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吉林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2:26:23 来源:吉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09次

2001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我市跨越式发展规划,突出结构调整的工作主线,既抓当前发展,又注重抓长远、打基础,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取得了各项社会事业的新成就,较好地完成了跨越式发展的年度工作任务。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统计,全市实际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52亿元,增长12.9%,消化了部分企业的遗留问题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9.7%。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33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财政收支

2001年全地区一般预算全口径收入36.4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全地区一般预算体制留用收入14.6亿元,比上年增长5.3%。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保证了重点支出的资金需要。2001年全地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0.5亿元,为支出预算的107.9%,比上年增长26.7%。

国企改革

按照“调整、创新、落实、提高”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全市企业改革工作,推进了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推进了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加快了国有资产运营体制的改革步伐;推进了“三项改革”工作的落实;推进了小城镇的改革与发展。

在全口径企业(县、市、区国有和集体)2173户中,应直接参加改制企业为1625户,截止到2001年11月末已完成1586户,占应改制企业总数的97.6%。市直属和局属国有(集体)企业240户中,应参加改制企业183户,到2001年末,完成改制企业157户,占应改制企业总数的86%,其中:采取股份制形式的有119户,出售24户,兼并9户,解体5户。

全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470户,亏损企业有150户,亏损面为31.9%,比去年同期上升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8.4亿元,上升1.4倍。

开发区建设

全市各级各类开发区立足跨越式发展的总体需要,以全方位经营开发区为基本理念,保持了加快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势头,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日趋显著。吉林高新区全年实现全口径技工贸总收入270亿元,增长26.8%,引进外资项目23个,到位外资2198.6万美元,有36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和科工贸项目开工建设;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了项目进区步伐,推进了全区软硬环境建设进程,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全年实现工贸总收入2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已投产或开工建设的工业项目主要有:吉林娃哈哈的纯净水、内蒙古伊利集团的冷饮制品、60万吨燃料乙醇、京泰化工的聚烯烃助剂等。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据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统计,全年实现增加值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实缴税金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出口创汇实现12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规模企业进一步增多,成功地引进了吉林建龙钢铁有限公司、大福源超市等超亿元大项目。全市民营企业集团达到21户。

市场价格

2001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自1997年以来市场物价首次出现涨势,终于控制住了连续四年市场物价阴跌的局面。

在统计的八大类消费品价格指数中,有五大类呈现涨势。其中: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11.2%,居住类上涨8.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2%,食品类上涨1%,交通及通讯类上涨0.3%;有三个大类呈降势,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下降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8%,衣着类下降0.4%。

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亿元(现价,下同),增长8.3%。

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1.7%,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下降6.3%;水稻播种面积下降6.1%;大豆播种面积下降8.2%。经济作物面积增长4%,其中:油料面积增长0.7%;糖料增长5%;烟叶下降24.9%。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55.6亿元,比上年下降1.3%。全年粮食总产量227.7万吨,比上年下降7.3%,其中:水稻82万吨,下降17.3%,玉米120万吨,增长2.5%,大豆20万吨,下降11.4%;油料产量1.6万吨,增长3.8%;糖料产量2.3万吨,下降21.7%;烟叶0.5万吨,下降31.5%;水果42.4万吨。

畜牧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实现牧业产值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猪牛羊肉产量达到35.5万吨,增长9.9%;牛奶产量3.3万吨,增长3.1%。

全年渔业完成产值4亿元,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6万吨,下降12.1%。

林业经济保持发展势头,开发与资源保护全面推进。全年林业产值完成2.3亿元,增长25.9%。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278公顷,比上年下降56.1%;迹地更新面积(包括低产林改造)2112公顷,下降39%;全年四旁植树160万株,下降25.5%。连续保持2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以农田水利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

200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4亿元,比上年增长4.98%。其中:重工业增加值75.9亿元,增长3.3%;轻工业增加值18.1亿元,增长12.4%。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39亿元,比上年下降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4%,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35亿元,比上年减盈增亏9.53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41亿元,比上年减盈增亏9.59亿元。市及市以下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3.48亿元,比上年增长39.9%。

工业产业结构在发展中调整,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开发新产品350种,实现新产品产值31.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2%。化工、汽车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全年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8%。汽车产量达到4.8万辆,增长44.9%;化学纤维产量达14.8万吨,增长15.9%;原煤产量217万吨,增长11.1%;生铁产量9万吨,增长9.4%;成品钢材产量5.5万吨,增长24.3%;铝产量4.5万吨,增长57.8%;水泥产量178.5万吨,增长62.4%;乙烯产量47.3万吨,增长9.4%;半导体分立器件产量41030万只,增长32.1%;饮料酒产量达25.8万吨,增长4.9%;乳制品269吨,增长2.3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75.57%,比上年下降2.13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3.59%,比上年下降1.07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37.49%,比上年提高34.4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04次,比上年加快0.02次;资产负债率66.45%,比上年下降9.7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21%,比上年下降2.7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5568元/人,比上年增长4536元。

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42.6亿元,比上年下降4%。预计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5.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9.4亿元。全年施工工程1900个,其中,投标工程950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50%。建筑施工面积43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3万平方米,增长2.7%;竣工面积273.6万平方米,增加25.6万平方米,增长10.3%。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在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政策的支持下,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农林水利、经济适用住房和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围绕优势产业靠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升级,更新改造成为拉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8.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4.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它投资完成12.4亿元,比上年下降10.8%;集体投资完成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全年施工房屋面积612.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08.5万平方米;全年竣工房屋面积406.9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住宅227.3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194.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20.2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6亿元。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05.5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7.8%。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如吉林60万吨燃料乙醇完成投资1.7亿元、吉林新力热电有限公司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1亿元、吉林电业局城网改造完成投资6.6亿元、吉林纸业10号机改造完成投资2.99亿元、吉林市交通局城乡道路建设完成投资9.2亿元、吉林炭素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改造完成投资0.5亿元、吉化公司ABS增产改造完成投资1.7亿元。

全年建成投产项目613个,新增固定资产87.2亿元,全市基建和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无缝钢管年产2万吨、蒸汽120吨/小时、热水45兆瓦/小时、电解铝1.3万吨、软饮料11.5万吨、合成橡胶350吨、各类学生席位9750个、医院病床794张、扩建城市道路236公里。

国内贸易

全市加大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力度,在国家扩大消费信贷、调整收入分配等扩大内需的政策推动下,实现了消费的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1.1%。分城乡看,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发展,城市零售额156亿元,增长15.8%;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8.8亿元,增长5.7%。按行业分组,全年餐饮业零售额29.8亿元,增长22.6%;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3.9亿元,增长14.2%;其它行业零售额11.2亿元,下降8.9%。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6%。

市场体系得到完善。2001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市场313个。其中:消费品市场267个、生产资料市场26个、生产要素市场20个;市场成交额达141.4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48.8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8.9亿元、生产要素市场成交83.7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

据海关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统计,由于受国际经济衰退及“9.11事件”的影响,对外经贸受到冲击,2001年全市对外经济贸易各项指标都呈下降趋势,全市出口创汇完成15752万美元,下降4.7%,其中:外贸企业出口10342万美元,下降1.8%;三资企业出口5410万美元,下降9.9%。全年进出口总额31820万美元,下降5.9%;合同利用外资完成11253万美元,下降5.7%;实际利用外资完成6721万美元,下降16.3%。全市完成劳务输出5285人,增长3.6%。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759236万公里,比上年下降2.3%,其中,铁路运输702100万吨公里,下降2.6%;公路运输57071万吨公里,增长2.7%;水路运输47万吨公里,增长19.6%;民用航空运输18.2万吨公里,下降24.2%。全年旅客发送量406851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其中,铁路306400万人公里,增长0.3%;公路93594万人公里,增长11%;水运643万人公里,增长83.7%;民用航空621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8%。

邮电通信业加快发展,现代化通信能力快速提高。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54亿元,下降8.7%;电信业务总量6.27亿元,增长28%;移动电话业务总收入4.83亿元,增长19%;无线寻呼业务收入934万元(15万户)。电缆长度9483皮长公里,增长52.3%;长途业务电路达2.59万路,增长66%;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3.41万门,增长10.1%;电话用户数达到72.77万户,增长11.6%,其中:住宅电话69.73万户,增长20.2%。移动通信继续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7.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5.5%;无线寻呼用户30.6万户。邮电系统注册国际互联网络用户18384户,比上年增长34.5%。

旅游业

旅游业迈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全市旅游工作突出城市整体形象宣传,创新节庆活动,打造品牌做特色文章,加大旅游投入,新建、扩建、改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及旅游开发项目20余项,引资4亿多元。据旅游局统计,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97万人次,增长8.8%,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95万人次,海外旅游者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人民币,增长32.1%;实现海外旅游收入1.85亿元,增长22%,创汇2256万美元,(含小额旅游贸易出口),旅游业务总收入占全市GDP4.7%。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努力改善资产质量,合理运用国家各项金融调控政策,支持和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07.7亿元,比年初增加31.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5.5亿元,增加3.6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88亿元,比年初增加13.7亿元,增长10.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5.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4.2亿元。全年银行累计现金总收入1051.1亿元;累计现金总支出1086.8亿元。全年货币收支相抵净投放35.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8.2亿元,增加30.7亿元,增长10.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5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4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0.7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3.8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技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2001年,全市登记的科研成果98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0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2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42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18项。按项目类型分,工业成果24项,农业成果18项,医药卫生成果40项,软科学成果5项,林业成果8项,畜牧成果3项。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7%。

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053份,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6亿元,比上年下降8.8%。

技术监督工作加大了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查处力度和产、商品的监督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全年行政处罚假冒、伪劣产品案件1618件,罚没收入452万元。完成了对农用产品、建材、机电、能源、冶金产品和金属制品等8类50个品种的质量监督抽查3382批次;完成了对农用产品、加工食品和饮料、家电、轻工、纺织和鞋类产品、化工、建材、机电、冶金及金属制品等9大类33个品种的市场监督抽查1405批次;产品质量后处理结案率达86%;商品质量处理率96%。

教育

基础教育工作成果显著。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52所,在校学生260029人,教师13520人,其中:高级中学21所,完中(高中、初中)39所,初级中学167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小学1405所,在校学生34741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幼儿园1683所,在园儿童57064人;全市有各级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达656人。

文化

文化事业改革平稳推进。2001年末,全市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所6个,影剧院13个,文化艺术馆(站)87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书量达到170万册,博物馆3个,文物藏品16054件。

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建设,总体提升广播电视装备水平,强化新闻宣传成绩显著。2001年,全市有广播电台6座,中短波发射机2座,调频发射台6座,每日播出节目9套,播音时间达到118小时53分,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7.8%;电视台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每天播出自办节目9套,每周播出时间达到820小时25分,电视人口覆盖率95.7%。

新闻出版业发展较好,丰富了江城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全年出版各类杂志720万册;发行报纸3654万份。

卫生

全市卫生事业“三项改革”、执法监督和预防保健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200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480个,其中:医疗机构1426所,妇幼保健机构8所,专科防治机构12所(结防所、牙病防治所),卫生防疫和执法监督机构13所,中等医药教育机构7所,医学研究机构1所,其它卫生机构13所。医疗机构中,政府举办201所,企事业单位举办417所,私人开业596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98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4555人,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5.54人,其中城市10.06人,农村3.32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17233张,千人口拥有病床4.09张,其中城市7.45张,农村2.46张。

体育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1年我市共举办国际级比赛2项,国家级比赛10项次。举办省、市级比赛51项次。共举办各企事业运动会近3720次,参加人数140万人次。我市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11项次,获金牌10枚。参加省级比赛32项次,获金牌72枚。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9.5%。

我市全民健身意识增强。全市有组织的晨晚练活动站189个,自发活动站近34个,参加活动人数达45万人,活动项目共23余项。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2001年城建重点工程全年开工17项,工程总投资为3.5亿元。松江西路改造、临江门广场、河南街改造等13项工程已竣工或基本竣工,污水处理工程、棋盘街道路等4项工程进展顺利。

城市公用事业取得新成绩。城市供水总量87062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5896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总量为1.9万吨、人工煤气供气总量1279万立方米、天燃气供气总量1995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达20万户。供热总量1993万吉焦,城市集中供热面积2374万平方米。市区共有汽车线路51条,运营线路网长632公里,标准运营车数1085标台,客运总量15213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6742辆。

城市绿化覆盖面积5529公顷,其中:建成区4444公顷。园林绿地面积5133公顷,其中:建成区396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729公顷。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达431.4万人,比上年减少0.3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19.6万人,比重为50.9%;女性人口211.7万人,比重为49.1%。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6‰,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22.3万人,比上年减少1万人,下降0.4%;非农业人口209.1万人,增加0.8万人,增长3.7%。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01万人,死亡人口2.03万人,人口出生率7.0‰,死亡率4.7‰。市区总人口179.2万人,减少971人。其中农业人口54.8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下降0.4%;非农业人口124.4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4.8%,比去年下降1.1%;一胎率达86.8%,比去年下降2.3%。

另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普查口径含半年以上流动人口),全市人口448.5万人,其中:0-14岁人口79.4万人,比重17.7%;15-64岁人口341.5万人,比重76.1%;65岁以上人口27.6万人,比重6.2%。

生活与保障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3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人均消费性支出4801元,比上年增长7.7%。据农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比上年上升2.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79元,下降3.3%。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9.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2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8.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快。全年省统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0530人,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达113089人,全年征缴社会保险费35918万元,支出养老金82957万元,纳入社会化发放人数109900人,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7%;地方统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968人,征缴社会保险费8251万元,发放养老金7955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361016人,征缴失业保险费6801万元,领取失业金的人数52192人,发放失业金9288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13个,拥有床位7137张,收养4793人。农村敬老院109个,收养孤寡老人4123名,使他们老有所养。到2001年末,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529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269户,共安置3421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95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93.4万元,接收社会捐赠389.5万元。

2001年,全市有37479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全市低保资金达到2187.4万元,其中城镇1758.7万元,农村428.7万元。

环境保护

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综合防治污染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主要环境质量指标除TSP年均值受沙尘暴影响略有回升,年日均值为0.48mg/m3(去年为0.45mg/m3)外,其余污染指标均比往年有所下降。其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45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27%;松花江吉林江段高锰酸盐指数达到5.95毫克/升,比上年下降了2.1%;水源江段水质除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数外,其余指标达到国家地面水二类水体标准。

2001年吉林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经过复查和抽查,巩固率在95%以上;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36项,全部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环评率100%,验收建设项目6项,“三同时”执行率100%;排污收费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全年共收缴排污费2597万元;环保产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环保产业产值超过往年,达到4.2亿元;全面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全年共引入外资13358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重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年共接到环境信访案件498件,结案率98%,其中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12件,办结率100%,受理上级转办案件53件,办结率100%。

四、主要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发展回升的基础不稳固,经济结构不合理矛盾较为突出;企业效益不够理想,少数企业困难较大,亏损严重;企业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财政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幅度;融资能力差;农业抗御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就业压力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注:本公报中部份指标为快报数,个别指标因口径变动,变化较大,由统计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