌日见整洁。工业污染防治能力继续增强,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42.3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49.76%。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率均值为327微克/立方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城市绿化美化成效显著,城区累计植树1.5万株,栽花325万株,人均绿地面积达到6.4平方米。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统计,全年总人口为323.5万人,比上年增加6298人,市区人口47.2万人,比上年增加3921人,全年出生人口1.3万人,出生率为7.4‰,全年死亡人口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23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3136元,比上年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43元,比上年增长30.0%。城乡居民住宅条件显著改善。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10.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加。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为29.6万人,比上年下降1.7%;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5945元,比上年增长4.3%。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参加保险的职工数达到19.8万人,比上年增加8657人。纳入统筹的离退休职工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7.6%,基本做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实施再就业工程,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全面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拨付率达到100%。下岗和失业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保险金得到足额发放。扩大了城市“低保”覆盖面,新增城镇“低保”对象2726人,全年共有16452户居民55939人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累计发放保障金1483万元。灾区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累计下拨救灾款1482万元。社会福利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共有各类福利事业单位118个,社会福利床位5068张,收养4081人,各类福利企业113个,安置965名残疾人就业。

说明: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