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长春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4 16:35:19 来源:长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76次

长春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全市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8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522.3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480.9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2.8%、45.4%和4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300元,比上年增长12.7%。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0:60。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略有下降。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7%,比上年下降0.3%,其中,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上升0.9%、6.3%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2002年,重点围绕5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了以加快国有资本退出和破产重组为主要目标的改革脱困攻坚战。全市有42户国有企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有12户企业被下达破产批复。在97户已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79户建立起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占81.4%。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2年,全市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75个,共为2.3万名在站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7780万元。全年开发各类用工岗位7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4万人,共有1万名下岗职工平稳出中心,解除劳动关系比率达到74%。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万人,培训后就业1.1万人,就业率达到55.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8%。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长4.6%,优质专用玉米、大豆、水稻播种面积达36.3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1.5%。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02万吨,比上年增加77万吨。全年农业总产值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订单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订单品种扩大到60多个,比上年增加20余个;订单种植面积达到62.5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56.4%。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畜牧业产值达1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6%。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长,2002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136.9万吨,比上年增长14.7%。禽蛋产量33.8万吨,比上年增长8%。猪、牛、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9%、59%和97.5%。

全市完成造林面积9571公顷,比上年增长39.2%。当年完成新育苗面积1690公顷,比上年增长63.6%。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新建续建农业产业化骨干项目22个,完成投资13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工业经济以壮大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四个主导行业为发展重点,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4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1.6亿元,增长17.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6.3%,比上年提高了23.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0.6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7.3亿元,增长42.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83.5%。大中型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74.4亿元,比上年增长38.8%。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个主导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5.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7.8%,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30户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3.8%。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3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5%。

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在全市30种重点工业产品中有19种上升,增幅较大的有:录放音机增长91.7%,味精增长76.4%,房间空气调节器增长72.7%,子午线轮胎增长51.8%,汽车增长35.1%,其中,轿车增长45.7%。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建安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实现利税6.0亿元,下降5.9%。全市施工单位工程8175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6033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73.8%。施工面积112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4%;竣工面积650.1万平方米,增长4.3%。一次交验合格率为86.4%。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更新改造投资60.7亿元,增长14.7%;房地产开发投资60.8亿元,增长25.3%。从各产业完成投资情况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22.9%,第一产业投资上升18.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4%;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118.7亿元,比上年增长9.1%;非国有经济投资130.7亿元,增长24.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9.1%上升到52.4%。

房地产开发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积33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3%。商品房销售异常活跃。商品房销售面积20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6.4%;商品房销售额48.7亿元,比上年增长54.5%。居民个人购房活跃,在商品房销售中,售给私人用房189.5万平方米,销售额46.0亿元,分别占销售总量的94.6%和94.3%。商品房空置面积264.3万平方米。

投资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建成投产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投资项目191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36.0%,新增固定资产123.8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8.4%,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为41.5%,与上年同期持平。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41.4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8%。其中:铁路307.6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6%;公路33.6亿吨公里,增长7%;民航2454万吨公里,增长19.4%。完成旅客周转量126.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其中:铁路85.2亿人公里,增长1%;公路25.7亿人公里,增长5.3%;民航15.3亿人公里,增长10.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化通信能力迅速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2.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全年特快专递94.9万件,增长14.4%;函件7804万件,增长11.2%;包件66万件,减少1.6%。全市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85.6万门,比上年增长3.2%;市话用户发展到104.6万户,比上年增长7.6%;农话用户发展到21.8万户,增长13.2%。个人住宅电话已发展到115万户,比上年增长15%,占全市电话总数的98%。移动电话持续高速发展,年内新增移动电话用户96.1万户,到2002年末已达251万户,比上年增长63.6%。全市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40.3部/百人提高到53.4部/百人(含移动电话)。网络通信业务迅猛发展,到2002年末,互联网用户98124户,比上年增长91.4%。

六、城建、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绕城高速公路、轻铁一期工程及亚泰大街等60多条街路的建成使用,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快速运转的“瓶颈”问题,而且使城市的骨架进一步完美、特色更加鲜明。全年完成道路新建和扩建面积64.3万平方米。到2002年末,全市铺装道路总面积达1659.9万平方米,铺装道路长度达1127.6公里。

公用事业全面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2002年,全市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达115.6万立方米,规划区使用自来水人数达230.2万人。全市人工煤气和天然气供气总量分别达到11568和14826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达39840吨。市区使用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户数达68.6万户。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025.4万平方米。全市拥有营运公共电、汽车3382辆,运营线路网长度1161公里。

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2年末,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5732.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1667.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6575.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9%。

七、国内贸易

2002年,全市商业企业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政策和“假日经济”、“会展经济”的有利时机,积极开拓市场,扩大服务领域,超市、专卖店和物流配送中心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促进了商品市场销售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吃的零售额1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穿的零售额61.6亿元,下降2.0%;用的零售额198.2亿元,增长16.7%。分行业看,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餐饮业零售额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建各类市场39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已发展到375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36个,生产资料市场34个,生产要素市场5个。大型市场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40个亿元市场全年实现交易额265.6亿元,占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的41.5%。

“菜篮子”工程建设持续发展。全市菜田面积发展到7.9万公顷,保护地面积8700公顷,全年实现蔬菜出口9740万公斤。无公害蔬菜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全市种植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蔬菜8000公顷,比上年增长60%,提供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蔬菜4亿公斤,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会展经济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共举办会展活动59项,特别是冰雪节、汽配会、教育展、农博会、电影节、药械展等重点会展活动档次进一步提升,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加快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影响,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深入实施大经贸战略,开发多元化市场,发挥出口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全市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进口16.2亿美元,增长16.7%;出口12.7亿美元,增长30.2%。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1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0亿美元,减少4.6%;一般贸易出口11.1亿美元,增长38.6%。农副产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高新技术四大类骨干商品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外向依存度达到20.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全年新批三资项目119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22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直接利用外资3.4亿美元,下降5.4%。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净月潭旅游开发区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全年共审批三资企业65个,占全市审批项目总数的54.6%;利用外资4.6亿美元,占全市的73.6%,比上年增长24.2%。坚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对内开放步伐,全年利用内资1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继续展开。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3865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6600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1.29万人。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长假期拉动作用突出,全年接待黄金周假日旅游人数达15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0%,收入6.0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来长旅游人数达到1093.1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接待国内旅游者1085.5万人次,增长8.4%。旅游总收入67亿元,增长39.5%。全年旅游外汇收入4204万美元,增长36.8%。全市已有星级饭店41家,旅行社7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5家,旅游定点餐馆、商店38家,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52.4亿元,增长8.6%;上划省级收入14.9亿元,增长15.2%;留用收入37.8亿元,增长14.7%。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53.2亿元,比上年增长6.1%。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有力地支持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地方财政支出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科技三项费支出增长14.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72.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45.1%,城市维护费支出增长26.3%。市本级财政支出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1403.6亿元,比年初增长21.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68.7亿元,比年初增长25.2%;储蓄存款余额713.9亿元,比年初增长17.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人民币)1492.5亿元,比年初增长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63.2亿元,比年初增长6.7%;中长期贷款余额501.8亿元,比年初增长20.9%。金融机构累计实现现金总收入34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累计现金总支出34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货币净回笼65.9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到2002年末,股票交易机构3个,股票交易网点36个。上市企业19个。开设股民帐户64.9万户。全市有价证券成交总额661.5亿元,其中,股票交易成交额474.7亿元,国债成交额比上年增长596.8%,基金成交额比上年下降41.3%。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承保总额2544.2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其中,财产险保额2369.2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寿险保额175.0亿元,增长60.2%。保费收入18.7亿元,比上年增长55.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6亿元,增长0.4%;人身险保费收入14.1亿元,增长89.6%。全年赔付总金额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人身险赔付金额1.9亿元,增长3.1%。

十、科技、教育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全市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发展计划615项,其中:国家级计划项目142项,省级计划项目285项,市级计划项目188项。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全年专利申请量由上年的1254件增加到1861件,增长48.4%。全年通过鉴定、验收和认定的科技成果188项,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励成果102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6项,省级奖励96项。

科技队伍稳步发展。到2002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以上从业人员中科学技术人员41万人。其中,自然科技人员20.1万人,社会科技人员20.9万人。在全市各级各类科技人员中,“两院”院士26人,享受国务院及长春市人民政府特贴人员累计达到432人。全市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98个。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75个,社会科学与人文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17个,科技信息与文献领域机构6个。

技术成果交易日益活跃,全市技术开发、咨询、转让等服务机构发展到2348户,技术成果交易额达5.06亿元。市科技管理部门共投入科技经费3970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3户,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比上年增长33%。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55家。

质量技术监督机制日趋完善。全市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7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9个。全年共对3900户企业的产品进行了定期监督检验,检验样品6738批次,抽样合格率为78.44%,比上年提高了0.44个百分点。其中,国家和省的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平均合格率分别达到92%和84%,均为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查处违法案件7521件,查获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商)品标值5000余万元。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年末全市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27所,共招收本、专科学生6.5万人,年底在校生19.6万人。各类成人高等学校10所,共招收本、专科学生5.7万人,年底在校生13.9万人。年末成人中专30所,招收学生0.4万人,年底在校生1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4所,年底在校生4.7万人。普通中学397所,在校生41.7万人,其中初中322所,在校生32.5万人。小学1830所,年底在校生55.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97%。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艺术创作精品不断涌现,全年共获省级以上奖励77项。

2002年,电影事业机构244个,其中电影放映点237个。文化事业机构225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11个,剧场、影剧院9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量234万册,其中少儿图书馆1个,藏量20万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61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45个,文化市场管理机构11个,其它文化事业机构9个。文物事业机构7个,其中,博物馆2个。国家档案馆12个,馆藏档案80.8万卷,开放档案11.1万卷。长春电影制片厂全年共生产故事片5部,译制片7部,科教片12部。

2002年,全市有广播电台5座,节目8套,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台5座,节目9套,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末,全市卫生医疗机构发展到15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8所,拥有医疗、疗养床位2.21万张,比上年下降8%。卫生技术人员为3.4万人,比上年下降3.8%。农村村设医疗点2110个,比上年增长12%。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733人,个体医生开业人员1976人。每千人拥有医生1.98人。

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入,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150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到95%以上,建立家庭病床17277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取得新进展。各级中小学校继续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学生、小学生达标人数分别为279204人、480118人;全市行政区域内共有体育设施7097个,人均占有体育用地面积已达2.07平方米。竞技体育成绩优异。长春市和长春市输送的11名运动员在19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上获银牌2枚、铜牌3枚;在全国年度比赛中,获得金牌49枚、银牌57枚、铜牌54枚。在全省比赛中,共获金牌360枚。

一年来,成功地举办了中俄、中伊国际篮球对抗赛;全国男篮甲A联赛,全国足球甲B联赛;承办了十四届省运会柔道等6个项目的比赛和市级篮球、排球等30余项比赛,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二、环境保护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分别达到93.04%和95.66%。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到2002年末,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68.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03.89平方公里。

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空气首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年日均值每立方米178微克,比上年降低5微克;二氧化硫均值每立方米14微克,比上年降低1微克;二氧化氮年均值每立方米27微克,比上年上升3微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地面水质达标率100%。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12.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03.9万人,四县(市)人口408.6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32‰,死亡率为4.59‰,自然增长率为2.73‰。

全市从业人员总数已达329.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9.5万人,占全市的42.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0.1万人,占全市的21.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9.8万人,占全市的36.4%。年末城镇在岗职工90.4万人,从事个体劳动的有23.1万人。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2869元,比上年增长16.0%。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00元,比上年增长8.8%,人均消费性支出6147元,比上年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47元,比上年增长1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9.5%,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7.6%。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7台,电冰箱及冰柜99.56台,洗衣机98.69台,住宅电话97.72部。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62台,电冰箱9台,洗衣机64台,摩托车28辆。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上年的20.24平方米增加到21.2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62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事业扎实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省级统筹单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2002年,全市共有67.2万名在职职工、23.7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共征缴养老、失业保险基金18.1亿元,年末参加失业保险职工75.2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6200万元。有47.1万名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2002年,城市共有61839户、160766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金6906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96家,总床位数4836张。其中国有福利机构4家,集体和民办福利机构92家。农村敬老院134所。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快速发展,全市有各种社区服务网点8000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1149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902万元。全年募集善款1736万元。

注:1、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数据来源于公安局统计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