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松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5-10 16:08:38 来源:松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039次

松原市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紧紧围绕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推进促增长、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的各项工作,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松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6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0.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70.3亿元,增长16.8%,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606.2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0.1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构成为16.9:49.3:33.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73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6(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水平同比上涨4.6%。构成CPI的八大类消费价格呈全面上涨态势,其中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涨势较高,分别达到10.5%和5.9%,其他依次为:衣着类价格上涨1.8%;居住类价格上涨1.8%;烟酒类价格上涨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8.8,上涨8.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26.8,上涨26.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07.7,上涨7.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18,上涨3.18%。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52.9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4.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74万人,其中异地转移就业人数55万人。

全年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42.7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其中,全年完成税收收入27.3亿元,增长23.1%。在全年完成税收收入中完成企业所得税收入1.8亿元,增长21.8%。税收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3.9%。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22.2亿元,增长17.2%。其中:教育支出19.9亿元,增长1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8亿元,增长25.4%;医疗卫生支出10.0亿元,增长37.2%;交通运输支出4.6亿元,增长16.7%;住房保障支出5.3亿元,增长95.7%。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3.9亿元;林业增加值2.3亿元;牧业增加值72.4亿元;渔业增加值6.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5亿元。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1.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6%。全年粮食总产量700.2万吨,增长9.3%。其中,玉米产量513.6万吨,增长11.2%,单产8601公斤/公顷,增长6.8%;水稻产量107.3万吨,增长3.8%,单产11591公斤/公顷,增长2.7%。

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7.2万吨;牛肉产量4.8万吨;羊肉产量1.9万吨;禽肉产量7.5万吨。牛奶产量12.1万吨。禽蛋产量19.3万吨。生猪存栏132.9万头;生猪出栏205.5万头。水产品产量3.6万吨,增长5.8%。

截至2011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0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2%。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3万台、机电井2.3万眼、节水灌溉机械1.0万套,分别增长15.6%、5.8%和20.6%。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7万公顷,增长5.3%。其中,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9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3.3万公顷,增长5.6%。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49.7万千瓦时,下降1.9%。

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总量为235个,面积15.75万公顷,产量80万吨,产值23亿元。其中绿色食品58个,面积7.1万公顷,产量19万吨,产值10亿元。有机食品78个,面积4.65万公顷,产量11万吨,产值7亿元。无公害农产品99个,面积4万公顷,产量50万吨,产值6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0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在3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

全年采矿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8%。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下降4.9%;非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增长19.9%。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7%。其中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4%;家具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8.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增加值增长105.9%,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3.6%;塑料制品业增加值增长65.5%;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增长50.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4.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5%;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3%;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01.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67.3%。

全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23.7%。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下降11.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38.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43.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17.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50.3%。

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71.1亿元,增长28.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29.6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实现利润201.2亿元,增长81.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3%,高于同期0.69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4.2亿元,增长38.6%。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02.1亿元,增长38.5%;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9.4万元/人(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增长45.9%;实现利税25.35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6.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4.3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投资446.1亿元,增长15.0%,其中工业投资442.6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投资273.0亿元,增长59.0%。固定资产投资产业构成由上年的4.8∶65.9∶29.2调整为7.0∶57.7∶35.3。

全年开复工项目达1426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270个,投产项目为1244个,项目投产率达到87.2%。开复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有169个,投资额达到282.01亿元,占项目投资总额的36.5%,与上年比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为85个,完成投资142.93亿元。全年新建项目达743个,占全部项目个数的52.1%;投资额达到398.76亿元,占全市项目投资总额的51.5%。改扩建项目为681个,占全部项目个数的47.8%;投资额达到326.70亿元,占全市项目投资总额的42.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0%,低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为565.84万平方米,增长49.6%;商品房竣工面积为101.12万平方米,下降31.5%;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2.17万平方米,下降18.8%。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按销售地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25.1亿元,增长17.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3.5亿元,增长19.3%。乡村零售额增幅首次高于城市,高出城市1.7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369.7亿元,增长17.4%,餐饮收入额18.9亿元,增长23.0%。

在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吃、穿、用类商品分别比上年增长28.9%、26.4%、29.8%。汽车类零售额实现4.9亿元,是上年的6.3倍;家用电器类零售额实现9亿元,增长50%;金银珠宝类增长23.1%;化妆品类增长38.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1.5%。

六、对外经济

根据海关统计,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106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2%,出口总值完成10047万美元,增长16.2%;进口累计完成558万美元,增长218.1%。进出口贸易达到59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产品已达到118个。

201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78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934万美元,增长101.8%,全年域外资金实际到位578亿元,增长14.9%,其中,引入外省资金391.8亿元,增长34.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1年,公路总里程达到1154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总里程7942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68.8%,全市公路总里程中,高速公路339.4公里;等外公路360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31.2%。201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0.6万辆,增长13.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7.7万辆,增长14.9%。

2011年,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95869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0.0%;公路货运量4592万吨,增长19.9%;公路旅客周转量368930万人/公里,增长8.1%;公路客运量8201万人,增长7.1%;水路货物周转量3738万吨/公里,下降0.24%;水路货运量50万吨,下降3.3%,水路旅客周转量238万人/公里,增长7.9%;水路客运量20万人,增长10.7%。

2011年,全市拥有邮政局、所97个,邮路总长度达到1782公里。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3亿元,增长17.3%;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2.6亿元,增长16.7%。在邮政业务中,全年完成函件业务量296.61万件,增长6.5%;包裹业务量3.9万件,下降7.1%;报刊累计份数2803.3万份,增长10.7%;特快专递14.6万件,下降62.4%;邮政储蓄平均余额34.4亿元,增长20.7%。截至201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2.2万户,增长8.4%;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6.8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5.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1.0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358万户,增长39.2%;移动电话普及率122.6部/百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8.6万户,增长39.8%。

2011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92.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8%,增速居全省首位,其中国内游客290.38万人次,增长19.95%;海外游客1.9万人次,增长20.1%;人均花费达1217.03元,全省排第三位。全年旅游总收入实现35.9亿元,增长32.1%,居全省首位,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实现35.3亿元和895.0万美元,增长32.2%和29.2%。

八、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54.5亿元,比年初增加71.7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3.3亿元,比年初增加71.3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5.9亿元,比年初增加45.6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03.1亿元,比年初增加50.3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3.1亿元,比年初增加50.3亿元。

2011年,松原保险公司已发展到20家,其中财险公司8家,寿险公司9家,代理保险公司3家。全年保险保费收入13.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9亿元,增长12.4%;人寿险保费收入9.7亿元,增长4.9%;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949万元,增长12.4%;健康险保费收入2816万元,增长15.3%。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总额2.7亿元,增长28.6%。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人寿保险赔付支出1.3亿元,增长83.1%;意外险赔付支出249万元;健康保险赔付支出625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11年全市国内专利申请量165件,授权量12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9.5%和103.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0件,增长25.0%。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全市加强了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市本级共向国家、省申报科技项目14项。其中,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省级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4项,国家专利试点项目1项,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8项。已获批10项,获得经费支持382万元。同时,市本级还组织申报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6项,经专家评审论证,有20项被列为2011年度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支持经费150万元。全年共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3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光盘10套2000余张,组织3000多位专家为农民提供了技术咨询服务。

全年幼儿园在园幼儿4.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0万人,在校生17.2万人,毕业生2.6万人;初中学校招生2.8万人,在校生8.7万人,毕业生3.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7万人,在校生4.8万人,毕业生1.6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0.14万人,在校生0.35万人,毕业生0.1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81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末,全市拥有群众文化机构87个。其中:文化馆7个,乡镇文化站80个;艺术表演团体6个,演出630场,观众达51万人次。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61.2万册。博物馆3个,文物管理所4个,文物藏品1.45万件,全年参观人数达1.99万人次。出版发行报纸3种,出版量5万份;年末广播覆盖人口283.87万人,人口覆盖率97.87%;电视覆盖人口285.03万人,人口覆盖率98.27%。

截至2011年末,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1.0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1万人,注册护士0.29万人。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医疗床位6486张。全市有乡镇卫生院86个,床位1450张,卫生技术人员0.26万人。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家,村卫生室2065家。全市所有县(市、区)均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有164.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5%。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筹集资金3.78亿元;已有86.3万人次参合农民从中受益,支付补偿资金3.4亿元,占筹集资金总额的90.6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11年,全市在国内10个项目的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0枚,银牌27枚、铜牌22枚。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建设进一步规范,注册的体育类社会组织已达10个。全年落实了一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培训了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0人;全市比较规范的晨晚练站点达到300多个,四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000多名。全市举办15项群众体育活动,近40余万群众和体育爱好者参与。全年承办省级及以上群体比赛2次。落实农村全民健身工程建设项目70处,器材610件套,总价值305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9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8万人。出生率为6.79‰;死亡率为3.91‰;自然增长率为2.88‰。人口性别比为102.99。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26.97元,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4481.49元,增长15.8%,城镇恩格尔系数为28.9%。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5.15平方米,增加0.9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8.98平方米,增加0.88平方米。

截至2011年末,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达到30.2万人,比上年增长6.7%。其中参保职工为20.0万人,增长1.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7.2万人,增长0.6%,其中参保职工37.2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50.0万人,增长0.4%。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9万人,下降7.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1万人,增长4.8%。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9万人,增长4.9%。

2011年城市低保月标准由230元提高到280元,农村低保年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542元。市城区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9万户和6.8万人,保障人口占非农人口的8.02%,发放低保金1.9亿元,月人均补助标准235.8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6.4万户和10.6万人,保障人口占农业人口的5.5%,发放低保金1.2亿元,季人均补助标准220元。筹集城乡医疗救助资金7261万元,发放资金4078万元,救助特困群众25.4万人次。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2011年,市城区城市空气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57毫克/立方米,SO2(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16毫克/立方米,全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平均为360天。

全市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58万公顷。

2011年,松花江干流松林出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为5.87毫克/升,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体标准。辖区内市县级政府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在各时期均达到国家地表水(地下水)三类水体标准。

2011年,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553起,比上年增长18.7%人,死亡79人,下降6%。其中工矿商贸企业发生事故10起,死亡14人,事故起数同比持平,死亡人数同比减少2人;道路交通事故115起,下降20.1%;死亡64人,下降11.1%;发生火灾事故428起,增长35.9%,死亡1人,下降66.7%。

注释:

1.本《公报》所使用的数据,部分为年度统计快报提供的初步统计数据。

2.本《公报》中使用的部分指标数据,为市直相关部门提供的行业统计数据。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5.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因此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数与2010年不可比,但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径计算的。与此同时,月度投资统计制度将统计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城镇和农村企事业组织,并定义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6.从2010年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采用新的分组,即将经营单位所在地分组由“市”、“县”、“县以下”改为“城镇”、“乡村”;取消按行业分组,新设按“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额”两种消费形态的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