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辽宁

阜新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3 00:49:17 来源:阜新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24次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推进转型振兴和构建和谐阜新两大主题,实施工业强市、强县壮区、改革开放等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工业年”活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克服特大旱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15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亿元,下降4.6%;第二产业增加值58.7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67.2亿元,增长15.3%。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20.7:37.0:42.3。人均GDP为8234元。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农业产值29.2亿元,下降11.3%;林业产值3.6亿元,增长9.8%;牧业产值37.9亿元,增长14.2%;渔业产值0.27亿元,增长5.0%。

种植业受旱灾影响,粮食大幅度减产。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2万公顷(452.8万亩),下降0.5%;油料播种面积4.6万公顷(68.8万亩),增长0.1%;蔬菜播种面积1.6万公顷(23.9万亩),增长7.2%。全年粮食产量135.6万吨,比上年减产51.4万吨,下降27.5%。其中水稻产量3.7万吨,下降1.8%;玉米产量111.8万吨,下降22.0%;高粱产量10.5万吨,下降51.3%;大豆产量2.1万吨,下降58.6%。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9.2万吨,比上年下降3.3%;烟叶产量0.3万吨,下降39.4%;蔬菜产量63.0万吨,增长10.6%;水果产量3.0万吨,下降1.4%。

林业生产有所增长。全年林业产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当年造林作业面积4.93万公顷(74万亩),比上年下降3.6%。有林地总面积达到24.75万公顷(371.3万亩),林木绿化率30.4%。

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在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牵动下全市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32.4万吨,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猪肉产量21.6万吨,增长15.8%;牛肉产量2.5万吨,增长33.9%;羊肉产量1.3万吨,增长21.9%;禽肉产量6.1万吨,增长1.0%。牛奶产量10.3万吨,增长12.5%;禽蛋产量8.8万吨,增长0.7%;羊毛产量2210吨,增长3.4%。全年猪饲养量372.0万头,增长8.9%;牛饲养量29.8万头,增长13.9%;羊饲养量156.5万只,增长12.3%;禽饲养量3769.3万只,增长1.7%。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淡水鱼产量4509吨,增长11.3%。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全年良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2%;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3万公顷(80.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7.7%。农业化肥施用量24.3万吨,增长9.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564吨,下降10.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53.0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1%;完成机耕面积29.60万公顷(444万亩),增长4.2%;机播面积27.32万公顷(409.81万亩);机收面积6.11万公顷(91.6万亩),增长5.7%;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拥有量3.6万台,增长4.0%;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23.02万台,增长1.9%。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了加强。全面启动了以县区为单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乡镇65个,乡镇覆盖率达100%;参合农民85.5万人,参合率达80.1%。完成村通油路341.1公里、桥梁4304.7延米133座,解决了63个行政村通油路问题。全年农田水利建设使用人工829.5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985.42万立方米,新增水土保持面积1.73万公顷(26.02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6.8万公顷(102万亩)。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在工业年活动的第一年,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牢固树立“工业兴,阜新兴”的理念,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呈现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全面好转的良好局面。全年全口径完成工业增加值 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272家,完成增加值36.8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工业出口交货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2.5%。轻、重工业增加值7.2亿元、29.6亿元,分别增长21.2%和41.7%。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9.3亿元,增长30.2%;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17.5%。集体工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110.2%。私营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43.7%。股份制工业增加值0.5亿元,增长10.6%。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62.4%。大中型工业增加值25.4亿元,增长39.8%。

行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势、特色行业得到加强,产业基地建设进程加快。构成我市工业支柱的六大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28.9亿元,增长38.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8.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29.8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35.7%;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26.2%;纺织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4.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亿元,下降0.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60.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109.8%。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6.7%;产品销售率  97.5%,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5亿元,增长88.2%,其中利润1.9亿元,增加2.3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面12.9%,下降9.6个百分点;亏损额2.0亿元,下降1.0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建筑业和房地产

建筑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127户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金额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实际施工房屋建筑面积为393.6万平方米,比上年提高55.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201.6万平方米,增长46.7%。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1039元/人,比上年提高了15783元/人。上缴税金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实现利润886.8万元,下降79.4%。

房地产开发业平稳发展。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商品住宅投资7.4亿元,下降13.5%。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43.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9%;竣工面积63.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7%。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9.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5%。商品房销售额为9.7亿元,比上年下降39.2%,其中,期房销售额3.2亿元,所占比重32.9%。年末全市商品房屋空置面积72.4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16.4%。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8.8%。按城乡分,城镇完成投资87.2亿元,增长50.4%;农村完成投资14.3亿元,下降5.8%。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5亿元,比上年下降40.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9.9亿元,增长48.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7.1亿元,增长46.4%。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经济转型向纵深推进,转型振兴项目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计划投资超亿元的在建项目或单位33个,其中:阜新发电厂三期技术改造、阜新供电公司金山清河门热电厂送出工程、阜新矿务局清河门热电厂54万KW煤矸石热电厂、阜新矿务局热电厂城南热电厂扩建、阜新市公路管理处改建、阜新市公路管理处农村公路网、阜新市林业局2006年退耕还林、阜新市引白水源工程、阜新市鹰山水泥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辽宁香香食品公司年产10万吨小米乳系列产品加工等10个项目或单位本年完成投资额超亿元,累计完成36.8亿元。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运输生产有所提高。全年阜新地区境内铁路货运量1351.5万吨,比上年增长18.3%;客运量181.5万人次,下降6.0%。公路货运量1088万吨,增长14.2%;客运量939万人次,增长15.5%。

邮电通讯事业迅猛发展,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12亿元,增长18.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3亿元,增长10.5%;电信业务总量11.5亿元,增长19.1%,完成函件118.8万件,比上年下降58.9%,特快专递14.3万件,下降14.36%。全市固定电话用户60.7万户,下降0.2%,其中,城市39.8万户,下降4.6%,乡村20.9万户,增长9.4%。全市住宅电话用户50.8万户,比上年增长4.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5.0万户,其中,本年新增移动电话22.9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5.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1.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65部/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5.7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2万户。

七、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2.0亿元,增长14.3%;县消费品零售额5.0亿元,增长16.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1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8.8亿元,增长16.7%。

市场价格略有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5.1%;烟酒及用品类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下降4.0%;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2.4%;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9%;居住类上涨1.1%。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44%。

八、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45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出口总额4038万美元,增长22.0%;进口总额508万美元,下降5.2%。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据省外经贸部门统计,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8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9%。新签外资项目合同数23个,比去年下降34.3%,新签合同外资金额3334.9万美元,下降35.5%。

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5万人,增长28.5%;国内旅游收入6.7亿元,增长31.4%。全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从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胞3055人,增长32.1%。全年旅游业总收入6.8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2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5%和33.2%。截止2006年末全市有星级宾馆13家,旅行社33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国税、地税总收入18.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支出5.87亿元,增长180.7%;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0.85亿元,增长10.5%;教育事业费支出4.64亿元,增长34.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8.4亿元,下降34.2%。行政管理费支出3.2亿元,增长26.5%。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6.1亿元,增加1.0亿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75.0亿元,增加17.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6.4亿元,增加7.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2亿元。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现金支出89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累计现金净投放23.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财产险收入1.17亿元,增长24.4%;寿险收入4.06亿元,增长18.0%。全年支付各类赔款总额0.91亿元,其中,财产险支付0.61亿元,人寿险支付0.30亿元。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学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共取得各项科研成果68项,其中,国际先进2项、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的8项。在取得的科研成果中有68项得到推广应用,推广应用率达到   100%。获奖项目达56%。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教育改革力度继续加大。积极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深化。截止到2006年末,高中在校学生3.4万人,初中在校学生7.2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2.1万人。参加高考人数10778人,共有8927名学生被大专以上学校录取,升学率达到82.8%。全省高考状元桂冠再次被我市学生摘取。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平稳发展。截至2006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全年共演出482场,观众达   53万人次;文化馆、艺术馆97个;公共图书馆8个,总藏书量39.2万册,总流通量12.6万人次,外借图书9.4万册。电影放映单位3个,全年共放映电影670场,观众15万人次。广播电台1座,开办节目6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5.1%。城乡有线电视用户22.7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8.3%。全市对社会公开发行的刊物、报纸9种,发行量近9万份。

医疗卫生环境进一步优化,居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09个,共有床位6742张,比去年下降1.6%;卫生技术人员7870人,比去年增长0.3%,其中,执业医生2575人,注册护士2836人。全市医院45个,床位5412张,卫生技术人员5574人。全市卫生院59个,床位714张,卫生技术人员857人。全市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3个,床位300张,卫生技术人员610人。全市妇幼保健机构9个,床位306张,卫生技术人员466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各项比赛中共获奖牌40枚,其中,金牌19枚,银牌6枚,铜牌15枚。参加省级各项比赛中,共获奖牌134枚,其中,金牌46枚。举办市以上竞技比赛和体育活动1.3万次,参加运动员达50余万人次。

十一、人口、环保和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为192.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37人。其中,市辖区人口78.2万人,非农业人口86.5万人。全年新出生人口1.46万人,死亡人口1.1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8‰,比上年低0.37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9.7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村人均纯收入下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8元,比上年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人均消费性支出5999.5元,增长10.8%。农村人均纯收入2852元,比上年下降7.7%,人均消费性支出2770元,下降14.2%。

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9717元,增长16.0%。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704元,增长17.1%。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实现实名制就业人数7.58 万人,增长8 %,其中,“零就业家庭”就业 0.88万人。城乡劳务输出25.6万人次,其中城镇劳务输出1.87万人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其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数 9.0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4.6 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 4.1万人,其中:参保退休人数12.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8500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00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9.3万人。全市共有17.3万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社会生活秩序进一步稳定。2006年全市刑事案件数4596件,比去年下降1.8%。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沈阳至彰武、铁岭至阜新、阜新至朝阳三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彰武至通辽完成征地动迁核量;阜新至北京直通旅客列车开通;阿金公铁立交桥竣工通车;完成创业路、海新路等16条街巷路和城市道路维修改造。新增供热面积432万平方米,年末供热面积达到1656万平方米。全年煤层气供气总量1946万立方米,年末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4713吨。城区绿地面积2307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6.55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39.61%。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拆除棚户区面积221万平方米,共改造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12片,新建棚改新区14个,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707栋新楼拔地而起,迁入居民5.1万户,人口13.2万人。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全市工业污染治理施工项目42个,总投资9364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3.3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2.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饮用水质达标率86.4 %,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86.1%,烟尘控制区覆盖率92.49%。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为278天,为全年总天数的76.2%。

注:

1.此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路运输基本情况为交通运输部门提供,不含出租车、人力车。