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吉林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4 15:32:55 来源:吉林省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88次

2000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实际,坚持发展,大胆改革,勇于实践,认真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全面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三大战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推进和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经济总量

全省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0亿元,下降3.0%;第二产业增加值800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620亿元,增长11.0%。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42元,比上年增长8.1%。

财政收支

继续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政改革,财政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全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84.02亿元,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7.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03.83亿元,增长8.8%。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有力地支持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全省一般预算支出260.67亿元,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6%。其中,社会保障支出19.25亿元,增长53.6%。

结构调整

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25.4:40.2:34.4调整为2000年的22:44:34。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又有新进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有经济占49%;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潜能得以释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

国企改革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到2000年末,70%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重点培植了21户大集团,并以此为依托进行资产重组;16户企业实施债转股,转股资金达到235.1亿元;列入国家兼并破产计划40项,核呆总额22.68亿元。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28户,亏损企业有860户,比上年减少180户,亏损面降至31.5%,比上年下降6.2%;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6.0亿元,下降35.4%。列入国家跟踪监测的重点亏损企业有252户,其中202户完成脱困目标,脱困面为80.2%。

市场价格

价格总水平降幅趋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98.6%,高于上年0.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95.9%;衣着类99.0%;家庭设备及用品类97.6%;交通和通讯工具类9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97.6%;居住类105.4%;服务项目类107.7%。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为98.0%,高于上年1.3个百分点。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为106.8%,高于上年9.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为105.1%,高于上年5个百分点。

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全省粮食播种面积335.7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5.62万公顷,下降4.4%。其中玉米面积减少55.44万公顷,下降23.3%;大豆面积增加26.06万公顷,增长93.6%;水稻面积增加1.9万公顷,增长4.1%;小麦面积增加0.98万公顷,增长14.5%。经济作物面积65.9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99万公顷,增长26.9%。由于受特大干旱影响,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97.7亿元,比上年下降7.5%,粮食总产量327.6亿斤,比上年下降28.9%。效益农业取得明显进展。全省专用玉米种植面积46.6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68万公顷,增长16.7%;优质小麦面积6.9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47万公顷,增长55.2%;优质大豆面积15.4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63万公顷,增长97.1%;优质水稻面积22.5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19万公顷,增长68.9%。订单农业规模扩大,订单面积达到84.27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0.6%,比上年增长72.7%。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牧业产值286.5亿元,比上年增长9.4%。猪牛羊肉产量达到163.9万吨,比上年增长5.1%;牛奶产量14.3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4.0万吨,比上年下降3.2%。林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2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8.5%;完成幼林抚育面积73.20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7%。产业化经营取得成效,粮畜产品深加工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玉米加工转化达到410万吨。大成公司淀粉厂扩建及1.5万吨赖氨酸等一批加工项目相继投产。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15.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2%,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5%。江河整治和水库加固、灌区配套等工程建设进度加快,农业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得到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强了7个国家级生态环境重点县的建设,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面积950平方公里,治理“三化”草原95平方公里。

工业

2000年,全省抓住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趋暖的有利时机,大力开拓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有效地促进了工业增长质量的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好时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重工业增加值390.5亿元,增长14.7%;轻工业增加值108.4亿元,增长11.8%。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较好,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56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工业产品销售率98.1%,与上年持平。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7.6%,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5.55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2.97亿元,比上年增长3.1倍,其对全省工业扭亏增盈的贡献率达到88.9%。大中型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78.06亿元,比上年增盈52.7亿元。工业产业结构在发展中调整,企业创新步伐加快,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210.8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2.5%。汽车、石化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全年完成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5.2%,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资产总额达到1483.8亿元,占全省工业资产总额的46.7%。轿车产量达到12.5万辆,增长27.4%;塑料树脂、合成纤维单体产量分别增长11.7%和4.3倍。电子、医药、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全年完成产值246.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7%,其资产总额达到436.3亿元,占全省工业资产总额的13.7%。随着扩大投资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水泥、平板玻璃、钢、钢材等投资类产品以及部分机电产品和能源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长。重点城市率先带动作用增强,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扩大。长春市、吉林市已经成为全省的经济底座,实现利税占全省的份额达到62.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吉林市利税占有率达到13.3%,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长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对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四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实现利税总额8.4亿元,比上年增长75.0%。全年施工单位工程724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4205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58.0%。建筑施工面积1566.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8.6万平方米,增长15.4%;竣工面积941.2万平方米,增加230.7万平方米,增长32.5%。

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4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592.84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1%,其中,铁路运输387.01亿吨公里,下降0.1%;公路运输85.64亿吨公里,增长5.4%;水路运输0.27亿吨公里,下降62.4%。全年旅客发送量193.20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7%。其中,铁路116.35亿人公里;公路76.79亿人公里;水运0.06亿人公里。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现代化通信能力迅速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2亿元,增长17.1%;电信业务总量105.0亿元,增长46.5%。全省长途光缆总长度达到5462皮长公里,增长6.3%;年末全省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99.1万门,比上年末增加75.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358.7万户,增加61.2万户,其中住宅电话316.0万户,增加54.1万户。移动通信继续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03.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3.2万户;无线寻呼用户达到156.2万户,减少3.4万户;全省互联网拨号用户数达到25.9万户,比上年增长5.8倍。

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政策的支持下,全省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努力抓好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全年全省共争取国家基本建设国债项目255项,国债资金33.4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国有经济投资487.9亿元,增长17.7%;集体经济投资43.0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52.2亿元,增长25.1%。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74.5亿元,增长19.2%;更新改造投资114.3亿元,增长15.0%。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汽车和化工两大支柱产业投资成为带动全省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国有单位化学工业投资16.4亿元,比上年增长89.7%;机械工业投资33.1亿元,增长25.6%;能源投资83.8亿元,增长19.4%;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投资82.2亿元,增长9.2%。房地产业开发势头较旺,全年完成投资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商品房销售强劲,个人购房十分踊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2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2%,其中个人购置商品房达208万平方米,增长40.5%。新开工项目增加,投资规模扩大。全年新开工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达2119个,比上年增加121个,增长6.1%。新开工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由上年的1556万元增加到1816万元。通过投资建设,新增了一批生产能力。全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74.3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24万千伏安、天然原油开采38万吨。

国内贸易

全省加大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力度,围绕住宅、汽车、非义务教育、旅游等城乡消费热点,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和规模,努力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实现了消费的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2.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水平继续好于农村,城市零售额596.43亿元,增长13.0%;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14.52亿元,增长4.5%。分行业看,餐饮业红火发展,全年餐饮业完成营业额98.76亿元,增长35.3%;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营业额674.64亿元,增长7.2%;制造业完成营业额12.93亿元,增长19.5%。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快,为消费市场增加了活力。2000年,全省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1861个,比上年增加6个,增长0.3%。全省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8.3%。

对外经济

全省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出口在去年恢复性增长基础上实现了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25.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出口总额12.42亿美元,增长21.8%;进口总额13.12亿美元,增长9.6%。依托比较优势,招商引资取得较大成果。赴闽、粤的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共签约项目338项,签约金额3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5.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4.93亿美元,增长17.0%。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3.37亿美元,增长11.9%。外商投资规模和质量有所提高,全年新批的363户企业平均单项合同外资金额达164.2万美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5万美元。外资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全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7.1亿元人民币,创利税6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9%和163.7%。外商投资企业在推动出口、上缴利税、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旅游业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继续壮大。全年共投入资金1.76亿元,相继对长白山北坡供电工程、道路工程,松花湖的旅游道路和停车场工程,净月潭环潭旅游道路工程进行了改造和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全省旅游环境和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2.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7%,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803.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5%;接待国内旅游者1809.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1.9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8.8%。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合理运用国家各项金融调控政策,支持和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6.71亿元,比年初增加215.3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35.41亿元,增加107.7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5.84亿元,增加89.5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51.18亿元,比年初增加229.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79.2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24.73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全年累计现金总收入6406.62亿元;累计现金总支出6572.02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165.41亿元,比上年少投放36.17亿元。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9.9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87亿元,增长0.9%;人身险保费收入19.07亿元,增长4.2%。财产险赔款金额5.77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1.64亿元。

二、社会发展科技

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和智力支持。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全省首批23户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已有5户完成转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作。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组织实施了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尿毒排析散生产线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和开发项目。科研与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科技实力增强。全年全省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54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8项,应用技术成果434项,软科学成果12项;全省专利申请量达到2100件,比上年增长5%,专利授权量达到1600件,比上年增长45.5%。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技术市场不断壮大。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515份,技术贸易成交额达到1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成效,全年各级技术监督部门查处假冒、伪劣产品案件21169件,挽回经济损失1.22亿元,罚没0.25亿元。

教育

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事业成就显著。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全年全省小学在校生241.5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8%;全省初中阶段在校生121.48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3.48%(不包括技工学校);全省幼儿园在园儿童数43.92万人;全省有各级特殊教育学校52所,在校人数达到6306人。高中阶段教育有较大发展。全年全省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46.26万人(不包括技工学校),比上年减少2.0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26.27万人,增加2.04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1.82万人,减少2.36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8.17万人,减少1.70万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高等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合并,组成新吉林大学。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地方所属专科学校实现了实体合并,组建了长春工程学院。全年全省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42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7.53万人,研究生在校人数11149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57万人和2549人。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民办教育得到发展。全省批准成立了9所普通高校新制民办二级学院。积极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年省内19所学校学生公寓竣工面积29.9万平方米,利用社会资金新建学生食堂4.7万平方米。

文化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艺创作成绩突出,全省推出了《长白情》等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风格多样的优秀文艺作品。2000年末,全省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6个,文化馆81个、文化站816个、群众艺术馆13个,公共图书馆60个。广播电影电视事业成绩显著。“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顺利实施并通过国家验收,广播电视覆盖网进一步扩大。2000年,全省有广播电台10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1座,对国内播出节目55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到561时03分,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4.8%;有线广播电视台1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1座,播出节目46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到2633时02分,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5.7%。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全年出版图书3250种,各类杂志5538万册,报纸55323万份。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发展迅速,大大丰富了新闻出版媒体形式。

卫生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2000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3323个,卫生技术人员13.20万人,医院、卫生院1392个,床位8.34万张。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34.74/10万,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4.46‰。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省推行“一体化”管理的乡镇覆盖面达到85%以上;改造建设农村卫生机构57个,其中乡镇卫生院51个,县级防保机构6个,新改建房屋面积3.57万平方米,投资650万元,新增各种医疗设备280台件。全省共建成省级卫生城市8个。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内吉林体育健儿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世界大赛上共获得世界冠军11个,获得亚洲冠军3个,在全国重大赛事上获得全国冠军28项次。广大人民群众体育意识增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年内成功地承办了2000年世界台球(斯诺克)锦标赛和世界杯短道速滑赛等体育赛事。

三、人民生活就业

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从业人员1164.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0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523.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43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取得实效。全年全省国有企业有7.12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15.7%。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0.00元,比上年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人均消费性支出4020.84元,比上年增长9.8%。由于受旱灾影响,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22.50元,比上年下降10.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53.35元,比上年增长15.2%。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1.2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7.72平方米,比上年减少0.75平方米。社会保障事业取得较大进展,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分别为294万人和279万人,纳入养老保险统筹的离退休人员93.4万人,全年共支付基本养老金55亿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职工人数分别为83.7万人、66.9万人和55.1万人。年末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4万张,收养3.1万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2万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0.06万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0.7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0.1亿元,接收社会捐赠0.04亿元。2000年,全省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13.5万人,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9.9万人。

环境保护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工程,全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工业污染防治能力继续增强。全省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8.0%、84.4%和53.9%。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截止2000年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666.29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479.79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长春市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等6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批准建设榆树市等8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长春市北郊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已基本完工,投入运行后可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39万吨。长春西郊、辽源市、四平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正在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国有经济负担过重、活力不足,国企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问题不容忽视;物价低位运行,对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仍在继续;民间投资不够活跃,制约了内需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说明: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