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吉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2:36:52 来源:吉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45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奋力突破,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比较明显的成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奋斗三年总量翻番”奠定了更加稳固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按现价计算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332.9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285.5亿元,增长14.9%。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6:44.9:39.1调整为15.2:45.6:39.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796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159美元。

财政收支

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5.7亿元,由于受增值税转型退税、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等多种减收因素的影响,比上年下降2.1%;全市地方级收入完成27.6亿元,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等收入增收较多的影响下,比上年增长10.6%。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完成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开发区建设

2006年,高新区加快项目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新的进展。据高新区统计,江南新建区全年技工贸总收入完成147.5亿元,增长25.4%;工业总产值完成88亿元,增长25.7%;财政收入3.8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67.6亿元,增长62.1%;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5亿元,增长73.7%;实际利用外资0.28亿美元,增长25%。

吉林经济开发区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发展化纤纺织、精细化工和品牌食品三大主导产业,经济继续平稳增长。全口径地区生产总值38.5亿元,增长35.1%;固定资产投资66.3亿元,增长60%;财政收入3.3亿元,增长32%;工业总产值91.9亿元,增长20.9%;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内资42.6亿元, 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0.33亿美元, 增长62.9%;新增入区企业62户,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58项,其中工业项目12项。

民营经济

2006年,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据市中小企业局统计,民营经济增加值287亿元,增长23.2%,实缴税金22.3亿元,增长31.2%;全市共新生成民营企业2070户,全市投资额在千万以上的项目共开工42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5个。

市场价格

2006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其中居住类上涨6.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8%,食品类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1%,衣着类上涨0.3%;交通和通讯类下降5.1%,烟酒及用品类下降2.6%。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66%,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87%;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0.22%。生产资料三大类构成中,采掘工业类价格上涨5.48%;原料工业类价格上涨8.09%;加工工业类价格下降5.29%。

农  业

2006年,继续贯彻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农业取得良好发展,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新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7.5亿元,比上年增长9.8%。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0.2%,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长0.7%;水稻播种面积增长7.2%;大豆播种面积降低9.7%。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85.7亿元,比上年增长7.4%。粮食总产量355.7万吨,增长19.8%,其中:水稻104.9万吨,增长3.5%,玉米218万吨,增长34.9%,大豆26.9万吨,减少4%。油料产量1.1万吨,减少48.4%;烟叶0.2万吨,与上年持平。

全年实现牧业产值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生猪出栏391.5万头,增长11.4%,肉牛出栏152.3万头,增长2.5%。猪牛羊肉产量达到48.9万吨,增长8.6%,牛奶产量8.8万吨,下降0.6%。

全年渔业完成产值5.6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2万吨,比上年增长8.2%。

全年林业产值完成5.5亿元。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267公顷,下降28.7%;迹地更新面积1234公顷,增长30.9%;全年四旁植树102.5万株,下降29.3%。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0.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3%。

工 业

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6.2亿元,同比增长18.2%。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工业产品销售率98%,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26.1亿元,增长1.2%。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2.1亿元,其中:中央工业亏损8.8亿元,同比减亏13.8亿元;省属工业盈利4.6亿元,同比增利2.9亿元;市及市以下地方工业累计实现利润16.3亿元,同比增利2.7亿元。

全市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9.4,同比增加27.2。总资产贡献率6.4%,同比增加1.9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6.2%,同比提高14.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1%,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6次,与上年持平;成本费用利润率1.4%,同比增加2.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23292.5元/人,同比增加21611.4元/人。

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原煤产量200万吨,同比下降10.6%;生铁产量115.5万吨,同比增长6.5%;钢产量135.7万吨,同比增长6.2%;水泥产量308.5万吨,同比增长4.2%;乙烯产量75.2万吨,同比增长47%;合成橡胶产量18.7万吨,同比增长8.9%;化学纤维产量达到22.6万吨,同比增长4.3%;汽车产量7万辆,同比增长11%;发电量127.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1%,其中:水电30.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5%。

建筑业

全年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5.9亿元,比上年增加1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4.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1.1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1.8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城镇投资完成583.1亿元,增长33.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6.6亿元,增长39%。

房屋施工面积1200.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72.9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8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73.87万平方米。

在建项目3459项,其中,完成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及单位62个,完成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及单位602个。吉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的15万吨腈纶纤维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1亿元;吉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的15万吨腈纶自备电站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吉林沱牌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45亿元;吉林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低定量涂布纸生产线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的年产40万吨燃料乙醇改扩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香港新实业国际集团吉林山梨酸钾配套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844项,新增固定资产514.34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铁合金1万吨/年;生铁1万吨/年;硫铁矿开采1.2万吨/年;石墨及碳素制品4500吨/年;硫酸800吨/年;热轧钢材257万吨/年;热轧窄钢带97万吨/年;焊接钢管160万吨/年;水泥98万吨/年;钾肥5000吨/年;塑料树脂及共聚物5550吨/年;化学原料药4010吨/年;中成药4000吨/年;高等院校学生席位19600个,建筑面积36.65万平方米;医院病床173张;宾馆、旅馆、招待所客房240间,宾馆、旅馆、招待所客房面积1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4.89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100.99万平方米;城市防洪堤长度22.82公里。

招商引资

2006年,全市招商工作强化“招商、安商、亲商、扶商”意识,优化引资环境,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16亿元,比上年增长53.6%。特别是引进外省资金增长幅度较大,居全省首位。

国内贸易

2006年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消费品市场继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6亿元,增长16.1%,比上年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281.9亿元,增长16.1%,餐饮业零售额实现47.3亿元,增长16.5%。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73.6亿元,增长17.4%;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6亿元,增长18.1%。

对外经济贸易

2006年全市出口创汇4.5亿美元,增长14%。其中外贸企业出口3.2亿美元,增长2.6%。全年进出口总额7.5亿美元,增长8.9%。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13%。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项目19项,增长5%;新签合同额6681万美元。全年外派劳务人员1611人。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货物周转量①10517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6.7%,其中,公路运输105126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6.6%,水路运输47万吨公里。全年旅客发送量155487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2.7%。其中,公路15378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2%;水运1705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47.1%。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电信业务总量28.9亿元,增长75.3%,其中:移动电话业务总收入19.6亿元,增长143.6%;长途电话业务电路1.5万路;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4.9万户,增加0.03%;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13.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0.7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1.9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92.2万户;年末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2.7万路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44.2万路端;长途光缆线路长度0.2万公里;互联网用户39.3万户。

旅游业

借全省旅游产业大会之势,倾力打造地方品牌,整合优势资源,旅游经济健康、迅猛发展,截至到2006年末,共接待国内游客870万人次,增长11.5%,实现旅游收入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接待入境旅游者4万人次,创汇1088.2万美元。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信贷资金来源稳步增长,贷款适度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99.5亿元,比年初增加104.6亿元。其中:本外币企事业存款余额119.6亿元,比年初增加10.1亿元;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584.4亿元,比年初增加53.2亿元。剔除剥离因素,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为410亿元,比年初增加63.1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00.4亿元,比年初增加6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56.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17.8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2392亿元,累计现金支出2425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33亿元。

保险市场主体增加,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产寿险公司14家,其中财险公司8家,寿险公司6家。全年保费收入15.96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13.2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1.2亿元,寿险给付金额2.1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技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科技竞争优势,自主创新迈出较大步伐。

2006年,全市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64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级39项,市级100项。

共登记科技成果43项,其中 3项达到国际水平,3项填补国内空白,3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共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7项,列入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25项。

共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4项,列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18项。

共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共授予市科技进步奖64项,其中一等奖 4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 20项,推广奖3项。

共申报各类专利360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288项。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67份,新确认科技企业20户。

技术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对食品和特种设备“两个安全”的监督力度,确保了百姓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取缔42户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和环境恶劣的企业,对222户企业下达了停产通知,并开展了对含乳饮料、酱油、夏季食品、八类重点食品的专项整治。共出动检查1669人次,下达安全指令书751份,安全告知书264份,取缔土锅炉1台,查处举报案件54起。

教育

2006年,我市教育在办好优质、和谐、普惠和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切实加强了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我市“成长驿站”活动经验在全国宣传推广。稳妥推进了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调整中小学校69所,职业学校10所。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教育教学管理年活动,在高考中,我市文科和理科超过600分学生的数量和比率均居全省第一,全省文理科状元均出自吉林市。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目前,我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5所,在校学生55699人,专任教师3323人;普通高中50所(含完中30所),高中生85165人,专任教师3760人;初中166所(含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生161397人,专任教师9830人;小学921所,小学生238800人,专任教师18905人;幼儿园842所,在园儿童61502人,专任教师3246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生958人,专任教师263人。

文化

一年来,共创作和改编了大型歌舞晚会、儿童剧、二人转剧(目)40余台(个),一大批剧目获奖。市歌舞团、市话剧团、市戏曲剧团共完成各类演出310场,市歌舞团连续九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舞晚会和元宵节晚会的演出;与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的大型歌舞剧《图兰朵》成功到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巡回演出。全年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73场,送演出下乡310场、送电影下乡215场、送图书下乡2.3万册。坚持高雅艺术进广场,成功组织了“松花江之夏”和“松花江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邀请了上海芭蕾舞团来广场演出。吉林文庙、阿什哈达摩崖石刻、龙潭山山城、桦甸苏密城四处文化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大做强了吉林剧场五星级电影城、江城剧场二人转演出中心和童话大世界三个文化产业中心品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6年,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广播电台6座,节目套数9套,全年广播公共播出时间52476小时;电视转播发射台10座,节目套数10套,全年电视公共播出时间61598.39小时;中波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台6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0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08%。

卫生

全市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06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4040所,其中:医院143所,疗养院2所,卫生院107所,门诊部63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3所,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1所,妇幼保健机构1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所,卫生监督所2所,医疗科学研究机构5所,诊所1057所,卫生所(医务室)172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394所,村卫生所31所,其它卫生机构26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185人,增长2.8%,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1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17694张,增长1.7%,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4.1张。

全市医疗机构完成门诊量721.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73.2万人次,增加幅度为11.3%,入院24.6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增加幅度为6.5%,病床使用率为47.13%,比上年减少1.77个百分点。出院者平均住院11.76天,比上年增加0.24天,增加幅度为2.1%。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花费91.56元,平均每出院者住院医疗费2893.2元,比上年减少134.09元。

体育

2006年举办以“我们和世界一起奔跑”为主题的吉林市人民迎接亚冬圣火暨第6届亚冬会火炬传递活动,在“携手亚冬”2006吉林市第十一个全民健身活动月期间,举办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100多项次,参与人员50多万人次。

永吉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最终确定为国家“雪炭工程”的受赠单位,获赠15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全民健身场馆。

竞技体育工作稳步发展,全年获得世界冠军2人次,亚洲冠军2人次,全国冠军11人次。荣获2006年全省“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全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152枚,银牌88枚,铜牌98枚,总分6245分,分列市州组金牌榜、团体总分、田径团体、速度滑冰团体第二名,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培养国家级裁判员1人,一级裁判员36人,二级裁判员58人,运动员达国家级运动健将6人,国家一级运动员32人,国家二级运动员257人。

全年投入资金144万元,建设全民健身工程28处428件,其中室外广场1处60件;室外路径24处318件;室内器材3处50件。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全民健身设施,各县(市)区以及市内相关企业在社区投入18处200多件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组织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人,目前,全市晨晚练站已发展到300多个,约有40多万人在晨晚练站的组织下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类民办非企单位20个,涉及项目12个,会员近3000人。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周”优秀组织奖,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先进单位,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吉林省群众体育先进奖等荣誉称号。

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22735万元,比上年增长64%。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2006年,城市建设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工业强市这个中心任务,围绕解决事关老百姓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民生民利工程”三年实施计划和棚户区改造计划,共开工建设项目720个,年度完成投资78.5亿元。

以路桥建设和街巷改造为重点的“便行畅通工程”开工建设624项,雾凇中路、珲春中街、解放西路等19条新建、续建道路竣工通车;珲春北街、雾凇中路立交桥、秀水南街按既定目标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51条主次街路、4座桥梁、575条巷路、18条街路路灯照明设施和14项排水设施的维修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冰上训练中心交付使用。

全市新增绿地103.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面积7917公顷,其中:建成区6925公顷。绿地面积6050公顷,其中:建成区605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015公顷。当年完成硬覆盖面积52万平方米。建设休闲亮化小品2个,改造江滨路堤岸灯450套。

三水厂扩建工程竣工,对332栋楼10万米的二次供水管线进行了改造,新建供水管线7.5公里。城市供水总量8177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5591万立方米。

新铺设热网主干线13.5公里,取消小锅炉房20座,实现并网102万平方米。供热总量1595万吉焦,其中:热水1519万吉焦、蒸气76万吉焦。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220万平方米。

新增天然气中低压管线15公里、管道燃气用户12000多户,新建加气站2座。液化气供气总量2.9万吨、人工煤气供气总量781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2813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达22.2万户。

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厂区建设和小沙河北部2386米污水干线的管线铺设;实施了东部11个沿江污水吐口的截流和4个污水吐口的达标处理。

购置清雪铲车3台;新建水洗公厕20座,改造、维修旱厕28座;垃圾焚烧电站土建工程开工。净水厂、垃圾中转站竣工投入使用。

更新公交车辆76台,调整改造公交线路9条。市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68条,运营线路网长750公里,标准运营车数931标台,客运总量19512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4429辆。

对哈达湾区域的粉尘污染实施全面治理。完成了铁合金集团605#、606#、504#电炉除尘器改造工程和吉林炭素2台焙烧炉除尘系统的改造;实施松花湖污染源专项整治。

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全年完成拆迁总面积141万平方米,腾空工业用地257公顷,涉及居民2.5万户、8.9万人;回迁房建设开工58万平方米,当年竣工35万平方米。当年回迁进户0.57万户,货币安置1.15万户,回迁安置率达到61%以上;棚户区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完成。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6年末,户籍总人口430.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8.5万人,女性人口211.9万人。农业人口220.1万人,非农业人口210.3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3‰。比上年减少0.01个千分点。出生人口3.12万人,死亡人口1.98万人,人口出生率7.25‰,死亡率4.62‰。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4.95%,减少0.67%;一胎率达74.97%,增长1.95%。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5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消费性支出8346元,比上年增长7.8%。据农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05元,增长13.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27元,增长16.5%。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14.62平方米,减少0.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92平方米,增加0.33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6年,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7.3万人,完成指标100.11%;全年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0.87亿元,完成指标108.79%;全年扩面395户,新增参保人员1.17万人,征缴基金0.72亿元;办理个人续保30.1万人,征缴基金5.28亿元;为24.3万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20.14亿元,社会化发放率100%;全年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退休人员23.7万人,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7.5%,纳入社区管理人数21.4万人,社区管理率达到88.1%。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9.1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18亿元,完成指标的117.98%,为20.5万人次失业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2480万元,发放率100%。

全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67万人,收缴基本医疗保险金11.2亿元,为339万人(次),参保患者支付医疗费6.9亿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30万人,全地区高风险行业参保310户,职工7.2万人,占高风险行业的96%。收缴工伤保险基金0.84亿元,接收工伤职工2.6万人,支付工伤保险基金0.74亿元,灵活就业人员参保9377人。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07个,拥有床位5173张,其中光荣间308个,全年共收养133.4万人次,年末在院人数3595人,其中:收养优抚对象3089人,收养三无对象2816人,到2006年年末,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418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123户,福利工厂73个,共安置1556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其中女城镇残疾人745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51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20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262.2万元,接受社会捐赠衣被11.9万件。

全市有31.34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其中城市有18.8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9.56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7595人享受到农村特困救济,有22947人享受到农村五保救助,保障资金达到23839.2万元,其中城镇20511万元,农村3383.2万元;保障抚恤补助优抚对象15850人,安置退役士兵和复员干部2175人,保障离退休职人员880人,其中本年接受军队离退休干部69人。

登记管理社会团体943个,民办非企业138个,本年登记结婚34115对,离婚11991对,救助2633人。

环境保护

2006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好于2级以上环境空气质量天数达到332天,比上年增加39天;松花湖水质达标率为86.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松花江吉林江段水质达标率为96.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声为53.8分贝,比上年下降0.2分贝。

加强了机动车污染防治,全年共检测机动车35021台,治理超标车辆5000多台,有效地减少了机动车尾气污染。

开展专项行动,对市管101户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清查,共排查污染源266个,检查污染防治设施219套;对41户经营性锅炉超标排放单位下达了环境监察要情通报,责令其实现达标排放;对百姓反映强烈的环境难点问题进行了认真查处,着重解决了中、高考期间噪声扰民问题,全年受理信访案件1056件次,立案率100%,结案率99%。

四、主要问题

2006年,全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但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经济增长速度不快,投资结构不优,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等问题。

说明:①交通运输客货运量数据中不含铁路。

本公报中部分指标为快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