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辽宁

朝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3 01:15:22 来源:朝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79次

朝阳市统计局

2004年4月5日

一、综述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奋斗,创新实干,克服了“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市场呈现供销两旺,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1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12.3%;第二产业增加值41.7亿元,增长22.9%;第三产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27.6:34.8:37.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567元(折合430美元),比上年增长16.3%。

财政、税收明显增长。全年完成各项税收总额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6亿元,增长2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85亿元,增长1.3%。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年有2.2万名国企下岗职工实现了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年末累计实现并轨人员14.2万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3万人,比上年增长4.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9.3万人,增长10.3%。15.9万城镇贫困人口被纳入低保范围。低保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基本按时发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适应市场需求;工业骨干企业较少,多数中小企业发展不快,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仍很突出,运行质量和效益还不够理想;民营经济总量较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财政紧张状况未得到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城镇居民就业和农民增收仍面临较大压力。

二、农业

农业经济坚持以战略性、结构性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工业化发展思路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初步建立了以保护地、畜牧业和林果业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和避灾农业,克服了严重的春旱、伏旱、秋吊和其它自然灾害的影响,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62.5亿元,同比增长25.3%。

种植业内部结构继续调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7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450万亩,比上年减少14万亩,下降3.1%。粮食中的谷物、薯类分别播种402和17.1万亩,比上年下降3.3%和7.8%;豆类播种30万亩,增长3%。在非粮作物中,棉花和青饲料播种3.7和22.1万亩,分别增长108.7%和152.3%。全市粮食与非粮食作物比例由上年的79:21调整为77.7:22.3,非粮食作物比例提高近1.3个百分点。

粮食减产。夏粮因面积大幅度下降而减产。其中,小麦播种10.3万亩,减少27.6%;产量2.9万吨,下降25.6%。秋粮因灾害影响,除朝阳县偏雨增产外,其他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减产。全市粮食产量73.9万吨,比上年减产29.4%。

保护地蔬菜发展步伐加快,蔬菜总产量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尽管受“非典”影响,保护地蔬菜生产遭受一定损失,但由于去冬以来菜价上涨幅度较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蔬菜保护地建设不断向前推进,面积、产量、质量均有上升。全市蔬菜大棚已达17.9万个,比上年末增加2.3万个,增长14.7%。棚菜产量达到66.5万吨,增长21.6%,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50.6%。

林业生产取得较大成绩。由于加大重点造林工程推进力度,完善管理手段,坚持四季造林、多元化投入、封飞造林相结合,实现了造林数量与质量齐飞跃。全年共投入造林资金1.87亿元,完成造林面积56万亩,林业育苗2.75万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28万亩,荒山造林15万亩,完成绿化通道815公里。完成造林总株数1.5亿株,四旁植树1300万株,三北造林8万亩,德援造林11.8万亩,其它造林5.2万亩。朝锦高速公路两侧完成绿化1.28万亩,环城绿化新植大树63万株。封山禁牧取得明显成效。我市连续五年获“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先进市”称号,并在全省林业系统“1010工程”竞赛中获九个单项先进,名列全省第一。

畜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市在封山禁牧的情况下,启动畜牧业倍增计划,以畜牧小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改革饲养方式、加快品种改良步伐、退耕还林还草、提高畜牧综合防疫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等措施,使猪、牛、羊、禽存栏、出栏均实现快速增长。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1%的历史新高,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和增长点。

农田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显著。继续深化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大蔬菜保护地、林果业、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配套供水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饮水解困和防氟改水工程,取得了可喜成果。全年完成库塘井窖工程958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2万亩,为高效农业配水289处,完成基本饮水井工程165处,改造和维修防氟改水工程79处。在全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中,共投入人工3270万个,完成土石砂方8368万立方米。全省检查评比中,我市再创佳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工业经济运行速度加快,质量和效益明显好转。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完成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下同)工业总产值完成114.0亿元,增长13.1%。在全部工业中,重工业产值102.3亿元,增长15.7%;轻工业产值11.7亿元,增长1.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央属工业产值下降4.7%,省属工业产值增长2.4%,市属工业产值增长26.7%,县区工业产值增长13.8%。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35.2亿元,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9.6亿元,增长22.5%。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6.6%;产销率98.4%,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100.3亿元,增长28.8%,产销率下降1.6个百分点;轻工业销售产值11.9亿元,增长10.7%,产销率增长6.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销率96.7%,增长0.4个百分点;集体企业产销率97.5%,下降2.6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产销率98.4%,下降1.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销率96.8%,增长7.2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销率97.6%,下降0.5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销率98.2%,下降1.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产销率98.6%,增长2.2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有所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2.3亿元,同比增长26.5%;实现利税9.4亿元,增加2.3亿元;年末资产负债率69.4%,下降1.8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26.1亿元,增长8.7%。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全年施工项目1641个,比上年增加18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16个,增加181个。房屋竣工面积17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6.0%。全员劳动生产率6.76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8亿元,增长2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亿元,增长10.3%。

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38.8亿元,比上年增长32.0%;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增长24.2%;城乡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下降4.9%。

按投资方向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5.6亿元,比上年增长9.3%;更新改造投资8.3亿元,增长43.5%;房地产开发投资11.3亿元,增长45.6%;其他投资13.2亿元,增长21.6%。

按投资的重点行业划分,用于农林牧渔及水利管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比上年下降33.3%;用于工业、建筑业的投资15.1亿元,增长6.3%;用于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投资1.0亿元,下降41.2%。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到5585公里,比上年增加103公里;通油路村达580个,其中新增通油路村49个。全年铺设村级油路220公里,超额完成任务。公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取得新突破,完成了朝青线南出口珠江广场至腰而营子一级路、西大营子至七道泉子高速公路连接线,北票市东出口7.7公里、喀左建三线20公里、兴凌线4.69公里GBM公路等建设项目。全年客运量实现2868万人,比上年增长3.6%,旅客周转量85158万人公里,增长3.8%;货运量达到3257万吨,比上年增长5.8%,货物周转量112165万吨公里,增长4.71%。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年末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69万门,增长16.8%;城乡电话用户数达到59.3万户,增长25.4%;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9.4万户,其中新增用户数6.9万户。全年发送特快专递10.4万件,增长17.9%。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国内贸易保持稳步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8.7亿元,增长12.9%;股份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亿元,下降3.8%;集体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1亿元,增长3.2%;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2亿元,增长32.2%;个体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5.7亿元,增长20.1%。按销售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7.1亿元,增长15.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实现7.1亿元,增长14.2%

市场物价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4%,比上年上涨1.4个百分点,摆脱了近几年持续走低的局面。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2.3%,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8%,衣着类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4.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3.1%,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3.4%,居住类上升4.4%。

七、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工作成绩显著。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0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4%;外贸出口创汇额4654(海关数)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2.7%。对全市出口贡献较大的企业是金达钼业、浪马轮胎和飞马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出口创汇额分别是1341万美元、1064万美元和614万美元,三家企业出口额占全市总出口额的65%。域外招商引资完成15.6亿元,增长47.6%;向国外输出劳务621人次,增长12.3%;全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从事商务等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909人次,比上年增加183人次,增长25.2%;全市旅游总收入6.1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国际旅游总收入为50.6万美元,增长38.6%。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平稳运行。各项存贷款稳定增长,贷款结构逐步优化。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68.7亿元,增长17.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8.5亿元,增长15%。

保险事业实现新发展。全市保险行业承保金额214.7亿元,比上年下降6.8%。全年保费收入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财产险收入0.82亿元、人身险收入3.53亿元,分别增长2.3%和32.1%。赔款及给付金额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0.55亿元,增长7.4%;人身险赔款及给付金额0.48亿元,增长63.2%。

九、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年实施市以上科技计划102项,其中省以上计划33项。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50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4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型农业开发取得新进展。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到276家,取得国家专利60项。我市首次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将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普九”成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稳步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学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532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6470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1.6万人,小学在校生28.3万人。农村初中辍学率为2.95%,完成了省政府所确定的控辍目标。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均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扩招目标。高考录取人数创历史新高,有10326人被普通高校录取,录取率达到了82.3%。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新建三所高级中学已经竣工。

文化、文物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有艺术表演场所6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家,全年共演出344场。其中送戏下乡244场,观众达35万人次。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十分活跃,为全市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增添了新色彩。话剧《凌河影人》又荣获辽宁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有群众艺术(文化)馆8家,文化站134个。文物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有文物保护所8个,博物馆9个。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进行中。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卫生机构334个,实有床位9千张,人员1.2万人。医疗机构231所,诊所、卫生所634个。全年诊疗278万人次,出院12.4万人。全年传染病发病率为124.09/十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较大进步,婴儿死亡率为9.87/千,孕产妇死亡率为14.84/十万。全市实施“无白内障障碍市”工程成效显著,到本年累计有7000名患者重见光明。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竞技体育取得可喜成绩,全民健身活动走向普及。2003年我市运动员取得世界锦标赛两个第一名,共获得4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1枚;在辽宁省年度比赛中获得金牌8枚、银牌7枚、铜牌7枚。圆满承办了全国少年男子柔道锦标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乒乓球邀请赛、全国男篮俱乐部联赛、辽宁省少年柔道比赛、辽宁省少年摔跤等各项比赛,为国家、省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城市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市区内新建道路19条、25.34万平方米,改造道路12条、13.4万平方米,维修道路17条、1.13万平方米,新铺10条街路人行步道、4.7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新建和改造排水管道10.3公路,维修和掏通排水管道58.5公里。全年新建和改造城区内28条街路路灯,共安装和维修路灯1519基杆。大凌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北大街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全面展开。人民会堂、燕都国际酒店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年内相继落成。县城及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区新增绿地20.1公顷,其中新增公共绿地9.16公顷,新增专用绿地11公顷。新植大树17878株。新建5处绿化广场、6处绿化小品和景观绿地、13处景观雕塑。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

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加大城市综合管理力度,深入开展“绿叶杯”竞赛、爱国卫生清洁月、抗击“非典”环境整治周等重大环境治理活动。进一步加大门前三包管理和临违建拆扒力度,全面清理欺街占道行为,净化街面环境。在城管、环卫和园林战线安置507名“4050”人员,有效发挥了协管作用。完成6条街路、25万平方米的道路清扫保洁权拍卖工作。

公用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煤气销售量1476.3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820万元。实现安全供应煤气5800天,新增煤气用户4092户,煤气普及率由72%提高到74%。公汽完成营运里程722万公里,完成营运收入344万元,安全行车2000多万公里无重大责任事故,工作车率98%,站务设施完好率93%。集中铺设地下管道12公里,工程合格率100%。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加强烟尘整治工作,城市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拆除取缔分散锅炉房40个,建设5个集中供暖锅炉房,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319天,达标率为87%。围绕白石水库、阎王鼻子水库水质污染,开展了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对水污染源的管理,对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加大检查力度,保证运转率。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发展,全市目前有保护区13个,面积为30.9万公顷。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为336.5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48.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9%;非农业人口为87.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7‰。

在岗职工收入增加。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在岗职工人均工资9653元,增长11.3%。

城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9元,比上年增长11.3%,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8%;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273元,同比增长18.8%。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6.6平方米,同比增长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贫困人口减少。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43元,比上年增长12%。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2万人,比上年减少14.7万人。

城乡救助活动广泛开展,及时安排救灾救济工作,继续搞好农村“三老”住房建设,保证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农村防氟改水“甘泉工程”取得成效,重点氟区群众吃上了符合标准的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