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吉林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2:33:34 来源:吉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63次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全面创新、全面突破、全面跨越”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四市”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大工作力度,社会经济发展跨上了历史性的新台阶,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00.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5%,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是近几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3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260.9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253.9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5:41.1:43.9调整为14.2:43.5:42.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808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668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8.5亿元,增长17.4%,超过GDP增幅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8.1%。全市一般预算体制留用收入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税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税税收收入31.7亿元,增长17.6%;地税全口径税收收入15.9亿元,增长11.1%。

国企改革

紧紧围绕实现“三先”、“四市”建设目标,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采取因企施策、分类指导的方法,使企业改制重组取得新进展;在深化小城镇改革和推进“三项改革”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全年共完成68户企业的改制审批工作,其中国有企业60户。共有1.5亿元的资产退出国有经济领域,7281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其中国有职工2952人);完成12户企业改制的预批工作;为46户企业变更房屋产权53.68万平方米,为5户企业变更土地使用权9.58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

开发区建设

2003年,高新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据高新区统计,全年技工贸总收入完成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工业总产值完成410亿元,增长20.6%。实现生产总值123亿元,增长29.5%。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44.2亿元、350亿元、104.5亿元,分别增长24.7%、25%、41%。全年招商引资合同金额32.2亿元,到位资金27.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6080.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04.6万美元。新进区企业628户,新进区项目235项。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开发效益为中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全年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开发区统计,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9.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实现生产总值14.7亿元,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3亿元,与同期持平;工业总产值完成42.3亿元,增长39.4%;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18亿元,增长33.1%。全年招商引资合同金额39.5亿元,到位资金2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1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98万美元。新进区企业223户,新进区规模工业项目15项。

民营经济

2003年,全市民营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发展质量大幅度提升。据民营局统计,民营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实缴税金增长32.5%;全市共新生民营企业2350户,已组建民营企业集团28户,民营经济领域开发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78个,其中亿元以上的大项目41个。

市场价格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3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3%,比上年增长1.3%。分项目看,食品、居住等类别的消费品价格有所上涨,其中食品类上涨3%、居住类上涨1.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1.3%,其余各类消费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交通及通讯类下降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9%、衣着类下降0.3%。

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0亿元,比上年增长8.5%。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5.5%,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长18.4%;水稻播种面积下降11.8%;大豆播种面积增长1.1%。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56.2亿元,比上年增长0.2%。粮食总产量230万吨,下降3.7%,其中:水稻64万吨,下降17.4%,玉米140万吨,增长3.7%,大豆20万吨,比上年增长3.2%。油料产量1.7万吨,比上年增长6.8%;烟叶0.4万吨,比去年下降34.5%。

全年实现牧业产值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生猪出栏319.3万头,增长12.2%,肉牛出栏126.2万头,增长1.6%。猪牛羊肉产量达到40万吨,牛奶产量5.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31.9%

全年渔业完成产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7.6%。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7万吨,比上年增长7.7%。

全年林业产值完成6.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6423公顷,增长38.7%;迹地更新面积2010公顷,下降1.1%;全年四旁植树163万株,下降19.7%。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7%。以农田水利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

2003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8.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实现销售收入483.7亿元,比上年增长31.6%。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9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1.8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为8.6亿元,扭亏增盈9亿元。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0.2,上升28.3;总资产贡献率6.4%,上升2.4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95.1%,上升0.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9.1%,上升1.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6次,加快0.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上升2.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8826元/人,增加19281元;产品销售率98.4%,上升0.4个百分点。

产出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实现乙烯产量57万吨,增长12.8%;丙烯产量33.8万吨,增长15.2%;合成橡胶产量13万吨,增长13.8%;汽车产量达到9.3万辆,增长18.4%;化学纤维产量达15万吨,增长0.7%;原煤产量191.3万吨,下降0.4%;生铁产量89万吨,增长1.6倍;钢产量91.3万吨,增长2.4倍;铝产量6万吨,增长15.8%;水泥产量261万吨,增长17.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

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44亿元,比上年减少1.1%。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4.8亿元。全年施工工程1546个,其中投标工程1022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66.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2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06.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1.9万平方米,下降9.6%。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货物周转量843877.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5%,其中,铁路运输779300万吨公里,增长10.7%;公路运输64515万吨公里,增长8.5%;水路运输44.6万吨公里,下降2.6%;民用航空运输17.5万吨公里,增长14.4%。全年旅客发送量401408.6万人公里,下降0.5%。其中,铁路277200万人公里,下降4.6%;公路116970万人公里,增长10.2%;水运518.6万人公里,增长17.3%;民用航空6720万人公里,增长3.5%。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现代化通信能力显著提高。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8亿元,比上年增长5.9%;电信业务总量7.5亿元,增长19.3%;移动电话业务总收入6.8亿元,增长2%(可比口径),长途业务电路11.7万路,增长1.2倍;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8.3%;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01.4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7.1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7.25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77.5,增长11.2%;年末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22408路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126128路端;长途光缆线路长度16106公里;中国互联网用户23096户。

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我市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再上历史性新台阶。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21.9亿元,增长13.6%;更新改造完成投资75.3亿元,增长3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0.6亿元,增长4.3%;其它投资完成46.1亿元,增长48.2%;集体、个体投资完成37.1亿元,增长41.7%。

房屋施工面积937.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52.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61.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13.5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192.8万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26.7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5.9亿元。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08.5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5.6%。

在建项目2282项,其中,亿元以上48项,3000万元以上189项。15万辆吉利汽车、120万吨柴油加氢精制、甲基丙烯酸甲酯、5万吨有机硅、延迟焦化、建龙钢铁高炉喷煤、吉尔吉药业GMP改造、5、6英寸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江湾大桥及引桥工程、南山街道路工程、60万吨燃料乙醇、哈达电厂等项目,当年投资超过亿元,且部分项目建成投产。

全年建成投产项目1836项,新增固定资产215.6亿元。全市基建和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火力发电22.5万千瓦、铝加工25000吨/年、软饮料6000吨/年、蒸汽96吨/小时、热水36.05兆瓦/小时、柴油加氢精制设备能力处理120万吨/年、中成药200吨/年、各类学生席位8322个。

国内贸易

2003年我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经济工作力度。虽然在“非典”期间市场曾出现波动,消费品市场仍呈现出商品供应充裕、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销售增长的良好局面。消费环境继续改善,居民消费层次有所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206亿元,增长14.6%;县及县以下零售额44亿元,增长8%。按行业分组,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5.4亿元,增长19.8%,是消费市场的主体;餐饮业零售额43.5亿元,增长13.8%。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9.6亿元,比上年下降5.3%。

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200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市场250个。其中:消费品市场206个、生产资料市场24个、生产要素市场20个;市场成交额达113.3亿元,比上年下降1.7%。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46.4亿元,下降5.5%;生产资料市场成交16.2亿元,增长9.5%;生产要素市场成交50.7亿元,下降1.2%。

对外经济贸易

2003年全市出口创汇1.6亿美元,增长17.7%。其中:外贸企业出口1.28亿美元,增长23.4%;全年进出口总额2.46亿美元,增长3.1%;合同利用外资6.6亿美元,增长111.2%;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增长159.4%。

旅游业

全市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建设旅游大市这一主线,解放思想、创新实践、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和目标。截止到2003年年末,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4%,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5万人次,增长13.6%,旅游总收入实现37亿元人民币,增长29.8%。

金融保险业

金融规模继续扩大,融资功能得到增强。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17亿元,比年初增加7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7亿元,比年初增加20.5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426.4亿元,比年初增加22.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03.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9.9亿元。全年银行累计现金总收入1508亿元;累计现金总支出1535.7亿元。全年货币收支相抵净投放27.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2亿元,增加47.1亿元,增长13.7%。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27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6.77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1.4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1.25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技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科技竞争优势,营造科技创新大平台,突出抓好工业技术创新、农业科技示范、科技合作交流和招商引资等。

2003年,全市登记的科研成果70项,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4项,填补省内空白的20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44项。按项目类型分,工业成果20项,农业成果15项,医药卫生成果32项,软科学成果3项,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4%。获省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评选市科技进步奖6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26项,推广奖3项。

全年收集申报各类专利210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157项。

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41份,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亿元。

技术监督工作加大了监督抽查力度,全年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专项打假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年来,共监督检查产品4914批次,查处违法案件1078件,查处商品标值378.55万元,端掉黑窝点15个,办案准确率100%,接待群众投诉举报158起,处理158起,挽回经济损失286.2万元,办结率达到9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

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初步构建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类型比较齐全、衔接比较紧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教育体系。目前,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35所,在校学生269593人,专任教师13880人。其中:高级中学21所,完中(初中、高中)32所,初级中学158所,九年一贯制24所。小学1130所,在校学生292824人。幼儿园541所,在园儿童51237人。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947人。

文化

文化、广电事业加大发展力度,取得了多项成果。全市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所6个,影剧院4个,文化艺术馆(站)142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书量达到181万册,博物馆3个,文物藏品15480件。一年来,共创作和改编移植大型歌舞晚会、话剧、吉剧、儿童剧、二人转等各类剧(节)目50多台,一些剧(节)目在国家或省级评奖中获奖,在等级和人数上列全省各地之首。市歌舞团连续五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创造性开展了“魅力松花江”欢乐大巡游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吉林国际浪木、根雕、木艺艺术博览会。

2003年,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建设,全市有广播电台6座,中短波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台8座,节目套数9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到134小时30分,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67%;电视台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电视节目套数9套,全年制作电视节目12042小时,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到938小时05分,电视人口覆盖率96.81%。

卫生

2003年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抗击非典和卫生发展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全市卫生事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03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3346所,其中:医院142所,疗养院2所,卫生院111所,门诊部45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5所,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1所,妇幼保健机构1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所,卫生监督所2所,医疗科学研究机构7所,诊所850所,卫生所(医务室)232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040所,村卫生所850所,护理站23所,其它卫生机构2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3746人,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2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16251张,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3.78张。

全市医疗机构完成门诊量653.2万人次,比上年减少67.3万人次,减少幅度为9.4%,入院19.1万人,比上年减少1.2万人,减少幅度为6%,病床使用率为45%,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出院者平均住院12.18天,比上年减少0.19天,减少幅度为1.5%。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花费75.72元,比上年增加5元,平均每出院者住院医疗费2656.83万元,比上年增加155.87元。

体育

体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促进,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相互协调,我市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获得冬运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3枚,总分在全国排名第四。在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我市选手获得武术套路女子长拳铜牌,实现城运会奖牌零的突破。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组织开展了16项次全市性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了38项次社会性体育赛事活动,争取国家和省投入总价值为150万元的健身路径器材,全市投入150万元用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全年共新增全民健身路径18处。体育产业初具规模。有400余家各类健身俱乐部,500余家体育用品器材商店。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5988万元,即开型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515万元。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2003年,我市实施城建拉动战略,按照“新思维、大框架、大力度”的总体思路,大规模、高水平、快速度实施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投资完成82.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南山街、东昌街、长春路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车;江湾大桥顺利合龙;松江北路、滨江中路等改造工程提前竣工;万人体育馆土建工程基本收尾;“清水绿带”完成二期工程;污水处理厂、三水厂扩建达到预期进度,改建集中供水泵站10座;新铺设供热管线10公里、实施供热单户改造100万平方米。河北建龙集团等国内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进驻我市,大连万达、长春亚泰等域外开发商继续加大投资,启动了水韵名城、锦绣花园等大型精品住宅小区。

城市供水总量89744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6315万立方米。液化气供气总量2万吨、人工煤气供气总量792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2093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达19万户。供热总量1841万吉焦,城市集中供热面积2510.2万平方米。市区共有汽车线路67条,运营线路网长702公里,标准运营车数1059标台,客运总量14204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6100辆。

城市绿化覆盖面积7617.6公顷,其中:建成区6625.8公顷。园林绿地面积6670.9公顷,其中:建成区2151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091.4公顷。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年末,全市人口451.4万人,其中市区198.5万人。户籍总人口431.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9.3万人,女性人口212.3万人。农业人口220.6万人,非农业人口211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7‰,比上年下降0.38个千分点。出生人口2.75万人,死亡人口1.95万人,人口出生率6.37‰,死亡率4.5‰。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5.44%,增长1.71%;一胎率达80.85%,下降1.56%。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0元,比上年增长1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人均消费性支出5875元,增长11.3%。据农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30元(新口径),增长12.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60元,增长14.8%。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13.27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0.2平方米,增加1.84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金征缴实现历史性突破,“两个主题”缴费局面初步形成,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3%。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9.9万人,全年征缴省级统筹养老保险费75893万元,征缴集体养老保险费8079万元,办理个人续保人数8.6万人,征缴基金19938万元。省级统筹退休人数17.3万人,发放养老金124136万元,社会化发放率100%;集体企业退休人数3万人,发放养老金13049万元,社会化发放率98.2%;全年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人数15.9万人,社会化管理率8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1.9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0276万元,领取失业金人数6.1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8095万元,拨付率100%,社会化发放率10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14个,拥有床位7415张,收养4447人,其中:收养孤寡老人2706人。到2003年末,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869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191户,共安置1939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937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88.7万元,接收社会捐赠768.6万元。

2003年,全市有142994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全市低保资金达到10215.8万元,其中城镇10133.8万元,农村82万元。

环境保护

2003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立足点,充分发挥市、县两级环境执法的合力作用,成效显著。地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年日均值为0.3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了0.042毫克/立方米;松花江吉林江段高锰酸盐年日均值为5.49毫克/升,下降了0.13毫克/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5.6分贝,下降0.5分贝,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70.0分贝,下降0.6分贝。

实施了“蓝天工程”,空气污染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全年实施锅炉并网103台,完成锅炉改型476台;全年共检测机动车辆31297台,治理尾气超标机动车2632台。取缔了20个重要污水排放口,污水截流量达到80%以上;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294项,验收53项,有效地解决了源头污染问题。圆满完成了排污费征收任务,收费总额达到2572万元;编制并发布《吉林市环境空气污染防治办法》,使我市环境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为“蓝天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开通了“12369”环境信访举报电话,市、区两级环境执法连动系统互相配合,设置了城区大气远程可视化监控系统,使环境执法手段得到加强。全年受理信访及人大建议、政协提案769件,处理率100%,结案率99%,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注:本公报中部份指标为快报数,个别指标因口径变动,变化较大,由市统计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