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吉林

四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4-03 05:28:03 来源:四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359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实施“一核三带”的富民优先战略,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全民行动,克难攻坚、锐意进取、科学谋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

综合

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1.1 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8.0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0亿元,增长12.6%。人均生产总值达23222元,比上年增长19.3%。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7.4%:39.6%:33.0%变为今年的26.8%: 42.8%: 30.4%。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16.5%。

图1  2006年-2010年四平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56.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27.9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市区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2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达12.0亿元,比上年增长43.4%。

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完成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市区财政支出完成38.2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在市区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8亿元,增长12.9%;教育支出6.3亿元,增长34.3%;科学技术支出2291万元,增长13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7亿元,增长18.9%;医疗卫生支出3.0亿元,增长68.6%。

图2  2006年-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市场物价呈上升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1%(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3.1%。八项分类指标呈“三升四降一平“的特征。食品价格指数为112.6%,上涨12.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指数为100.5%,上涨0.5%,衣着类价格指数为93.9%。下降6.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为97.4%,下降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指数为100%,与上年持平,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为98.0%,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为99.3%,下降0.7%,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2.8,上涨2.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0%,上涨4.0%,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为108.2%,上涨8.2%。

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农业产值1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林业产值1.8亿元,比上年下降21.0%;牧业产值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4.3%;渔业产值4721万元,比上年下降17.5%。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6.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2万公顷,增长8.8%,全年粮食产量达到771.1万吨,比上年增产215.5万吨,增长38.8%,创历史新高。

全年玉米播种面积6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1万公顷,增长8.4%,全年玉米产量达到687.3万吨,比上年增加200.2万吨,增长41.1%;水稻播种面积6.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94公顷,增长1.3%,水稻产量达57.1万吨,增产3.9万吨,增长7.4%;大豆播种面积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84公顷,增长4.9%。

图3    2006年—2010年粮食产量

表1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指标 单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771.1 38.8

蔬菜总产量 万吨 112.1 -2.0

肉类总产量 万吨 138.1 6.1

鲜蛋总产量 万吨 55.2 1.0

牛奶总产量 万吨 23.6 -2.9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0.5 -2.3

出栏生猪 万头 978.7 16.7

出栏家禽 万只 13922.7 -1.4

全市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628.9万头、327.6万头、226.2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6.4%、8.4%、8.6%。随着畜禽饲养量的增多,畜产品产量也增加较多,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38.1万吨,比上年增长6.1%。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78.7万吨、24.3万吨、2.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8%、5.6%、12.8%。禽蛋产量55.2万吨,比上年增长1.0%;牛奶产量23.6万吨,比上年下降2.9%;水产品产量4890吨,比上年下降2.3%。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17.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拖拉机保有量7.8万台,比上年增长5.0%。农用运输车8942台,比上年下降10.3%。机电井16661眼,比上年增长10.9%。农用水泵75401台,比上年增长1.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灌溉面积分别达到184950公顷和142060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3.1%和4.1%。全年农村用电量5120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2%。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生产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增长2.3%;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增长110.3%;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221.6亿元,增长31.6%;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22.2亿元,增长1.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01.8亿元,增长16.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85.8亿元,增长31.6%。

图4    2006年-2010年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469户,占全市总户数的88.8%,拥有资产334.8亿元,占全市67.7%;实现增加值267.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92.9%,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30.8%,实现利税44.6亿元,占全市的78.8%,实现利润31.9亿元,同比增长68.8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923.3亿元,增长41.6%;产销率达99.0%;实现利润总额38.8亿元,同比增长55.6%;实现利税总额56.6亿元,同比增长39.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04.8%,上升43.3个百分点。

市政府“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农产品深加工制造业、机械加工制造配套业,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医药、食品、轻纺、电子等十大优势产业,2010年共创增加值279.9亿元,同比增长15.3%,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3%,成为左右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

表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 吨 366000 -9.00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718872 -15.9

食用植物油 吨 224720.6 14.4

饮料酒 千升 485356 9.5

纱 吨 6686 2.8

布 万米 703.1 -23.7

化学纤维 吨 15413 72.8

机制纸板 吨 200942 6.6

硫酸 吨 151286 -2.2

烧碱 吨 220618 15.6

中成药 吨 17653 -5.8

合成洗涤剂 吨 133446 1.3

服装 万件 255.4 -26

水泥 吨 4902670 32.5

平板玻璃 重量箱 3008130 -9.3

粗钢 吨 1716058 -7.4

钢材 吨 1774325 -9.4

风机 台 2835 -5.2

轴承 万套 2724 71.3

改装汽车 辆 19205 63.3

汽车仪器仪表 台 1254016 -10.1

饲料 吨 1576841.1 35.5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1.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全年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工程结算收入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全年施工单位工程153个,建筑施工面积32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2%,竣工面积3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3%。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6.6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城镇投资452.6亿元,增长30.3%;农村投资124.1亿元,增长46.3%。

图5 2006年-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速度

表3 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亿元

指标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76.6 33.5

# 国有经济投资 109.6 20.0

其他经济投资 467.1 37.1

房地产投资 26.9 12.0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124.1 46.3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452.6 30.3

第一产业 31.0 -5.8

第二产业 389.0 49.4

第三产业 156.7 12.8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商品房销售面积175.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6%,住宅销售面积154.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商品房销售额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国内外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5.2%。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2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乡村实现零售额5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0.6亿元,比上年增长31.0%;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8.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粮油类实现零售额34306.8万元,增长126.7%;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9354万元,增长95.7%;服装类实现零售额30408万元,增长26.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70261万元,增长37.0%;化妆品类实现零售额3262万元,增长160.1%;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9240万元,增长89.3%;书报杂志类实现零售额4793万元,增长35.4%;家具类实现零售额10362万元,增长129.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实现零售额8966万元,增长95.1%;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1674万元,增长19.8%;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1360万元,增长101.5%;肉禽蛋类零售额7329万元,增长28.3%;汽车类零售额25348万元,增长78.0%,金银珠宝类零售额7041万元,增长141.1%,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332538亿元,增长21.0%,日用品类零售额9092万元,增长62.3%。

图6  2006年-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速度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72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7%。其中,进口总额达203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8.3%,出口总额达68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7%。

图7   2006年-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

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545.1亿元,比年初增加69.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0.3亿元,比年初增加7.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90.4亿元,比年初增加37.3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65.3亿元,比年初增加5.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20.0亿元,比年初减少1.1亿元;中长期贷款139.5亿元,比年初增加21.0亿元。

图8  2006年-2010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

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5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8家,人寿保险公司7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0996万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8356万元,比上年增长64.9%;人寿险保费收入112640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各类保险赔款支出25165.7万元,比上年增长31.0%。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1372万元,比上年增长36.6%,赔付率46.8%,人寿险给付支出3793.7万元,增长362.2%,给付率为3.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交通邮电业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值3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 %。全年公路旅客发送量4460 万人,比上年增长12.3%;公路货物发送量4610万吨,比上年增长18.5 %;公路货物周转量114854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1%;旅客周转量20523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2 %。年末,全市出租车达7190辆,市区达2722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303005辆,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载客汽车达到95321辆,比上年下降18.1%,载货汽车达到31355辆,比上年增长32.5%。

截止2010年末,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6个,邮路总长度达到1015公里。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8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2578万元,增长23%;电信业务总量265818.8万元,增长15.8%。在邮政业务中,全年完成函件业务量476.5万件,比上年下降43.9%;包裹业务量7.0万件,下降19.5%;汇兑41.5万笔,下降21.7%;特快专递62.1万件,增长22.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达47.5万户,下降6.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92.6万户,比上年增长24.7%。

2010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达12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049人次,比上年增长12.9%。接待国内旅游者12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旅游总收入12.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6.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国内旅游人民币收入12.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6.0%。截至2010年末,全市有旅行社24家,星级酒店3家。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稳步提升,社会事业繁荣进步。高起点、高标准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任务,市区规划面积从51.6平方公里扩容到121平方公里,邀请国内外6所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民生建设资金有效增加,投入6950万元完成北河路、邮电街、爱民街等12条市区群众极为关注的市政道路、桥梁翻建维修工程;紫气大路、开运街及东丰路工程开始铺设地下管线;高铁客运站正在紧张施工。全市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7亿元,竣工里程1178公里。四平军民两用机场前期可研工作顺利进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200吨和1400吨。

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0年末,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7所,与上年持平。在校生12827人,比上年减少4801人,招生4296人,减少4492人,毕业生4302人,增加2291人;普通中学188所,比上年减少1所,招生48391人,减少2362人,在校生15398人,减少138806人,毕业生50160人,减少2439人。其中,普通高中20所,比上年减少1所,招生18563人,减少545人,在校生54953人,减少1300人,毕业生16651人,减少1586人。普通初中123所,比上年减少1所,招生29828人,减少1817人,在校生96445人,减少4106人,毕业生33509人,减少853人;全市普通小学989所,比上年减少13所,在校生182317人,减少4661人,招生35062人,减少7145人,毕业生29568人,减少1873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408人,增加9人,招生47人,减少2人,毕业生37人,减少1人。幼儿园、学前班239所,增加23所,在园(班)人数25435人,增加2576人。

科技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全市有20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争取项目资金突破亿元。“超高密度存储材料及器件研究”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2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全市列入吉林省科技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被培育企业12户,省级科技企业39户,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3,居全省第4位,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精细化工、先进制造、新材料、现代中药和先进农产品转化技术等领域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突出项目带动。组织企事业单位申报科技计划项目131项,有80多个项目被国家、省批准立项,获无偿资助到位资金6224万元。吉林吉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的“鹿系列产品生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四平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的“头孢呋辛酸年产1000吨项目列入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争取项目资金4000万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为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全年面向公众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29次,其中暴雨蓝色预警信号5次。全年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7次,人工发射火箭弹110次,人工防雹18次,发射防雹弹495枚。

文化、卫生、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机构2个,人员29人。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5个,收藏图书68万册。博物馆4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

201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0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8个,妇幼保健院9个。卫生机构床位1265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1478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5342人,医生6410人,注册护士4748人。全市孕妇死亡率降低到25.9/10万,婴儿死亡率降低到6.6‰。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年共组织开展群群众性体育活动20项44次,直接参加人数超20万人次。竞技体育成绩优异。四平市代表团参加吉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共夺得金牌129枚,有8人打破8项全省纪录,有六人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金牌总数列全省第二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的“四平市体育健身中心”于2010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包括羽毛球、乒乓球、壁球、健身、棋牌等10个馆(室),是目前四平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全民健身馆。体育产业发展良好。体育彩票销售平稳,全年累计完成体育彩票销售额7706万元,体育事业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40.5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市区人口61.1万人,比上年增加3.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6‰。全年死亡人口2.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

表4 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年末总人口(万人) 比重(%)

全市总人口 340.5 100.0

# 农业人口 214.0 62.8

非农业人口 126.5 37.2

# 男性 172.5 50.7

女性 168.0 49.3

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458.96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消费支出10830.87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食品支出3772.31元,比上年增长3.3%;衣着支出1437.28元,比上年增长10.8%;居住支出1222.75元,比上年下降18.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833.33元,比上年增长42.0%;交通与通讯支出为887.34元,比上年下降5.9%;医疗保健支出为973.67元,比上年下降22.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256.74元,比上年增长21.9%。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4.8%,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86元,比上年增长21.6%。城乡居民住宅条件显着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建筑面积为28.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3.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图9:2006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坚持把增加就业放在民生工作首位,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达到 21.1万人,比上年增加2194人,增长1%。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76万人,新增大学生就业5700人,3.7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政府出资安排公益岗位1.0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6.36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5%内,小额担保贷款7115万元。

四平市成为全省首个城市及城郊农民社保全覆盖的中心城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5.5%。实施“工资倍增计划”,从10月份起,财政供养人员津补贴标准人均月提高600元;全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730元。棚户区改造、廉租住房建设成效明显。“暖房子”工程完成投资18.7亿元。

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为 20.7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增加1.7%;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46.2亿元,比上年增加5.6亿元,增加13.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2343 元,比上年增加2375元,增长11.9%。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5.1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增长2.4%。离退休参保人数达16.2万人,比上年增长12.5%。

全市有社会福利院87个,福利院床位7617张。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05426人,全市低保户数为143547户,比上年增加60216户,低保人数为202618人,比上年增加75260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29.1万人,比上年增加15.6万人,增长13.7%。

1、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由有关部门提供。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速度计算基期为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