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吉林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2:37:25 来源:吉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564次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加快发展为动力,以实现“总量翻番”为目标,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总量跨越性突破,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民生民利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提前“翻番”和在省内率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8亿元,现价增长38.3%,不变价增长1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2亿元,现价增长20.5%,不变价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00.1亿元,现价增长50.3%,不变价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375.7亿元,现价增长31.2%,不变价增长19.8%。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5.145.739.2调整为13.149.637.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277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187美元。

财政收支

2007年,全市财税部门以“奋斗三年,实现总量翻番”为中心,以税源普查和全社会综合治税为重点,开拓创新,强化征管,财政收入超额完成预算并实现百亿奋斗目标。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0.6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全市地方级收入完成40.8亿元,比上年增长48%。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保障能力增强,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完成98.8亿元,比上年增长24.8%。

开发区建设

2007年,高新区以项目建设年为主线,狠抓科技创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据统计,技工贸总收入完成167亿元,增长40.5%。工业总产值完成118亿元,增长48.2%。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亿元,增长40.3%。财政收入8.3亿元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亿元,增长22.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1亿元增长56%,其中:外资到位3352万美元,同比增长19.8%。

吉林经济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拓宽招商渠道,结合区域特点,确立了突出发展化工、轻工化纤纺织和品牌食品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能源与环保产业和安全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机械电子产业,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实现全口径地区生产总值34.4亿元,增长48.8%;固定资产投资90.1亿元,增长35.9%;财政收入4.6亿元,增长37.5%;规模工业总产值110.5亿元,同比增长50.8%;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1.9亿元,增长48.4%,其中利用外资2805万美元。

民营经济

2007年,吉林省实施促进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强劲,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腾飞计划目标,实现了民营经济快速腾飞的良好开局。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9.5亿元,增长34.4%;实缴税金30.6亿元,增长30.1 %;私营企业户数达到11914户,比上年增加1159户企业;从事个体工商业业户达到15.86万户,比上年增加1.36万户;从业人员达到51.98万人,比上年增加3.38万人。全市投资额在千万元以上项目共开工56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3个。

市场价格

2007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3%,其中食品类上涨12.1%,居住类上涨5.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4.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9%,衣着类上涨1.5%;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9%,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

农 业

2007年,全年继续贯彻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农业取得良好发展,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新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9亿元,增长21.2%。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6%,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长25.3%;水稻播种面积增长5.8%;大豆播种面积降低45.7%。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00.4亿元,增长17.2%。粮食总产量390.7万吨,增长9.8%,其中:水稻111.5万吨,增长6.2%,玉米257.3万吨,增长18%,大豆14.7万吨,减少45.4%。油料产量1.2万吨,增加15.2%;烟叶0.2万吨,与上年持平。

全年实现牧业产值93.6亿元,增长26.1%。生猪出栏402.4万头,增长2.8%,肉牛出栏119.3万头,下降21.7%。猪牛羊肉产量达到49.6万吨,增长1.4%,牛奶产量8.2万吨,下降8.2%。

全年渔业完成产值7.2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5万吨,增长11.7%。

全年林业产值完成6.1亿元。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164公顷,有林地造林面积5131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412公顷,增长14.4%;全年四旁植树165.8万株,增长61.8%。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83.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2%。

工 业

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4.7亿元,现价增长52.4%(可比价增长22%)。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7.9亿元,增长29.3%。工业产品销售率96.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37.8亿元,增长40.6%。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50.5亿元,其中:中央工业盈利10.1亿元,同比扭亏增盈18.9亿元;省属工业盈利12.6亿元,同比增加5.9亿元;市及市以下地方工业累计实现利润27.8亿元,同比增加12.9亿元。

全市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14.3,同比增加61.2。总资产贡献率11.4%,同比增加4.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3%,同比下降23.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2.7%,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9次,同比增加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4%,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80447.4元/人,同比增加68986.5元/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原煤产量335.3万吨,同比增长73.1%;生铁产量114.8万吨,同比下降0.6%;钢产量289.7万吨,同比下降9.2%;水泥产量336.8万吨,同比增长14.1%;乙烯产量87.3万吨,同比增长16.1%;合成橡胶产量18.4万吨,同比下降1.6%;化学纤维产量达到33.8万吨,同比增长49.1%;汽车产量5万辆,同比下降28.2%;发电量12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其中:水电30.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3%。

建筑业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9.4亿元,增长32.6%,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6.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6.7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城镇投资完成750亿元,增长28.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0.3亿元,增长50.9%。

房屋施工面积1960.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83.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156.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79.6万平方米。

在建项目2717项,其中,完成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及单位156个,完成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及单位778个。完成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及单位427个。5000吨粘胶长丝连续纺项目完成投资1.19亿元;吉林沱牌农产品的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本年累计完成投资4.27亿元;吉林晨鸣纸业的低定量涂布纸生产线项目本年累计完成投资1.51亿元;吉林燃料乙醇的年产5万吨乙酸乙酯项目本年累计完成投资1.37亿元;东北电力集团白山抽水蓄能泵站项目本年累计完成投资1.52亿元。吉林大榆气体的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项目本年累计完成投资1.39亿元。

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033项,新增固定资产650.5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铁合金3540折标吨/年;原煤开采57.5万吨/年;硫铁矿开采1.2万吨/年;石墨及碳素制品2230吨/年;冷轧(拔)钢材20万吨/年;合成橡胶7万吨/年;焊接钢管20万吨/年;水泥120万吨/年;钾肥3万吨/年;啤酒9.1万吨/年;化学原料药200吨/年;机制纸浆8.5万吨/年;高等院校学生席位12460个,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新建公路270.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3公里,改建公路19.2公里,一级公路62.9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93.44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202.3万平方米;城市防洪堤长度17.5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54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1.4万吨/日。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规模质量显著提升。全市形成重招商、抓招商的良好氛围,针对重点国家和区域组织专业招商,以及充分利用第三届东博会良好契机,取得显著成果。全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02.4亿元,同比增长36.4%。

国内贸易

2007年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消费品市场继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亿元,增长1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332.6亿元,增长17.9%,餐饮业零售额实现55.9亿元,增长18.2%。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24.8亿元,增长18.7%;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4.2亿元,增长14.6%。

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经贸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6亿美元,同比增长28.5%;其中出口5.6亿美元,增长23.9%;进口4亿美元,增长35.5%。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增长14.6%。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5848万美元,增长22.3%;新派劳务1703人,增长7.8%。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货物周转量①14233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 35.33%,其中,公路运输14228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5.35%,水路运输47万吨公里。全年旅客发送量172497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0.94%。其中,公路17092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1.15%;水运1575万人公里,同比下降7.62%。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6亿元,比上年增长 6.7%;电信业务总量33.1亿元,增长14.3%,其中:移动电话业务总收入23.6亿元,增长20.4%;长途电话业务电路1.53万路;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47.4万户,增加33.8%;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15.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5.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0.1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93.1万户,同比增长1%;年末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2.7万路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42.6万路端;长途光缆线路长度2054公里;互联网用户24.5万户。

旅游业

借全省旅游产业大会之势,倾力打造地方品牌,整合优势资源,旅游经济健康、迅猛发展,截至到2007年末,共接待国内游客1029万人次,增长18.2%,实现旅游收入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接待入境旅游者4.5万人次,创汇1249万美元。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信贷资金来源稳步增长,贷款投放适度,结构合理。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45.4亿元,比年初增加45.2亿元。其中:本外币企事业存款余额145.5亿元,比年初增加25.9亿元;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604.2亿元,比年初增加20.1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456亿元,比年初增加4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47.8亿元,比年初增加47.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68.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52.7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3140.8亿元,累计现金支出3169.4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28.7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 技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科技竞争优势,自主创新迈出较大步伐。2007年,全市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41项,其中国家级32项,省级39项,市级70项。共投入资金4048万元。

共登记科技成果77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3项,国内先进水平74项。

共获省科技进步奖2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共授予市科技进步奖74项,其中一等奖 3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 16项,推广奖8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共申报各类专利447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313项。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84份,新确认科技企业20户。

技术监督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和10类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小作坊建档率、食品生产企业获证率、小作坊质量安全承诺书签订率和10类产品建档率均达到100%,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整治任务。2007年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实现3个。

特种设备监管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三图、一表、一证”绘制基本完成,建立一支134人的协管员队伍,特种设备监管软件投入使用,特种设备的监管网络基本实现。

教 育

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普惠和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基础教育优质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高考文理科超600分率、进重点线率均居全省第一位,特教学生高考录取人数居东三省第一位。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建设年”确立了30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对10所职业学校进行了深度整合,市教育局接收了4所行业办职业学校,基本上实现了职业学校的实质性合并。深化了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年内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2万多人。启动了“上岗技能无偿援助计划”,为1200多名下岗职工、贫困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了免费培训。全市名优教师数量有了新的增长,23人被命名为特级教师,99人被认定为省级骨干教师,共涌现国家、省和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1128名。颁布实施了全国地级市第一部民办教育条例《吉林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目前,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0所,在校学生56547人,专任教师3235人;普通高中47所(含完中27所),高中生83249人,专任教师3890人;初中158所(含九年制学校31所),初中生149253人,专任教师9699人;小学882所,小学生237566人,专任教师18827人;幼儿园797所,在园儿童64576人,专任教师3407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特教学生1086人,专任教师267人。

文 化

2007年,共创作和改编了大型歌舞晚会、童话剧、二人转剧(目)等50余台(个),朝鲜族群舞《鼓欣》和少儿曲艺《美丽的谎言》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表演奖。市歌舞团、市话剧团、市戏曲剧团完成各类演出436场,市歌舞团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第六届亚冬会文艺晚会等国家级大型文艺演出,远赴俄罗斯、西班牙、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成功组织了吉林市第九届“松花江之夏”和“松花江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并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全年组织各类大型活动100多项,举办群众性休闲活动200多场次,免费放映露天电影465场次。全市22处文物保护单位被省政府核准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在北山西峰修建了吉林市平安钟楼。吉林陨石雨博物馆改建工程开工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产值2500万元。

2007年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有广播电台6座,节目套数 9套,全年广播播出时间50076.6小时。电视台、电视转播台全地区9座,节目套数9套,电视播出时间89224.12小时;中波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台6座,电视台6座,电视转播台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2%。

2007年,电视剧《都市外乡人》获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大奖“飞天奖”二等奖。电视剧《插树岭》获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大奖“飞天奖”一等奖。

吉林市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合作,举办的《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大型直播晚会、市经广台承办的“雪花啤酒节”、市电台策划举办的“首届江城的士节”在省、市以至全国产生了积极效应,为促进江城经济发展和展示城市魅力做出了卓有成效地贡献。

卫 生

全市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07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44所,其中:医院153所,疗养院2所,卫生院107所,门诊部78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3所,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1所,妇幼保健机构12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所,卫生监督所2所,医疗科学研究机构5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7所,诊所1071所,卫生所(医务室)177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293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3119人,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17868张,增长1%,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4.1张。

体 育

2007年,成功地承办了第6届亚冬会全部雪上项目比赛,被亚雪联、亚奥理事会官员盛赞本届亚冬会是历史上最成功、最圆满、最有影响力的一届亚冬会,体育局被省政府授予集体二等功。

全市群众体育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个主线,相继举办了奥运会火炬手选拔和全民健身系列群体活动共61项次,做到了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达到参与50万人,带动50万人,辐射100万人的目标,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30万人,占总人口的28%。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周”优秀组织奖、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奖,使我市荣幸地入选为“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传递城市。

竞技体育成绩整体提升。在第6届亚冬会上我市运动员以5金4银3铜的成绩创造了新的辉煌,特别是王春丽在越野滑雪短距离项目上的夺冠,实现了我国越野滑雪项目在亚冬会单项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使我市越野滑雪项目竞赛水平走到全国前列;在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中我市又有9人在四个项目上进入决赛;荣获2007年全省“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

积极为百姓创造健身条件。完成了吉林市5个健身广场器材的安装、验收工作,同时,在我市的街道、社区、学校、机关投入健身器材11处,共计336件。

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2.18亿元,为地方财政代扣代缴56万余元税款,解决了近400个低收入家庭的贫困问题,近500个无业人员、下岗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提高了近800人的年收入,同时为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积极培育市场,对体育经营场所进行安全检查,组织体育从业人员培训。目前全市非经营性体育场所1600余家,开办项目30余个,共有从业人员约12000人,有近50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2007年,城建工作按照“奋斗三年、总量翻番”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服务经济、建管并重、科学发展”的方针,通过“百日奋战”、“决战四季度”等系列活动,城市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市共安排城建项目111项,共完成城建固定资产投资91.9亿元。

22条工业集中区道路及配套工程、珲春北街等7个续建工程、淮安街等18条主次街路、雾凇东路等6条棚改配套路全部竣工,达到了开辟一片新区、建设一条街路、拉动一方经济的目的。76条主次街路、8座桥梁的维护工作全部完成。垃圾焚烧电站建设完成土建工程施工。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日处理量达到18万吨。吉长城际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硬化和亮化工程。迎宾大路绿化带、35条主次街路树木补植任务全部完成。新增绿化面积106公顷,栽植乔灌木165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2.2%。解放大路和吉林大街等50条主街路30万平方米硬覆盖工程全部竣工。在松江路设置电子雾凇灯,音乐喷泉扩建工程投入使用,使城市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改造区域供水泵站和供热站、截流沿江污水吐口、敷设热网等工程全部竣工。热源扩能、天然气改造完成年度计划。市政府投入6500万元,对长期影响江北市民生活的北大沟进行了综合整治。北山、古民居等5个市民休闲广场和游园建成并面向群众开放。

重点棚户区改造完成拆迁建筑面积151.7万平方米,开工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年内安置1.7万户,回迁安置率达到90.7%。房产地开发坚持引大扶强、规模开发,先后引进北京锡华、江苏苏宁等域外知名开发企业,建成了锦绣花园等一批高尚住宅小区。

对江北、高新和江南商厦等10个区域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铺设供水管线10公里。自来水公司供水总量10592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4851万立方米。

东关、源源热电扩能改造工程按计划启动,新铺设热网主干线10公里,新建、改建60座供热站,取消了53座分散供热小锅炉,实现并网面积138万平方米。供热电量1469万吉焦,其中:热水1404万吉焦,蒸汽65万吉焦。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220万平方米。

铺设天然气中低压管线19公里、庭院管线18.8公里。新发展天然气用户11133户,解决遗留问题13165户。新建车用加气站两座。液化气供气总量3.9万吨,人工煤气供气总量878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3482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达22.6万户。

铺设了农林街、和平路、越山路等3条污水管线,全长3650米。启动了北大沟综合治理工程。对水源江段17个污水吐口进行了截流改造。污水处理厂于8月29日投入运行,目前日处理量达到18万吨。

新建水冲公厕5座,购置生物公厕1座,翻建旱厕27座。垃圾焚烧电站开工建设,年底实现冷封闭。

更新公交车辆53台,调整改造公交线路9条。市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68条,运营线路网长746公里,标准运营车数922标台,客运总量19719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4452辆。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7年末,户籍总人口432.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9.5万人,女性人口213.2万人。农业人口221万人,非农业人口211.7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5%。,比上年增加1.62个千分点。出生人口3.82万人,死亡人口1.99万人,人口出生率8.86%。,死亡率4.6%。。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5.12%,增加0.17%;一胎率达78.34%,增长3.37%。

就 业

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给予各类优惠创业扶持政策,加快创业企业的生成,带动了就业和再就业。全年开发城镇就业岗位11.2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比上年末下降0.21百分点。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8元,比上年增长23.1%,人均消费性支出10048.1元,比上年增长20.4%。据农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4496元,增长15.1%。2007年底,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1.59平方米,增加0.1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4.89平方米,增加0.28平方米。

截止2007年末我地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8.8万人,扩面新增3.1万人,其中非公经济组织参保44.7万人。实际缴费人员57.5万人,其中个人续保34.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38.7万人。

征缴养老保险费23.1亿元,其中清收欠费3238万元,续保人员征缴养老保险费6.7亿元。征缴失业保险费1.8亿元,其中清欠为349万元。

离退休人数为25.9万人,新增退休2.3万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98.5%,社区管理率为90.2%,离退休人员实际支付25.2亿元,当期拨付率100%。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2.5万人,失业保险金发放率100%。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我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79个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提前享受了国家补贴政策。年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42万人,增长112%,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62万人,增长1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8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6.9万人,增长23%;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27.74万人,增长29.7%。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02个,拥有床位20779张,其中光荣间807个,全年共收养142.6万人次,年末在院人数4375人,其中收养优抚对象526人,收养三无对象3445人,到2007年末,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855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176户,福利工厂66个,共安置1556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其中女城镇残疾人855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15亿元,接受社会捐赠1708.2万元,接受社会捐赠衣被5.4万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有32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其中城市有18.4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11.7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1.98万人享受到农村五保救助,保障资金达27228.2万元,其中城镇21826.5万元,农村5401.7万元;保障抚恤补助优抚对象17032人,安置退役士兵和复员干部1688人,保障离退休职人员935人,其中本年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85人。

登记管理社会团体515个,民办非企业488个,本年登记结婚32784对,离婚12032对,救助4044人。

环境保护

2007年是我市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全力加强污染减排,使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可喜变化,城市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空气质量好于2级以上天数达到32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9%,除哈达湾空气污染指数处于3级外,其它各功能区污染指数均为2级,属于良好;松花江吉林江段水质状况良好,九站、哨口断面水质类别由过去的轻度污染上升为良好;松花湖湖区水质年达标率为89.7%,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城市管理、环境监管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对全市479台经营性锅炉中整治超标排放锅炉146台;审批建设项目584项,建成投产使用项目“三同时”全部执行到位;出动监察人员7772人次,检查排污企业2984户,对61户重点企业实施了严格监管;受理群众信访1461件次,立案率100%,结案率98%。

四、主要问题

2007年,全市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产业结构不优,投资效益不高,民营经济比重偏低,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等问题。

说明:交通运输客货运量数据中不含铁路。

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