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辽宁

朝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3 01:16:29 来源:朝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99次

朝阳市统计局

2006年3月28日

一、综述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充分利用中央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各项政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实现了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2005年各项预期目标,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实现2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3.5亿元,增长23.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6.9亿元,增长17%。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76.6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5.1亿元,增长14.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6379元(折合790美元),比上年增长17.1%。

财税收入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和国地税收入分别实现10.9亿元和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和31.5%。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市直国有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改制面分别达到97.8%和94.2%,县属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2005年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增加值、税金分别实现265亿元、82.2亿元和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24.7%和48.6%。社保体系改革取得较大成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4.6万人、27.3万人和6.2万人,资金发放率均达100%,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展开,市县两级中介类和经营类单位全部划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乡镇涉农文化类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机构、人员均减少50%以上。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部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审批项目减少到318个,行政许可项目进厅率、办结率分别达到90.4%和99.7%,步入全省先进行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体制机制性障碍,改革成果仍处于较低层次,部分领域改革滞后;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水平落后,支撑带动和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农业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30.7%。

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90.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477.1万亩,比上年增加20.2万亩,增长4.4%。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的比例由上年的80.7:19.3调整为82.5:17.5。科技支农、兴农日益兴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加大,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深得人心,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不断加大生产投入力度。虽然局部地区遭受了风、雹、水、虫、轻微秋吊等自然灾害,但在粮食作物整个生育期内,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均好于往年。经过“人努力、天帮忙”,全市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均创我市历史最高纪录,粮食总产20.64亿公斤,比上年增长41.1%。粮食亩产由上年的320.3公斤提高到433公斤,增长35.1%。全市棉花总产2163吨,下降40.8%;油料产量2.3万吨,增长15%;水果产量19.8万吨,增长37.5%。保护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年蔬菜总产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84.3万吨,增长23.1%。其中棚菜产量103万吨,增长29.6%。全市蔬菜产值21.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20.1%。

林业工作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加大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力度,完善管理手段,坚持四季造林、多元化投入、封飞造结合,实现了造林质量的飞跃。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6.2亿元,同比增长46.7%。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43.8万亩,林业育苗1.9万亩。完成退耕造林10.5万亩,荒山造林18.5万亩。完成四旁植树916万株,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5.7万亩,迹地更新面积2.0万亩。封山禁牧取得明显成效,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市以畜牧小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推广舍饲饲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退耕还林还草、提高畜牧综合防疫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等措施,使猪、牛、羊、禽存栏和出栏均实现快速增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27.3万头、58.0万头、346万只和7931万只,比上年增长56.4%、42.1%、44.5%和58.8%。全年肉类总产量29.6万吨,比上年增长72.1%。畜牧业生产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柱产业,全市畜牧业产值实现43.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4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下同)总产值完成215.9亿元,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重工业增加值59.3亿元,轻工业增加值3.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8%和6.6%。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产销率达99.2%。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192.2亿元,增长15.5%,产销率为97.5%;轻工业销售产值18.1亿元,增长29.4%,产销率为96.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销率99.3%,集体企业产销率95.1%,股份制企业产销率97.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销率98.3%。在总计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2%,民营企业产销率为96.5%。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实现利税23.9亿元,增加0.4亿元;实现利润12.5亿元;年末资产负债率60.1%,与上年持平。

建筑业全年完成产值26.6亿元,比上年下降3.9%。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66.6万平方米,增长1.2%;其中新开工面积202.7万平方米,增长7.1%。房屋竣工面积135.2万平方米,减少9.3%。全员劳动生产率7.49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5.7亿元,增长20.7%;农村投资完成20.3亿元,增长77.4%。

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22.6亿元,比上年下降30.7%;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下降50%;股份合作经济固定资产投资0.9亿元,下降43.7%;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增长58.8%;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增长11.4%;私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增长3.3倍;港澳台商固定资产投资0.7亿元,增长7.7%;外商固定资产投资0.9亿元,下降10%;城乡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增长41.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按投资种类划分,建设项目投资69.7亿元,比上年增长47.7%;房地产开发投资8亿元,下降28.4%;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0.3亿元,下降30.7%;农村农户投资8亿元,增长13.8%。

按投资的重点行业划分,用于农林牧渔及水利管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0.5亿元,比上年下降78.3%;用于工业、建筑业的投资54.7亿元,增长120.6%;用于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投资2.6亿元,下降35%。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年计划投资超5000万元的建设项目由上年的37个增加到57个。全年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64.7亿元,比上年增长40.5%,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5.3%。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年末我市高速公路里程48公里。普通公路总里程5621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1684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30%,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县道、乡道(不含村道)里程4353公里。通油路乡镇135个,覆盖率达100%。通油路行政村(以市民政局2004年行政区划为准)596个,覆盖率达44%。一大批交通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凌凤大桥6月30日竣工通车;龙城大桥10月30日竣工通车;喀左客运站11月竣工投入使用;北大桥、南八线出口路、凌源物流中心完成年度计划;铁朝高速公路朝阳段和朝阳客运中心征地动迁工作已经开始。

全年共完成客运量3121万人,旅客周转量95116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9.6%。完成货运量3510万吨,货物周转量127848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9.8%。全年养路费完成11038万元,增长16%。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年末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86.7万门,增长11.6%;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8.7万户,增长12.8%;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7.2万户,其中新增用户11.6万户。全年发送特快专递22.3万件,增长64%。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国内贸易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4亿元,下降19.6%;集体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亿元,下降32.5%;有限责任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7亿元,增长18.8%;股份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亿元,增长12%;私营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7亿元,增长27.4%;个体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0.4亿元,增长19.9%。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6亿元,增长13.1%;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5亿元,增长16.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1.6亿元,增长13.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7亿元,增长19.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小幅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9%,比上年上涨0.9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1.9%,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3%,衣着类下降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5%,交通和通讯类下降4.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4.1%,居住类上升3.7%。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增长5.7%。其中:重工业品价格比上年增长6.1%;轻工业产品增长3.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增长8.1%。

七、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出口创汇额221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7.4%。对全市出口贡献较大的企业是金达钼业、浪马轮胎、新源钼业、飞马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和飞马集团车桥配件有限公司,全年出口创汇额分别达到7288万美元、5070万美元、2134万美元、2090万美元和1618万美元,五家出口企业出口额占全市总出口额的82.3%。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584万美元,增长24.8%。域外招商引资完成57.2亿元,增长44.8%。向国外输出劳务898人次,增长25.9%。全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从事商务等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544人次,比上年增加433人次,增长39%。全市旅游总收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4%,其中国际旅游总收入为77万美元,增长30.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继续增长,规模扩大,信贷结构逐步优化。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比年初增加37.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18.9亿元,增长14.6%,比年初增加27.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8.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9%,比年初增加2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22.7亿元,比年初增加6亿元;中长期贷款55.3亿元,比年初增加11.1亿元。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43.8亿元,比年初增加5.8亿元。消费贷款17.6亿元,增加0.94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12.4亿元,增加1.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现金支出1034.7亿元,增长20%。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全市保险行业承保金额48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年保费收入6.4亿元,增长20.9%。其中财产险收入1.5亿元、人身险收入4.9亿元,分别增长27.1%和21.8%。赔款及给付金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0.81亿元,增长13.7%;人身险赔款及给付金额0.48亿元,下降0.2%。

九、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紧密围绕“三大基地”、“三大行业”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农业科技开发,不断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全年共实施市以科技计划81项,其中省以上科技计划32项;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54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4项。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到298家。全市取得国家专利138个。

卫生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58个,实有床位9千张,卫生技术人员1.0万人。医疗机构227所,全年完成诊疗病人305万人次,急诊12万人次,出院16万人次,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医德医风明显好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所缓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具规模,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39/十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较大进步,婴儿死亡率8.93‰,孕产妇死亡率20.85/十万。

文化、文物事业空前繁荣。全市有艺术表演场所6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家,全年共演出678场,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由市文化局组织创作,市话剧团与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联合上演的话剧《凌河影人》继获得中国文华大奖和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金奖后,一举夺得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获得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也巩固了我市在全省戏剧大市的地位和形象。有群众艺术(文化)馆8家,文化馆(站)134个。文物工作得到了加强。全市有文物保护所8个,博物馆9个,北塔博物馆新馆舍竣工并完成内部装修。朝阳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发掘项目入选了2004年—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巩固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招生数达到25876人,扩招比例达到13.1%;中等职业学校全年招生11139人,扩招比例达到20.4%;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05年共有17430人被高校录取,录取率为87.7%。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力度。农村初中学生年辍学率控制为1.73%,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任务目标。

竞技体育取得可喜成绩,全民健身活动走向普及。2005年我市运动员李智博代表我国参加第二届世界军事五项比赛,获得团体冠军,个人获得第四名。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0枚、银牌4枚、铜牌4枚;在辽宁省少年比赛中,获得金牌50枚。圆满承办全国女子篮球青年联赛、全国女子篮球俱乐部联赛、省少年摔跤比赛、省少年拳击比赛,协助机关工委举办市直机关象棋、围棋、环城接力、乒乓球等赛事,全民健身节举办三人制篮球赛、中国式摔跤等比赛,为国家、省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城市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全年中心市区共新建、改造和维修城市道路49条(段)、28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和维修凌凤街、北大街区域等14条街路排水管道22.4公里,新安装、改造和维修路灯1699基杆。

城市绿化、美化水平成效明显。市区新植大树2.5万株,新建朝青线三角地、珠江路两侧、朝阳大街等绿化工程12项,新增绿地8.7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6.8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0.5%,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绿化环境。同时粉刷临街主要建筑物墙体3.7万平方米,美化了市容。

城市市容环境管理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了“绿叶杯”竞赛、爱国卫生清洁月、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等活动,使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城市基础设施等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形象进一步改观。加大了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全年市区新建水冲公厕和生物公厕20座,新建垃圾转运站7座,增设果皮箱518个,启动了有毒有害垃圾焚烧站的建设工作。道路扫保面积达到297万平方米,年清运垃圾20万吨。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监察和管理工作,保证了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供气、公交和园林绿化设施的完好,煤气管线、公交车辆等也达到了规范标准,确保了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

公用事业健康发展。全年煤气销气量达到1538万立方米,液化气供气量3.6万吨,新发展煤气用户4728户,煤气灶前压力合格率、热值合格率、维修及时率均达到100%。完成了市煤气公司改制任务,由国有独资改为合资经营。公汽全年完成营运里程728.8万公里,新开通公交线路4条,延伸公交线路3条,日客运量达每日5万人次,万人拥有公交车2.2标台。城区新铺设地下强弱电管线3.1公里。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继续加强。全年对139个项目进行了环保审批。全年征收排污费1901万元,共获取环境监测数据15.6万余个,编制各类环境监测报告26份,编制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147个。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继续推进,有机食品发展稳步进行,有机杂粮种植面积达20万亩,品种19个。继续开展市区烟尘整治工作,取消取暖锅炉33台,治理改造锅(浴)炉20台,初步遏制了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全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为325天,达标率为89%。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38.7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4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1%;非农业人口为9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6‰。

在岗职工收入增加。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27.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3307元,增长28%。

城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99元,比上年增长16.1%,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29元,比上年增长15.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02元,比上年增长24.3%。按照省定贫困标准1200元推算,我市农村贫困人口为24万人,比上年减少18.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