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长春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4 16:30:03 来源:长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11次

199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全年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在全国和全省处于领先或上游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6.4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91.6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89亿元,增长1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20.2%下降到17.9%,第二产业由上年的42%下降到41.2%,第三产业由上年的37.8%上升到40.9%,提高3.1个百分点。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82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0.5%上升到25.7%,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261元,比上年增长13.2%。

市场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4%,其中食品价格下降5.8%,家庭设备及用品下降2.4%,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上涨3.3%和8.7%。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在全市3166户乡及乡以上企业中,2938户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制率为92.8%。其中,742户国有企业初步完成了改制,改制率达到78.2%。选择64户困难较多的企业作为突破口,加大了组织结构调整力度,25户国有企业实施了破产、兼并和重组,全市共核销呆坏帐准备金10亿元,盘活资产19.1亿元。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对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撤销了11个专业经济部门,组建了4个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调整充实了4个集团公司,在机电、轻化等行业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

再就业工程有序进行。建立了“两级管理、三级服务”的再就业工程新框架,即市、区两级管理和市(县)区、街道办事处、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三级服务的就业网络。各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劳动管理服务站。1999年,全市下岗职工分流3896人,实现再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深层次矛盾愈加突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市场开拓乏力;农业比较效益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力增强和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目标,加快了农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农业生产继续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粮食生产克服了春耕低温冷害等气候影响,总产量达75.3亿公斤,比上年减少7.4亿公斤。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其中油料增加5408吨,甜菜减少27844吨,烟叶减少223吨。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7.9%,水稻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6.8%和12%。

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畜牧业产值达1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猪牛羊肉产量达66.4万吨,比上年增长28.6%;奶类产量5.1万吨,比上年增长10.3%;禽蛋产量27.3万吨,比上年增长12.8%;鹿茸产量2.9万公斤,比上年减少26.5%。渔业产值达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水产品产量达2.5万吨,比上年增长19%。

全市完成造林面积7530公顷,比上年增长21.5%。当年完成新育苗面积270公顷,比上年下降35.1%。

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乡镇企业实现产值7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农业19.4亿元,工业352.5亿元,建筑业88.8亿元,交通运输业100.2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107.8亿元,旅游饮食服务业61.6亿元。

农业产业化进展良好。新建龙头项目28个,续建19个。其中德大公司36万吨第二饲料厂和1.5万吨高温香肠项目、大成公司6万吨果葡糖和20万吨玉米淀粉扩产项目、皓月公司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榆树市18万吨饲料加工项目等建成投产,大成公司万吨赖氨酸项目完成土建工程,皓月50万张皮革加工项目完成土建工程和主要设备安装调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企业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业企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长速度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7位。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三大支柱产业作用明显增强,其中,汽车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74.9%。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新产品产值完成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新产品产值率达21.9%,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8.8个和5.2个百分点。

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在30种重点工业产品产量中,有18种上升。其中,增幅较大的有:淀粉增长1.4倍,彩电增长1.2倍,味精增长53.2%,食用植物油增长43.2%,自动化仪表增长37.3%,汽车增长17.3%。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亿元,比上年增长64.8%。其中:市及市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1亿元,比上年增长45.4%。大中型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21.7亿元,比上年增盈8.4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4%,比上年上升15.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8.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7654元/人,比上年增长18.5%。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得到进一步推广落实。全市施工工程个数2836个,实行招投标工程1682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59.3%。施工面积4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8%,竣工面积247万平方米,增长11.2%,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68.3%。

四、固定资产投资

长春市紧紧抓住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围绕国家投资重点,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农林水利、经济适用住房和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4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0.1亿元,增长38.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5.5亿元,增长39.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2亿元,增长55.6%。市属以下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占全市投资总额的75.9%。从各产业完成投资情况看:第一产业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86.7%;第二、三产业所占份额较多,全年分别完成投资64.9和67.1亿元,增长58.7%和19.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341.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0.1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2.2%和52.4%。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14.9亿元,竣工面积115.2万平方米。解困工程开工面积5.7万平方米,当年竣工5.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0.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商品房空置面积85.2万平方米。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较快。绕城高速公路南段1999年10月份建成通车,长双高等级公路完成38.6公里路基和桥涵配套工程,净月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分别完成城市干道14.9、13和3.5公里,奥奇涂装线、大成30万吨玉米扩产项目建成投产,皓月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开始试车。

投资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建成投产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投资项目22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41.5%;新增固定资产83.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9.1%。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47.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其中:铁路216亿吨公里,增长1.2%;公路31.5亿吨公里,增长4.4%;民航1879.1万吨公里,增长4.4%。完成旅客周转量101.6亿人公里,增长4.2%。其中:铁路7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8%;公路14.7亿人公里,增长0.6%;民航10.9亿人公里,增长4.5%。全年管道运输完成天然气输送量772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8%,周转量65.2亿立方米公里,比上年增长25.2%。

公路建设再上新台阶。绕城高速公路南段工程、长白西线、长郑线、长清线等改建工程建成通车,长哈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共有公路452条,总里程606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3公里,公路密度32.1公里/百平方公里。长春机场拥有航线39条,其中,国内航线36条,国际航线2条,地区航线1条,航班数平均每周起降156班次。

邮电通信业仍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综合通信能力不断提高,网络通讯迅猛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4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特快专递59.9万件,比上年增长17.9%;函件、包件共4191.1万件,比上年下降15.3%。全市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17.6万门。其中市话用户发展到76万户,比上年增长12.3%;农话用户发展到10.3万户,比上年增长38.8%。个人住宅电话持续高速增长,到1999年末已发展到76.4万户,比上年增长22.3%,占全市电话总数的88.5%。移动电话规模进一步扩大,年内共增加移动电话用户18.6万户,到1999年末已达45.1万户,比上年增长70.2%。全市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15.5部/百人提高到20.3部/百人(含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用户发展到70.2万户,比上年增长3.4%。城镇公用电话12939部,201卡(校园卡)电话19041部。网络通信业务迅猛发展,分组交换数据网用户发展到1177户,比上年增长18.5%;公用数字数据网(DDN)用户1886户,比上年增长43.2%;IP网注册用户(原计算机互联网)8906户,比上年增长2.7倍。

六、城建、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九路九桥两出口”等19项重点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年度计划。市区道路维修养护成效明显,大中修道路31条、30万平方米,新铺装小巷道316条,整修人行步道34万平方米。全市铺装道路总面积达1169.6万平方米。

公用事业全面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全市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已达107.6万立方米,规划区使用自来水人数189.8万人。全市煤气日供气总量达34.5万立方米,市区使用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户数55.9万户,新增燃气用户3.3万户。城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03.9万平方米,到1999年末,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207.9万平方米。全市拥有营运公共电、汽车达2514辆,运营线路网长度665公里。

城市绿化建设、市区街路绿化和精品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南湖大路、自由大路、西安大路等10条街路的绿化新植和改造任务。1999年城区植树73.6万株,新增绿地37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5859公顷,绿化精品不断增加,绿化覆盖率为38.06%。

七、国内贸易和市场

在国家采取的扩大消费信贷、调整收入分配等扩大内需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市场平稳上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9%。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私营经济增长81.8%,股份制经济增长32.9%,个体经济增长21.1%。在公有制中,国有和集体经济分别比上年下降9.2%和2.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25.5%,餐饮业增长27.2%。

“菜篮子”工程建设持续发展,全市菜田面积发展到6.51亿公顷,保护地面积达6950公顷,引进蔬菜新品种31个,商品量达21亿公斤。全市蔬菜年出口突破2000吨,品种达10余种,远销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家。启动了无公害菜工程。全市种植无公害菜和绿色食品蔬菜1000公顷,提供商品菜4000万公斤。畜禽定点屠宰和肉品管理工作有新的进展,熟肉制品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管理。

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商品市场已发展到513处,其中,消费品市场423处,生产资料市场78处,文化及其它特种商品市场17处。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市场28处,超过5亿元的15处,超过10亿元的7处。全市新建、扩建商品市场29处,新增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城乡集贸市场434个,成交额141.2亿元;生产资料市场28个,成交额68.7亿元;房地产市场4个,成交额184.4亿元。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

在亚洲地区经济复苏以及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相关政策的带动下,进出口贸易保持了大幅度的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为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5%,其中,进口总额9亿美元,增长40.9%;出口总额6亿美元,增长64.6%。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5%,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4.8%。其中,出口4.4亿美元,增长93.8%,占全市出口额的72.6%。外贸需求拉动经济作用有所增强,外贸依存度为17.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50户,比上年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直接利用外资2.7亿美元,增长2.7%。利用内资68亿元,增长33.8%。四个开发区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全年共审批三资企业76个,占市审批项目总数的50.7%;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利用内资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8%和1.3倍。

旅游事业有很大发展,今年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了冰雪旅游项目,转变了冬季旅游淡季的局面,接待入境人数、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44887人,增加10564人,比上年增长3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1999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674万人次,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99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全市涉外饭店客房出租率为61.2%,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长春市已有星级饭店25家,旅行社2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1家,旅游定点餐馆、商店30家,专业旅游车队一个,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在连续多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工商税收15.1亿元,增长18.5%。市本级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工商税收9亿元,增长19.2%;企业收入1.6亿元,增长6.3倍;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1.3亿元,增长42.2%;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1.9亿元,增长3.3%。

财政支出管理进一步加强,支出结构有所改善,财政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能力稳步提高。全市财政支出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2.3倍,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80.8%。市本级财政支出27.3亿元,增长11.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26.6%;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40%。

金融业认真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努力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有力促进了我市国民经济的发展,金融运行较为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885亿元,比年初增加11.9亿元,增长15.5%。其中城乡储蓄余额达480.4亿元,比年初增加51.7亿元,增长12.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101.4亿元,比年初增加140.1亿元,增长14.6%。其中,支持一汽集团等30户重点企业增加贷款13.1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贷款42.4亿元,支持粮食收购增加贷款31.3亿元,支持扩大消费增加贷款5.5亿元,发放封闭贷款1亿元。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实现现金总收入2294.8亿元,现金总支出2267.1亿元,收支相抵,累计净回笼现金27.7亿元。

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到1999年末上市企业16个,股本总金额达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股票交易机构6个,股票交易网点30个。拥有投资者开户人数26.9万人。全市有价证券成交总额6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股票交易成交额6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国债交易成交额34.8亿元;基金交易成交额26.8亿元,增长2.5倍。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承保总额934.2亿元,比上年下降9.9%。其中:财产险保额765.8亿元,寿险保额168.4亿元,增长25.2%。保费收入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亿元,增长2.9%;人身险保费收入4.7亿元,增长27.1%。财产险给付金额1.9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0.4亿元。

十、科技、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实施各类科技发展计划58项,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科技成果显著增加,全年通过鉴定、验收和认定的科技成果522项,属于国际首创2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5项,属于国内首创18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45项。

科技队伍稳定增长,素质不断提高。到1999年末,全市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6万人。其中,自然科技人员16万人,社会科技人员16.6万人。在全市各级各类科技人员中,“两院”院士23人,享受国务院及长春市人民政府特贴人员累计达到359人(市本级)。全市独立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已发展到99个。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77个,社会科学与人文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17个,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5个。

技术成果交易日益活跃。全市技术开发、咨询、转让等服务机构发展到1600户,技术交易额达7.5亿元,共投入科技经费2469万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8户。

技术监督机制日趋完善。全市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7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9个。全年共对1972户企业的产品进行了定期监督检验,检验样品9321批次,合格7540批次,抽样合格率为80.89%,比上年提高了3.76个百分点。“打假保名优”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各级技术监督部门查处假冒、伪劣产品案件4340件,标值1.3亿元。其中万元以上大要案98件,移送司法机关3件,捣毁制假售假黑窝点104个。

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全市29所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3.7万人,年底在校生9.9万人。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3万人,年底在校生3.2万人。各类中等学校661所,在校生45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5.5万人,农职业中学3.8万人,技校0.9万人,普通高中6.9万人,初中27.9万人,各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7万人。1894所小学年底在校生69.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6%。

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又有新进展,重点改善了1998年剥离的8所企业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共建成花园式学校844所。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设备得到充实完善,教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素质教育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较快发展。中小学营养餐普及推广试点工作有序进行。成功地举办了长春国际教育展览会。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事业健康发展。全年有278项文化艺术、新闻和广播电视作品获国家级奖和省级奖。为迎接建国五十周年,精排了话剧儿童戏《我爱我班》、话剧《有泪悄悄流》等重点剧目。修改话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第三届东北三省话剧节中获得综合金奖和表演金奖等7个单项奖。小品《找感觉》、《邻居》获第四届东北三省戏剧小品比赛创作、剧目一等奖,小品《缘分》、《军嫂》获创作、剧目二等奖,5名演员获表演一、二等奖。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市千人以上的大型文化活动达37次。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1999年,电影事业机构已发展到528个,其中电影放映点521个。文化事业机构239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10个,剧场、影剧院9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量213万册,其中少儿图书馆1个,藏量14万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79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47个,其他文化事业机构23个。文物事业机构6个,其中博物馆1个。长春电影制片厂全年共生产故事片6部,译制片11部。

全市现有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7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

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新进展,城市整体卫生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卫生医疗机构发展到672个,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医院、卫生院294所,拥有医疗、疗养床位2.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为3.7万人,比上年下降0.1%。农村村级卫生医疗点186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839人。个体医生开业人员947人,比上年增长12.5%。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3.4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6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31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九冬会上,有4人1队打破1项世界纪录,10人1队14次超5项亚洲纪录,夺得17枚金牌、16枚银牌、17枚铜牌,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列全国30个代表团之首。在第四届全国城运会上,共夺得6枚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有1人6次超过3项世界纪录、2人7次超过4项世界青年纪录。一年来,长春籍运动员在冰雪项目上共夺得19个世界冠军,被国家体育总局再次授予“冬季运动贡献奖”。

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日趋加快,体育竞赛市场十分活跃。成功地承办、举办世界杯短道速滑赛、亚洲短道速滑锦标赛、“NEC杯”中国围棋擂台赛等国际国内和省、市重要体育比赛52次,通过运动队冠名、出售广告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432万元。

深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先进乡、先进社区工作进展顺利。各级中小学校继续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4.31%。举办小型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8000余次,长春市连续第五次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优秀组织奖。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944人,各级环境保护局13个。建立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城市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均有所改善,全市开始实行空气质量周报制度,空气首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每立方米295微克,比上年降低了20微克;二氧化硫均值每立方米16微克,比上年降低了2微克;氮氧化物年均值每立方米43微克,比上年降低了2微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比上年提高了0.58个百分点;城市地面水质达标率100%;区域噪声平均值58.4分贝,比上年降低了0.5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9.9分贝,比上年降低了0.4分贝。

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意识在广大市民中逐步增强。全年围绕“一控双达标”工作,完成了工业污染源达标单位44户;完成了102台不合格锅炉的限期治理工作任务;改造了1000辆燃油车为“双燃料”汽车;伊通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80余万平方米的带状滨河公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为100%。环境噪声达标面积72.09平方公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6.49%。国家环保总局公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我市在全国46个考核城市中,排在第13位,名次比上年前移2名。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到1999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91.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86.6万人,四县(市)人口404.6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44‰,死亡率为5.4‰,自然增长率为2.03‰,比上年下降0.52个千分点。

全市从业人员总数已达329.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51.5万人,占全市的4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6.5万人,占全市的20.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1.6万人,占全市的33.8%。年末城镇在岗职工102.8万人,从事个体劳动的有39.4万人,比上年增长4.6%。

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由于国家提高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水平,适当增加了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10元,比上年增长7.6%;人均消费性支出4571元,比上年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比上年增长1.6%。全市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8618元,增长9.5%。

城乡居民住宅面积有所增加。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9.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19.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5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有57.7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其中,有16.2万名离退休人员。1999年,全市城乡共有42421户次、89373人次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金896.2万元。社会保险机构为18567人次失业职工提供了失业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各类养老设施共205所。其中,国家办社会福利院6所,农村敬老院148所,企事业单位、集体、个人办养老机构51所,总床位12440张,收养总人数8621人。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快速发展,全市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网点6400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9个。

关闭
关注公众号 获取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